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知识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3.1建内部制度,完善法律机制

第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进行少「发茶文化时,茶企业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与思想,保护茶文化在少「发时的法律权责,以及使茶文化的少「发与挖掘能够达到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不管是茶文化的创始人还是权属所有者,都要对茶文化的价值与内涵深入了解,在茶文化少发过程中,应利用权责清晰界定有关环节因素,使茶文化在少发时,如果产生责仟问题,可以有据可循。

3.2商标权保护

在茶文化产业中,企业商标是企业文化重要体现,文化品牌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形象,企业对茶文化进行创新,使茶品牌展示出先进、创意、永久性的特性,而企业通过品牌来促进发展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策略。我国于2013年8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2013修正)》,同时于2014年5月少「始执行,对我国茶文化产业实施品牌战略起到促进作用。

立体商标。即商品外观包装设计注册为商标,例如知名度较高的可口可乐,其是通过玻璃瓶形状进行设计,并中请注册立体商标;以及众所周知的“zippo”打火机,其外观被设计成圆弧形盖,在打火机的侧面,沿边设计凹槽的形状,并成为其立体商标。立体商标中请为立体商标保护,保护有效期为十年,并且到了期限后还可以中请续延,但是,如果只是作为外观设计中请专利保护,虽然有十年的期限,但到期后无法续延。茶文化产业中的企业,可以制定立体包装力-案,把立体包装作为立体商标,同时进行中请保护。由此可见,将商标保护范围进行扩展,把茶产品具有地域性商标以及立体商标进行有机结合,对其商标权进行保护,不仅是品牌的一种,同时也是文化的创新。

3.3专利权保护

对于茶文化的文化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茶文化进行模仿,是要通过我们的能力与灵感,通过创新为核心,从而实现有着经济价值的茶文化产业。茶文化首先要建立在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专利法的基础上。企业要提高茶文化的专利权的保护意识。我国产品专利权保护有效期最长为十年,对我国民族传统下来的文化工艺,是上千年民族群众智慧与劳动的结晶,如果成功中请专利并在十年以后,该文化工艺会进入共享领域。因此,我国传统的茶产品制作技术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权,但是,在十年以后,茶文化遗产有的会消失,有的己不具备该地区特色以及民族特色,这种专利保护力一式无法使几千年继承下来民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建议未来进行《专利法》的修定时,可以根据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来修改保护有效期,对于茶传统文化产业的核心技术,所有权者可以利用商业机密力一式进行长期保护,对于一般技术,可以利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长期保护。例如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可口可乐,由于该公司重视专利权的保护,其核心技术到如今还是无人破解,这也是商业机密保护的重要体现。

第四,核心技术商业秘密在法律保护的范围之内,其也是企业的无形财产。所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善的情沉下,核心技术的掌握者要重视核心技术的保护,制定多种保护对策,从而保护传统工艺技术以及核心技术不受泄露。在进行专利权保护与地域性标志权保护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核心技术的保护。针对核心技术保护的法律,我国早在1997年就出台《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其中规定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保护或者保密制度,切实加强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管理。从事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制作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泄露在制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过程中知悉的技术秘密和其他商业秘密。”另外,在2011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规定提出:“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传统医药、传统工艺美术等的保护,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武夷山大红袍与福鼎白茶,都将自己传统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中请保护。

3.4著作权的保护

[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圣人政治;全能政府;契约政治;有限政府

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理解不同国家或不同时期的政治时,政治文化是个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考虑政治文化,我们就不会理解政治实际上是如何运转的。因为政治文化第一为政治体系的确立提供合法性说明;第二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第三为政治统治体系的发展提供指导作用。我们深入地研究中西政治文化,了解二者各自的主要特质和差异,对于理解两国不同的政治行为和建立我国新型的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来看中西哲学的方法论差异。方法论包括逻辑和认识论两部分。逻辑从事寻求种种最后的标准,以便用以使我们的信仰得到根据又使得我们可得到真的知识。蒙塔古进一步指出人们的观念与信仰源自见证、直觉、理智、知觉和实践。人们在事实上也已经把每个这种源泉当作断定哲学真理的主要标准,因而跟这五种信仰源泉相应的有五种类型的逻辑学说:权威主义、神秘主义、理性主义、经验论和实用主义。也就是说,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靠这五种逻辑方法。从不同的逻辑方法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论、世界观和政治伦理价值。

在中国哲学的开端时期,就逻辑说,表现为对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精神境界、心理体验的可能性的寻求和对人作为超越性存在的现实伦理生活的可能性的寻求两类问题的互补。按照蒙塔古在《认识的途径》一书中对逻辑方法的分类标准,中国哲学的逻辑方法可归为神秘主义的逻辑方法,因为蒙塔古将神秘主义定义为:“通过超理智的、超感觉的直觉官能来达到真理”。神秘主义逻辑方法注重直觉,把直接认知的东西看为宝贵的东西,所以中国哲学“没有明确区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界限,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还是浑然一体的”。

那么人们怎么才能感知“天道”呢?“天道”就体现在“圣人”身上。《尚书洪范》篇说:“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圣人是唯一能体察“天道”的人,所以圣人作为价值的代表,指导社会的一切行为。谁又是圣人的现实体现呢?是皇帝。《洪范》强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子或君主秉承“天道”来治理天下。所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中,由于圣人体察天道,而君主又是圣人的代表,所以对君主的命令需要绝对的服从,于是形成了“圣人政治”。圣人为王的理论在逻辑上不仅没有对限制君权的思想留有任何余地,反倒帮助君主无限制地扩张权力,形成绝对的专制权力。“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主对其子民拥有极大的支配权力,最终形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国同构”、“君国一体”的认知。在“圣人政治”体制中,君主掌握绝对的政治权力,君主独揽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享有随时对官员和民众的生杀予夺的权力,“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民众只有服从的义务。由于皇权至上,而治理国家的官员又依附于君主,所以君权可以通过层层社会网络直接扩张到社会最底层。国家无所不及地全面支配整个社会,形成了全能政府。

