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大区别,但是又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下将从不同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

1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差异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同属于经济学科,很多教材甚至把他们编著在同一本书里,但是两者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

首先,两者的基本假定具有较大差异,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假设分别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和完全信息,总体是承认市场的完善性,反对政府干预;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具有调节经济的能力。

最后,两者解决的问题不同,核心理论差异很大。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的配置问题,研究市场经济如何使得资源配置优化,进而增加社会福利,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为价格理论,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理论”,其它内容都是围绕价格理论展开的,微观经济学体系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主张政府不要对经济进行过多干预。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解决的是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使现有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较好地保持经济稳定和增长,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其它内容也是围绕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一核心理论展开,并指出市场不能完善地解决经济问题,必须进行政府的有效干预。

2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很多不同,但是也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首先,两者研究的目的都是探究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而对人们的经济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使得整个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其次,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内容上存在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如何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是研究资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的,因此两者的研究内容缺一不可,缺失一个那么整个研究就会不完整,单一方面的研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很多研究方法和思想,而宏观的很多内容必须依赖于对微观的研究成果才能得到,同时,微观和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经济学,不进行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描述。

3教学中如何利用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问题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着很多差异,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总的来说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科学和教学体系中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意两者的关系。

由于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很多地方具有统一性,因此很多微观创立的思想在宏观经济学方面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均衡的思想,是贯穿经济学的一个主要思想,它是由微观经济学所创立的,但是在宏观的很多内容研究上都得到了使用,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上,均衡思想被大量应用,这样在讲解时,最好能够把均衡思想在微观经济学的使用和在宏观经济的使用对比,联系起来讲解。

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有联系,在很多方面也有区别,因此教师有必要对两者之间比较大的区别详细进行阐述,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比如,微观经济学先是提出了几条假设,在假设的基础上对整个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他本身具有更为浓厚的演绎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在研究时,是对已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总结,发现其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更偏向于归纳性的思考体系,这两种分析问题的差异在学习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非常有助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掌握。

关键词: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MAS问题编码

1问题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而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知识则是理解性质,把握变化本质的基础。而化学符号作为联系宏观与徽观的桥梁,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化学知识进行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并在三者间实现有机的联系,即进行三重表征,可以说是化学学习的精髓所在。

表1摩尔问题的MAS问题编码规则

根据上述分类规则,对于不同的摩尔问题可分别进行编码,例如NO2的摩尔质量是多少?根据上述问题编码规则,该题的MAS问题编码为001。

本研究借用了MAS系统的方法,对化学问题分别进行编码,研究学生对化学中三种知识表征间的转换能力。根据问题涉及的知识表征,本研究设置了三种维度的知识表征间的转换水平:宏观微观、微观符号、宏观符号。其中单维度指的是仅包含一种上述转换水平,多维度指的是包含一种以上上述转换水平。根据解决问题所需的不同表征间的转换方向为0、1、2三类,具体的MAS问题编码规则如下所示:

表2本研究MAS问题编码规则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查高中学生化学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两两之间的转换能力。通过学生间转换能力的差异比较以及某一转换水平在不同维度下转换情况的分析,为提高学生进行三重表征的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2.2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两所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为被试,按照化学学习基础的好坏,对被试进行分组。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归为一组成(以下简称A组被试),将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归为另一组(以下简称B组被试)。其中,A组被试共90人,B组被试共50人。

2.3测试材料

根据研究目的,将进行两次测试,测试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均为学生在高一高二中已学的,测试一和测试二将分别反映学生单维度转换的情况和多维度转换的情况。测试一与测试二的MAS问题编码如下:

本研究测试所选试题涵盖了高中阶段所学的化学基础知识,所涉及的章节内容较广。为确保测试结果与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信度与效度,对于同一转换水平同一转换方向的试题,在试题难度上应尽量保证一致。

2.4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其中测试一在A组被试和B组被试间进行,考察两组被试在单维度转换能力上的差异,并揭示了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的原因;测试二在A组被试内进行,测试结果将与测试一的结果共同形成某一转换水平在不同维度下的转换情况,并作比较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单维度转换结果处理与分析

对两组被试在测试一中的回答情况进行了结果处理,其单水平转换的正确率分别见表3及表4所示。

表3A组被试单维度转换正确率统计结果

由以上两表可见,在单维度转换中,A组被试的总体正确率普遍高于B组被试,两组被试间的差异较为显著。从测试一中两组被试的回答情况来看,化学基础较好的A组被试由于本身具备了比较全面系统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的知识,能更为顺利地进行不同表征间的单维度转换,下面将通过两个问题实例具体加以说明。

问题1(MASNo.100):下图是金刚石熔融状态下的微观结构,请解释为什么金刚石在室温下是固体?

分析:该题需要学生提取题干中的有效宏观表征信息――金刚石的高熔点,和微观表征信息――金刚石中碳原子共价键结合的方式,来建立由微观到宏观的转换――结构决定性质,答对的学生往往会注意到问题中这些“有效信息”,层层推进地把问题解释清楚、全面。而在答错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提到了“金刚石是原子晶体”,即而说明它在常温下是固体,而这仅仅停留在了规律层面上,未能揭示出其微观本质。

问题2(MASNo.010):如下图所示的分子结构中,黑球代表原子序数小于10的元素的原子实(原子除去价电子后剩余部分),黑点表示未成键电子,短线表示共价键。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式。

分析:有96.8%的A组被试正确写出了尿素(该小题答案)的结构式,而B组被试中的正确率仅为60.4%。调查发现,A组被试和B组被试中答对该小题的学生中大多能正确回忆出1-10号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排布,并能将题干中的横线与单、双键对应;黑点与原子外层的孤对电子对应。显然,在他们的头脑中已具备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及化学键这些微观表征的知识,并且能在书写化学式的过程中考虑核外电子排布及孤对电子对成键的影响,说明其已能正确建立起微观表征与符号有意义的联系,有效地实现两者之间的转换。

3.2不同维度下转换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为考察不同维度对转换能力的影响,研究对A组被试还进行了多维度转换的测试,并结合A组被试在测试一单维度转换中的表现情况,得到了其在不同维度下某一转换能力强弱变化的趋势,结果如下表所示(见表5、6、7)。

