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法学研究热点与高关注度论文:行政法学篇学界要闻

2023年行政法学研究热点分布在“行政处罚”“未成年人”“数字政府”“法治化”“法律规制”等方面。

01

被引频次:30次

刊期:2023(01)

机构:1.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2.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如何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以2008~2020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与技术创新均能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且技术创新具有中介作用;数字化转型会对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强化效应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并会对渐进性技术创新产生替代效应进而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规模越大,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促使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果越弱;非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也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与构建竞争新优势提供了经验借鉴。

基金资助: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湖北省创新政策与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21Q145);武汉轻工大学引进(培养)人才科研启动资金资助“数字技术赋能企业价值链重构研究”(2021RZ090);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突破性技术创新;渐进性技术创新;

02

被引频次:28次

刊期:2023(03)

作者:张欣

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日益展现出通用潜力,其超大规模、超多参数量、超级易扩展性和超级应用场景的技术特性对以算法透明度、算法公平性和算法问责为内核的算法治理体系带来全方位挑战。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主流范式中,欧盟形成了基于风险的治理范式,我国构建了基于主体的治理范式,美国采用了基于应用的治理范式。三种治理范式均形成于传统人工智能的“1.0时代”,与展现通用潜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难以充分适配,并在不同维度凸显治理局限。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范式变革之际,应以监管权的开放协同、监管方式的多元融合、监管措施的兼容一致为特征推动监管范式的全面革新,迈向面向人工智能“2.0时代”的“治理型监管”。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社会的法律治理体系与立法变革研究”(20&ZD177);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惠园优秀青年学者资助项目(19YQ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治理;

03

被引频次:23次

作者:解志勇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研究院

摘要:数字法治政府作为数字技术与政府管理和行政法治相融合的产物,在推动政府职能变革、提升政府治理质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价值和治理难题。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为保持法治政府内核不变,应该在贯彻传承性、法治性、数字性和未来性四个面向的基础上,坚持内涵式发展,并将这些重要理念融入行政法典。同时,对于法治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带来的理念动摇、组织矛盾、程序风险和技术障碍等方面的挑战,可以在政府治理与社会参与协调、政府内外动力共同驱动、数字技术支撑,以及道德、伦理和法律共同掌控的前提下,着重完成筑牢技术基础、更新行为方式、再造行政程序以及安全风险规制等方面任务,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基金资助:数字政府;法治政府;

关键词:数字政府;法治政府;

04

被引频次:21次

刊期:2023(02)

作者:邢会强

机构: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资助: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法制立法方案研究”(项目编号:18ZDA136);

关键词:政务数据共享;个人信息;

05

作者:肖卫兵

机构: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06

被引频次:19次

作者:郭春镇、勇琪

机构:厦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算法已演变为一种新型的权力形态,即算法权力。算法权力通过算法的主体化趋势、黑箱机制、价值的非中立以及决策结果的不受监督等特性完成了全方位的风险渗透,不仅挑战着程序限制恣意的根本属性,而且冲击着参与、公开、中立和公正等程序正义的内在价值。有鉴于此,程序正义理论和制度内涵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加以更新和推进。算法的程序正义理论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智能伦理观的基础上,通过算法公开、算法影响评估和问责等新的制度性设计,化解传统程序所面临的正义风险,促进正义价值的实现。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下的司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号:16JJD820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算法自动化决策;算法权力;程序正义;正当程序;

07

被引频次:18次

作者:陈吉栋

机构:同济大学法学院

基金资助:教育部青年课题“‘习惯入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19YJC820003);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数字社会的法律治理体系与立法变革”(项目批准号:20&ZD177);国家社科基金“人工智能语境下宪法财产权制度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19BFX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

08

作者:蔡金荣

机构: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

基金资助: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内法规治理效能提升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BDJ097);

关键词: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

09

作者:童建明

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

摘要: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后确立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是构建和发展我国未成年人法律体系的“帝王条款”,对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具有方向性、统领性作用。应当从尊重未成年人权利主体地位、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的普适性要求、衡量各方利益时给予未成年人利益特殊优先考虑、广泛有效的制度与程序保障四个方面理解这一原则的内涵,并将这一原则作为个案办理的权衡标准、解释法律规定的重要依据、制度发展与体系建构的动力。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贯彻与践行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需要从推动理念更新、促进双向保护、提升综合司法保护质效、促进“六大保护”协同发力和推进未检队伍自身建设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10

被引频次:16次

作者:吴亮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基金资助: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信用监管的行政法规制研究》(2020BFX001);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公共数据开放的行政法问题研究》(21PJC027)的阶段性成果;

下载次数:5247次

下载次数:4723次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规模预训练语言模型日益展现出通用潜力,其超大规模、超多参数量、超级易扩展性和超级应用场景的技术特性对以算法透明度、算法公平性和算法问责为内核的算法治理体系带来全方位挑战。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主流范式中,欧盟形成了基于风险的治理范式,我国构建了基于主体的治理范式,美国采用了基于应用的治理范式。三种治理范式均形成于传统人工智能的“1.0时代”,与展现通用潜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难以充分适配,并在不同维度凸显治理局限。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范式变革之际,应以监管权的开放协同、监管方式的多元融合、监管措施的兼容一致为特征推动监管范式的全面革新,迈向面向人工智能“2.0时代”的“治理型监管”。