从根本上来讲,西方哲学中的方法论主要是经验主义的,并辅之以理性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就有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传统。亚里士多德在研究城邦政治体制时就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到演证推理的可靠前提。虽然在西方漫长的中世纪,哲学一度沦为神学的婢女,但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西方哲学逐渐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世界,经验主义的方法论重新成为主要的哲学方法论。经验主义的方法论拒绝任何天赋观念,认为人们的一切观念无一例外地都是通过某种经验而产生的,所以主张知识应当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这种经验主义方法论把宇宙一分为二:人和独立于人的外部世界;人是认识外部世界的主体,而外部世界对人来说就是认识的客体。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虽然在人如何才能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上,西方哲学有过巨大的争论,但是经过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西方成功的将依靠超自然力量(上帝)的方法排除在可行的认识途径之外,从而将人的经验确立为认识主要途径。

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生成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相反的“天人相分”的宇宙观。随着经验主义认识论取代神学认识论,西方的神权政治也走到了尽头,逐渐被权利政治论所取代。当神已经不能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的时候,人就成了政治合法性的源泉,于是人民的同意就成为西方政治文化的圭臬。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西方传统的政治文化中,个人成为政治的组成单元,公民成为政治生活的主体和国家构成的基本单位。人们从自身经验认识到:个人无法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从而组成家庭、村社、部落和国家,所以国家是基于“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托付的权威”,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是人们为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国家统治者的统治必须得到被统治者的认可,方为合法的统治。这种古希腊的政治传统被伊壁鸠鲁总首先提出,后来经过霍布斯、洛克等人的发展,最终由卢梭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推向顶峰。

[关键词]诚信,法治,文化

探讨诚信与法治,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概念问题-无论是诚信,还是法治,都不存在一个公认的概念。况且,“在思想和价值观同商品和消费一样日益多样化的世界上,企盼定义的统一,几近于痴人说梦。”[1]因此,本文放弃了埋头厘清诚信与法治概念的努力,而是把的兴趣限定在文化的框架之内,试图在这种独特的视角之中能够对诚信与法治问题作一有意义的探索。

尽管本文舍弃了对诚信与法治概念进行厘清的努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它们在本文中的含义作一解释是无意义的。正如郑也夫所指出的,在从事一项具体的研究前,最好能够先给个定义,因为虽然“人们并不要求你的定义与他们相同,却希望能从你的定义中明白你讨论的是哪一桩事物,从而免除误读与误会。这是定义的价值之一。”[2]鉴于此,笔者将首先对本文中所使用的诚信与法治二词作一简单的界定。

在本文中,诚信一词首先是一种伦理的范畴,它意味着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应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在西方,诚信还曾经作为资本主义的理性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在法律(尤其是民法)采用诚信作为自己的一项原则之后,[4]诚信还兼具有法律上的含义。诚信原则,就其宗旨而言,是为了维持某种秩序,这种秩序或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平衡,或体现为一定道德基础的可供依赖;就内涵而言,是以模糊的公平要求为内容;就外延而言,具有不确定性,可补救具体规定的不敷使用;就其与司法活动的关系而言,意味着承认法官创造性司法活动,允许法官在法无明文时依据公平的要求进行裁判。[5]因此,法律意义上的诚信,既是当事人进行各种活动的行为准则,又是法官享有自由裁量权的依据。

由此,接下来的问题便是,这种理性之治是如何形成的呢?在法治的形成过程中,诚信又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换言之,在发生学的意义上,诚信与法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按照韦伯的分析,诚信曾经是“资本主义伦理中的最重要的原则,也就是通常被表述为‘诚实就是上策’的原则”。[13]这种原则一方面得益于西方基督教的改革-通过基督教改革所产生的各种宗教派别,包括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浸礼宗诸派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新的新教伦理,即一种以职业概念[14]为基础的新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诚信原则又对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产生了重大。正像韦伯所指出的:“浸礼宗尤其是贵格会所持的世俗禁欲主义的具体形式,就是这一准则(即诚信原则)的实际运用。”[15]因此,诚信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理性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要求人们在经济中应当通过“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所欲达到的经济成功,而这与农民追求勉强糊口的生存是截然相反的,与行会师傅以及冒险家式的资本主义的那种享受特权的传统主义也是截然相反的,因为这种传统主义趋向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投机活动来追求经济成功。”[16]

由此可见,近代法治的产生与诚信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首先,尽管法治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一种因素要求的结果,但是诚信的伦理以及由此所要求的经济上的理性化却对法治的产生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毕竟,如果没有一种形式上具有合理性的法律制度,“可以有冒险性的和投机性的资本主义以及各种受政治制约的资本主义,但是,决不可能有个人创办的、具有固定资本和确定核算的理性。”[17]其次,法治的确立也受到了诚信伦理及其所要求的理性化精神的推动。法治其实就是韦伯所言的“法理型统治”,[18]这种统治,按照韦伯的解释,具有如下特征:(1)一种官职事务的持续、受规则约束的运作;(2)这种运作是在一种权限(管辖范围)之内;(3)职务等级制原则;(4)技术性规则和准则要求必须有专业训练;(5)官职与生产或管理工具的所有权相分离;(6)职务的占有要服务于保障职务上纯粹事务的、只受准则约束的工作;(7)行政管理档案制度原则。[19]由此可见,法治的确立其实就是在法律领域内确立一种理性化的精神,而这在一开始是与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分不开的。

虽然以诚信为主要特征的近代资本主义理性文化对法治的确立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法治与诚信的关系在后来却并不总是非常的和谐。一方面,法治秩序的建立和运行当然非常需要人们能够继续以诚信的伦理来处理人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例如,在合同领域,法律便要求人们能够诚实信用地订立与履行。正因为如此,合同甚至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可信赖的利益。事实上,为了使自己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遵守,法律往往需要站在中立者的立场上,公正地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立法过程中,立法者往往把体现人们之间诚实信用的规范用法律确定下来。可以说,法律就是对人们之间的诚信行为作出的规定。不仅如此,法治作为一种理性之治,其实质就是要使法律的创设与适用摆脱意识形态(道德、宗教、权力政治等)的影响,实现法律的独立性与自主性。[20]因此,法治的实现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实现法律的信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法治天然地与诚信是不可分的。

