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首先,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1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4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对策

一、前言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对我国养老保险共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提前退休的现象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提升,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增多,提前退休现象的产生无疑是导致养老保险金产生“赤字”现象的一大重要原因,那么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金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将分条为大家阐述:首先,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大大减少;其次,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保险金的年数将大大减少;最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的年龄提前,因此等着领养老保险金的人的数量便大大提升,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入不敷出的现象,交钱的人变少了,领钱的人的数量却大大提升。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很多人都是提前退休,在家闲着觉得没事可做,所以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工厂从事其他工作,由于不需要缴纳任何的保险,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且专业技术比较纯熟,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雇佣他们,而不雇佣年轻人,这样一来,便又少了一批缴纳保险金的人。由此可见,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有着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

2.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能力比较低

除了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冲击以外,养老保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劣势,例如,覆盖面特别窄,保障能力特别低等等。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只是针对于一些城镇以上的用人单位上,并未全面覆盖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另外,养老保险金自身的收益比较低,且风险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养老保险金却仍然能够在退休以后接收到国家的退休金以及各项福利,例如,公务员,这样一来,便出现没有入账,却有一定的出账的现象,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养老保险金“赤”字的现象。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出现“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养老保险金的统集,更让人们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安全性以及保障性产生了担心以及忧虑。且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农村人是无法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这样一来,也突出了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比较窄的特点。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影响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所阐述的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可采用如几种解决方法:

1.提高退休年龄,改善提前退休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

2.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证能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发达,尚且属于转折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无疑对国家是一种伤害,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象,而且正如上文所阐述的,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具有覆盖面积窄以及保障能力低的劣势,因此,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w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障能力。首先,针对那些不需要缴纳任何保险金却同样享受退休金以及国家福利的单位要开始征程征收养老保险金,这样一来,便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拓宽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应该想办法将养老保险金政策下放到农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还可以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以及福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一定要严格打击,进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政策是安全可靠的,消除他们的疑虑以及担心。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划生育政策;养老保障制度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未备先老。2005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快跑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原来我们讲中国人口问题时,总强调: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特点,而人口老龄化则是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人口老龄化这种发达国家的人口特点几乎是在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降临。

(二)未富先老。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2005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刚刚超过一千美元,仍属于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三)基数庞大。2005年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总数约1亿人,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2023年将增加到2.7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这三个特点,使我们国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任何国度都显得严峻,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迫在眉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人口老龄化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众多发达国家也面临着这一现状。之所以我们国家会提早进入老龄化阶段,更多的是人为的产物。

人均寿命的延长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产生老龄化的一个普遍原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多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之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我国八十年代所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人口突破10亿,按当时的人口增长的速度,世纪末中国人口会达到14-15亿。处于这种人口总量下所带来的经济、资源、就业等压力的考虑,十二大把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出生率从1970年的33.43‰,下降到2008年的12‰左右。中国迅速由一个重视繁衍子嗣,多子多福的国度,转变成一个低生育率的国度。可想而知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面临的现阶段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由独生子女来负担,这无疑增加了养老问题的严峻性。

因此,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完全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产物,而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

三、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

第一,调整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基本国策。70年代初期,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态势要求我们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然而,时至今日,我国的人口形势出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惯性增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因此,有必要为注重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应着重从三个方面着手,生育数量的增加、生育间隔的取消及生育年龄的调整。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我国在这三个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但仍无法改变我国低生育率的现状。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子女观念更加淡化,越发达地区,生育率越低。“四二一”不合理的代际结构,独生子女存在的成长中的问题以及老龄化的危机,众多压力下需要国家下更大力度来挽回人口危局。

第二,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原有条件下制定的退休年龄政策脱离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现时段面临严重老龄化问题的状况下,调整和规范法定退休年龄显得尤为重要。波斯纳在《衰老与老林》一书中提到:“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相应地提高”。我国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退休年龄仍然按照建国初期的政策执行,因此,“中国未来延长退休年龄是可以肯定的,但由于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才没有做出修改”。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就业压力也会得到相应的缓解。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资金匮乏。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直接途径。

第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除了资金作为基本保障外,另一个就是需要相应养老服务的支撑。我国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成为中国人心目中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对于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居家养老越来越无法实现。

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中,主要涉及民办和国办两种形式的养老院。这些机构层次不齐,并且从数量上也无法解决绝大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因此,机构养老只能作为辅助。社区养老服务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结合起来。通过政府扶持和监督、民间组织参与、市场化运作,逐步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老人在家中居住,社区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的程度,为老人分层次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不仅解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愿望,也为社会节约大量资金。同时,也保障了家庭中其他成员的生活质量,不影响子女的正常工作于生活。