下载次数:3552次

下载次数:3370次

作者:郑志峰

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互联网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创新研究团队”

摘要:与自动驾驶汽车等替代型人工智能应用不同,诊疗人工智能仅为医务人员提供辅助作用,这使其背后的人机关系以及责任承担具有特殊性。诊疗人工智能并未改变现有医患关系结构,但人机协作诊疗模式加剧了医务人员诊疗过失的认定难度。诊疗活动的伦理属性与技术特点决定了诊疗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应当挖掘当时医疗水平标准背后的合理医生标准,赋予医务人员自由裁量权,同时配置适当的再判断义务,确保机器判断的益处被安全采纳。诊疗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并未消除医疗产品责任的适用空间:在缺陷判断上,脱胎于理性人标准的理性算法标准可以一定程度缓解设计缺陷的认定困境,而对于专业中间人规则带来的警示缺陷证明难题,宜通过强化医务人员的特殊告知义务解决;在因果关系要件上,诊疗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使得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认定都面临特殊困难,可通过NESS标准以及替代原因理论予以补正。

基金资助: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人工智能与《民法典》双重背景下个人信息保护研究”(项目批准号:20CFX041)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诊疗人工智能;医疗损害责任;

下载次数:3193次

作者:赵秀丽、石雨生

机构: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全面进入了法治实施轨道。立足《家庭教育促进法》来审视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表征可以聚焦孩子个人、家庭、社会与国家四个层面:孩子易出现心理脆弱、人际交往障碍、行为偏激与网络成瘾;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紧张、幸福感降低及责任意识淡化;社会可能加剧人口少子化、劳动力市场供给失衡,积极进取精神有所弱化;国家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会打折扣,繁荣稳定局面也可能受到影响。反思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方向有偏差,家长教育职责不明晰,家庭教育内容不完整,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欠妥当。以《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指导,提出应对之策:家庭作为责任主体,要坚持立德树人,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者先受教育,身正为范,运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增强对子女的影响力;社会要广泛协同,深化学校、社区与家庭的合作水平,社会团体组织要主动作为,积极引导;国家要全面支持,颁布家庭教育指导文件与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行业的监管与家长帮扶力度,助力良好家风建设。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问题表征;家庭教育;家长职责;家庭教育能力;

下载次数:3142次

作者:侯宇、沈莹莹

机构:郑州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以新冠疫情为代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行政机关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限制个人信息权利的行为,获得了在法理基础和法律规范方面的正当性。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的处理和监管都存在不足。在民法和刑法保护的局限性、行政机关的专业高效性,以及现代法治对权力控制的价值追求的背景下,行政机关承担消极不侵犯和积极保护个人信息的责任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行政机关应当受到法律保留、最少必要、安全保障等行政法原则的规制,通过对“限制的限制”,实现个人信息在行政法领域得到充分保护的目的。

基金资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法规司委托课题“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与应用法律问题研究”;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课题“《河南省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条例》起草”;

关键词:个人信息保护;行政法保护;行政限权;基本权利;公共利益;

下载次数:3123次

刊期:2023(07)

作者:孙祁

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基金资助: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会联合资助项目“TheruleoflawinthedigitaleconomyinChinaandRussia:currentstate,challengesandfuturedevelopment”(项目批准号:21-511-93004КАОНа)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者;

下载次数:3106次

刊期:2023(04)

作者:夏伟

机构: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安徽六安市委党校

摘要:新时代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守正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基本实现了“碎片管理”向“系统治理”的体系变革、“凭人管理”向“依法治理”的逻辑变革、“行政管理”向“综合治理”的手段变革、“末梢管理”向“源头治理”的环节变革,社会治理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坚持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将“加强社会力量的培育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终方向。

基金资助: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安徽省基层干部职业动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Z2019001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国家-政党-社会’模式下安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AHSKQ2022D116;2022年度六安市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政党-国家-社会’范式下六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LSK46;

关键词: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共同体;

下载次数:2922次

作者:余雅风、王朝夷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引发各类伦理与法律问题,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已经成为世界共识。基于此,各国学者针对人工智能应用规范展开研究,呈现出从伦理规范研究向法律规范研究演进的态势。当前,国外人工智能应用规范研究已经取得多项共识,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共识包括三点:一是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方向应为社会伦理,二是基于确定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重点应当进一步转向技术实现,三是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具有局限性,未经法律规范的人工智能具有侵权风险。现有争议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立法的重点问题、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法律体系的构建取向上。主要争议问题包括: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应用侵权的法律责任、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发展与规范冲突、人工智能治理中的预防与监管平衡、人工智能特殊法律体系构建的主要方向等。未来研究应当立足现有对伦理原则的共识和对重点法律问题的讨论,从系统视角设计人工智能法律规范体系,同时在方法上注意融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方法,强化人工智能的技术属性。