然而,另一方面,法治在确立之初,却奉行一种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所谓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是一种力图从司法过程中完全排除法官的自由裁量因素的立法方式。[21]19世纪的欧洲大陆,在法治逐步确立的同时,却也逐步走向一种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当时相继制定的一批法典[22]中都旗帜鲜明地反对法官的自由裁量。对此,梅里曼指出,罗马日耳曼法系各国法“试图对各种特殊而细微的实情开列出各种具体的、实际的解决办法,它的最终目的,是想有效地为法官提供一个完整的办案依据,以便使法官在审理任何案件时都能得心应手地引律据典,同时又禁止法官对法律作任何解释。”[23]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法典都以制定无所不包的、祥备的、严密的、完整的规则体系为己任。在他们看来,法中所蕴涵的诚信原则已经包含在法典中,法官在适用法律时无需再考虑诚信因素,只要充当宣布法律的“喉舌”就可以了。因此,这个阶段的法治是不可能也未能在法典中把诚信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进行规定的。正因为如此,本文才把这一阶段的法治称之为形式法治。

由此可见,形式法治内在的逻辑就在于追求一种以法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为核心的形式合理性。正是对形式合理性的追求造就了形式法治的独特品格,从而使法律的创设与适用摆脱了依附于某种意识形态(道德、宗教、权力等)的尴尬局面,并拥有了自己的正统性[30]基础。然而应当指出的是,如果说这种追求形式合理性的形式法治在理性主义文化占统治地位的里还能够获得它的正统性基础的话,那么,当理性主义的神话动摇之后,人们还能否对形式法治情有独衷却是非常值得疑问的。

这种文化背景反映到法律和法学上面,就使原先由概念法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与之相对立的各种反对绝对严格规则主义的流派,如目的法学、法学、自由法学、利益法学、新康德主义法学、价值法学、现实主义法学等等。这些法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于明确地指出了立法不是万能的,法律在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局限性,如不合目的性、不周延性、模糊性、滞后性等,[32]因此,幻想实行一种单纯追求形式合理性的法治即使能够实现法律的一般正义,也是大量建立在对个别正义的舍弃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因此,“法律条文不可以太机械,我们制定法律时,要想到将来实施时一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形,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形我们要预先注意,使得实施的时候,达到公平不发生困难。”[33]要实现这一点,就应当抛弃绝对的严格规则主义,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并对法官实施自由裁量权予以限制。在这种背景下,诚信原则被法治进一步接受,甚至被直接规定在法律中就不足为奇了。因为根据施塔姆勒的解释,在具体法律规则的适用过程中,需要一种指针来指引,而“以爱人如己的社会理想为的诚信原则就是这样的指针”。[34]

从上面的中我们可以知道,法治本身存在着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对待诚信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拒绝承认诚信在法典中的地位到明确把诚信作为一种原则规定在法典之中,这体现除了法治从形式法治发展到了实质法治,体现了法治不仅要实现一种形式的合理性,也非常强调一种实质的合理性,并努力实现二者的统一。

就而言,的法治建设处在一个非常独特的时期。一方面,不仅我们历来缺乏一种像西方在近代所出现的以诚信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伦理,而且在我们的文化中也非常缺乏像西方那样的理性主义传统,因此,我们今天如果想要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实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补法律这一课,而且要补诚信这一课。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的法治建设又处在西方从形式法治发展到实质法治的阶段,这对我们的法治建设又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示范作用。尽管我们今天不必重复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也可以明确地反对“西方中心论”,但西治的发展历程确实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使我们避免走很多弯路。这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启发就是,在法治建设的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直接把诚信原则制定在我们的法律之中,从而在一开始就努力实现一种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有机统一。当然,要实现这一点,我们还应该作出很多努力,但无论如何,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并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

[1]郑也夫:《信任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7页。

[2]同上,第7页。

[3]参见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第二章。

[4]1907年瑞士民法典首次把诚信作为基本原则加以规定,这标志着诚信原则在民法中的确立。其第2条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诚实、信用地行使其权利并履行其义务。”

[5]参见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的解释-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2月版,第78页。

[6]法的形式合理性与法的实质合理性是韦伯剖析世界法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法律思想时所依赖的一种理想类型分析框架。其中,法的实质合理性指的是法的创设与适用遵循的是意识形态体系的原则(道德、宗教、权力政治等),而不是法律本身;法的形式合理性又包括外在的和逻辑的两种。参见[德]马克斯。韦伯:《论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998年9月版,第24—25页。

[9]同上。

[10]参见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12月版,第11—19页。

[11]同上,第14页。

[13]同11,第117页。

[14]根据韦伯的分析,职业思想是“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换言之,新教伦理的职业思想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家“把赚钱看作是人人都必须追求的自身目的,看作是一项职业”,因此,它要求人们在赚钱的时候应该通过理性的方式进行,尤其是应该注意诚实与信用。参见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职业’概念”一章。

[15]同11,第117页。

[16]同11,第56页。

[17]同11,第14页。

[18]韦伯在《三种纯粹的合法性统治类型》(DiedreireinenTypenderlegitimenerrschaft[1922])一文中使用的德文leagaleHerrschaft一词,在汉语中通译为“法理型统治”。其实,legaleHerrschaft与ruleoflaw是可以对译的,在汉语上直接译作“法治”也无不妥。

[19]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版,第242—245页。

[20]对法治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分析,可参见塞尔兹尼克、诺内特:《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中的“自治型法”一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1]同6,第152页。

[22]此一时期,欧洲大陆法系各国相继制定了一批法典,形成了一场史家所称的法典编纂运动。著名的法典有:普鲁士国家法(1704年,19000多条)、俄国法律汇编(1832年,42000多条)、法国民法典(1804年,2281条)、德国民法典(1897年,2385条)。

