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张译心)12月3日,由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承办的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2023年年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传统礼与法关系的再探讨”,来自不同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的展示和讨论。
本次会议主要分为开幕、研讨和闭幕三个阶段。开幕阶段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所长李富鹏主持。
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会长武树臣作了题为《论“大法家”》的发言。武树臣用两个古字“灋”和“觿”引出了话题,说明“去”并非动词,而是名词,指收纳弓矢的用具,产生矛盾时,人们就出示弓矢作为诉讼的证据。“法家”概念产生时,并未涉及职业法官。他所说的“大法家”概念指的是古代法律活动的参与者,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法律人”。法家研究的三个境界,从人物、事功、著述三个方面阐明了如何研究“大法家”学术,为师生指明学术研究的道路。中国法制史、法律思想史、法律史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在此背景下研究,会得到很多新的感悟。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教授陈煜作了题为《礼法的时、顺、体、宜、称——从乡饮与乡射谈起》的发言。陈煜明确了“礼法”的概念,即礼仪法度的统称。在此背景下,陈煜依次讲解了题目中“时”“顺”“体”“宜”“称”五个汉字的具体意涵,以乡饮和乡射为例具体说明,乡饮和乡射是两种中国古代的“礼”,传说中的乡饮酒礼有四种形式,而乡射,则是每年春秋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在州立学校中举行的一种活动。乡饮酒和乡射礼的核心在于“敬”和“谦”,使人养成守礼的习惯。总结研究中国古代礼法的意义,在于培育社会资本、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推动公序良俗以及塑造公民共同体意识。
在自由讨论环节,沈家本后裔代表沈厚铎表示,很高兴看到法律文化研究会的蓬勃发展,年轻一代大有可为,中国法律文化研究大有进步。他提出,沈家本是中国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沈家本应该作为法治文化研究的重点,研究沈家本还可以从文学、经学、史学等角度切入。
在闭幕阶段,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新宇代表下一届年会承办方发言,他表示,这次年会的举办达到了非常高的规格和标准,他也希望下次会议能同样高水平。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夏扬作闭幕致辞。他总结了会议的成果和学会的愿景,提出将会议的会训定为“朴实、探索、争鸣、包容”,并提及了学会的简称和英文名称的标识问题,明确学会的工作,化用了王国维的《咏史二十首》勉励大家,“黑海西头望大秦,千秋壮观人知否。色衰爱驰终难弃,以德服人同载酒”,希望大家同心同德,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