基金资助:2021年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规划重点项目“北京市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法律规范研究”(21JYA002);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伦理;法律规范;

下载次数:2916次

作者:熊樟林

机构:东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行政处罚法》中的主观过错条款,应被解释为一种定罚规定,直接决定应受行政处罚行为是否成立。故意与过失的区分评价并不单单只发生在定罚阶段,还可以被二次评价至量罚之中,但它不宜作为行政机关的法定义务。在“过失”认定上,需区分对待“重大过失”“一般过失”和“具体过失”。对立法文本写明的“重大过失”,宜采用与故意类似的判断规则,但仅在立法文本中以“过失”加以表述者,则需行政机关在“一般过失”与“具体过失”之间加以权衡。基于法的安定性与平等性等方面的考量,应借鉴刑法学上的行为人标准对行政处罚上的过失加以认定。从文义上看,主观过错条款中的“另有规定”,存在“从宽解释”和“从严解释”两种面向,应采用目的性限缩解释方法,将之向从严方面延展,从而将我国行政处罚活动限定在责任主义框架之内。

基金资助: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行政处罚法》归责性条款修改研究”(项目批准号:19CFX023)的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民法新篇章解读2023年版完整法律体系民法新篇章:解读2023年版完整法律体系 一、全新构架与基本原则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探讨2023年版民法典的全新构架和其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新的民法典在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本分散于多个法律文件中的相关内容统一至一部之中,形成了更加系统和完备的法律体系。 二、个https://www.qtleqzhor.cn/tu-pian-zi-xun/403106.html
2.2023新版民法典完整版全面解读中国最新法律框架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中国政府对现行的《民法典》进行了重大修订。2023年发布的新版本不仅更新了部分内容,更是深化了法律体系中的某些关键概念和制度设计。这样的更新对于社会各界来说无疑是一场重要的人文关怀之旅。 为什么需要调整?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旧有的法律体系往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变化带来的挑战。https://www.fikyjuyw.cn/ke-pu-huo-dong/445356.html
3.宪法知识知多少九张图带你了解宪法知识知多少 九张图带你了解--社会·法治--人民网 L中国法学会的微博视频 中国法学会官方微博 查看更多 a 249关注 162877粉丝 8348微博 微关系 他的关注(249) 中国法律https://weibo.com/2296509425/5107801356240135
4.法律之网中国法治的纹理与结构在这张庞大的网络中,每一条线索都代表着一个法律条款,交织成了一幅精致的图案。这个图案是由无数法规和规定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基石。中国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运作的?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一切。 立法基础 中国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源,它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根本https://www.seohspm.com/ke-pu-wen-zhang/473306.html
5.2024年全国宪法宣传周一张思维导图带你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通过一张思维导图,一起来全面了解↓ ? 总监制丨闫帅南 监制丨李浙 主编丨蒋安琪 黄绪甜 制图丨孟祥龙 校对丨高少卓https://dk.guizhou.gov.cn/ztzl/qwpf/202412/t20241202_86158376.html
6.民法新篇章解读2023年全新修订的法律宝典在法律体系中,民法典作为私法的核心,其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自从1845年法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以来,各国纷纷效仿,形成了一套以保护公民权利为核心的法律体系。2023新版民法典完整版,不仅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标志着我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文关怀。 https://www.1lhyh3ij.cn/ke-yan-cheng-guo/459228.html
7.九张图带你了解宪法张艳莹黄晁来源:自治区司法厅依法与普法治理处 审核:陆建武 黄晁 张艳莹 校对:钟微 编辑:桂法瑄…https://news.sohu.com/a/833142088_121106875
8.2023金融市场基本知识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讲义2023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反映了一国金融体系风险和分布情况。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平衡金融体系结构,可以起到分散过度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作用,有利于金融和经济的平稳运行。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反映了一国金融体系配置的效率是否与实体经济相匹配。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特别是发展多种股权融资方式能够弥补间接融资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828415/article/details/130465227
9.新年展望从2022到2023:央企合规管理经验总结与启示六、中国移动:国内首批获得ISO37301国际合规管理体系认证 按照国资委“合规管理强化年”的工作要求,结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及法律法规实施等新要求、新情况,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扎实开展各项任务,通过健全合规组织机构、强化境外单位合规管理、开展《反垄断法》学习宣贯等,持续推动合规管理水平提升。http://www.csrcare.com/Cultrue/Show?id=2504
10.《政治与法律》2023年第4期《政治与法律》摘要:非同质化通证的实践化过程存在刑事风险外溢的可能,既有数字通证监管体系并未于法规范层面提供界定其法律性质的直接依据。民法学领域衍生的“传统权利界定方案”与“新型权利构建方案”虽各存弊端,但也都有启示价值。对此应以民刑衔接为逻辑指引,承接“权利块”结构的权利多元化、标准化安排,于缓和违法一元论立场上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2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