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社会·法治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罗沙)最高人民法院23日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各级法院要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依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最高法要求,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犯罪,以实际行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对于重大恶性犯罪,必须依法从严从重惩处,及时审理宣判,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最高法提出,对于民间矛盾激化引发的犯罪以及社会生活、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轻微犯罪,被告人认罪认罚、得到被害人谅解的,可以依法从轻处罚,以最大限度分化、瓦解犯罪,促进改造罪犯。对于一个时期、一个领域内的多发高发类案,要在党委领导下促推源头防控,把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

最高法同时提出,要认真落实“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治理任务,积极融入、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狠抓加强专门矫治教育、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救助等意见落实,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党委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工作,做实定分止争,牢牢守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坚决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安宁。

THE END
1.人身安全保护令须“长牙”人身安全保护令,不应是“纸令”,而应是“铁令”。 在1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发布的反家庭暴力犯罪典型案例里,“被告人王某辉拒不执行裁定案”,再度将公众目光聚焦于人身安全保护令这一议题。 人身安全保护令,作为反家庭暴力法精心创设的一项民事强制措施,旨在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子女和特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2217.shtml
2.法律应该是保护守法者,震慑惩罚违法者,而不是相反!犯罪者执法者行政处罚也能对一般违法行为起到警示作用,促使人们遵守法律法规。比如,对于那些酒后驾车的人,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吊销驾照甚至刑事处罚。这种威慑力使得人们在饮酒后会慎重考虑是否驾车,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又如,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重罚,可以促使企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采取积极措施减少污染。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BI88BD05565VV2.html
3.廊坊大讲堂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管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建立健全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要坚定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善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保障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反对“台独”、促进统一。http://lfdjt.com/info_2_33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