3.2.1不同维度下转换结果

在多维度转换的问题中,包含宏观微观转换水平的问题有102、202、211、221四题,其中221因适合进行定性分析,暂不作定量统计。根据转换的方向,将宏观微观转换问题分为100、102和200、202、211两组。同理,微观符号021、211和002、102、012、202。

表5不同维度下微观宏观与宏观微观的转换比较

注:问题102的正确率指的是“1”,即微观宏观这一方向转换的正确率;问题202、211的正确率指的是“2”,即宏观微观这一方向转换的正确率,下同。

表6不同维度下微观符号与符号微观的转换比较

3.2.2不同维度下转换结果分析

由上图可以发现,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是可见的物质世界与不可见的粒子运动这样两个没有交叉的领域,从一杯水要获知水的分子组成、结构式确实非常困难,这也正是化学的奥秘之处。化学符号不仅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或化学事实的重要表征形式之一,具有知识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学生解决化学问题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运用化学符号提取化学知识、转换化学信息,甚至进行化学符号组合或转换等一系列思维活动[3]。下面我们仍以测试中的一道实例加以说明。

(1)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请解释反应刚开始阶段反应速率逐渐增大以及反应后期速率逐渐减慢的原因。

分析:问题202首先要求写出某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是宏观符号的转换。根据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有一部分学生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而影响反应速率的H+是生成物之一,可解释该反应由快到慢这一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机理,提高了宏观表征到微观表征的转换。

另外,对于微观符号、宏观符号的转换,增加问题的维度,只是单纯的增加转换的次数,提高问题的难度,对学生三重表征之间转换水平的要求也更高。从转换的方向上来看,宏观微观、符号宏观的转换也要略难于微观宏观、微观符号、宏观符号的转换。这可能是因为符号表征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信息,它是宏观现象和微观机理的高度浓缩,因此根据给出的符号信息来推知宏观性质与微观本质就会比较容易进行。

参考文献:

[1]YehuditJ.Dori,miraHameiri.MultidimensionalAnalysisSystemforQuantitativeChemistryProblem:Symbol,Macro,microandProcessAspects[J].Journalofresearchinscienceteachning,2003.

关键词: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资本要求金融稳定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依赖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因为微观审慎监管将经济波动视为外生风险,忽视了金融机构行为本身的系统性内涵,因而,应当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Lo,2009)。美国、英国以及欧盟等重要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改革建议和立法草案,也纷纷将宏观审慎监管作为核心内容加以强调,大都要求设立或明确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行使者,建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从而将其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实现方式及其作用限度加以分析。

一、微观审慎监管缘何失败

(一)监管目标与监管实践脱节,宏观目标形同虚设

(二)片面强调微观审慎监管导致金融机构行为模式雷同,使金融系统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下降

因而,传统上对微观审慎监管的过度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金融机构的异质性,增加了系统的整体风险,内生性地削弱了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

(三)在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下,单个金融机构对负外部性不负责任,导致“公地悲剧”

在微观审慎监管体系下,每个机构都承担着风险,但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单独采取行动有效地管理这种风险,由此带来了金融系统显著的负外部性。这些溢出效应不仅随着机构自身的膨胀而加剧,而且机构间的相互传播也趋于频密,并在金融危机等极端情形下带来社会福利的重大损失,从而导致“太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或“联系太紧密而不能倒”,形成了典型的“公地悲剧”。

在金融创新、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科技进步等多因素复合作用下,各金融机构之间联系的增强和交易复杂程度的提升,使得整个体系的稳定性对单个机构的稳定状况十分敏感,任何一个小的扰动都可能带来极为严重的类似“蝴蝶效应”的后果,这导致整个系统变得十分脆弱。比如,2008年AIG、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的重组与破产就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后果(IMF,2009)。

在联系日趋复杂和紧密的网络结构下,假定单个机构风险状况的简单加总就是系统风险的这种线性监管思路面临着根本性挑战,在这种框架下,推行市场自律和基于原则的监管反倒会加剧系统风险的形成,增强系统的脆弱性。

二、寻找“宏观审慎”的边界

金融稳定政策的目标是保证金融业对宏观经济提供稳定的金融服务供给,比如支付服务、信用媒介和风险转移等,这就要求减少信用和流动性供给过程中产生大的波动(BankofEngland,2009)。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就是保证金融服务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现实需求基本平衡,既要避免因为金融服务供给的波动引起实体经济的动荡,也要防范实体经济对信用和信贷需求的变化对金融业构成剧烈冲击。然而,“宏观”意味着一个宏大的概念,其范围最终确定需考虑以下几点:

(一)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关系

(二)宏观审慎监管、货币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

尽管微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着某些重叠之处,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别: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物价,而宏观审慎旨在确保金融系统在整体上保持活力,从而保证金融服务的稳定供应。

比如,在过去20年中,英国名义需求的增长与经济的供给能力大体上相一致,商品价格相对稳定。但是英国的资产负债表和海外银行资产增长迅速,从而出现了“不影响通胀目标实现的金融失衡”,货币政策实际上对此无能为力,参见图2。那些认为中央银行应当对资产价格的变动或经济失衡负起更大作用的看法,会在操作中遭遇很多障碍:(1)短期无风险利率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承担倾向的影响尚不明确。尽管在通常情形下,货币政策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是货币传导机制中的关键因素,但是当风险利差迅速调整时,这种影响的大小就很难确定,也就使得无风险利率对风险行为及风险利差的影响能力大大削弱。(2)仅仅依赖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防范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成本巨大,甚至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并使得物价稳定目标形同虚设(IMF,2009)。(3)利用利率工具来防范资产泡沫风险会动摇市场的价格预期,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我们认为,宏观审慎监管处于微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并居间发挥纽带作用:(1)要保证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的总量要求,就必须考虑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2)宏观审慎监管目标的实现又不同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必要以微观审慎监管工具为基础实现其目标。总体上看,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就要求在经济上升通道中稳定信用供给的数量和成本,而在下行通道时,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作用就需要利用和调整监管资本来保证金融系统对实体经济的借贷不过分缩减。