因此,解决中国养老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

参考文献

[1]易富贤.大国空巢[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TheproblemofagingpopulationinChinahasincreasinglybecomeahottopicinallwalksoflife,duetopopulationaging,butitalsotriggeredadebateonaseriesofissuesrelatedtoretirementage,pensionsecurity,andpopulationpolicy,atthesametimetosolvethisproblemforthecountryvariouscities,andeventhewholeworldhasverygreatsignificance.Keywords:populationaging;socialpension;countermeasures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验对策;借鉴;发达国家;中国

中图分类号:K90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7

1引言

2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2.1鼓励生育,应对少子化,促进女性投入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持续供应

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普遍通过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法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了改革。延长退休年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领取退休金的最低年龄,将现行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向后延迟,相应延长工作年限;另一种是设立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即对不同退休年龄的老人给予不同数额的退休金,退休年龄越大,退休金数额也越大。日本、德国和法国等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延长退休年龄,如日本政府在2006年把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法国在2011年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德国政府计划在2011和2018年期间逐步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28~29]。瑞典和美国等主要采取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如瑞典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对于提前退休的60-64岁的职工,每提前一年退休减发退休金的5%;65-70岁的推迟退休的人员,每延迟退休1个月增发退休金的0.6%;对于有经验且有能力继续工作的退休老人,政府为其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并根据他们提供服务的多少增发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表2)。

2.3完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推行“以居家式社区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2.4建立多样化的养老金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2.5开发老年人市场,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2.6注重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国外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对策的主要特点

3.1“开源节流”的人口政策、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制度

3.2“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主要老龄化国家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时坚持以“平等、共享,自助、互助”为原则,注重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尊重老年人的生存尊严、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重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保障全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明确规定了包括政府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在缴纳养老金和社会保险时所必须承担的比例,所有公民“要想获得更多的福利、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和设施,就得付出更多”,由此建立起了“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3.3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企合力,多方应对

4.1“分区域、分行业”,建立适合不同区情和行情的退休年龄制度

4.2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并普及企业年金制度,优化养老保障体系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保障水平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老人;二是全国实行的“统一标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对这些地区来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建立“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做法采取改进措施: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重视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各省市、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设立不同的缴费和待遇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刺激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和有关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4.3“因地制宜”,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多方作用,引导多种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4.4做到“两个结合”,针对主要领域发展老年产业

[1]DavidEB,DavidC,GünterF.Implicationsofpopulationagingforeconomicgrowth[J].OxfRevEconPolicy:2010,26(4):583-612.

[2]KarlH,刘岩,亚历山大·威斯保尔,海尔姆特·沃施莱格.1951年以来奥地利人口变化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06,61(6):563-573.

[3]JoshuaM,Wiener,JaneT.PopulationageingintheUnitedStatesofAmerica:implicationsforpublicprogrammers[J].InternationalEpidemiological,2002,31:776-781.

[4]Oshima,Sumiko.Japan:FeelingtheStrainsofanAgingPopulation[J].Science,1996,273(5271):44-45.

[5]FrankT.Denton,ByronG.Spencer.Populationageing,olderworkers,andCanada’slaborforce[J].CanadianPublicPolicy,2009,35(35):481-492.

[6]Maliki.HealthcardandhealthcarefacilitiesdemandamongtheIndonesianelderly[J].TheSingaporeEconomicReview,2008,53(1):103-119.

[7]LindaG,Martin.PopulationagingpoliciesinEastAsiaandtheUnitedStates[J].Science,1991,2:527-531.

[8]PaulSL.ImpactsofagingpopulationandexchangeratemanagementinSingapore[J].TheSingaporeEconomicReview,2008,53(2):245-259.

[9]JayS,Olshaanansky,GoldmanD,YuhuiZheng,JohnQ,Rose.AginginAmericainthe21stCentury:demographicforecastsfromtheMacArthurfoundationresearchnetworkonanagingsociety[J].TheMilbankQuarterly,2009,87(4):842-862.

[10]李日邦,王五一,谭见安,等.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J].地理研究,1999,18(2):113-121.

[11]林琳,马飞.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12]陈彦光.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10,29(12):2109-2119.

[13]邬沧萍,王琳.聚焦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增刊:1-8.

[14]孙樱,陈田,韩英.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5]柴彦威,李昌霞.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05,60(3):401-408.

[16]仵宗卿,柴彦威,戴雪珍,杨吾扬.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机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1,20(4):479-488.

[17]宋韬,汤建中.试析上海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J].人文地理,2001,16(3):16-20.

[18]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分析[J].人口学刊,2010(5):48-53.

[19]王合生,虞孝感.我国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经济地理,1997,17(4):21-25.

[20]高建华.基于第五次人口全国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5:856-859.