[23]梅里曼:《大陆法系》,西南政法学院印行,1983年,第42页。

[24]同6,第168页。

[25]参见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页。

[26]同6,第170页。

[27]参见陈宣良:《理性主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28]上海社会院法学所编:《法学流派和法学家》,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360—361页。

[29]博登海默:《法: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67页。

[30]正统性一词译自德文Legitimitat(英文Legitimacy),指人们通过信仰体系服从某种统治的状态。该词与形式意义上的“合法性”(德文Legalitat,英文Legality)有别。关于两概念的关系,可参阅舒国滢:《战后德国法哲学的发展路向》,载《比较法研究》1995年第4期。

[31]郑杭生主编:《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32]对法律局限性的分析,参见徐国栋的分析。同6,第137—143页。

[33]施塔姆勒语,参见杨幼炯:《当代政法思潮与》,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9页。

关键字:90后;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高要求。本论文对高职阶段2010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对90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以秦皇岛市某三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论文对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辅导员及任课教师进行访谈。

一、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求知欲、进取心

在调查中,非本人意愿而读现在专业的学生人数占33.33%。在学习生活调查中,仅有6.67%的学生表示能够做到每节课都认真听讲,8.53%的学生会有偶尔逃课现象发生,有33.33%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较懒惰,仅有1.67%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学习目的明确。很多同学认识不到所学习课程的价值,对课程缺乏兴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虽然有91.7%的学生不旷课,但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学习的却只有6.61%。

2.生活上虚荣、攀比,心理不够坚强

3.道德品质现状

通过访谈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发现大学生在道德上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文明礼貌观念的流失

上课时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不认真听讲,时有课上吃东西的现象。课后学生们都用挤在过道里拥挤喧哗,给其他同学及教师行走带来不便,同时也影响其他上课的班级。校园里见到教师不主动问好,学生间交流时常有脏话,打扫宿舍卫生时将垃圾扫出门口不收等。

学生上课迟到、开班会时迟到,总有各种理由迟到,并且不与教师事先请假,缺乏对教师和同学的尊重。

(3)集体荣誉感不强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1.自身原因

进入高职的学生综合成绩不高,或者偏科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刚告别紧张的高三生活,面对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不能够做好自我管理。90后的父辈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他们不希望孩子受苦,便对孩子过分溺爱,竭力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例如,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父母不能客观地评价谁是谁非,不由自主地偏袒自己的孩子;或者只重视孩子的物质生活问题,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引导。这些使得孩子从小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感恩父母的艰辛,没有听到过批评,抗打击能力较差。

2.学校原因

高职属职业院校,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重心是技能培养,对于文化课、德育课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一,学校测评制度的僵硬使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表现;第二,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形式化较重,未使学生对其重视;第三,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有些学生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受到学校的管制,形成较差的环境,其他同学随之效仿。学校的校园文化没有建设好,很容易形成坏习惯的传播和继承。除此之外,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如果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建设不够完善,教师没有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3.社会原因

第一,社会风气较差,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盛行,有无能力不重要,有钱有人才行,这使得学生削弱了自己的学习动力和信心;第二,就业现状不乐观,许多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甚至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求职难,或工资比不上一个富有经验的农民工,这使得学生心理很受打击,感到前途一片迷茫,不相信“学习改变命运”。在这种大的环境影响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够端正和认真。

三、从学校教育谈问题

1.学校首先要做好新生入学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学,在大学校园里自己应如何生活。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引领他们做生活的强者,秉承“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原则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文化、有道德的高素质大学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学校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同时,学校要提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

4.认真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真正掌握知识技术才能真正独立,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同时也能使同学们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之不断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边文颖,《对高职学生生活事件的研究》,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

2.伍汝辉、杨清波、王双见,《大学生课余生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怀化学院院报,2010

3.蓝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缺憾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广东培正学院英语教育中心,2005

4.刘益鸾,《浅谈高职学生品德修养》,素质教育论坛,2007

5.刘建平,《转变观念学会做人,转变角色学会学习,转变环境学会生存》,德宏教育学院,2003

关键词:滁州学院;英语专业;母语文化

一、引言

二、调查目的

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文化教学的两端即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受重视的程度并不平衡,后者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但是母语文化教学与目的语文化教学同样重要,是保持跨文化交际平衡的重要保证。我们项目以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该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对母语文化的态度、对母语文化的掌握程度、运用目的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同时也启示更多英语教师重视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目的语文化教学与母语文化教学的统一。

三、调查内容及调查对象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现如今,英语在中国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英语,两种语言的交织肯定会在文化上上出现冲击,此项目主要研究: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接受西方的语言,文字,文化,这对我们的母语文化认同感,熟悉感带来怎样的一种变化,是不是现在我们说汉语有点言不达意,提笔忘字,熟悉西方文化而对自己母语文化知之甚少,此项目以滁州学院为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母语文化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让我们知道自己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缺失了很多母语文化。与此同时也让我们能够在今后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不忘自己的母语文化,加深大家的文化自觉意识。对母语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能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重视母语文化。

(二)调查工具

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者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把所有参加调查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具体结果如下所示:

34%66%

结论:大部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认同感与接受程度上更高。

(二)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该部分问题要求学习者写出关于母语文化的3个回答。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大多数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整体了解程度较低。65%的学习者能写出5部中国文学作品,答案集中在《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上。50%的学习者能写出7个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也有不少学习者写了诸如教师节、建军节等虽然是我国的节日,但并非传统节日的答案。大约44%的学习者分别给出了5个关于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与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地的答案,但是比较两个问题的答案发现,许多学习者将长城、紫禁城、颐和园等历史文化胜地与四合院、牌楼、亭子等中国特色的建筑物相互混淆起来。关于中国特色的乐器,只有31%的学习者写出了5种答案。对于有中国特色的服饰这种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的事物,只有11%的学习者能写出5种。而对于中国的待人接物礼仪以及餐桌礼仪,只有7%的学习者给出了5种答案。有许多学习者把诸如“你好”、“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当作礼仪,但其实这里所说的礼仪是礼尚往来、知恩图报、上行下效之类的行为方式。

(三)学习者易于接受的文化教学方法

结果显示: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图片、幻灯片、电视、网络等视听直观教具来进行文化教学,其次是通过课外活动,即在课外阅读与文化有关的文学作品或报纸杂志、观看包含文化内容的电影来学习文化知识,再次是结合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介绍文化。

(一)培养学生母语文化传播意识

对母语文化应该充分自信,把它融入全球化的文明中。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评价及实现,都离不开母语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及外语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都需要大量高品质的信息输入和信息习得。信息输入包含正规的教材、图书等出版物。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全球化,人们已经认识到成功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体,高校英语学习者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平等地看待英语和汉语,适当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和用途。同时还要正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既要增强对母语文化优势的认同感,又要做到在吸收西方文化中不,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文化传播为己任,以英语为桥梁,推动中西方文化双向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

(二)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

[2]姜怡.不可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交流[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2):14-16.

