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0年第20卷目录

《上海法学研究》集刊2020年第20卷目录

——上海市检察院文集

主题

检察实务法治研究

犯罪治理

涉网络毒品犯罪的几个问题

元明肖先华

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治理困境及实践应对

门植渊

从刑民交叉的视角评判“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规制

刘晓光金华捷

涉虚拟货币领域刑事犯罪研究

胡春健陈龙鑫

云色情刑法规制之根由、根据与根本

肖志飞杨柳

现货互联网交易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

曹晓烨刘东

涉网络开设赌场案件司法实务疑难问题研究——以J区检察院近三年办理的开设赌场案件作为分析样本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盗链行为入刑之多维思考

潘颖

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入罪规格刍议

吴汪义林洋

未成年人网络性侵害犯罪的惩治与预防

汤盛佳周崇文金华捷

检察实践

刑事检察视野下网络犯罪治理困境及应对研究

张理恒黄俊杰

惩治网络犯罪检察基础理论的构建与运用——以检察司法实践为视角

徐建军隋莉莉

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的检察实践——大数据时代构建“智慧公诉”的具体路径

庞良文宋洁

检察机关计算机网络犯罪专业化办案工作机制研究

谢闻波孙伟

检察视角下新型信息网络犯罪司法惩治现状考察——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切入

林晓萌

检察监督下的互联网金融犯罪风险防范研究

刘涛

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机制——以广东省M市D区检察院的履职为视角

杨文春

完善案件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升新时代检察监督能力

刘华敏沈琳梅叶怡沁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问题破解与探索建议

张庆立

新时期检察法律监督体系的构架和延伸

林洋金华捷

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捕后判轻刑实证研究——以S市Q区案件数据为样本

陆婵

信息保护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法益的检视

柯明

社会治理新视角: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益诉讼模式构建

唐守东

网络环境下企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涉罪风险问题研究

陈凯明

论网络空间个人信息安全的公益诉讼检察保护

时磊刘德营

侵犯公民隐私权民事判决实证研究——以2017年—2019年243份生效判决为样本

史永升范玮娜

风险规制

大数据视角下醉驾案件的可视化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专项数据治理团队

第四方支付灰黑产业链的刑事风险分析与监管

施净岚倪婧

网络犯罪共犯正犯化的批判性反思

贺卫

网络游戏“外挂”的刑法评价分析

丁建勤杨扬琴

社会治安治理的大数据应用价值研究

曹中启任育娇

王萌胡越

网络金融支付结构的完善

张林林王阳冬

1.涉网络毒品犯罪的几个问题

作者:元明(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厅长、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肖先华(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厅干部)

内容摘要:利用网络实施毒品犯罪多发,以网络犯罪的视角审视研究毒品犯罪十分必要。对网络吸毒行为,应当坚持网络思维,通过刑法解释原理,以容留他人吸毒罪进行定罪处罚。对网络寄递毒品犯罪行为,应当根据刑法规定准确认定其行为性质。毒品犯罪案件往往因上下线关系复杂,与网络交织后,关联案件较多,要依法妥善确定案件管辖。

关键词: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网络吸毒寄递毒品

2.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治理困境及实践应对

作者:门植渊(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近年来,网络犯罪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新的增长点,形势严峻。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符合司法规律和未成年人特点的特殊的司法理念、工作机制和工作规范,但在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犯罪时仍面临一些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检察机关应坚持传统的刑事政策,通过建立涉网犯罪未成年人动态管理系统、强制亲职教育制度和社会观护基地,辅之以健全完善司法衔接机制,加强案件分析研判,共同推进未成年人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动态管理系统强制亲职教育分析研判

3.从刑民交叉的视角评判“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规制

作者:刘晓光(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铁检分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检察官),金华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铁检分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

内容摘要:深度链接行为的刑法规制交织着刑民交叉问题,在理论和实务中争议较大。根据相对从属说,在两法规制目的不同的场合下,刑法和前置法可以具有独立性。由于刑法和民法的评价对象、侧重点各有不同,两法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同步”。著作权法中复制、发行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内涵界限分明。出于立法简洁性、权利保护均衡性的考虑,刑法第217条中的复制发行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民事侵权中的直接侵权、间接侵权不能简单地对应刑法中的实行行为、帮助行为。判断深度链接行为是否属于侵犯著作权罪的实行行为,关键在于判断其是否具有提供作品的特征。设链者主观上具有直接提供作品的意图,在这种故意支配下,其设链行为可以使公众直接浏览设链网站上的作品,其行为具有提供作品特征,系侵犯著作权罪的实行行为。