[21]魏立华,丛艳国.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人文地理,2001,16(2):20-23.

[22]苏红霞.英国旅游者出游年龄规律研究[J].人文地理,2012(1):156-160.

[23]邵国栋,聂素芳.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传统退休制度[J].社会发展,2007(4):31-32.

[24]原新,万能.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年龄有效吗?[J].人口研究,2006,30(4):47-54.

[25]李春玲.整合企业年金计划—美国公共养老金制度与企业年金计划[J].经济体制改革,2006(5):156-159.

[26]姚静,李爽.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人文地理,2000,15(5):24-29.

[27]谢琼.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73-76.

[28]范围.退休年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1(5):48-54.

[29]王海涛.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人口与发展,2011(4):32-35.

[30]杨励.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社科纵横,2007,22(6):37-39.

[31]陈厚义.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J].中国国情国力,2010(7).

[32]杨天博.日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J].社会福利,2007(1).

[33]陈超.美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2):68-72.

[34]林宝.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01(1):25-31.

[35]徐海霞.企业年金的国际比较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改革的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0,26(9):172-175.

[36]江海霞,陈雷.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J].特区经济,2010(6):133-135.

[37]任杰.从企业年金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J].商业时代,2009,25:71-72.

[38]吴轶超.中美德日企业年金发展比较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82-83.

[39]邬沧萍,王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求是,2009(7):55-57.

[40]王吉乔,杜德斌.我国城镇贫困化及其治理对策探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64-69.

[41]杨林生,李海蓉,李永华,王五一,谭见安.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31-44.

[42]王承云.日本海外旅游业的动态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3,13(2):93-99.

[4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44]王仲智,林炳耀.美国“阳光带”的崛起及对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40-45.

[45]刘清芝.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西北人口,2009,30(4):73-75.

[46]宋韬.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75-78.

[47]汪昌安,李忠贵.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提高退休人员幸福指数[J].价值工程,2011,36:323-324.

[48]郭金龙,张许颖.国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视野,2008,17:32-33.

[49]姜向群.计划生育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问题[J].人口研究,1996,20(6):58-62.

[50]杨菊华.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J].探索与争鸣,2009(7):14-16.

[52]周俊山,尹银.老龄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8(3):60-64.

[53]查建华.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50-59.

[54]徐庆风.我国实行退休年龄弹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初论[J].南方人口,1992(1):42-45.

[55]鲍家伟.“以房养老”—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J].中国经贸导刊,2012(3):32-33.

[56]罗莉,王亚萍,徐洋.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以武汉市城市居民以房养老状况的思考[J].改革与策略,2012,28(2):116-117.

[57]周君玉,张俊良.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变革及其影响[J].财经科学,1993(4):65-67.

[58]王维达,童林.老年人照顾体系的建立及其法律完善[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03-107.

[59]刘铮,潘锦堂.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J].社会学研究,2005(5):93-98.

[关键词]老龄工作问题相应对策

一、人口现状

二、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老龄机构管理存在不足

2.供需矛盾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养老机构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养老服务与老龄化速度达不到正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地区发展不平衡。养老机构在地区之间的数量、配置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2、床位不足。人口老龄化也带来独居、空巢的老人与日俱增,因此,家庭养老功能呈现弱化,社会服务也达不到要求。3、功能不齐。有些养老机构,没有其他相应的学习教育、文体活动以及保健活动等功能,不能满足老人的要求。

3.养老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随着民办的养老机构的发展,给社会福利机构行业的发展和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但是相对的管理办法却无法形成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有很多都达不到标准,如果加大力度彻查,将会有很多机构面临关门的后果,使一些民办机构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如果进行大范围的查处,容易引发养老机构的供需矛盾。

4.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象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享受到的保障制度项目少且水平低。养老保障制度在很多时候无法形成互通互联的机制,当被保险人的身份发生变化时,就无法从原有的保险制度中直接进入新的保险制度,造成被保险人的损失。

二、老龄工作的应对对策

1.完善体制建设

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形成一个管理有序的老龄工作体系。大力的宣传人口老年法的力度,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守法教育和思想教育,提高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责任意识。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管理等工作。在农村逐步开始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或国家提供的补助或政策扶持为辅的农村保险制度时,还要积极落实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渐建立和完善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2.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主要包括生产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老龄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老年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开发适用于老年人的产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的筹集资金制定一些优惠的服务政策。在一定的程度上,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渐转变成产业化发展,在进行财政资助的同时,还要鼓励社团和个人参加,实行个人投个人监管的政策,依法进行经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3.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

在进行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的考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合理进行社区规划,建立综合设施,使老年人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护理、紧急救助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健身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渐建立设施服务齐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对于政府建立的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养老的老人情况,当地政府应该合理的增加对这些设施的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渐提高居住、赡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措施,制定优惠的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并建立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

