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

这是一个关于法国史的思维导图,包含高卢人罗马帝国、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751-987、瓦卢瓦王朝1328-1589、波旁王朝1589-1792等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法国史

高卢人罗马帝国

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人

海滨

萨利克人

河滨

里普阿尔

克洛维466-511

主要成就

1.统一法兰克,481建立王国

建国原因

1.地处偏僻

2.皈依罗马天主教

3.突破习俗,严厉打击氏族部落

2.征服高卢

3.皈依天主教

4.颁布《萨利克法典》

内容

土地所有制

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

地权

耕地公有、继承、买卖

懒王时期,宫相专政639-751

铁锤丕平查理马特改革

采邑改革

背景

1.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自由农民破产,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各地贵族叛乱不断

2.阿拉伯人势力日益强大,威胁王国

1.废除无条件分增土地制度,采邑制(封君封臣制)

封君

义务

保护人身权利、赐予土地

权力

土地收回权

临时占有权、监护权、处分权

封臣

军事:军役

经济:继承金、帮助、协商

法律:建议、协商、领主法庭

精神:绝对忠诚

权利

土地使用权、占有权、处分权

2.平叛割据,实行军事改革,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队,打败阿拉伯人

3.强制没收部分教产

意义

1.确立臣属关系,削弱贵族势力,加强王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一

2.奠定了西欧中世纪骑士制度基础

3.确立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加洛林王朝751-987

矮子丕平

丕平献土

查理曼大帝

外:对外征服,扩大了法兰克王国版图

中央:贵族会议,公民大会地方:伯爵辖区

司法:废除陋习,成文法,公正执法

教会:教义仪式,多次主持宗教会议

监察:巡按使巡地方

文化:虚心好学,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经济:统一货币,限制物价,保护商业流通贸易

路易(虔诚者)

《凡尔登条约》

三分领土

日耳曼路易

东法兰克王国——德国西部

秃头查理

西法兰克王国——法国

洛塔尔

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

新蛮族入侵

东:匈牙利人(马尔扎人)

法德意遭受入侵

南:阿拉伯人

入侵西西里意大利半岛法国南部

北:诺曼人

侵略方向

西部:挪威人入侵苏格兰爱尔兰

中部:丹麦人入侵法国英格兰

东部:瑞典向东发展

卡佩王朝987-1328

强化王权

腓力二世

扩展王室领地

行政管理变化,王室新代理

路易九世

司法:王室法庭审理重大案件,复审地方法庭

政治:禁止私人战争,巡回检察官监察地方官吏

军事:募兵制代替骑士服役

经济:统一货币,驱逐劣币,促进经济统一

腓力四世

打击教廷

阿维农之囚

等级君主制确立

三级会议

一、世俗贵族

二、教会贵族

三、市民

瓦卢瓦王朝1328-1589

英法百年战争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商: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各地出现了分散或者混合的手工工厂