关键词:深度链接刑民交叉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实行行为

4.涉虚拟货币领域刑事犯罪研究

作者:胡春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主任),陈龙鑫(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

内容摘要: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匿名性、全球可兑换性、交易便捷和不可撤销性等特征,决定了由其衍生的违法犯罪具有高智能性、隐蔽性和易传播性特点。基于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滞后的矛盾,刑事司法实践中面临管辖权争议、侦查取证难度大、法律适用困惑等问题。从刑事犯罪风险角度考察,涉虚拟货币领域目前比较突出的风险包括盗窃虚拟货币风险,敲诈勒索虚拟货币风险,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挪用或行受贿虚拟货币风险,非法经营虚拟货币风险,利用虚拟货币洗钱或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风险,假借虚拟货币实施金融犯罪风险。有必要通过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提高打击能力和加大宣传力度四个层面,系统性地提出涉虚拟货币领域刑事犯罪风险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虚拟货币刑事风险防范对策金融犯罪刑事犯罪

5.云色情刑法规制之根由、根据与根本

作者:肖志飞(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网络云盘色情犯罪刑法规制网络存储平台

6.现货互联网交易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

作者:曹晓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刘东(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现货互联网交易犯罪涉案人员众多、涉案金额巨大,严重侵害投资者的财产权益,强烈冲击着我国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秩序。然而,司法实践中对这类案件构成诈骗罪还是非法经营罪存在争议,通过分析行为人的犯罪模式和主观状态,诈骗罪可以有效评价该类犯罪行为,较重的刑罚与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相称,并且能够保护投资者财产和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这两种法益。

关键词:现货互联网交易非法期货交易诈骗罪非法经营罪市场秩序

7.涉网络开设赌场案件司法实务疑难问题研究——以J区检察院近三年办理的开设赌场案件作为分析样本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课题组(课题组成员:肖友广,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争辉,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孙娟,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张飞,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王鸾,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人员)

内容摘要:近年来,开设赌场犯罪案件,尤其是涉网络开设赌场案件逐年增多,在司法实务中呈现出一些犯罪发现难、取证难、办案标准不明、打击尺度不一等实践性难题。笔者系统梳理J区检察院近三年以来办理的开设赌场审查起诉案件和部分审查逮捕案件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呈现出的特点和规律,找准现阶段办理该类犯罪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开设赌场网络犯罪司法实务法律规制

8.盗链行为入刑之多维思考

作者:潘颖(安徽省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副主任)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新型链接技术和新兴网络服务模式发展,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日益增多,以一例中宣部、公安部和最高检联合挂牌督办案件为切入点,通过研判近年来设链行为侵权案例,以“个案——类案——规制”为路径,阐析设链行为的性质、打击盗链行为的必要性和重难点,以期明晰权责认定、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知识创新。

关键词:设链盗链著作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法律规制

9.醉驾型危险驾驶罪入罪规格刍议

作者:吴汪义(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林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研究员)

内容摘要:醉驾型危险驾驶案件总量在总体上呈逐年递增态势,醉驾型危险驾驶罪的入罪规格存在争议,危险驾驶罪入罪规格并非不可撼动。危险驾驶罪舆论担忧内容是伪命题,人们往往误认为危险驾驶罪是故意犯罪,过度依赖刑事治理。危险驾驶罪入罪规格存在低入罪门槛造成大量的次生社会矛盾、付出的社会成本与行为对社会危害不相适应、醉驾行为的危害度与耗费的司法资源不成比例等问题,当前应提高入罪规格。

关键词:醉驾危险驾驶罪综合治理司法成本入罪规格

10.未成年人网络性侵害犯罪的惩治与预防

作者:汤盛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周崇文(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金华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网络聊天软件、网络社交平台等媒介对未成年人事实性侵害的案件频发。与线下性侵害相比,利用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性侵害的犯罪手段更隐蔽、取证更困难,会对未成年人造成二次伤害。对于利用互联网猥亵未成年人的,应认定构成强制猥亵妇女、猥亵儿童罪;对儿童色情制品,刑事立法存在部分空白,需加以完善。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性侵害犯罪,需要多方联动,共同构建多维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涉未成年人网络的监管。

关键词:未成年人性侵害网络猥亵儿童色情制品网络监管

1.刑事检察视野下网络犯罪治理困境及应对研究

作者:张理恒(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黄俊杰(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检察院综合业务部员额检察官)