(三)对监管目标实现的其他限制性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1)在资本自由流动、跨境借贷日益便捷和各经济体相互依赖深化的背景下,试图通过对本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来严格控制国内市场的信用总量很难实现。(2)尽管信用供给主要与银行有关,因而监管银行对抑制资产泡沫、防止金融失衡有一定的作用,但一方面有时泡沫和失衡与银行的信用供给关系不大,另一方面最近十几年来“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这就会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难以见效。比如本世纪初网络泡沫的爆发就主要由机构投资者推动起来,银行信用并不是它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网络股灾难对传统金融系统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后果,反倒是紧随其后的电信泡沫破灭引发的违约潮对银行业的系统稳定造成了很大冲击(BankofEngland,2000)。(3)宏观审慎监管目标不应当偏离或阻碍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信用效应。比如,在全球实际利率降低时,信用就倾向于扩张;由于全球资金成本的降低来自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亚洲国家的高额储蓄),这时就不能用宏观审慎政策来平衡这种信用扩张效果,这也同样适用于生产力提高带来的资本需求膨胀。但是,在经济基本面导致负债率过度上升时,就需要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对此做出反应。

三、宏观审慎监管的实现: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分析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危机爆发后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思路,比如加强对银行交易账户的资本要求,提高资本质量,引入杠杆率指标,设计国际流动性标准等。我们认为,以资本要求为中心的监管工具可以成为完善监管改革的重要突破点和便捷方式,理由是:(1)金融机构的资本是联系风险与资产的枢纽,以资本金为基础进行杠杆化操作,以实现金融资源的跨期和跨境配置是金融业区别于实体经济的重要特征。对资本的定量和定性要求的松紧程度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杠杆率和价格,从而事倍功半地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与风险偏好,进而影响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供给。(2)资本监管历史悠久,监管者对其有着丰富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传统资本监管加以修正,完全有可能藉此实现宏观审慎目标。

(一)动态准备金制度(DynamicProvisioning)

(二)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制度(SystemicCapitalSurcharge)

和动态准备金制度类似,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同样应当具有逆周期特征,在经济繁荣时征收防止信用滥用,在经济萧条时减少对信用供给的阻碍(Tucker,2009)。附加费的征收应当包含两个主要部分:(1)行业集中度附加费,即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走势和在宏观经济中的比重设定不同的风险权重,并据此收取附加费,以实现在宏观上调控金融机构对不同行业授信的边际成本,从而有助于监管者提早预防危机的爆发。(2)机构重要性附加费,即针对那些对可能构成系统性威胁的金融机构提出额外的资本要求。不同于前者,这种附加费并不是根据机构本身的风险状况来征收的,而是根据机构可能导致的负外部性加以收取,其目的是降低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经营失败的概率,促使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表,比如缩小规模或者减少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以避免产生可能危及系统稳定性的损失。

确定系统性资本附加费的具体标准需要对收费基准、行业风险参数、系统重要性参数、可能的违约损失、具体行业或机构的额外资本等一系列标准加以确定。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定量依据,在很多时候还需要定性判断;不仅需要单一指标,常常需要根据多个目标综合决策;不仅需要做出静态的收费指标,而且要根据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做出动态调整。

(三)监管资本评估制度(SupervisoryCapitalAssessmentProgram,SCAP)

SCAP即通常所谓的“压力测试”,是美国联邦银行监管机构(包括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在2009年2月至5月期间对辖下资产超过1000亿美元的银行控股公司(BHCs)实施的监管举措。该制度假设了一个比预期走势更为恶劣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而考察BHCs的资本能否支持其继续向具有信用能力的贷款人发放贷款。那些在评估中被监管者认为资本不足的机构,需要在公开市场或通过财政部的资本援助项目发行强制转换债券凑集并补足。

SCAP的实施过程是:(1)监管机构给定基本环境假设和恶劣环境假设,前者为2009年2月对经济发展预期所达成的共识,后者设定为比基本环境恶劣得多的宏观经济;在这两种假定下,金融机构分别预测自身的损失、收入和贷款损失准备金情况。(2)监管机构获得初始预测值后,对其加以审查和调整,并从金融机构收集大量有关其贷款与证券组合、交易账户、衍生品头寸等数据,监管者据此对金融机构的未来收支以及准备金做出独立预测;之后,由150多名经济学家、金融分析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对最后预测值进行审查和分析。(3)监管者把2010年设定为更为恶劣的经济环境,在此环境下利用最终预测值比较和计算金融机构的资本的数量和构成,凡是一级资本总值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6%或者一级资本中的普通权益资本低于风险加权资产的4%的机构都需要额外补充资本金。参见图4(BoardofGovernorsoftheFederalReserveSystem,2009)。

SCAP通过设定经济环境,最终将资本要求落实到金融机构,将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熔于一炉,兼顾总体信用供给的宏观目标和单个机构稳健运行的目标,实现了对单个机构的宏观审慎监管。此外,这种监管工具和手段具有覆盖范围的全面性、监管执行的一致性、评估过程的独立性和评估角度的多元性、目标与行动的清晰和可预测性、过程与结果的透明性等诸多鲜明特征。

四、启示与借鉴

(一)对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关系要有清楚的认识,避免不加具体分析地实施“别人感冒我吃药”的“跟风式”改革

如前所述,宏观审慎监管与其说是一种监管模式,不如说是一种监管理念,而这种理念已经很清楚地体现在金融监管立法目标中。这次金融危机反映的不是整个监管体系的失败,而是忽视宏观目标的微观审慎监管措施本身具

有的内生缺陷及其不可持续性。因此,目前首要的工作是立足国情,分析宏观监管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实现方式。

(二)提高金融监管政策工具的宏观取向,将宏观目标嵌入微观监管措施

目前,以“一行三会”为基本架构的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所采取的政策工具与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做法并无根本差异,同样面临在微观措施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缺乏对宏观考量的弊病,比如套用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客观上导致经济的顺周期性等。为此,我国应未雨绸缪,将国外成功的监管改革措施融入到我国的监管实践中,尤其是要避免过于注重微观审慎监管而导致的内生性风险,比如,考虑引入系统性资本附加费制度,从而通过融资成本工具实现对过热经济部门的宏观调控和风险管理;考虑引入杠杆率监管制度和逆周期资本附加制度,控制监管套利行为的实施,努力熨平或缓解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顺周期性。

(三)加强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宏观经济部门与一行三会的信息共享和共同分析机制,探索建立宏观金融监控指标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负责对宏观经济现状与趋势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财政部负责实施财政政策,发改委负责国家宏观投资计划的审批,上述工作对宏观经济调控与金融监管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支撑性作用。金融监管机构应当与前述宏观调控部门积极合作,充分利用后者的信息优势,积极甄别对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的控制变量,探索我国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合作机制和研究是建立有效的早期预警体系的基石,也是有效改造现有微观审慎监管措施的必然要求。

注:

1.陈文君,2008,逆向倾斜下的金融监管研究[J],上海金融,第12期.

