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02.09
作者:谢海定,《法学研究》副主编,编审,中国社科院大学法学院教授
期刊介绍
大家好,我是《法学研究》编辑部的谢海定,很高兴跟“编问编答”栏目的朋友们见面。《法学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刊物,这本刊物前身叫《政法研究》,是1954年创办的,1978年复刊的时候改为现在的名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期刊方阵当中,《法学研究》通常属于第一阵列。在法学界,我们《法学研究》跟《中国法学》《中国社会科学》通常被并称为“三大刊”。当然《中国社会科学》属于综合类社科期刊,严格地说不属于法学期刊。
《法学研究》的特点,对我们特别熟悉的朋友可能会体会到,我们通常会觉得有三个方面。
您能介绍一下《法学研究》的审稿流程和审稿周期吗?
《法学研究》审稿从流程上实行三审三校。
简单介绍一下,可以这么说,从作者投稿,我们系统自动会分给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初审之后觉得这篇稿件有希望采用的,会发外审,外审反馈意见回来之后,责任编辑会结合外审意见决定是否向二审推荐。推荐到二审的稿件,二审会结合初审的意见和外审的意见,如果觉得还可以,这篇稿件通常会推荐到主编主导的发稿会集体讨论。任何一篇稿件,只有到发稿会上集体讨论决定可以采用之后,才能够进入编校环节。这个审稿流程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谁都不能肯定地说一篇稿件可以采用,每一个环节都只有否决权,而没有决定权。在这个意义上,即便主编觉得某一篇稿件好,这篇稿件也要经过这样一个程序。
您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学研究》2022年的选题吗?
具体栏目,我们现在从纸质刊物上看,只有一个长期的栏目,就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专论,这个栏目是从2016年开设的。可能会有一些临时性的栏目,通常是发布论坛的成果。还有就是《法学研究》所有的稿件,包括编校,都是按照法学分支学科安排的,算是隐性的栏目安排。
您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法学研究》编辑部的各位老师吗?
《法学研究》编辑部这个群体是一个特别团结,也比较有趣的群体。我们其实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通常我们不在外面说。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编辑部的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咱们编辑部的人特别瘦,即便是刚来的时候可能略微有点胖,但是很快就会瘦下去。
第二个特点是咱们编辑部的人都不太擅长宣传自己,为人都比较低调。像开大型的学术会,凡是人多的地方,即便有我们的成员在其中,你都很难发现。这个跟我们刊物整体上的低调风格应该是一致的。
第三个特点,编辑部的内部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信任,在工作上各负其责。但是在工作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角色之分,像陈甦老师、张广兴老师,平常都是老大哥,你要是跟他开玩笑,都可以的,而且你不用担心这个玩笑是不是开的不对,大家相互之间都属于那种非常融洽的家里人的关系。
有一点我不知道能不能说,咱们编辑部现在单身的比较多,老的小的都有单身的,占的比例还挺大。特别是,我们有两个小姑娘,有一个小伙子,都是“80后”,做学问挺好,做事很认真,人长得漂亮、帅气,如果你们有合适的,请帮忙介绍介绍。
有什么新书可以给大家推荐一下吗?
其实这些年我看新书不多,更多的是在回头看一些学科,包括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的一些学术经典,这方面近几年看得多一些。
《法学研究》对投稿作者有什么要求吗?
《法学研究》对作者的学历、单位、职称,其实都没有任何硬性的要求。《法学研究》每年都有几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我们全年发稿量大概也就在70篇左右,甚至不到70篇,有几篇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在近五年我们发过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再往前,本科生的论文我们也是发过的,像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原来的院长陈林林教授,他在《法学研究》发第一篇论文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本科生。
关于论文的写作方法,您可否指点一二?
经常有学校老师请我去搞讲座,主要就讲怎么写论文,我基本上都一口回绝。论文写作有没有方法,多少也可以谈一点,但是,通常,我们一般化意义上谈论文该怎么写、怎么搜集文献、怎么论证,这个对作者其实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真正有指导意义的是要结合具体论文,抛开具体论文来谈写作方法,我觉得是比较扯的。以后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培训,我们目前没有这样的打算。
对于写论文,我这儿可以给大家提两方面的建议。
一个是语言表达。所有的思想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表达能力不好,到编辑那儿也让编辑头疼,直观地反馈回作者那儿,就是他的稿件可能很难发,即便这次发了,以后也很难发。所以,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术论文的基本功,只有语言表达能力好了,才谈得上用它来承载思想。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其实有一个很简略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写500-1000字,可以限制内容,也可以不限制内容。但是这500-1000字怎么写,要求写完了过后自己检查,自己反复改,看看有没有可以删可以改的地方。最好是能够达到一个字都删不掉、一个标点都删不掉的程度。只要能坚持一年半载,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大幅提升的。我对我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学生真正做到。
理想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其实很难用一句话去说。不同的论文应该说有不同的写法,而且不同的论文在不同的作者那儿会写出不同的样子,一般化地去说一个理想的论文,其实是很难概括的。当然对作者我们还是有一些期待的,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作者是真正地把学术当信仰的,而不是仅仅把学术当饭碗的。其实不同的学术态度会很明显地体现、反映在他的稿件当中,真正把学术当信仰的作者,我们也碰到过。我原先加工稿件的时候,就有作者把所有我改的地方,包括标点,全部对照他的原文给标出来。这样的作者,这种认真态度,每发表一篇、每撰写一篇论文,他都会在进步。也有一些作者,只要你给我发,只要不把我的名字给改掉,你想怎么改怎么改,你要让我自己改,我还不太愿意,你让我自己去查文献,也不太愿意,这样的作者也是有的。所以,与其说理想的论文,可能我们更看重的是理想的作者。
我们对论文篇幅有大致的要求,通常是2万-2.5万字,我们觉得比较合适。字数太少了,有的时候问题说不清楚;篇幅太长了通常水分大。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你写个3万-4万字甚至4万-5万字,但是每个地方都删不掉,都是干货,这种情况我们也是允许的。如果说篇幅稍微少一些,但是该说的都说了,该论证的也挺详尽的,这个我们也可以考虑。并不是说绝对地限制在2万-2.5万字,2万-2.5万字是我们的理想篇幅。
要说让我们头疼的稿子,其实还是蛮多的,当然这样说也可能会得罪作者,但确实也是事实。让我们头疼的通常会在三个方面。
您对“社科期刊网”有什么建议吗?
《法学研究》也有公众号。《法学研究》的公众号,刚开始的好几年是由我个人在负责的。从自己做公众号的经历来看,我觉得,我们的公众号,互动性其实还是比较低的,还是更像传统刊物、传统媒体一样,向作者、读者推荐我们认为好的东西、我们认为他们需要的东西,但作者和读者的反馈、互动其实不是很便利。当然,这可能跟各方面的因素有关。这可能也是我们今后可以努力的方向,只有真正地实现了这种互动的便利性,才能够算是互联网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