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理念进路与边界行政时评网

随着信息时代个人信息价值的日益凸显,个人信息保护状况也呈现多元态势:一方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规范日益完备,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也日益精细和完善;另一方面,个人信息保护与个人信息合理利用呈现交织态势并且时常产生冲突,对于特定类型的个人信息保护仍待完善,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争议和实践困境即为明证。合理确定刑事手段介入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的边界,既充分发挥公开个人信息的流通价值,又避免基于公开个人信息的人身财产损害。

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既有主张及评析

(二)合目的性说评析

合目的性说认为,应当综合考虑处理公开个人信息的目的和用途以确定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具体而言,只有“明显违背信息公开目的”“明显改变信息用途”以及“利用已公开个人信息实施可能危及公民人身或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才构成犯罪。合目的性说考察进路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合目的性论者没有阐明将合目的性考察作为判断处理公开个人信息行为应否承担刑事责任标准的实定法依据;其次,合目的性说存在判断标准上的逻辑缺陷;最后,合目的性判断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操作困境。因此,完全依照合目的性判断确定处理公开个人信息行为的刑事规制边界在某些情形下并不能得出合理结论。

(三)信息自决权说评析

综上所述,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边界的确立,其前置条件是公开个人信息类型化界分。在前置违法条件业已确定的前提下,寻求前置法规定与刑事法规范的融贯,是探求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合理边界的应然进路。

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前置条件:公开个人信息类型化

关于公开个人信息类型化界分的主要争议在于:其一,公开个人信息类型化应当采取公开意愿标准还是公开程度标准;其二,非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应否作为一种信息类型进行保护。

因此,宜以信息权人的公开意愿为依据,将公开个人信息划分为主动公开的个人信息、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以及非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主动公开的个人信息包括权利人主动公开或者经权利人同意公开的信息;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主要指依法、依规公开的信息;非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则指未经信息权人同意,也未有合法理由而被公开的信息。

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边界:基于前置法与刑事法的融贯

对于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设定了“合理处理”“明确拒绝”“重大影响”规则。从性质上来看,“合理处理”规则为义务性规范,“明确拒绝”规则和“重大影响”规则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指示了行为人应当如何行为,禁止性规范指示了主体不得作出一定行为,并且通常与责任相伴随。

第一,违反“合理处理”规则的行为不具有法益侵害性。“合理处理”规则语义下,对于“导致何种结果”面向的理解应仅限于尚未“对个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情形。对于“合理范围内处理”的应然理解是基于合理的目的,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并且处理行为未对个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形。对于主动公开和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如果权利人没有明确拒绝,则视为权利人对信息处理行为已经“概括同意”,违反“合理处理”规则而对其进行不合理处理的行为不侵害个人信息自决权法益而无涉刑事责任,无需动用刑罚进行处罚;对于非法公开的个人信息,权利人并未行使其对个人信息的信息自决权,可以依照侵害未公开个人信息予以保护,非法处理此类信息的行为仍可以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第二,违反“明确拒绝”禁止性规则的行为侵犯个人信息自决权法益。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七条将个人明确拒绝规定为处理公开个人信息的禁止性要件,即肯定了权利人对他人处理其公开个人信息的拒绝权。对于行为人合理处理公开个人信息的情形,可以认为权利人已经充分行使了其个人信息自决权,只要信息处理人依默认规则处理公开个人信息,即不会侵犯信息权人的个人信息自决权。权利人明确拒绝即是其对于默认规则的否定,当信息权人明确表示拒绝时,相当于其“撤回同意”,除非信息处理者有其他合法处理个人信息的理由,否则其处理活动将不再具有合法性基础。对于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权利人有限行使其个人信息自决权,如果权利人明确拒绝,则可以认为其保留了对个人信息自决权的行使。此时,如果信息处理人仍然继续处理该公开个人信息,则仍可能侵害个人信息自决权法益。