2.周仲飞,2009,资本充足率:一个被神化了的银行法制度[J],法商研究,第3期.

3.周仲飞,2010,银行法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4.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2009,79thAnnualReport.

5.BankofEngland,2000,FinancialStabilityReview,June.

作者简介:

关键词:太极图;化学对称概念和对应概念;对立统一概念;概念教学;化学观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位于北京,在其临街的外墙上,建筑师设计了一组记录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浮雕,其中第一幅就是太极图,可见它在我国古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它以简洁、对称、形象、旋转的图形表达了复杂、深奥、抽象、基本的人类智慧与知识,蕴含着古老而又朴素的哲学思想。

一、对太极图的理解

太极图是古代先民创造的宝贵思想财富,将太极分为截然对立的阴阳,具有鲜明的对称性,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又具有严密的对应性;阴阳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合在一起成为整个太极,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将数、形、理有机结合,这种对立和统一、对称和对应的关系,与初中化学的概念特点不谋而合,利用太极图作为工具,将太极阴阳的哲学思想指导化学概念的学习,可以成为良好的平台,既符合数量、图形符号系统、理论三者循序渐进的心理认知顺序,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神来之笔。

二、初中化学新教材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特点

1.内容呈现特点

初中化学是启蒙化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新教材将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散在各章中,以适应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正是由于理论和概念的分散处理,初学化学的学生感觉化学概念和理论庞杂而凌乱,背不完,理还乱。如何找到合适的工具使其整合,从而能形成类似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图形和理论相结合,既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顺序,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基本理论和概念自身特点

初中化学的概念虽然数量较多,但是特点鲜明。

(1)对称性

初中化学的概念基本是成对出现的,像孪生兄弟一样,犹如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彼此不能离开对方而独立存在。例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可燃性和助燃性,热塑性和热固性,酸性和碱性等。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呈现非常有规律的对称性。发现了这条规律,就可以利用来指导概念和理论的记忆和掌握。

(2)对应性

初中学生在未学习化学之前,接触到的主要是宏观世界。化学学习引入了另一种角度即微观世界,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的微观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的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综合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研究物质的科学。

同一类概念在宏观和微观层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宏观上的“物质”在微观上表现为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宏观上的“元素”在微观上表现为“原子”,宏观上的实际质量在微观上表现为相对质量,换句话说,宏观世界的概念在微观世界有“影子”概念。这种对应的关系在化学中表现得非常有规律性。利用这一点对于概念记忆有很大帮助。不仅概念如此,基本理论也是如此。从便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教学中可以将宏观和微观的概念“互译”。例如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和物质的元素组成,根据宏微观概念对应的关系,可以将物质“翻译”成分子,元素“翻译”成原子,“组成”翻译成“构成”,那么化学式的微观意义就是一个分子和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3)对立统一性

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意识就是“分”,研究物质的手段,首先将物质分类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学反应类型的分类如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等,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原子之间的分分合合;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根据同一属性将概念分为截然对立的两个下位概念,这两个下位概念彼此对立,又可以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上位概念,化学上的这种例子层出不穷。例如自然界物质根据组成成分可以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这两种合在一起组成了世界上形形的物质。化合物根据是否含碳元素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而有机物和无机物又共同组成了化合物等。

三、以太极图为工具,巧妙构建核心化学观

1.宏观和微观(见图1)

新教材在介绍质量守恒定律内容时,从宏观上通过实验来验证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微观上通过分析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和数目不变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宏观上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和元素种类、质量不变的结论。要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化学观,可以训练学生在宏观微观之间自由切换,以此作为构建核心观念的重要手段。从宏观的现象可以推导微观粒子的变化,例如通过香气扩散推导构成物质的粒子在不断运动;通过微观粒子的结构特点可以推导宏观物质的性质特点,例如某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可推测其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化学性质活泼,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

2.质量观(见图2)

初中化学的质量分为实际质量和相对质量,实际质量一般指“物质”和“元素”的质量,根据太极图中对应关系,相对质量一般指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这两种质量既是对应的,也是对称的,也是对立统一的,相对质量是以C-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得到的倍数,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成正比,在很多场合下可代替实际质量进行计算。相对质量和实际质量在一起组成初中对质量的认识观。

3.物质观和微粒观(见图3)

宏观世界是由形形的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等微观粒子构成的,物质对应着粒子,物质就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断地运动着,彼此之间有间隔。根据太极图的对应关系,理论上每种微粒都有属性对立的两种状态,例如阳离子和阴离子,这种化学观也引领学生打破知障,理论上可推测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也可能有相反属性的粒子。西方也有类似的狄拉克反粒子理论,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宇宙射线实验中果然发现了正电子,1956年发现反中子,1955年张伯伦和塞格雷用质子同步稳相加速器证实反质子的存在。学生如果头脑中有这种太极图的化学意识,对以后高中大学的化学学有裨益。

4.化学反应观(见图4)

初中化学反应有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数量分为对应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分为对应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的成分交换,复分解反应是化合物和化合物的成分交换。根据太极图的对应关系,化合反应宏观是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微观对应的是多种分子结合成一种分子;置换反应宏观是单质和化合物之间交换成分,微观是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和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之间交换原子。

5.结构性质观(见图5)

初中化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结构决定性质”意识,物质的结构不同决定了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宏观上物质化学性质活泼还是稳定,在粒子的微观结构上也能找到对应的原因。