4.扩大老龄化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

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展低龄老年人自助服务,加强对老年人的服务意识。加大与当地医疗单位合作力度,积极探索医疗与养老结构新型发展模式完善立法监督管理机构,推动老龄化发展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龄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老龄机构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老龄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工作质量。笔者提出,要扩大老龄化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是加强老龄化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应该完善老龄管理制度和体系,注重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减少和避免管理漏洞。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老龄化管理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是科学与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不仅将是持续的,同时也将是全方位的,其中既包括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持续压力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含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制度变革等方面带来的良好机遇。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老龄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之一,是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社会问题。因此,正确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闻喜县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联合国认为,如果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地区。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所产生的,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出生、死亡和迁移三个因素。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总体来看,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闻喜县65岁以上人口达到32724人,占总人口数404150人的8.1%,60岁以上人口达到49696人,占总人口数的12.3%。分别超出联合国标准1.1和2.3个百分点。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分别高出1.9和2.1个百分点。闻喜县已属老龄化地区。同时闻喜县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

1.“三代同堂”式的传统家庭越来越多,一对夫妇同时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家庭逐渐增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数据查显示“三代户”共35128户,占全县总户数102652户的34.22%,比2000年高出2.53个百分点;具有60岁及以上老年的户共33893户,占全县总户数的33%,并在继续增加。本文由收集整理

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闻喜县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1.8岁,80岁以上高龄老人高达4168人,占60岁以上老人总数的8.4%,比2000年的5.8%高出2.6个百分点。

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闻喜县是在尚未全面达小康,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2010年闻喜县人均gdp为2028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29992元还相差9708元。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5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低1564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6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9109元低5545元。属于未富先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县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基本规律,老龄化使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力年龄的老化导致劳动力供给的缩减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历年来闻喜县主要依靠玻璃制品、金属镁、钢铁冶炼及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拉动经济增长,并依靠供应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将会弱化这种优势。近年来尽管县劳动部门一直努力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是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不断增加。2010年全县玻璃企业共关闭25家,其中30%的企业是因劳动力短缺而关闭;全县65%的饭店和宾馆从业人员不足,短缺人员在20%以上;全县近30%的门店因人员不足以各种方式招聘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劳动力供给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据统计,2007年,玻璃企业的人均工资3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60元/天;住宿餐饮业的人均工资20元/天,到2010人均工资达40元/天;建筑业从业人员工资人均40元/天,到2010年达到80元/天,均增长1倍。

2.人口老龄化使企业和政府的养老支出增加。对政府来说,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均会扩大,引起老年退休金、养老金、医疗卫生支出、老年福利设施和老年服务等支出上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对企业来说,企业同样也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加大产品成本。另一方面,政府为了缓解养老支出的财政压力,会加大税收,同样加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特别是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现代社会,老年人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前提下,也会追求家庭服务、心理咨询、休闲旅游等非物质消费。随着老年人占的比例不断上升,社会对老年消费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促使其发生改变。

4.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压力增大。闻喜县老年人口的近7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刚刚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很不健全,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还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将更加突出。

5.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影响。人口老龄化对医疗保障资金需求压力急速膨胀。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点对象。据统计,老年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是年轻人的3-5倍。2010年闻喜县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约占全县gdp的0.5%。预计到2020年将占到1.2%,2030年将达到3.1%。同期的老年人口将增加1倍,医疗费用将增长5倍。205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老年人口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gdp的增长速度。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的压力。

转贴于

6.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料服务需求的压力增加。长期照料服务是指面向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服务。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解决起来难度最大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据推算,全县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数量2010年达1400多人,2020年超过2500人。目前,县老年人服务机构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的床位却很少,其中的长期照料服务床位更是少的可怜。长期照料服务专业性较强,涉及到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临终关怀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仅靠家庭和政府是解决不了的,尚需大力发展长期照料服务机构。

四、促进人口老龄化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高度重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功能。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县政府应该整合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各种资源,构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筹资体系,并从政策优惠、服务机构设置、人员职业化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便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大力发展银色产业。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不断提高,从2005-2007年,国家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企业月人均养老金从714元提高到963元,2010年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超过1200元。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会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同时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

3.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的衰退,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退休或退二线低龄老龄人,到适合或展示其特长的岗位,继续发挥余热。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权益保障

1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

根据我国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占到8.87%,根据国际标准,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呈现出发展迅速且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等特点。

1.1人口基数大,发展迅速

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预计根据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30%多,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多,将占到总人口的20%左右。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依这种快速发展的增长速度计算,我国老龄化程度将日益严重,将给社会和自然造成沉重负担。