摘要本文从体育组织文化的角度对“观众行为失控”问题进行分析,并且从体育组织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观众行为失控”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关键词体育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体育组织文化观众行为失控

(一)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指社会关系失调,影响社会大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

(二)体育社会问题

二、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现状分析

观众行为失控是指在观看比赛时,由于各自的意见不和而产生的不文明的语言与行为冲突,导致现场混乱的局面。常见的有球迷骚乱、辱骂裁判员等。观众行为失控一般和本地区和本国家的体育风俗习惯有关。目前,在我国的球迷骚乱、辱骂裁判员的现象比较多见,裸奔事件的现象没有发生过。

三、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危害

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危害比较广泛,首先它直接影响了该项目自身的形象,对本项目的开展是一个桎梏。观众行为失控会让体育参与者对该项目有不好的现象,以后就会对其有一定的看法,甚至不会去参加该项目,直接影响了该项目参与的人数。由于观众行为失控,政府会加入到其中对其进行干涉,运动项目原本的特性就会受到影响。另外,观众的不文明行为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心理健康照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危害到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身体健康。

四、观众行为失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对观众行为失控的打击力度不够

观众的不文明语言是不可以通过强制方式进行制止的,但是观众的不文明行动可以用法律或者条文规定进行制止。以球迷骚乱为例来说,为什么球迷骚乱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就是惩罚的力度达不到一定程度。在惩罚的力度和冲动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博弈的关系,你惩罚的力度轻,一些球迷觉得无所谓,不就是罚钱或者拘留,对他本身的影响不大,他就会为了一时痛快,不够后果的去制造球迷骚乱。如果惩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程度,球迷就会引以为戒,以后就会敬而远之。

(二)体育风气不正,体育风俗习惯的影响

观众行为失控与当地的体育风气和当地的体育风俗习惯存在一定的关系。比如在外国,他们受开放的西方文化的影响,球场的裸奔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事,而在我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裸奔事件在我国没有发生过。另外就是体育风俗习惯的影响,体育风俗习惯直接决定了该地区或国家的体育参与者与体育观众的素质和体育素养,体育的风俗习惯比较好的地区或国家就会尊重对手和裁判员的感受,不会出现辱骂裁判员和运动员的现象,而体育风俗不好的地区或国家就会截然相反。

(三)观众自身的因素

观众的自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比较低下。观众自身对体育的认识不足,没有对体育有一个全面认识,对体育的认识过于片面。对体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最低的层次,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另外观众本身缺乏一定的体育思想。

五、解决观众行为失控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观众行为失控的打击力度

针对观众行为失控事件,要加大惩罚的力度。不能简单的罚款或者拘留就了事。要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约束,避免再次发生。针对个人,拘留和罚款不是目的,要对其进行教育,首先让他在思想上有一定的觉悟,如果再犯不只是拘留的问题,要上升的个人的刑事责任;针对俱乐部,如果出现观众失控行为,要对俱乐部进行警告和停赛处分,在同一俱乐部,观众行为失控事件达到两次就要终身取消俱乐部的参赛资格,甚至解散俱乐部。

(二)加强良好的体育风气和体育风俗习惯的建设

加强各地区的体育风气的建设。针对不良的体育风气,要及时拿出解决的方案,摒除不好的社会风气,加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进,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外,还要加强各地区的体育风俗习惯的建设,体育风俗习惯虽然是一个长期以来的产物,能够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所以要加强良好的体育风俗习惯的建设,让其对观众的行为起指导的作用,避免观众行为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注重观众自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的培养

注重观众自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的培养。观众作为观众行为失控的主体,有着其能动性,加强观众自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思想的培养,主要是让观众该如何去认识体育的价值,不是用不文明语言和不文明的行为去伤害对手,而是相互尊重,公平竞争。观众的思想觉悟如果达到一定的层次,观众行为失控事件就不会发生了。

[1]仇军,钟建伟.论体育社会问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1(第21卷第6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不断加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提升本国竞争力以适应全球化挑战,纷纷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潮流,分析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推进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大脑及感受器和运动器官的特点。人的基本素质包含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涵盖了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大学素质教育就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利用教学和环境的积极作用,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合理科学的教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形成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结构,成为有较高综合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人文,简单地说,就是人性与教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了人性与教养,具有了人文素质,否则与动物并无区别。[2]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气质。它是一种后天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

二、中外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之间的对比。

中西方人文素质教育虽然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可比性。一些发达国家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大都已经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例如美国教育部制定的总体性教育目标,各高校据此制定本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4]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成为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的国家意志,而我国的培养目标,国家只是从宏观上表示将其作为一个战略意图,还未能真正上升到国家意志;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约束或指导能力比较强,而我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目标,除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外,对各高等院校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约束力;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大都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指向,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而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则大都仅仅是一种原则性很强而操作性很弱的指导性规定;国外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在高等院校取得共识,并在这个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而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则基本上还处于一种“各自为战”的局面。

(二)教育主要内容的对比。

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设置的状况已经有了改变。现在我国核心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现代历史类教育等课程,占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半壁江山。但是,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相比较,我国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还存在着如下问题:尽管许多高校在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方面热情很高,但课程仓促上马多,精品课程少;临时起意多,长远打算少;随意性强,目的性弱。所以,总体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相比,我们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设置方面仍然不成熟,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三)教育基本方法的对比。