重商主义政策

原始积累的特点

国债制度

包税制

宗教:宗教改革

王权高于教权

1516,法兰西斯一世《波伦亚条约》

新教思想的流传

加尔文教思想

新旧之间的对立

1.加尔文教在法国的传播,贵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农民接受后要求改革天主教会

2.南方有有野心的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通过改革争夺地产

3.北方有分解倾向的大封建贵族企图信奉天主教

过程

南方:胡格诺联邦

北方:天主教神圣同盟

结果

1.天主教集团首领和国王亨利三世先后处死,胡格诺集团首领波旁亨利继位

2.南特敕令

波旁王朝1589-1792

亨利四世1589-1610在位

政治

1.加强国家统一

2.卖官制

经济:苏利公爵处理财政问题

1.鼓励生产,发展农业

2.奖励工商业,发展蚕桑,创办法国丝织业,鼓励工厂和发展贸易

路易十三1610-1643

国家利益至上

加强绝对的君主专制

将法国建设成为欧洲强国

影响

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

初期

概况

母后安娜摄政,红衣主教马萨林担任主教

作为

横征暴敛,马萨林中饱私囊

后果

投石党运动

性质

中期:王权发展到顶峰

加强王权统治

1.实行高压统治

2.修建凡尔赛宫

加强中央集权

1.向全省派驻司法警察财政监督官

2.扩充军备,扩充兵员,引进武器和先进技术

3.应用警察手段

4.要求全民信奉天主教

科尔伯重商主义

措施

1.发展商业,疏通内河,改善道路,清除地方关卡,建立统一市场

2.积极扩展国际贸易,建立东西印度公司,扩展殖民地

3.发展工业,奖励生产,减少对于外国消费品依赖

积极

1.奢侈品打开欧洲宫廷市场,为法国换来大量的金银

2.促进法国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法国的财政收支平衡

消极

1.重商主义引起殖民地争夺,导致一系列商业战争

2.阻碍了技术创新并且不利于技术创新

3.优惠政策破坏了各经济部门自然平衡

后期:实行炫耀国威的侵略战争

1693-1964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1701-171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路易十五1715-1774

1.财政危机严重,税收增加到第三等级身上

2.挥金如土、穷奢极欲之风加剧

军事

1740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56-1763七年战争

实质

双方

法国奥地利俄国西班牙瑞典

英国普鲁士汉诺威

《巴黎和约》

《胡尔贝兹堡和约》

英国从此成为海上霸主,并取得欧洲霸权。法国失去北美大片殖民地

思想:启蒙运动

1.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时代要求

2.自然科学的密切发展

信条

1.推崇理性

2.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代表人物

伏尔泰

1.自然权利说

2.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专制

3.反对贫富悬殊

孟德斯鸠

1.政体三个类型

民主制

贵族制

君主制

2.三权分立

立法权:人民代表机关

行政权:国王:行政机关首脑

司法权:陪审法庭

卢梭

1.私有制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自由平等

百科全书派

1.吸收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2.唯物论

缺陷

法国大革命

条件

18世纪,工厂手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因素产生

阻碍

1.旧制度的阻碍,专制王朝危机日益严重,加重对金融界和工商业的盘剥和剥削

2.重商主义制定的各种工业法规,技术革新的障碍

3.行会制度,贸易垄断制度盛行

导火索

各意图

特权阶层

资产阶级、第三等级

历程

网球场宣誓

开始标志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阶段一1789.7.14-1792.8.10君主立宪制的统治

人权宣言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内容: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自由平等、主权在民

含义

自由

公民拥有自由、财产、安全、反抗压迫基本权利,写作出版的自由

平等

身份、法律、担任公职、纳税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制宪会议:八月法令1789.8

十月事件1789.10

1789年宪法

1792.6国王路易十六逃跑

马尔斯校场流血事件

1792.8.10人民起义

目的

废除议会,普选方法成立新的立法机构

推翻君主立宪制,沿着人民主权的公民社会道路将革命推到新阶段

阶段二1792.8.10-1793.5.31吉伦特派的统治

面临两大问题

1.物价问题

2.外国武装干涉问题

吉伦特派

代表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

1.颁布新的土地法案,没收逃亡贵族土地分小块出租,在各农村公社按户无偿分配公有土地法令

2.反对外国武装干涉胜利:瓦尔密大捷

与山岳派斗争

1.如何对待巴黎公社

2.如何对待路易十六

分歧

吉:不处死

雅:处死

雅胜利

3.限价问题

物价高涨,市场物资短缺

原因

投机商利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战争造成的紧张局势

引发

全国限价群众运动

吉:镇压

雅:后联合群众,改变态度

解决

罗伯斯庇尔

谷物限价法令

吉伦特派倒台

对限价运动的敌视态度

雅各宾派联合激忿派,众多代表送上断头台

阶段三1793.6.2-1794.7.28雅各宾派

初期措施

1.土地法令

2.1793年宪法

地位

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共和国宪法

主要内容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国家统一

恐怖统治

1.雅各宾派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关于限制物价的要求

2.反法联盟斗争局势恶化,各军队入侵法国领土

3.经济状况、财政状况恶化,货币贬值

4.忿激派示威游行活动规模壮大

1.全面限价法令

2.建立救国委员会为中心的恐怖统治集权政治体制

作用

1.囤积居奇和哄抬物价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币值得到了回升

2.群众踊跃参军,迅速扭转了危险的局面

1.违反法制、滥行杀人的现象相当严重

2.举报监督成为了排除异己的工具手段

3.出现了违反人权自由原则

4.无视法律、肆意妄为、草芥人命的风气在一部分官员中盛行。

评价

雅各宾派分支

主要:吉伦特派

思想

受到重农学派的影响,主张工商业运动完全自由

支持者

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人士

中间派(平原、沼泽派)