1.2老龄化发展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

由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极其不平衡,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出现了未富先老的特点。大中城市提前达到人口老龄化,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老龄化程度比较严峻。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老龄化的性别分布上,女性人口也高于男性人口,所以呈现出了区域、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1.3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后代子女的锐减

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年人口基数的增加而年轻人口基数的减少,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及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等,导致人们由以前“枝繁叶茂”的传统观念到如今的“少生优养”的转变,我国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也伴随着低龄人口的减少趋势。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面临的问题,但对于相对不发达的我国来说,与经济不相匹配的人口超前的老龄化,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2.1社会劳动力下降且出现劳动力老化现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引起劳动力增长放缓。从目前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到2020年以后,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将出现下降趋势,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劳动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这是劳动力人口将呈现内部结构将出现老化趋势。

2.2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面临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社会医疗、养老、卫生等社会服务基础保障设施的需求增大,这些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投入。根据预测,到2050年,每年支付给离退休职工的退休费用将达到18万亿元,到2030年将占到国民收入的10%,将大大加重财政负担。同时这也将对我国社保制度提出新的挑战,城市养老与农村养老等问题亟需解决,以期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可负担性”、“透明性”和“可持续性”目标。

2.3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3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状,可以通过学习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先进经验及策略,结合我国的国情,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为社会继续贡献力量。下面我们从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方面进行如下分析:

3.1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

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进行规范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民法通则》、《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等。在我国《宪法》中除了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外,针对老年人的退休制度受到法律保护,且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保护及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等。

在《民法通则》中并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权利进行规定,但是规定了老年人作为一般公民享有的财产权、继承权、婚姻自由权、著作权、生命健康权和名誉权等权利。

在《婚姻法》中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同等处分权、相互之间的扶养义务及老年人作为父母或继父母时享有的子女对其的赡养扶助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扶助义务时,父母在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是以特别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老年人权益内容的法律,除了以上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之外,老年人作为特殊群体,还享有参与社会发展、依法享有养老金和其他待遇的权利,依法享有医疗待遇的权利等。刚刚修改入法的“子女常回家看看”等都是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除了以上的规定的权利外,老年人还享有以下特殊的权利:老年人享有法律援助的权利;享有司法救助诉讼费用缓交、减交、免交的权利;优先立案的权利和享有先于执行的权利。

3.2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3.2.1立法保障的局限

我国对老年人权益保护在立法保障方面还存在着法律体系层次不明的现象,而且现行的法律对老年人的权利保障较为笼统,操作性不强,且内容较为空泛,出现大量的立法空白。

3.2.2法律实施的局限

立法保障是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础,但是法律目的的实现在于其实施,而目前情况下由于公民法律意识薄弱及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对我国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在实施中也存在局限性,比如(1)部分子女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义务,而导致遗弃、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侵害老年人的财产权。由于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体力、反应能力不足等,导致成了社会不法分子盗窃、抢劫、诈骗的重点对象。(3)老年人婚姻自由权利不能得到有效实现。(4)由于老年人缺乏法律意识及一些司法部门不能严格执法,使得法律赋予老年人的法律援助、司法援助权利等不能得到有效落实。(5)“常回家看看”入法,但却没有相应的违法惩罚措施,但却不能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等问题。

3.3加强和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3.3.1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定位,理清层次

虽然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规定较多,但是存在层次不明,特别权益保护定位不明确的现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作为老年人权益保护的特别法律,应当突出其地位,把其作为老年人权益维护的最直接的法律,应当把分布在其他法律法规的老年人特别优待等权利补充进来,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权益并贯彻实施。

3.3.2修正法律内容,突出其核心地位

《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作为对宪法的继续和延伸,更加专门、详尽地规定了老年人的权益,是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的强制性法律武器。所以在实践中应当严格的依法执行,把《老年人权益保障》放在保障权利的核心地位。借鉴发达国家“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有条件的取消部分工作的年龄限制,让有能力有条件的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群体的需要。

3.3.3完善对老年人法律援助及司法救助制度

4结语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显得日益重要,通过适时研究调整人口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丰富老年人的物质、精神生活,保证老年人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个人全方位的努力,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关怀”的思想,从而才能健全老年人社保制度,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1]罗漾.我国人口老龄化所致社会问题的法律对策[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4月.

[2]黄文忠.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研究[J].河北法学第30卷第12期.2012年12月.