内容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促使大量活动由纸质化向电子化转变的同时,也使部分传统犯罪智能化以及新型网络犯罪不断涌现并呈高发频发态势,严重威胁群众和社会安全。此类犯罪较之传统刑事犯罪更加便捷、复杂和隐蔽,不断给传统刑事治理带来迷惑性高、犯罪产业化独立化特征明显、应对打击不力、异地及跨境协作处理等新的难题。完善路径在于,从健全立法、加强区域协作、深度推进电子取证工作和构建综合治理体系着手,实现网络犯罪治理现代化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网络犯罪电子取证跨境协作路径选择社会治理

2.惩治网络犯罪检察基础理论的构建与运用——以检察司法实践为视角

作者:徐建军(大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三级高级检察官),隋莉莉(大连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四级高级检察官)

内容摘要:网络检察的基础理论是检察机关惩治网络犯罪的支撑,本文遵循网络犯罪的特点,立足网络检察的具体实践,就网络犯罪检察管辖、电子数据审查、网络犯罪检察管理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梳理办理网络犯罪案件中应着重把握的关键基础理论,为开展网络犯罪检察工作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检察管辖电子数据审查网络犯罪网络检察惩治犯罪

3.网络空间法治化治理的检察实践——大数据时代构建“智慧公诉”的具体路径

作者:庞良文(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检察院三级高级检察官),宋洁(安徽省淮南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三级检察官)

内容摘要:伴随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浪潮,“互联网+”时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同时,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打造“智慧检务工程”,积极展开“互联网+检察工作”模式: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正逐渐应用于司法办案领域。智慧检务建设方兴未艾,为检察工作的进一步创新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2016年以来,贵州、江苏、上海等地相继开发研究智能办案系统,远程提讯系统的广泛应用预示着“智慧公诉”的变革已经掀起。在以电子检务为先导的大数据发展背景下,如何通过“智慧公诉”的构建,创新公诉工作模式成为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也是未来公诉工作必然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智慧公诉智慧检务大数据公诉工作诉讼监督

4.检察机关计算机网络犯罪专业化办案工作机制研究

作者:谢闻波(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伟(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伴随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犯罪呈现愈发高发态势。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主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涉及罪名以牟利型犯罪为主,形成产业化、分工化的态势,使得侦办难度提高,亟需检察机关加强专业化办理机制建设。检察机关可通过设立专业化办案组,以建设专家咨询组、构建检察引导侦查机制、加强业务练兵等方式提升计算机网络犯罪办案水平,应对计算机网络犯罪高发态势。同时,检察机关亦需在专业化办案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跨部门合作,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预防、遏制,提升社会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防范意识。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犯罪检察机关专业化办案工作机制网络犯罪规制

5.检察视角下新型信息网络犯罪司法惩治现状考察——从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切入

作者:林晓萌(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一级检察官)

内容摘要:在日趋严峻的网络犯罪情势下,立法积极地进行回应性扩张,增设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基于生效裁判文书的分析显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在实践中呈现出适用率低、意见分歧大、独立评价功能不彰的“慢热”状态。本罪适用不足的原因来自规范和实践双重层面,既有立法与司法解释大面积竞合、网络犯罪罪名交叉导致的认定混乱,又有个案证据欠佳、司法机关立场保守等现实原因。为了激活本罪适用,应当遵循网络犯罪刑事政策理顺规范竞合的认定标准,通过“类型化区分+实质性判断”、强化对违法性帮助行为的惩治力度,辅之以网络犯罪刑事治理理念的传导、个案证据基础的夯实和专业型司法人才的培养,使司法实践与立法扩张同频共振、达成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发展势头的目标效果。

关键词: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网络犯罪立法扩张司法适用

6.检察监督下的互联网金融犯罪风险防范研究

作者:刘涛(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犯罪风险主要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不完善、有效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受非法利益驱动引发的互联网金融犯罪高发、频发,以及互联网金融客户自身风险防范意识较低等因素有关。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互联网金融犯罪风险防控和治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弥补互联网金融管理制度漏洞和互联网金融立法空白;通过加强检察监督,有效打击互联网金融领域职务犯罪进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通过有效打击新型互联网金融犯罪,整顿互联网金融秩序;通过加强预防宣传,提高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提高互联网金融安全风险监测和防范能力,深化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金融监管司法保障

7.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机制——以广东省M市D区检察院的履职为视角

作者:杨文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人民检察院检委委员、第一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