例如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7个电子,容易在化学反应中得到1个电子,所以氯元素化学性质活泼。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中最外层4个电子,要想形成稳定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必须得到或者失去4个电子,这个难度较大,所以碳原子索性“原地不动”,宏观上表现为化学性质稳定。

链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可以反复加工,具有热塑性;有些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一经加工成型就不会受热熔化,具有热固性。

再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原子构成的物质,但是金刚石硬度极大,是天然存在最坚硬的物质,石墨质软滑腻,可以做剂,宏观上物理性质差异如此之大,从微观粒子在空间的排列方式也可以找到原因,金刚石中碳原子通过正四面体结构排列成网状,所以坚硬,石墨中碳原子以层状的方式排列,层与层之间容易滑动,所以石墨滑腻。

参考文献

[1]发现反中子[J].科学通报,1957,(01)

[2]吕海洋.实测反中子的质量[J].大自然探索,1988,(01)

一、厘清概念,准确表述

【例1】下列化学符号、图示、用语与其所表达的意义一致的是()

A.Co――1个一氧化碳分子

B.4N2――4个氮原子

C.5个钠离子――5Na+1

D.――O2-

【解析】Co是钴元素的元素符号,既可以表示宏观概念Co元素或物质钴,又可以表示微观意义1个Co原子或Co原子,A项将Co错看成一氧化碳的化学式CO,错误。B项表示的是4个氮分子,错误。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时,表示的是元素的离子符号,数字在左,“+”“-”号在右,数字“1”可省略;电荷的电性和电量写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时,表示的是元素化合价符号,数字在右,“+”“-”号在左,数字“1”不可省略。5个钠离子的正确书写方式应为5Na+,故C项错误。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总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时为原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大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阴离子,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小于核内质子数时为阳离子,D项中核内质子数为8,是氧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为2+8=10,大于核内质子数8,是O2-,正确。

【答案】D

二、领悟内涵,理顺关系

【例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

B.分子、原子、离子都是组成物质的粒子

C.原子中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得出元素的种类由电子数决定

D.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通过定义可知,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是正确的,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项正确。微观概念用构成,宏观概念用组成,因而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故B项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元素是指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的核外电子得失形成离子,核外电子数目发生改变,但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故C项错误。宏观概念单质是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含有同种元素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气体是由O元素组成的混合物,故D项错误。

【答案】A

三、借助模型,搭建桥梁

【例3】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结合微观示意图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图示中没有单质

B.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

C.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D.该反应的生成物丁中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解析】通过所给微观模型知,甲是CO2,乙是H2,丙是CH3OH,丁是H2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3H2一定条件CH3OH+H2O。由模型可以看出,甲、丁分子由2种原子构成,丙分子由3种原子构成,均属于化合物;乙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单质,故A项错误。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此反应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定义,故B项错误。质量守恒定律在宏观上理解为参加化学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的所有物质的总质量,在微观上理解为“微观世界三不变”,即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但分子的数目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通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从微观上理解为参加反应的分子数目为4个,生成物分子的数目为2个,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错误。微观粒子原子的质量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叫做相对原子质量,可知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故D项正确。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银行风险承担;逆周期;广义矩估计

一、引言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并迅速蔓延,暴露了对金融系统稳定性负责的全面政策框架的缺失。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各国监管当局开始制定和实施以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为目标的宏观审慎政策。

二、文献综述

“宏观审慎”一词产生于1979年6月召开的库克委员会,会议中讨论了关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能否影响其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问题。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最早出现在1986年4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关于国际银行业金融创新的报告中,该报告指出宏观审慎政策针对由金融创新造成的衍生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相互关联的问题,促进了金融体系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BIS,1986)[1]。此后,此概念逐步发展为防范顺周期与跨部门两个维度的风险(Borio,2001)[2]和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Crockett,2000)[3]的政策框架。

宏观审慎政策主要是为了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及其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并主要通过资本管理控制多个金融机构面临共同冲击时所造成的资产负债表萎缩而带来的社会成本(Hansonetal,2010)[4]。

目前,有关宏观审慎政策对个体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单一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且忽略了不同经济周期阶段政策工具对风险承担影响可能有所差异这一事实[10,11]。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宏观审慎政策中逆周期资本缓冲、最大杠杆率和动态贷款损失准备金三个逆周期政策工具在不同周期阶段对银行风险承担所产生的影响。

三、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虽然以其宏观效应的实现为主要目标,但对个体银行所产生的微观效应也不容忽视。目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主要包括针对金融系统顺周期性的逆周期政策工具和针对跨部门风险而制定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及影子银行体系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以下针对逆周期政策工具的宏观及微观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考察其宏观和微观效应是否具有一致性。

(一)逆周期政策工具

虽然在逆周期政策中所包含的政策工具目前还没有统一定论,但运用银行资本、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等工具实施逆周期管理已受到广泛认可[12]。本文以中国银监会于2011年在《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杠杆率、逆周期资本缓冲和动态贷款损失准备金三种主要政策工具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

逆周期政策中对资本的要求主要包括超额留存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巴塞尔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制定前瞻性的计算预期损失的方法,通过预期损失准备金来减轻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目前中国银监会也鼓励金融企业运用动态拨备原理,采取逆周期计提办法,以达到增强财务缓冲能力和吸收损失的目的。杠杆率是商业银行特定资本与调整后资产的比率,反映了银行自有资金和负债之间的关系,是衡量银行风险的重要指标。对杠杆率的限制约束了银行高杠杆经营行为,减少了监管套利现象,从而降低银行风险。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3期2015年第3期(总第195期)沈沛龙,王晓婷:宏观审慎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研究

Z=ROA+C/Aσ(ROA)(4)

其中ROA为银行总资产收益率,C为资本总量,A为资产总量,σ为ROA的标准差。Z值越高则银行破产概率越小,经营状况越稳定。

不良贷款率为银行不良贷款总量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由于贷款业务目前仍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业务,不良贷款率是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和信用风险的重要指标,选用不良贷款率作为银行风险承担变量具有一定合理性。