[3]陈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Z].2010年.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之一。近几年,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超级大国,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峻。而宁夏这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其老龄化的状况由于其地处偏远情况更加恶劣。为此本文试图将研究范围选定为宁夏这一特定的区域,并利用1997―2014年间的人口和经济指标数据研究其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对宁夏的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政策建议。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一)模型介绍

本文选取梭洛模型作为基本理论模型,将人口老龄化因子纳入到梭洛模型中,以此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标准的梭洛模型

标准梭洛模型主要包括了四个变量:产量(Y)、资本(K)、劳动(L)和有效的劳动(A),说明了储蓄、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形式为:

其经济平稳增长路径的方程为:

n和g为常数表示劳动力和劳动力技术的增长速度,u为储蓄率,δ为折旧率。经济平稳增长路径方程表明,在u确定的情况下,经济向平稳增长路径收敛。

2、纳入老龄化因子后的梭洛模型

标准梭洛模型在研究经济平稳增长路径时忽略了非劳动人口和养老支出部分。而在宁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非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养老支出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必须将这两个因素加入模型中,建立扩展的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分析。非劳动人口包括老龄人口和少年儿童,为了突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将老龄人口近似看作非劳动人口。我们将引入模型得到经济平稳增长方程为:

(二)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1、参数的确定

2、宁夏人口老龄化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前,宁夏实际养老水平系数小于其临界值,但随着宁夏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且越来越接近养老水平临界值,2014年实际养老水平和养老水平临界值只有一步之遥。而由扩展的梭洛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可知,当实际养老系数等于临界值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不会产生影响,大于养老水平临界水平值时,则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负向作用,且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龄化对其经济平稳增长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二胎。计划生育的实施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也使得宁夏年龄结构日趋老化,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生育二胎能够扩大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有利于缓解宁夏的人口年龄化问题和长期的经济发展。

(二)积极引导调整退休年龄。老年人和年轻人相比具有知识和技术、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因此丰富的老年人力资本一旦得到充分的利用将会对宁夏经济和社会产生有利影响。所以推迟退休年龄不仅可以缓和宁夏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可以减轻宁夏社会养老压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10085831(2014)02014008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目前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且老龄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为了解重庆市老龄化现状,把脉重庆市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推动重庆朝“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向发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于2012年3-8月期间,对重庆市各地老龄化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大渡口区、渝北区、涪陵区、綦江区及市老年大学,召开了5次座谈会。同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课题组制作了封闭式问卷,根据重庆市的现状,随机抽取了5个区县,每个区县发放100~200份问卷,并在选择被调查者时尽量平衡城乡分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23份,回收有效问卷701份,有效回收率85.2%。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总人口中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发展迅速

截至2011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5%,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直辖市之首。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问题尤其突出。

表1重庆老龄化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2.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边备边老”形势严峻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约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约在2000年,当年人均GDP为860美元。而重庆市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当年全市人均GDP仅为471美元,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时至今日,尽管重庆市人均GDP已经在2011年突破5000美元大关,但重庆市在中国仍然属于初等发达地区,现代化水平还相当低。

3.老年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家庭结构、城乡分布等几个方面。重庆市老年人口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高龄化程度明显。如图1所示,在重庆市老年人口中,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23.0%。表明重庆市的老龄化将会持续增长,且高龄老人的比重逐步升高。

其二,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由于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重庆市老龄人口呈现出严重的性别比失衡,本次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

其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图3所示,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约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三)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目前为17.25%,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部门专家预测,重庆市人口老龄化2015年将超过20%,2031年达到30%以上并趋于基本稳定,21世纪中叶将成为重度的人口老龄化区域。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将与高龄化并驾齐驱。至2050年期间,当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现在的560.13万人增加到1084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28万人增加到271万人。重庆市被抚养(赡养)对象的主体将由以少年儿童为主转变为以老年人为主,2009年后老年人逐步多于少年儿童。2005年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2∶1,2020年降为4.0∶1,2050年只有2.0∶1。

二、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分析

(一)物质基础逐步增强

重庆直辖以后,迎来了加速发展期。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145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91美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养老水平也不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2012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约为1650元,同期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796元,排全国第1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了13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建立,都是重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逐步建成世界最大医保体系。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医保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2000年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13.5亿元对市级医院进行扩建;投资30亿元对急救中心等十大公共医疗卫生项目进行扩建,新增病床3000张。除此之外,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21亿元,逐步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了居民就近就医,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群众治病更便宜。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加快健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目标。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重庆医疗卫生满意度总分为68.36分,居全国第一,说明重庆市的医疗条件、医护水平大大改善。1999年重庆市人均预期寿命71.7岁,2010年男性提升到78.97岁,增加了7岁多。