少数左翼激进分子(山岳派)

主要领导人:罗伯斯庇尔

法国中小业主、无套裤汉、部分富有资产者

分支

温和派”丹东派“

主张结束恐怖统治

忿激派“埃贝尔派”

主张加强恐怖统治

失败原因

1.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生死斗争导致其分崩离析

2.实行的政策具有矛盾性

3.恐怖统治严重错误

4.雅各宾派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卢梭的信徒

热月党人的统治

热月党

反对罗伯斯庇尔的各个联合体

组成

丹东派

埃贝尔派

中间派(平原沼泽派)

新宽松派

中间派

左翼

热月起义

推翻雅各宾派统治

胜利,罗伯斯庇尔为首的一干人等被逮捕

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和建立资本主义正常秩序重大转折。

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

统治措施

1.释放平反无故被捕者,提出是否守法作为好坏公民的标准

2.取消了经济恐怖,开放市场,废除全面限价法令

3.王党叛乱问题

4.恢复天主教活动

符合历史规律的倒退,不否定恐怖统治曾经起过的作用

斗争

与民众

1.废除限价,物价暴涨。通货膨胀更加严重,财政陷入困境

2.热月党使用了恐怖时期的手段

芽月起义

牧月起义

与王党

基贝隆战役

葡月暴动

督政府的统治

热月党人1795年宪法颁布

1795年宪法内容

立法两院制

上院:元老院250人

下院:五百人院500人

行政五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

司法

产生方式

任期

面对问题

1.恶性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造成人民生活困境

2.贫富差距悬殊,富豪投机倒把,官商勾结,军火商垄断军需

弊端

1.督政府之间缺乏整体意识,热衷于扩大个人影响力

2.机构重叠,人员臃肿

3.派遣特派员,容易在地方培植私人势力。造成两个中心。

与王党的抗争

果月政变

花月政变

改革

1.第二督政府

2.税制改革

1.土地税

2.营业税

3.动产税、奢侈税、属人税

4.门窗税

垮台原因

内部

督政府不断更换,王党、雅各宾派势力此起彼伏

外部

对外战争不断,反法同盟组织起来,越来越多国家加入进来,法国处于劣势地位

拿破仑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

拿破仑

早年经历

1796,意大利军团司令,解决被奥地利统治意大利地区问题

1798,远征埃及

1799,雾月政变,担任第一执政

经过

内政

1.对待反对力量

雅各宾派

高压政策

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分子

镇压和安抚相结合政策

其他势力

采取了不少安抚和和解的政策

2.宗教政策

1801,《教务协议》

3.财政改革

废除督政府恐怖年代经济立法,财政管理权集中到中央,取消地方政府分配征收直接税权力,设直接税行政总署

金融

恢复期票证券制度法令,使得交易重新活跃起来

税收

银行业

振兴银行业,组建法兰西银行。对振兴法国发挥重大作用

货币

币制改革,实行银本位制,黄金、白银比价为1:15.5

工商业

促进工商业发展

4.法制建设

1800《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战争

1800远征意大利打败奥地利

马伦戈战役

《吕内维尔和约》

1802.3《亚眠合约》

1805.4对抗第三次反法联盟

特拉法尔加角海战

法国战败,转向奥地利

1804.12对抗俄奥联军

奥斯特里茨战役

法国大获全胜,《普列斯堡和约》

1806.9对抗第四次反法同盟

耶拿战役

结果:巩固自身帝国

对英国

大陆封锁

对普鲁士

莱茵联邦

对意大利

占领北部中部,任命其兄约瑟夫为那不勒斯国王

1807.2

埃劳战役

1807.6

弗里德兰战役

第四次反法联盟失败

《提尔西特和约》

1812.6

远征俄国

损失惨重

1813对抗第六次反法同盟

8月德累斯顿战役获胜

10月莱比锡战役失败

《肖蒙条约》

1814.4拿破仑宣布退位

1815.3拿破仑发动政变

建立百日王朝

1815.6滑铁卢战役

定义

起因

主观

客观

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原因

2.对西班牙用兵导致西班牙之殇

3.家天下的政治窠臼,任人唯亲是国家大忌

4.欧洲各国对拿破仑的敌视和干涉

5.帝国的过度扩张,拿破仑称帝后膨胀的个人野心。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

七月王朝1830-1848

上台

七月革命

反对派

王朝反对派

梯也尔和巴罗降低选举资格

共和派

吉伦特派,建立共和国

民主派

普选权口号

社会主义者

社会共和国

经济:金融资产阶级,为经济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终结

二月革命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

前期

专制帝国,高压手段

后期

自由化措施,政治改革

经济: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特点

1.小企业的长期和大量存在以及大企业的发展迟缓是这一时期法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2.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