2.控制变量。

由于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货币市场和银行自身经营状况都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风险承担,所以,选取代表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代表货币资金存量的广义货币供给量(m2)、衡量银行间资金供求变化的银行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周利率(shibor)和代表银行规模的银行总资产值(size)及代表银行收益的总资产收益率(roc)作为研究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控制变量。

3.解释变量。宏观审慎政策工具选用资本充足率(car)、杠杆率(l)、拨备覆盖率(npc)、贷款损失准备金率(p)及代表中国信贷周期的虚拟变量(d)。

虚拟变量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公布计提逆周期资本办法(BCBS,2010)计算的中国信贷周期[13],同时引入交叉项d×car、d×l、d×p检验信贷扩张期不同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R=CREDITGDP(5)

其中CREDIT为信贷总额。鉴于HP滤波方法可以对近期数据给予更高的权重,巴塞尔委员会建议使用高平滑参数(400000)的HP滤波法计算出R长期趋势TREND,并计算出其差值GAP。当GAP小于2%时则不需要计提逆周期缓冲资本;当GAP处于2%~10%之间时,GAP每提高1%,则多计提0.3125%的缓冲资本;当GAP大于10%时,则计提2.5%的缓冲资本。

选取16家上市银行作为分析对象,但由于上市银行中的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披露数据年份较短,将其剔除。选取余下的12家银行对其2006年末~2013年末的半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1.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为了避免分析时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分析采用了相同根单位根LLC检验和不同根单位根FisherADF检验两种单位根检验方式。表2为单位根检验结果,结果显示变量均为平稳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在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均平稳后进行协整检验,以检验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见表3,对面板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后得到4个统计量,Gt和Ga为组统计量,检验数据在异质性条件下是否存在协整关系;Pt和Pa为面板统计量,检验数据在同质性条件下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自变量car、l、npc与nl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时都存在协整关系,而将car、l、npc和nl同时进行协整检验时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2.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Arellano&Bond(1991)提出的差分GMM模型进行估计,差分GMM模型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差分后内生变量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分析[16]。构建以下四个模型:

1注:括号内为Z统计量值,*、**、***分别表示在90%、95%、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参数不显著的原假设。

接下来分析解释变量与银行风险承担间关系。4个方程的回归结果均显示滞后一期的nl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影响当期的nl,且系数为正,说明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延续性,如果当前银行的风险承担增加,则六个月之后银行的风险承担也会增加。这是由于银行风险承担与其管理水平及经营策略有关,管理水平较好或风险偏好较低的当期银行风险承担较小,由于其管理政策的一致性,所以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也较小;反之管理水平较差和偏好风险的银行当前和未来的风险承担水平也都较大。说明若要银行未来风险承担水平降低,则要从当前管理策略入手,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时,观察政策工具对当期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整个分析期内,当期资本充足率和银行风险承担在方程(6)~(8)中都是呈同向变化的,资本充足率的上升意味着风险承担的增加。在信贷扩张期,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主要观察d及交叉项car×d、l×d及p×d的系数。d的系数在方程(6)、(7)中为正,在方程(8)、(9)中为负,所以,无法直观定论信贷周期和风险承担的联系。car×d在方程(6)、(7)中显著为负,说明上行期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意味着当期风险承担的降低。l×d及p×d系数均为正,说明上行期对杠杆率和损失准备金要求的提高会增加当期的风险承担。

综上分析,逆周期政策的实施并不会降低当前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而会降低未来时期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与其政策目标一致。

五、结论

以降低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和减少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溢出效应为目标的宏观审慎监管具有特有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对宏观审慎监管产生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进行了分析,在实证研究部分结合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率这三个宏观审慎政策的政策工具,就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对银行风险承担进行了分析。在宏观方面,宏观审慎政策可以通过在经济上行时限制系统性风险积累,经济下行时弥补损失,限制系统性风险的扩张,通过缓冲器的作用熨平经济周期。在微观方面,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提高会增加当期银行的风险承担,但显著降低了银行未来时期的风险承担,与其宏观效应具有一致性。综上所述,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不是体现在当前阶段,而是会降低未来时期银行的风险承担,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及其目标具有一致性。但对当期银行风险承担的监管和控制,并不能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实现。

[1]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Recentinnovationsininternationalbanking[R].Basel,April1986.

[2]Borio,C,Furfine,C,Lowe,P.Procyclicalityofthefinancialsystemandfinancialstabilityissuesandpolicyoptions[R].BISWorkingPapers,March2001.

[3]Crockett,A.Marryingthemicroandmacroprudentialdimensionsoffinancialstability[C].BISSpeeches,September2000.

[4]Hanson,S,Kashyap,A,Stein,J.AMacroprudentialapproachtofinancialregulation[R].ChicagoBoothResearchPaper,No.58,2010.

[5]Jokipii,T,Milne,A.Bankcapitalbufferandriskadjustmentdecisions[R].SwissNationalWorkingPaper,September2009.

[6]Terhi,J,Alistair,M.Bankcapitalbufferandriskadjustmentdecisions[J].JournalofFinancialStability,2010,(7):165-178.

[7]Cordella,T,Pienknagura,S.Macroprudentialpoliciesfromamicroprudentialangle[R].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December,2013.

[8]宋琴,郑振龙.市场结构、资本监管与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0,(11):15-21.

[9]刘胜会.从银行业视角看宏观审慎政策的微观影响[J].金融论坛,2011,(10):9-16.

[10]彭建刚,王佳,邹克.宏观审慎视角下有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4):2-8.

[11]彭建刚,吕志华.论我国金融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框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2-7.

[12]IMF.Macropmdentialpolicy:anorganizingframework[R].2011.

[13]Ariccia,G,Laeven,L,Marquez,R.Monetarypolicy,leverage,andbankrisktaking[R],IMFWorkingPaper,December,2010.

[14]LaevenL,LevineR.Bankgovernance,regulation,andrisktak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09,(2):259-275.

[15]BaselCommitteeonBankingSupervision.BaselIII:aglobalregulatoryframeworkformoreresilientbanksandbankingsystems[EB/OL],/publ/bcbs189.pdf,2010.