(三)政策措施扎实有效

“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为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压力,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兴建养老设施,重庆市于2012年出台财政激励措施,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最高可获20万元财政补贴。同时,自2012年起,新建和扩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00张以上、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和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的,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4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同时,对租用房屋兴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50张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1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200张床位。此项财政补贴资金在养老机构建成投入使用且入住率达到50%后,经核准一次性拨付。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重庆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全市新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五保供养床位达到6.4万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40%。部分地区的“银发经济”初现雏形,比如歌乐山镇的生态养老产业,50多家农家乐转型为老年公寓,接纳3000多名老年人在此养老。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10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庆市逐年加大投入,10年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用于推进企业环保搬迁、关闭采石场、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加强垃圾和污水设施建设、整治水环境等关键工程。重庆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得到国家环保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重庆已成功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创模专家组验收,成为首个省级单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超过了95%,环保投诉处置满意率达到96%。

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整体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6%,主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老年人创建了良好的养老条件,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五)社会关爱不断加大

关心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的事情。重庆市在关怀老年人方面工作扎实,除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制外,对年满70岁的老人,每月有10元的额外补贴,对年满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各地都有相应的高龄补贴,补贴标准从300元到3600元不等。

城市生活中,处处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优待。截至2012年,全市为170万名老年人办理了敬老优待证,老年人乘坐免费公交路线457条,免费公园396个,免普通挂号费医疗机构540个,为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就医提供了方便。

三、应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标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重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人口老龄化状态。我们应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老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对措施不仅要着眼于现状,更需要放眼于未来,因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远景规划

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为指导思想,在重庆试点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通过公共管理平台的构建,希望能够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改变涉老政策碎片化管理的现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综合性为老服务网络。

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社会即使不会永远处于老龄化社会,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老龄化社会,很难再回到以前的年轻化社会。而我们以前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都是按照过去年轻化社会状态

进行安排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沿袭。老龄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挑战,而是我们必须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形态,所以需要重组公共政策体系,改变既有的社会观念,理清社会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而这个公共管理平台包括制度、经济、服务、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的统筹综合管理。

管理平台应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个管理中心,即老龄化社会中政策的制订者;一套管理机制,即管理的运行机制;一系列管理的事务,即在老龄化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图5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首先要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责权进行界限划分,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并要进一步对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因为目前政府对老年工作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需要把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一个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通过政策的制订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管理,并兼顾效率与公平。

2.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主要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老龄化是一种生命现象,它并不是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需要过于强调其负面影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管理事务

(二)近期目标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专家访谈等各种方式,并借鉴发达地区及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吸引“人口回流”,稀释人口老龄化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居西部第1,全国第6。除了人口因素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发生的人口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即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而重庆属于西部重镇,在过去的20年间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也是造成重庆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上,可探索运用人口迁徙的机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吸引人口向西部流动。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西部中小城镇,统筹规划新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吸引“人口回流”[1],通过“人口回流”来“稀释”人口老龄化。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供养老资金保障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着力开发老年用品产品。第二次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次产业的再加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可生产具有高营养、易消化和补充人体正常需要的特殊食品;兴建适合老年需要的公寓式住宅,特别是医疗、卫生、保健相配套的住宅小区;老年出行需要的拐杖、轮椅,老花镜、助听器等特殊需要产品的生产;满足老年健身、体育及文化、娱乐等产品的生产;轻便、耐用、质高价廉的老年旅游用品的生产等。

第三,加大老年服务性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重庆肩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碳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上应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特别是加快低碳服务业的发展。老年服务性产业多属第三产业中的低碳服务业[3]。从消费的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超强需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必须加强;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商业性的),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或老年人)活动中心;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家务劳动尤其是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让第三产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真正成为产业,而不是事业单位。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也才能让老年服务性产业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不仅为老年人解决确实之需,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因之一[4]。

3.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重庆市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程度明显,高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照料,由此对照护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龄化社会中本身劳动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中的服务人员更是缺乏。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帮一”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始尝试。通过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一帮一”的形式,即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即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也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为,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操作层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技能培训。

4.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女性老年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由此造成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这种现象在重庆较为突出。重庆市老年人口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而女性老年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一方面由于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选择上对家庭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职业待遇上受到不同程度性别歧视,导致女性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群体,由此影响其养老金收入水平。寿命长,但养老金收入水平却偏低,会降低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

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有遗属津贴这一项目,以保障一个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主要指男性)去世后,其他成员(主要指女性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中国遗属基本生活保障始终停留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层面,从目前人口老龄化特点看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女性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可探讨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保障制度,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性别平等,保障家庭稳定。

5.慎提延长退休年龄

针对老龄化社会中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基础是建立在延长仍具有劳动能力(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老年群体的退休年龄。如果所延长的那部分老年群体到了退休年龄已基本不具备劳动能力了,那么延长退休年龄对于增加劳动力资源将是个伪命题[5]。

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重庆市老年人口特点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在重庆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那么这部分老年人将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若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和青壮劳动力竞争,因此,在现阶段提出延长退休年龄需谨慎。

