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及图片摘编自:中新网、正义网、中国法院网、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长安网、全国人大网、央视新闻网、人民法院报、《人民法院改革开放三十年图集》等官方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1978年
1978年4月24日至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第八次全国人民司法会议,提出了按照“全错的全平、部分错的部分平、不错的不平”原则,处理刑事申诉案件,纠正冤、假、错案。1978年10月下旬最高人民法院在上海召开以复查纠正冤假错案为主要议题的第二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1978年至1981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对“文革”期间判处的120余万件刑事案件全部进行了复查,改判和纠正了其中的冤、假、错案30余万件。
1979年
1979年2月,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全国第一个经济审判庭。最高人民法院于1979年9月设立了经济审判庭。1983年后,各级人民法院普遍建立经济审判庭。
《刑法》《刑诉法》“两法”公布实施
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布实施,标志着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工作进入了在实体和程序上都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1980-1981年
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于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顺利地依法公开审判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十名主犯。地方人民法院、军事法院也先后审判了这两个集团在各地和军内的骨干,这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它坚决维护了法律的崇高权威,具有除旧布新的重大意义。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4年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干部穿着统一制服的几项规定》。5月1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书记员开始穿着统一的法院制服。
84款首发制服主要为军警样式,春秋装、冬装为藏蓝色;夏装是浅灰色长袖,面料为青灰色加厚的确凉布,有明兜和小翻领,小翻领下有风纪扣。大檐帽上国徽金光闪闪,肩章上两杆红黄相间的天平熠熠生辉。
审判人员着春秋和夏装制服时,肩章与大檐帽配合使用。84款肩章与苏式肩章比较相像,类似于那个年代军队将领授衔的肩章,穿着冬季制服佩戴的是军式棉帽。
首个少年法庭设立
1984年10月,上海市长宁区法院设立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少年犯合议庭”,后更名为“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合议庭”。
1985年
1985年,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宗专利纠纷案件,开启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时代。
创办《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为加强审判指导并对外介绍我国司法方面的重要官方文献,1985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创刊。
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成立
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家教委批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于1985年9月16日正式开学授课,这标志着新时期人民法院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始。
全面受理企业破产案件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法院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步全面受理各种所有制企业破产案件,为促进市场竞争,规范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证破产企业待业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6年
1986年4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公布,这填补了我国民事基本法的空白。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正式施行前后,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专门开展了学习培训、调查研究、普法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对于人民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保证法官正确司法,做好了充分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法院出版社成立
全国第一个行政审判庭设立
1986年10月6日,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湖南省汨罗市(原汨罗县)同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级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和第一个基层人民法院的行政审判庭。杨霞保是该庭第一任庭长。
1987年
1988年
1988年8月,包郑照诉浙江省苍南县人民政府强拆房屋一案,在新闻媒体给予深度报道之后,对各级行政机关产生较大触动,并使人民群众初步了解了行政诉讼制度。这不是中国第一起行政案件,但因为其重要意义,被称为中国行政诉讼第一案。它唤起了公民依法维权意识的觉醒和政府对依法行政的反思,推动了中国的行政诉讼立法。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于1988年10月4日正式成立。
1989年
1989年5月11日,全国法院纪检监察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年内组建专门的纪检监察队伍和机构,严查害群之马,确保司法廉洁。多年来,人民法院认真落实党中央及中央纪委的要求,反腐倡廉工作成果显著。
1990年
1990年10月1日,我国第一次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从此完备了社会主义诉讼法律体系,正式形成了刑事、民事、行政审判三大诉讼制度。截至1990年底,30个高级人民法院全部建立了行政审判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也建立了行政审判庭。
1991年
1991年1月26日,最高法公布《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试行)》,该规定自1991年2月1日起试行。
本法规已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1980年1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间发布的部分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第九批)的决定》(发布日期:2013年1月14日,实施日期:2013年1月18日)废止。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4年起,陆续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机构,大力加强法官专业培训,开创了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严厉追究了一大批侵权人的民事法律责任,以全力确保国家顺利推进知识产权战略。
第一部《国家赔偿法》颁布
1994年5月12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颁布,它与宪法、民法、行政法等法律,共同构筑了完备的国家赔偿法律制度。
1995年
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定法官制度的重要法律,也是法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成果。该法于1995年7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
1996年
1996年4月,第一次全国法院执行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997年
1997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正式实施,形成了控、辨、审三方权责分明的刑事审判方式新格局,同时标志全面改革和完善民事、行政审判方式的时机也已成熟。
国家法官学院成立
1997年11月10日,在原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和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基础上,我国第一所培训高级法官的高等学府——国家法官学院正式成立,这掀开了法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篇章。
1998年
1998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监督的若干意见》,其中规定:人民法院要向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汇报专项工作,主动通报重大事项;对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均要认真办理;要热情接受和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检查工作,旁听公开审理的案件。
第一张旁听证
法院庭审现场首次向公众直播
1998年7月11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首次实现了庭审过程的现场直播。这是中国法院首次敞开大门,让百姓和媒体现场旁听庭审,从此按下了全国法院司法公开的启动键。
1999年
2000年
2000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决定开展司法救助,对14类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实行诉讼费用的缓减免,“让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打得赢官司”。
2001年
2002年
200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法官袍穿着规定》,要求在审判法庭开庭审判案件、出席法官任命或者授予法官等级仪式时,法官应当穿着法官袍。法官出席重大外事活动以及重大法律纪念、庆典活动,可以穿着法官袍。除此之外,法官在其他场合都不得穿着法官袍。
完成法官等级评定
2002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完成了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法官等级评定,并向41位大法官颁发了证书。
开庭审理案件时正式使用法槌
2003年
最高人民法院会同中组部、人事部发布《人民法院书记员管理办法(试行)》,实现了书记员单独序列管理,为进一步实行法院内部各类人员的分类管理打下基础。
2004年
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2005年
2006年
《中国审判》杂志创刊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大奖
2007年
规范和完善司法解释工作
法官夏装上衣更换为“月牙白”
2008年
中国法院博物馆成立
2016年1月,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开馆,新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4号,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
2010年
法官换发新式法袍
2010年对2000年款法袍予以改进,增加了法徽、领徽和袖章。
2011年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第1批指导性案例
2012年
2013年
中国裁判文书网正式开通
2014年
2015年
2015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巡回法庭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二巡回法庭相继在深圳、沈阳成立。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面对面听取案件当事人意见、深入各地巡回办案成为工作常态。
2016年12月28—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于南京市、郑州市、重庆市、西安市设立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巡回法庭。
全国法院正式实施立案登记制
2016年
员额制改革
“法信”平台上线
2017年
全国第一家互联网法院成立
法官夏服由“月牙白”换成“国际灰”
法官制服第六次“换装”。全国各级法院法官换着2017版法官服夏装,2007款夏服“月牙白”改换为“国际灰”。
2018年
全国首家金融法院成立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
2018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知识产权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18〕22号)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主要审理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上诉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