第三,违反“重大影响”禁止性规则的行为侵犯公民信息安全法益。对于公开个人信息的处理,个人信息保护法设定了不得“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禁止性规则。无论行为人主动公开还是被动公开的个人信息,只要权利人没有明确拒绝,则对该类信息的处理就不会侵害个人信息自决权法益。但如果信息处理行为可能损害权利人的重大利益,即处理公开个人信息使公民人身、财产安全遭受重大损害或者具有重大损害风险,则个人信息处理行为仍可能因侵害公民信息安全法益而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结语

公开个人信息在展现其流通效能的同时,由于其识别性特征而蕴含着对信息权人人身和财产侵害的风险。因此,一方面以刑事手段规制非法处理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依然必要,另一方面刑法对公开个人信息的保护应当保持谦抑性。适宜的进路是在前置法和刑事法的融合之间寻求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边界:单纯不合理处理公开个人信息的行为无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而可导致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权利人明确拒绝”的前置法禁止性规则违反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自决权法益的侵害;“未对权利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前置法禁止性规则违反可能导致公民信息安全法益的侵害。这一进路既能实现前置法规范与刑事法规范的融贯,又能在坚守刑法谦抑性的基础上实现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协调,是公开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适宜方案。

THE END
1.隐私权信息公开中如何保护隐私法律常识在线法律知识查询目前侵犯公民个人隐私权但又因相关法律的保护不利而使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纠纷日益增多。而我国目前关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却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又零散而缺乏系统,因而需要制定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确立以不公开为原则,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对个人隐私信息的搜集、保管、处理、利用和公开以及隐私权的概念、特征、https://www.lawpa.cn/changshi/601262.html
2.个人隐私泄露频发,加强法律保护措施的必要性法律资讯如何加强法律保护措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人隐私泄露事件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个人隐私泄露不仅侵犯了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加强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措施刻不容缓,本文将探讨当前个人隐私泄露的现状、原因,并提出加强法律保护措施的建议。 https://www.kanfawang.com/post/8646.html
3.2024个人隐私保护法是如何规定的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公民是具有隐私权的,公民隐私受法律保护,非法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个人隐私保护法是怎样规定的?下面由华律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一、个人隐私保护法是如何规定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个人隐私保护法的,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https://www.66law.cn/laws/1082740.aspx
4.我国民法典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现代社会中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格权,针对实践中隐私权与个人信息领域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我国民法典在现行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对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专门规定。在民法典人格权编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中,不仅对于隐私、个人信息以及个人信息的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0/07/id/5383094.shtml
5.争议二: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二者如何适用法律?文章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的关系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的关系,只有在这个大视野下,才能明确定位,找准方向。 坚持平行适用,需要澄清《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民法特别法的模糊认识,更明确体现《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个人信息保护基本法律的宪法地位。笔者在立法机关召开的几次专家座谈会上,均建议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http://www.mzyfz.com/html/1997/2022-04-07/content-1559940.html
6.海外如何监管互联网巨头?三是对于新进入者及其他竞争对手的限制,例如恶意“零费率”打压新竞争对手,或对竞争对手信息进行屏蔽等。 3、个人隐私权保护不容忽视 个人信息安全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性问题。互联网时代下数据采集与使用成为“黑箱”,作为个体的消费者仅知道自己的数据被采集,却不知采集后如何使用、使用到何处。同时在相关条款说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10736
7.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背景与制度详解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背景与制度详解 于晓洋1, 何波2 1 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学研究院 2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8月审议通过,并于2021年11月起正式施行,这推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体系的确立。首先,系统介绍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定的背景情况,立法历经3次审议,坚持问题导向,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585364/article/details/125056946
8.隐私政策为了更好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建议您完整阅读更新的《民生银行隐私政策》以及本政策附录1的《民生银行 Cookie 指引》。 目录 1. 引言; 2. 处理您个人信息的法律依据; 3. 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4. 如何委托处理、共享、转让、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5. 如何对个人信息进行存储; 6. 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http://www.cmbc.com.cn/m/privacyPolicyConte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