当然,国际上面对劳动资源不足及养老金压力问题,通常通过延长退休年龄予以解决,而且国外退休年龄通常也比中国大,大部分发达国际都达到65岁,但这都是建立在已普及了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且身体素质状况比中国人强。因此现阶段在重庆到底应不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在什么时候才适合实行?或者怎么实行?这些问题还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在政策的制订上需谨慎。

6.加大老年继续教育力度

不管是从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角度还是从老有所为的角度,加大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探索将老年大学改为老年人再教育、再培训、终生教育机构。目前的老年大学主要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让他们快快乐乐琴棋书画,如果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他的作用,经过几年再教育、再培训,学电脑、学IT技术和其他技能,通过这种办法使之能够再就业,能够继续

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加强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老年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这应该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前提。

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社区继续教育,开办社区大学,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为老年人,也为更多的居家妇女及社会青年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

劳动资源不足问题。

7.发展现代家庭农业

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这不仅是重庆市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也是全国的现状。如何解决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其中涉及经济问题及社会服务等各种问题。

[1]刘云刚.中国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与振兴战略[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2]彭湘君,孙志军,王玲.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市生产业发展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2012,31(11):1-2.

[3]陈英.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33-40.

[4]王立勋.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5]王纯.延长退休年龄应对人口老龄化[J].科技咨询导报,2010(17):227-229.

[6]宋金文.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的社会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StudyontheDevelopmentoftheAgeingof

thePopulationandtheCountermeasures

LUXia,ZHANGHeng,CHENGXingyuan

(SchoolofSocialAffairs,ChongqingCityManagementCollege,Chongqing400030,P.R.China)

THE END
1.中国法律体系构成层次图一共有几层(中国法律体系构成包括)法律体系,是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形成的有机整体。 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定的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部门的名称与该部门所包含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名称并不完全吻合。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以调整对象为主,调整方法为辅。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最早由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http://www.shuohenglaw.com/index.php?c=show&id=8749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是什么?爱问知识人首先,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https://iask.sina.com.cn/b/b1Ex9PBnkD.html
3.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精选十篇)“以宪法为核心, 以法律为主干, 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 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有法可依, 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50n8b43.html
4.试论我国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物流活动环节众多,没有一部法律可以把它们囊括其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他国的物流立法,我国同样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物流法律条文全部整合在一部所谓的《物流法》中,而是根据物流法所调整法律关系的不同,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相互协调的物流法律体系。因此,我国物流法律体系的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https://www.fwsir.com/shangwu/html/shangwu_20061128132830_14502.html
5.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的缺陷与问题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1949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民法典起草工作小组,规划了2010年之前中国民法典的编纂过程,决定制定民法典分三步走。第一步,完成统一合同法,完善交易规则,实现交易规则的统一化和现代化。第二步,完善财产归属关系的基本规则,通过制定物权法来实现。第三步,在2010年之前制定民法典,最终实现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的目标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720
6.兼论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法律体系的融贯性具有程度差异,它包含连贯性、体系融贯性与理念融贯性三个层次的要求。融贯的法律体系主要是裁判者的诠释活动带来的,它是借助于一定的诠释方法建构出的产物。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融贯化面临特殊的难题,只有从制度体系、背景体系与方法体系三个方面努力,才能建构出满足三个层面融贯性要求的法律体系。http://www.sass.cn/109000/24631.aspx
7.我国现行国防法规有多少个(一)国防法规体系的层次 根据我国国防立法的权限和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我国国防法规体系按纵向划分有五个层次。 1.宪法中的国防条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国防条款在国防法规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主要包括:武装力量的领导体制、性质、任务、建设方针和活动的根本准则;军队在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公民在国防方面https://www.56df.com/news/149257.html
8.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其次,当前现存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相当一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存在不少弊端,其主要表现为: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体系,社会保障法规立法层次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保障的法律实施机制较为薄弱。其三,通过立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已迫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77729.html
9.民用航空法1、识记:(1)中国民用航空法的层次和法律体系。 2、领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的意义、地位和作用。 3、综合应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对涉外关系法律适用的规定。 第二章空气空间与领空制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空气空间的法律地位,理解和掌握领空主权的概念及领空主https://m.360docs.net/doc/844614925.html
10.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现状其他前言:现行保险监管法律体系主要内容现行保险监管法律体系主要由二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第一层次指现行保险法,它承担统领保险监管、维护保险市场秩序、规范保险合同行为的基本法作用。第三层次指保险监管指标体系,包括偿付能力编报规则及实务指南,制定新生命表,建立非寿险精算制度等。以1993年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决定及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10-81839
11.思修学习笔记记录纵向三德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依法办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依法享有并行使权利,二是依法承担并履行义务。 备注: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 12.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https://blog.csdn.net/qq_50218610/article/details/125730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