3.高利贷资本活跃

1870,普法战争失败,国内革命,第二帝国终结。

巴黎公社

阶级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

政治上受到帝国压迫,处于无权地位。大资本排挤下纷纷破产,对帝国不满日渐增加

大资产阶级

1.1860,法国英国签订新的商约,降低进口商品关税,英国商品大量涌入,严重损害法国资产阶级利益

2.拿破仑三世不断发生对外战争,政府财政支出大大增加,出现了庞大的财政赤字

1866-1867爆发新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法国是这次危机最大受害者

组织

国际上的第一个支部——巴黎支部,随后在一些城市建立支部

外因

1870普法战争,法国保卫巴黎需要武装无产阶级

公社成分

多数派:布朗基主义者、新雅阁宾派

主张

倾向暴力和专政

少数派:蒲鲁东主义者

第一国际成员,注重社会经济改革

创举

1.废除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实行立法行政合一的公社委员会制。普选产生的公社委员既是立法机构,也是行政机构

2.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社会公仆变成人民主宰

3.社会经济

1.实行保护工人利益的措施

2.关于将逃亡业主遗弃的工厂转交给工人协作社的法令

4.摧毁了精神压迫工具,僧侣势力

5.文化教育改革

1.3.18公社没有趁胜向凡尔赛进军,消灭濒临瓦解的梯也尔军队

2.公社对资产阶级反革命活动镇压不够坚决,甚至没有取缔巴黎的反革命报刊

3.凡尔赛战争中,缺乏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心,错误采取消极防御战略

4.没有吸收法兰西银行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且对凡尔赛政府施加压力

5.对于团结农民重要性不足,未建立工农之间的联盟

6.共设委员会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

根本

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期,经济发展状况没有成熟到可以缠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840

政治制度: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1875年宪法

立法权

众议院

参议院

行政权

总统

总理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法国

主要任务

一、恢复经济

二、寻求安全

1.寻求结盟

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结盟,企图在欧洲大陆建立以法国为首针对德国的同盟体系

签订《洛迦诺公约》

修建马斯诺防线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政局动荡

法国人民阵线的上台

社会

二战后的法国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5-1958

1944.8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

建立怎么样的国家

戴高乐派

主张建立总统制的法兰西,戴高乐拥有更大的权力

考量原因

法国左派

共产党、社会党、人民共和党组成的左派联盟主张一院制一会体制,实行村社和地方自治

1945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左派胜

为政举措

经济改革

莫内计划

伊尔斯计划

马歇尔计划

外交

坚持帝国主义殖民政策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至今

成立背景

成立始末

戴高乐施政措施

殖民地问题

1.加强国有化手段实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计划化

2.推行社会保障制度

3.面向欧洲市场,努力联合欧洲国家发展共同市场

4.扩大贸易出口,建立独立的民族经济

5.鼓励和积极推进社会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

6.重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发展,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并举,使得农业稳定增长

1.戴高乐主义

1.捍卫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

2.从非殖民化到合作的政策,维护法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3.积极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关系

4.努力促进西欧联合,实现法国领导欧洲和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目的

2.法德和解

1.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大为下降

2.冷战爆发与不断升级

3.欧洲联合的重新兴起和迅速发展

4.法德两国经济政治上相互需求

5.个人因素戴高乐和阿登纳

1950,舒曼计划

1951,西欧六国《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63,《法德友好合作条约》

1.促进法国本国经济发展,免除后顾之忧

2.联邦德国国家主权得到恢复,国际形象得到改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THE END
1.考点05启蒙运动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考点统计+思维导图+【答案】A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 A.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 B.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 C.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 D.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考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25/5244300200004121.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