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二内:中国古代的平民住宅及其演变》
鲁西奇著,深描·巴蜀书社
本书考察中国古代平民(普通民户)住宅的建筑、用地、形制、基本结构及其演变过程,特别是平民住宅的基本形式“一堂二内”(“一宇二内”“一明二暗”)与院落的形成、演变,着意观察平民住宅的区域差异与贫富差别,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平民百姓住宅的基本形式、居住条件及其变化进行总结归纳,目的在于分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政治变动特别是王朝国家的政策变动、文化传统等因素对于民众居住方式的影响或制约,探究居住空间及其变化的社会根源与影响。
《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陈文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古汉字普及读物,全书共分十章,通过300多个古汉字的详细解说,介绍了古代的天文、地理、家庭、祭祀、战争、农业、工业、人文等,勾勒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生活图谱。作者介绍每一个汉字时,注重从甲骨文、金文等入手,再到现在楷书的演变,详述源流,还附了1500多幅作者手绘字形图及考古器物图。
《荷物志:博物馆里的千年荷韵》
浙江省博物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荷物”始于魏晋,用于佛教供奉,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佛性光华之义,经过历史的发展,“荷物”逐渐走向了世俗生活,取其吉祥的寓意。这1600年的历史长河里,无论经历多少王朝更替、世事沧桑,带有荷花、荷瓣、荷叶、莲藕的各种纹饰、造型的器物却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中国人从未缺席的文化符号。本书是关于荷花主题文物的图书,为浙江省博物馆专业团队编写,包含浙江省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博物馆、上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宁波博物馆六大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其中有16件是国家一级文物。这142件文物涉及瓷器、金银器、雕塑、绘画等多个门类,从方方面面讲述荷物在中国1600年历史中是如何生长的。
《虚室生真:〈道德经〉中的无与思》
谭立铸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道德经》进行了逐章逐句解读,参考了河上公、王弼、吕惠卿、魏源、严复、楼宇烈等传统的旧式注说,同时大量借用了德里达、齐泽克、巴迪欧、阿甘本等现代欧洲哲学家的思想资源,作者中西融通的学术背景让本书的见解颇具新意。
《品味唐朝: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
赖瑞和著,中西书局
本书收入赖瑞和教授过去十多年来发表在海内外刊物上的14篇论文和3篇学术随笔,涉及唐诗、小说、写本文化、唐人的经济生活和货币问题、唐士人怎样做官,以及他个人的汉学师承记。作者试图从四大面向——职官、日常生活、碑志和地理,来细细品尝唐人的文化、经济和官场生活。本书是赖瑞和教授的遗著,充分展现了他一贯朴实、细密的治史风格。
《宋代文学十讲》
王水照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王水照先生在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十余篇代表性论文,涉及宋代文学、宋型文化、苏轼研究、宋词研究、宋代散文研究、北宋文人集团研究等诸多方面,内容深广,论述赅博,考证精微,文笔晓畅,集中展现了王先生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数十年所取得的成就。
《“天命”如何转移:清朝“大一统”观的形成与实践》
杨念群著,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朝更迭绵延千年,历代帝王如何树立政治权威,获得承接“天命”的资格?历两汉宋明儒家阐释,清朝如何改造前朝“正统观”,重申“一统”之为首义?历史学家杨念群教授二十余年探索深耕,采用贯通性视角,试图以新锐政治史方法,对上述问题做出独特的分析与解释。把“大一统”作为方法,开启理解中国的全新视角。
《谭献稿本日记研究》
吴钦根著,凤凰出版社
《亚洲史的研究方法: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
葛兆光著,商务印书馆
《法律简史:人类制度文明的深层逻辑》
桑本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们依稀觉得是人类“创造”了法律,所以应该已经很了解它了,但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法律的深层逻辑和人类的道德直觉(公平或正义)可以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描述吗?绝大多数法律人对此不以为然,因为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接受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毁灭了这种希望。
法律最古老的源头应该是个最简单的算法,即“返还法则”,它是人类制度文明的逻辑起点,也是民法和刑法的共同源头。本书讲述了从返还法则到复杂法律制度的演化史,以此呈现法律的深层逻辑,打破部门法的界限,以联结思维取代割据思维,把不同门类的法律知识点重新组合,进而实现法学内部及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
《复旦拾零》
陈启明著,上海书店出版社
本书试图挖掘尚未被复旦大学校史所记录的先贤轶事、历史事件,拾取现有校史研究著述之遗落,对复旦校史略以拾遗补缺。本书共分四辑:一为“手泽遗珍”,透过尘封的手稿,感受历史与人物在场的气息,领略复旦先贤的别样风采;二为“旧刊一隅”,打捞被湮没的旧刊,探寻其中所蕴的校史文献价值和意义;三为“集外散章”,考辨笔名并辑录湮没在报海旧档中的佚文佚事;四为“印记有声”,拾取已被遗忘的系科、附校,将其印记补充进复旦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