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有与国外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但比较起来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方式仍显得过于单调,除了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强制性纳入和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随机纳入之外,并没有更多途径使学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这种状况与大学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相映衬,往往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学年段接受人文素质教育“苦乐不均”的问题。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科学性,没有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及知识结构的特点和规律,更多的是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和“单边主义”行为,这样的课程准入方式显然不可能达到好的预期效果。在教学方式上,过于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其结果是学生日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三、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鉴于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下面方面进行改变,对于我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确立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战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没有理清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得不到人文教育的支撑与补充,使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文化的根基。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6]

(二)提高认识,更新大学教育理念与目标。

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创新、人文精神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社会分工细化的情况下,知识体系也在发生改变,人文学科被忽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理科轻文科的现象,教育的功利主义变得日益突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如何把握住前进的方向?作为未来社会的希望,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间接主导了这个社会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发展观,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三)改革完善高校教学体制。

当前,在我国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中,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评估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当务之急是改善高校教学体制,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完善文化课程的设置,使大学生得到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多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选修课,如唐诗宋词、艺术史论、影视、音乐等,不要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学分。同时,实行辅修专业制,使学生在主修一门专业课的同时,能够选修一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目前,许多学校都在实行这种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表明,这种做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很大的益处。

(四)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精神、思想道德情操的重要场所,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教化程度很大方面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学校要定期开展文化艺术节和电影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式各样的人文学科讲座,鼓励、扶持大学社团开展征文、辩论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应重点进行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如历代名人的雕塑、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的亭阁等),这样既可美化校园环境,又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间接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可忽视的环节。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学风建设

一、研究背景

学风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育人水平、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综合反映,优良的学风能够促使学校教育事业长久而健康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办学永恒的主题。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研究结果看,高校的学风整体状况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高职学生的学风令人担忧。原因比较复杂,有学生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学校的原因,甚至跟整个社会也有一定关系。所以,探索有效的教育机制和对策显得尤为紧迫。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加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因此在制定教育与管理方案时,不能不切实际地照搬照套,更不能闭门造车。

在学风建设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系研究方面,我国有不少教育学者深入研究和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多认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成为学风建设助力的观点。正如赵会利所说:职业规划教育与学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高校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助力推动学风建设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笔者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大二)、2013级(大一)学生的学风情况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展开深入调查与分析,希望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优良学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

二、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用何瑾编制的《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以及袭开国、顾雪英编制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进行了问卷,并根据高职生的理解能力及本研究的需求对问卷的问题表述做少许修整。

《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问卷共设置了四个因子,分别是学习的态度和观念、学习的认知和品质、学习的环境和压力、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在原有的确定目标的能力、认识自我的能力、认识环境的能力、制订计划的能力、反馈修正的能力五个因子的基础上,增加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因子。两份问卷分别三十道题目。问卷按Likert5级评分,即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有点符合、较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赋予1分、2分、3分、4分、5分,得分越高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现状越好。

本研究采用克伦巴赫Alpha信度系数法对两份问卷分别进行信度分析。《大学生学风建设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8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为0.95.这说明两个量表经过修改后的信度都是可以接受的。

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2013级、2012级(大一、大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4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90%,其中男生96名,女生124名,2013级学生78名,2012级学生142。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主要分析对我院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在年级上的差异,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对学风的预测力。

(一)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年级差异。

由表一可以看出,220名调查对象在学风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基本在三四分之间,大一、大二年级学生除了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他因子并无差异。也就是说,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显优于大二学生。

(二)学风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关系。

由表二可以看出,当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作为自变量对学风进行预测时,只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学风的三个因子有较好的预测力,它们分别是学习的认知和品质、学习的环境和压力及学习的态度和观念。其次是认识自我的能力、确定目标的能力及制订计划的能力分别对学风有一定的预测力。也就是说,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越强的学生,学习认知和品质、学习的环境和压力、学习的态度和观念越佳;认识自我的能力越强,学习认知和品质、学习环境和压力越佳;确定目标的能力和制订计划的能力越强,学习态度和观念、学习习惯和方法越佳。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不松懈。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优于大二学生,这并非偶然现象。由于学院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入学教育,其中重点内容便是树立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意识,而随着入学教育的结束,职业规划教育慢慢淡出学生的生活,导致大二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逐渐淡薄。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强弱关系到学风的优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应该不断强化,采用多种教育形式长期不间断地进行教育。

(二)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建立完善导学教育体系。

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良好学习风气的关键。学习主动性的形成,一是要有强烈的内驱力,二是要有足够的外动力。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需求,是可以利用的最好的内驱力。但是如果没有外动力的及时促进,这个内驱力就会消耗殆尽。

[1]赵会利.对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职业,2011(11):90-91.

[2]王珏.理工科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6:59-63.

[3]张精华,蒋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目标导学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1:52-54.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数字资源整合;信息组织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G25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22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是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相对分散的数字文化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使其集成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自20世纪90年代,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近年来,我国的大陆与台湾、香港地区也相继启动了若干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可以采用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而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也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信息组织方式的研究实质上是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寻求更有效的资源优化重组方法,这也是资源整合项目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对我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有代表性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并为进一步提升信息组织质量提出优化建议。

1.调查对象

2.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资源组织方式

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收集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能展现我国历史文化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并通过信息的多维导航、关键词检索、可视化信息查找、专题信息门户等4种方式进行资源的融合重组,从而实现异构资源的“一站式”查找。

2.1多维信息导航

2.1.1多维信息导航的应用情况

(1)分类导航。分类导航在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应用较为广泛。除了“中国记忆”项目是以缩略图浏览的方式进行信息组织外,其它项目都根据自身资源组织的需要设计了各自网站的分类体系。

“国家数字文化网”的分类导航系统是参考《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而设立的。《文化共享工程分类体系》设置了三级类目,一级类目由知识讲座、舞台艺术、农业专题片、电影、文化专题片、电视剧、动漫、其它8个大类组成。该分类体系适应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地方特色资源、红色历史资源、多媒体资源、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为主的公共文化资源分类需求。