关键词:中观;经济;审计;内容

一、中观审计的界定

(一)建立中观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在经济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宏观经济研究的是国家经济,微观经济研究企业或厂商以及独立生产地居民和农民等个量经济,中观经济则介于两者之间。科学方法论使得经济学重新划分为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与此同时必然要求宏观审计、中观审计和微观审计得以形成和发展,这不仅是经济学和审计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展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审计学向三维立体结构发展,“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审计监督”,中观经济的发展必将使得中观审计得以产生和发展。中观审计产生的根本前提是中观经济,中观审计的雏形是行业审计,中观审计是为服务于宏观控制和强化微观控制而存在的。当中观审计建立以后,宏观、中观、微观经济组成了国民经济纵向上的梯形结构,而宏观、中观、微观审计则构成了横向上的平行线结构,他们所组成的整个立体结构覆盖了国家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中观审计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更显而易见了。

以中观经济运行为对象的审计活动就是中观审计。我们也可以把中观审计界定为审计机关依据法律规范,运用系统的程序和方法,监控中观经济行为、运行机制和其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采用的经济政策、决策,监督其执行结果的行为。

(二)中观审计中的三方关系

1.中观审计的主体

当前理论界对中观经济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已有了基本的轮廓界定,把中观经济大体分为三个部分:行业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行业经济是同类经济的集合体,如渔业、牧业、煤炭行业等。地区经济是同一地区的集合体,我们通常是按行政区进行划分的,如北京地区、上海地区等。集团经济是企业集团,其经常表现为行业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组织内的集合体,如石化集团等。根据中观经济的界定,我们认为中观审计的审计主体在中观审计刚建立阶段应该是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考虑让民间审计机构的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加入。

中观经济的发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传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观审计结果使用最多的应该是政府部门,政府审计机关来开展中观审计能够体现中观审计的权威性。目前中观审计的实施以及其程序方法的确定还都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还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没有相应的准则依据,中观审计的范围还很有限,更重要的是中观审计的重要作用还没有被广泛认识。在这样一个初级阶段开展中观审计,如果由政府审计机关及其成员政府审计师首先来开展这项活动,一个方面能体现出国家对中观审计工作的重视,另一个方面能使得中观审计迅速广泛地被社会各界所认识,被审计单位才能够采纳中观审计的审计结果,使公共资源的使用者树立起效率、效益的观念。当中观审计被各方面充分认识、中观审计的准则依据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中观审计的实施程序方法也相应地制定起来,这时中观审计的范围增大,业务量增多,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也有能力开展中观审计,可以考虑将中观审计的一些内容让渡给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咨询师去做,如集团经济的审计完全可以让渡给注册会计师来做。

中观经济大体可以划分为:行业经济、集团经济和地区经济,相应的中观审计的客体可以概括为行业、集团和地区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包括非收益性投资部分、收益性投资部分、行业集团及地区财政预算、财政支出等。如对地区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社会公众资金是否存在浪费;对行业经济进行审计时,检查其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很好地传达了宏观管理目的,是否能够为微观经济发展指明方向。

二、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及目标

(一)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

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计划、政策、决策以及中观经济管理活动所实施的审计,中观审计的审计对象范围可以概括为:行业、地区(经济区)、集团的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1.中观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是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和审计对象

基于中观经济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中观审计,其对象范围实际上就是中观经济所研究的内容。当前国内外大部分专家认为,中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是中观经济战略目标和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中观经济管理、中观经济模型理论、区域(或地区)经济结构、行业经济政策、集团或协会经济发展以及中观经济的横向纵向模式。现代经济学尤其注重经济政策和决策的研究,中观经济政策内容繁多主要有:能源交通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特区经济政策、开发区经济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等,同时还涉及到能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自身经济优势增长问题等。中观审计是对中观经济活动的审计,中观经济学要求中观审计应以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为研究对象。

2.服务于宏观控制、强化微观控制是中观审计对象范围应涵盖的内容

微观、中观、宏观自上而下对经济活动进行三个层次的调控,中观控制是整个经济控制系统的一个分系统,中观审计的研究有利于加强中观控制,处于中间层次的中观控制一方面可以服务于宏观控制,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微观控制。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三个分系统:宏观审计系统监督宏观经济政策、中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传递过程和微观审计系统监督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三者相互牵制、相互协调,才使得审计监督体系严密完整。

中观审计的研究对象范围可以简要的概括为:以中观经济活动(大体可以分为行业、地区及集团经济)为对象的中观经济计划、中观经济政策和决策以及相应的中观经济管理活动。

(二)中观审计的目标

中观审计应注重中观主体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考察。通过中观审计促使中观经济政策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有效性;衡量标准客观性,制定依据法律性;贯彻原则协调性,经济运行多元性;政策制定可行性,政策执行结果效益性。中观审计以中观经济为基础,中观审计的对象范围具有中观经济的特征:中间性、过渡性、集散性、相对性、区域性和灵便性的特点。

1.保证中观经济自身科学性、传递真实性

宏观经济政策的分解和具体化体现为中观经济政策,起着上传下递的作用。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通过中观经济政策有效传递到各个地区、部门以及公司、企业领导者手中,或者向具体各部门各地区传递后,不能正确、及时地执行有关政策,或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无疑给微观经济活动带来困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真实、及时地反馈政策的传递机制,防止宏观政策在向部门、地区传递时走样,而中观审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防止“政策对头,执行走样”情况的发生。中观审计通过对中观经济活动、政策、决策的审计来保证中观经济在对宏观经济政策向微观传递时达到自身机制科学性,传递机制真实性。

2.保证中观经济的依据法律性、标准客观性

3.保证中观经济的原则相协调性、运行多元性

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是一个平衡、稳定、协调的系统,而中观经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来说就处于一个非平衡状态。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平衡,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政策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必须贯彻协调性原则,使得中观经济的战略目标与国民经济的总目标相协调,中观经济的政策、决策与宏观经济的政策、决策相协调,中观经济管理与宏观经济管理相协调,从而最终实现中观经济的目标与宏观、微观经济的目标相一致,保证需求和资源(物质资源或劳动资源)合理分配、有效使用,达到国民经济高速多元发发展。

4.保证中观经济政策的可行性、执行的效益性

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都要以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防止无效益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计划、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这就要求不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与决策的制定还是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制定都要以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为基础。这样中观审计就要审查中观经济政策与决策是否经过技术可行性论证,同时也要审查评估其制定后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了最佳程度,是否存在浪费,是否能带来预期的效益,帮助分析无效益的原因等。

三、中观审计的发展瞻望

(一)中观审计理念和应用的发展

(二)中观审计思维进一步深化,理论体系日益完善

联邦德国埃登堡大学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中观经济学”概念至今,有关中观经济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人们已经认识到了中观经济的重要性,如今中观审计概念的提出,以及中观审计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中观审计的重要性,中观审计的思维理应进一步深化。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中观审计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不再局限于当前只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性内容作研究,将对会中观审计的目标、方法、程序、分析工具等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中观审计将注重实务中的应用,并以绩效审计为其发展的方向和核心

[1]罗玉宏.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集团经营绩效评价[J].集团经济研究,2005,(4):100-101.

[2]易仁萍,王会金,刘国城.基于骨牌理论的中观审计风险预防机制研究[J].审计研究,2006,(2):22.

THE END
1.“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二十届三中全会思维导图“12·4”全国法制宣传日 | 二十届三中全会思维导图 2024-12-05 07:50 发布于:浙江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首赞 +1 阅读() 内容举报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搜狐“我来说两句” 用户https://www.sohu.com/a/833351586_499040
2.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良法善治 | 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 策划:余飞刘青 指导:李勇刘宇轩 统筹:张运恒 文字:刘琳方芳 技术支持:北京律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http://yn.chinamine-safety.gov.cn/Pages_393_22521.aspx
3.良法善治你的宪法知识锦囊,请收好!金羊网https://news.ycwb.com/2024-12/03/content_53098396.htm
4.2024年(初中历史)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每课思维导图.docx下载3. 本页资料《2024年(初中历史)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每课思维导图.docx》由用户(小猫不在家)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https://www.163wenku.com/p-8079184.html
5.2024取消11项职业资格(营养配餐员和公共营养师有什么不一样吗1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另建议取消和下放32项依据有关法律设立的行政审批和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国务院将依照法定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相关法律规定。 本次取消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中,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有26项,其中准入类14项https://m.shenchuang.com/scnews/20240621/1803835223239168002.html
6.思维导图高分作文正版中学生好开头好结尾思维导图作文初中七八思维导图高分作文正版中学生好开头好结尾 思维导图作文 初中七八 思维导图高分作文 叶枫, 编著 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分享 收藏 降价通知 已选 思维导图高分作文,无规格,1个 送至 北京朝阳区三环到四环之间 评价 *** 商品介绍 售后保障 包装清单 商品参数 服务承诺 京东商城向您保证所售商http://item.m.jd.com/product/10115643685640.html
7.政治学习方法(汇编15篇)经常复述每一课的思维导图。它是学习该课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把握对教材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注重对比“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教材有什么不同。重视考点、重要观点的什么变化。 掌握阅读技巧。抓准关键句、词——主要运用语文课中的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https://www.yjbys.com/xuexi/fangfa/2709814.html
8.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首页 ? 思维导图 ? 详情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2022-12-12 17:04:36  2 举报   分享方式  使用(¥5) AI智能生成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律 高中政治 初中政治 法学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法学 高中政治 初中政治 作者其他创作 大纲/内容 近代以来,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
9.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交流,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呈现本课知识。课堂寄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希望同学们在法律的特殊保护下茁壮成长,刻苦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布置作业以“法律护航成长”为主题,绘制手抄报,内容要体现法律给与未成年人特殊保护。【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严格依据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1/1127/6235140203004101.shtm
10.暑期教师全员培训心得体会(通用14篇)如:在主题单元教学设计中, 思维导图的构建、研究性学习设计等内容, 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 并具备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来说, 有较大难度。在笔者担任研修组长的小组中, 共计20多名教师, 但该内容的作业几乎找不到一份合格的。到其它部分县市作业区浏览, 较好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msw8pojv.html
11.法规考点汇总思维导图模板第七节 安全生产法律责任 第四章 安全生产单行法律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十六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1)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2)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https://www.zhixi.com/tpl/05eab0e983ae223456a9edc1a156899a
12.树立意识论文范文12篇(全文)因此, 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必须建立在掌握、理解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由于初中生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 并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阶段中, 但还经常受感性思维、具体思维的影响, 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还习惯性地停留在表面, 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而达到本质的理解, 所以刚开始学习https://www.99xueshu.com/w/ikeyv6pyfzg9.html
13.www.gdsklife.com/yyys/920235.shtml东亚地理思维导图 人妖BBBBBB自由谢汇编 332.57MB 4230好评 忘忧草土豆行情乱码在线 搜索黑人一级黄片 中日韩人妻无码视频 61.82MB 503好评 城中村妇女A级片 刘耀文用笔给宋亚轩做扩张 日本十八禁无遮拦啪啪漫画 46.25MB 691好评 国产日韩熟女 黄片无码插逼视频 非洲人在重庆被热哭 56.62MB 130http://www.gdsklife.com/yyys/920235.shtml
14.www.scmc女同性爱动态图 玉莆团免费观看 至尊招商 麻7IIII2扣不错 34.14MB 48好评 强奸乱论视频 男人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北美法律 092.96MB 5449好评 射射射影视 摸胸插逼色黄色网站 新航平台注册初中小孩男生和女生拔萝卜免费高清 64.35MB 23%好评427人) 久久秘密一区二区 操多毛美女B 九九http://www.scmc-xa.com/xxxr/391576.htm
15.法律常识记忆顺口溜·绘制思维导图的六个基本原则 ·快速缓解眼睛疲劳的几个小方法 ·快速阅读,慢速记忆 ·看看哪种阅读方法适合您! ·快速阅读的一般过程 ·速读训练四步走—用“视读”取代“音读” ·怎样高效记忆电脑键盘上的26个字母的顺序 ·关于快速阅读的心态问题 ·快速阅读相关:看犹太人是怎样管理时间的 ·两个小故事谈速http://www.jint.cn/d410-3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