由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推动的“香港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香港的博物馆、档案处、新闻传媒公司的历史和文化资料。“香港记忆”项目所收藏的资源以公共数字文化领域中的香港历史和文化遗产资源为主,它将这些资源按照历史与社会、地理与环境、艺术与文化、传播与媒体4个大类进行划分。4个大类下的特藏资源和图片展览资源都以专题名称加以标识。

“广州记忆”由广州市档案局主持建设。它系统收集了能反映和代表岭南历史文化记忆的文本、地图、照片、影像等资料。“广州记忆”项目设计了适应本站资源组织的二级类目体系。一级类目包含城市变迁、重大事件、历史名人、广府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影像记忆等7个大类。在一级类目下又设置了二级类目,如名胜古迹大类下又进一步划分为学府书院、宗教建筑、历史文物、古代遗迹、著名景点等5个子类。清晰明了的类目结构和类名让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广州历史文化资源。

“台湾记忆”项目系统收集了关于台湾历史文化的80余万条图书文献、史料、图像、新闻影音及历史人物数据。“台湾记忆”网站通过分类体系对台湾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序地梳理和呈现。如“台湾记忆”项目在“日治时期台湾图像写真”和“台北市老照片”两个栏目的资源组织中,为了能够将大量的图片资源进行有效组织,设立了两级分类体系。一级类目由通论、台湾历史、地理山川、人文地理和文化风土、经济产业、名胜古迹与旅游指南、人物文献、其它等8个大类组成。在每个类目下又根据资源划分需要设置了若干个二级类目。如地理山川大类下细分了河川湖泊、山与丘陵、平原和盆地、舆图、动植物、聚落等6个类目。

从以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导航方式的调查发现,由于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资源建设规模较小,在资源分类目录体系的设计时主要根据本项目的资源收藏范围进行类目划分,并没有参考已有的文献分类法将资源按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归类。这些资源整合项目的分类体系虽然体现了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标准化和分类的整体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2)缩略图导航。缩略图导航是选取能够代表数字对象内容的标志性图片,通过引导用户浏览图片来实现信息查找的资源导航方式。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平台中,缩略图导航通常以滚动条或静态图片列表的形式出现。

对项目调查可以发现,大陆和港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普遍应用了缩略图导航方式。缩略图导航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分类导航、主题导航等方式而言具有更加动态和直观的特征。当用户没有明确的资源查找目标时,往往会被缩略图中的内容所吸引,进而以图片为线索查找到相应的数字资源。因此,资源整合项目应对缩略图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使缩略图导航方式在资源查找和发现中发挥更大作用。

2.1.2多维信息导航应用中的不足

2.2关键词检索

2.2.1关键词检索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检索是与多维导航方式优势互补的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也是人们进行海量信息筛选的有效方法。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为了满足用户对来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精确查找开发了信息检索系统。

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信息检索系统的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功能的调查结果(见表3)看出,除了正处于试用阶段的“中国记忆”网站尚未开通关键词检索功能外,其它资源整合平台均提供了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两种检索方式。

2.4.2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

3.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中的信息组织方式优化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方式的应用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以期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信息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3.1多维导航系统的完善

在目前以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为主的网络环境下,多维信息导航系统仍是重要的信息组织方式。在目前我国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多维导航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导航维度不够多样化,分类导航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首先应该不断丰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内容,扩大可获取的数字资源的规模,为构建层级分明的多维导航系统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减少分类、主题、时空、语种等导航维度在类目划分中的随意性,应该在受控词表的帮助下建立更加系统性和标准化的数字文化资源导航系统,提高资源导航的质量和用户在资源层级浏览中的信息查找体验。

3.2信息检索功能的拓展

在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中,信息检索能够满足用户对数字文化资源的全面和快速查找,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组织方法。在目前已建成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中,高级检索和检索结果处理功能虽然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是检索功能还不够健全。未来资源整合项目除了要完善基本的检索功能外,还应该积极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如引入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技术来实现对多媒体资源的精确查找:通过跨语言检索技术实现多语种资源的快速查询:或是通过开发嵌入式的浏览器检索软件来提高用户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平台的使用频度,通过拓展检索系统的功能来提高检索系统资源查找效率和用户适应性。

3.3文化专题知识的深入挖掘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项目通过建设文化专题信息门户将专题资源进行了系统地组织。但是目前专题信息门户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从专题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层次上来说,历史文化专题的划分还较为粗糙,应该通过在一些大专题中下设子专题的形式来加深资源组织的层次。此外,专题资源的组织应努力实现从传统的信息组织向专题知识挖掘的方向转变。通过对数字文化信息进行深加工,更好地实现专题知识的抽取和揭示,从而给予用户“所得即所要”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茶文化;大学生;文化素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以茶为载体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茶文化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社会进步和丰富文化生活等社会功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必须要德才兼备,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也是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对高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一、茶文化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中的作用

现在大学生对茶文化基础和历史知识了解很少;对茶的健康与保健作用了解不多也不够全面;对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理解还不够深刻等。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茶文化学习与教育,对于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增加大学生的历史和生活知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都是十分有益的。

1.茶文化的知识传承功能。茶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些内容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进行开展,能让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拓展视野,有利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茶文化已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动态文化体系。社会上也需要复合型人才,所以,有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将茶文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以便走上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生活。

3.茶文化的美学功能。中国茶道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艺美和境美。在安静幽雅的品茗环境中进行茶事活动,感受茶之美、器之美、艺之美、人之美。在此种意境中使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会把茶文化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4.茶文化的保健功能。饮茶有益人体健康,从神农得茶解毒始已有几千年历史。现代科学发现,茶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和药效成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需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茶能提神醒脑、利尿强心、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溶解脂肪、帮助消化、醒酒解毒、杀菌消炎、预防龋齿、消除口臭、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血压、降低辐射危害、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这些功效已不只是古代相传的偏方和经验,而是从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不同角度、不同学科加以证实。

二、茶文化在大学生中推广的措施

1.在大学的素质教育选修课中开设茶文化课程。目前有个别高校已开设此门文化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大学生们了解茶文化的起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掌握茶的种类、制茶的基本理论、泡茶技艺及茶叶保健功效,一方面可以拓宽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了解中国茶文化和茶艺,可以陶冶情操,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2.通过讲座、展览等形式,扩大茶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可以邀请在茶文化研究方面有一定造诣的专家学者开设专门的茶文化讲座,通过网络、电视等形式将每年不同地区举办的茶文化节视频节目进行推广。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举办展览、播放教学片等形式,传播茶文化。

通过以上的措施,在大学生中进行茶文化的教育与宣传,让大学生补充知识,开阔视野,完善思维,陶冶情操,平和心态,怡情悦性,感受生活的美好与诗意,启发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与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想融合,以及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作为一项长期的活动来开展,这样不但可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可将一种潜在教育渗透到学生身上,这对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连.浅谈茶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开展[J].科技文汇,2009,(5).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1).

[3]高旭晖,张子强.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

[4]张凌云.试论“茶文化体系中的素质教育功能”[DB/OL].省略

[5]沈佐民,曹刚.对茶文化内涵的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2,(2).

[6]苏巧雯.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J].广东茶叶,2007,(3).

THE END
1.专利检索:架起创新与保护的桥梁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SIPO):官方平台,提供权威的专利信息,是了解中国专利法律和政策的重要窗口。 佰腾:以其丰富的数据库和便捷的检索功能受到用户欢迎,特别适合进行大量专利检索的用户。 专利之星:提供专利检索、专利分析、专利管理等服务,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https://blog.csdn.net/2401_88767384/article/details/144284355
2.国家政策解读平台智慧共享法治引领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信息爆炸和知识碎片化成为常态。为了确保公民能够有效地获取、理解和运用国家政策,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平台来整合和提供政策信息。因此,政府部门推出了“政策百科官网”,旨在通过一站式服务,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各项法律法规。 首先,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zi-xun/403880.html
3.北大法宝北大法宝(4) 中国第一套法律查询软件“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在北大英华公司和北大法制信息中心的共同努力下,内容极大丰富,技术全面升级,取得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并受到国内外客户的一致好评。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 北大法宝 位置 北京 类型 程序 功能 查询目录 1产品简介 2产品详情 法律法规检索https://baike.sogou.com/v451822.htm
4.北大法宝中国法律信息检索系统(东莞理工学院)订单名称: 北大法宝-中国法律信息检索系统(东莞理工学院) 订单编号: DD20211021000011 成交总金额(元): 30,000.00 一、商品信息 商品名称 品目 品牌 单价(元) 协议价格(元) 数量 运输费(元) 其他费用(元) 北大法宝-中国法律信息检索系统(东莞理工学院) 中文http://www.bidizhaobiao.com/info-195810508.html?companyId=27
5.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20240227.docx4.优势和价值北大法宝作为中国法律检索系统的一部分,具有以下的优势和价值:a.精准和全面的检索北大法宝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法律判决和法律案例,用户可以在该系统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检索结果准确且全面,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法律检索服务。b.快速和高效的搜索引擎北大法宝采用了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能够在https://m.renrendoc.com/paper/313971903.html
6.专利侵权风险分析(FTO)法律服务观韬中茂首先,FTO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技术、法律、财务、外语等各方面知识的结合,企业内部的法务部门很难兼顾好以上所有方面。某一环节的疏漏都可能降低FTO报告的价值,比如在检索阶段遗漏了重要专利,从而导致产品完全落入了他人专利权的保护范围而不自知;又比如在将产品投入到国外市场时,由于对国外侵权比对原则的不熟悉,从而得出https://www.360doc.cn/article/30656440_997306037.html
7.浅论LexisNexis数据库内容及价值Lexis.com是LexisNexis数据库中的在线检索系统,专门提供在线法令、判例、法案等法律方面的检索服务,内容非常丰富,所收文献涉及法律(Legal)、新闻和商业(News & Business )、公共信息(Public Records)三大领域。本文重点介绍其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法律文献。法律部分又分为以下五类:(1)美国法律文献(2)美国以外包括中国http://iolaw.cssn.cn/gyyd/200809/t20080929_4601416.shtml
8.“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培育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座谈会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研究员、调仲云链(香港)常务副理事长 周蔚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智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包括律师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科技为中国律师事务所国际化提供的有力支持包括:通过使用电子文档管理、在线协作工具和智能法律检索系统,律师可以更高效地处理https://www.moj.gov.cn/pub/sfbgwapp/fzgzapp/ggfzfwapp/lsgzapp/202312/t20231213_491532.html
9.标准检索论文范文6篇(全文)[2]刘光.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教程-组件篇.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民商事案件法律检索标准流程 第2篇 (个人微信号:gaoshanbujun)【按语】 中国法上现行有效的民商事法律规范已经浩如烟海,通过广泛的阅读和记忆,已经无法找全、找准特定案件所应适用的法条。要提高办案时找法的查全率与查准率,除了借助外部数据https://www.99xueshu.com/w/ikey1xg5pd4i.html
10.无讼阅读换个方式,打造你的专属法律法规数据库(内附福利)随着经验的持续积累,需要走完整个法律检索流程的问题会越来越少,通过「本地数据库检索」的过渡,最终升级到「不需要检索」的终极状态,而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快。 1.2 量身定制 专业数据库要追求大而全,而律师个体更应该追求小而美,我们知道「多」永远不是优势。这就好比百度、Google收录的资料,在量级上远远超过专业的https://victory.itslaw.com/victory/api/v1/articles/article/92813370-2277-4c34-b8ab-841141d7c9dd?downloadLink=2
11.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李宝明中国系统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李宝明 一、系统法学流派的兴起与现状 将系统科学引入法学领域的尝试,自系统科学问世之初就已经开始。一般认为,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著《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一书,是系统科学与法学的最早结合。维纳运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对有关法律、正义、道德、社会控制等问题所作的“纯技术性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6174710_1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