内容摘要:笔者以广东省M市D区检察院的履职实践为视角,探索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的司法保护机制,包括体系化办案机制、全流程参与机制、跨区域合作机制、信息化引领机制等四方面机制;并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儿童利益最大化、法律监督、社会体系建设、法治思维四个维度,提出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网络空间未成年人权益司法机制法治建设

8.完善案件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升新时代检察监督能力

作者:刘华敏(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三级高级检察官),沈琳梅(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叶怡沁(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科员,五级检察官助理)

关键词:案件管理检察权内部制约内部监督

9.行政诉讼检察监督问题破解与探索建议

作者:张庆立(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内容摘要:从L省、H省和S市的调研情况看,我国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存在受案少和立案不均衡,建议多和抗诉少且采纳率不高,法院指令再审比例过大,事实和程序监督不足,再审维持率高、对再审的再抗诉时有发生等问题。建议采取加强案件调查、统一立案标准,提高建议质量、明确建议效力,明确指令范围、限制指令再审,明确监督标准、强化程序监督,改革抗诉再审、构建终结程序等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在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行政诉讼执行检察监督、行政执法活动检察监督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实践问题改革路径

10.新时期检察法律监督体系的构架和延伸

作者:林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金华捷(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检察官助理,华东政法大学博士后)

内容摘要:新时期法律监督应从宪法赋予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的使命及实体、程序层面解读。其范围应从从宪政定位及人民检察院履行职权范围的两个维度进行理解,触角应辐射整个法域。一般监督权,对于检察机关而言应属于法律监督的特例,以原则和例外的形式与现行体系相衔接。刑事诉讼法律监督中,检察机关通过审查逮捕、审查起诉,能够充分运用其“程序居中”的地位,有效制约侦查权与审判权过度扩张,对侦查机关及审判机关的法律实施形成制衡。民行诉讼法律监督主要包括审判监督和执行监督这两个部分,两者均能主导诉讼序的启动,表现方式均为事后监督。渎职案件侦查法律监督是传统格局下监督职能的限缩。检察机关可以从完善缺席审判衔接机制和从宽建议落实机制两方面进一步完善监检配合机制。公益诉讼的“等”外探索,可以有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公共交通安全、不特定多数人的信息安全、历史文化遗产等领域。综合治理职能的履行以保障营商环境建设、帮助民营企业合法经营作为制发检察建议的切入点,较能体现社会需求,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法律监督一般监督检察职权治理体系营商环境

11.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捕后判轻刑实证研究——以S市Q区案件数据为样本

作者:陆婵(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审查逮捕司法责任捕诉一体

1.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法益的检视

作者:柯明(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干部、法学博士)

内容摘要: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存在隐私权说、个人信息权说、隐私权。个人信息权说、秩序与安全说的对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保护法益应当为独立的个人信息权,特别是个人信息控制、支配、决定的权利,而非隐私权。个人信息权不仅体现人格利益,还具有财产价值和安全价值。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针对应是个人信息收集者、处理者和利用者严重的滥用行为。一般而言,为了公共利益或者具有合理使用目的处理、利用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不会致使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被侵害。

关键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法益个人信息权隐私权

2.社会治理新视角: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益诉讼模式构建

作者:唐守东(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

内容摘要: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裸奔”状态不仅侵犯个人私权,也对社会安全治理构成威胁。实践中个人信息内涵概念的模糊,法律规制的粗疏、龃龉以及个人信息权利保护的混乱致使其保护机制存在掣肘。而网络时代,个人信息亦面临从个体权益到社会公益的演变。为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水平,针对个人信息网络侵权频发的现状,应构建个人信息公益诉讼制度,基于诉讼主体与权利主体互相分离的逻辑起点,围绕起诉主体范围、证明责任以及责任承担方式等多维面向构建个人信息公益诉讼的前端、中端和终端机制。

关键词:网络侵权个人信息法律保护公益诉讼

3.网络环境下企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涉罪风险问题研究

作者:陈凯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网络时代下,企业越来越依赖于个人信息的获取、流通和利用,以实现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但刑法修正案(九)新修订“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旨在规范获取、提供与出售个人信息的行为,个人信息的安全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立法对个人信息的严格保护,有过度妖魔化个人信息危险性和超体系解释特殊保护的嫌疑,导致互联网企业获取、利用个人信息以及相应的商业创新都有可能受到刑法制裁。对本罪构成要件进行限缩解释、引入主观要件和合法经营的阻却事由,是平衡个人隐私保护与鼓励互联网企业创新二者矛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个人信息脱罪刑事犯罪

4.论网络空间个人信息安全的公益诉讼检察保护

作者:时磊(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检察官),刘德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展,加之法律法规滞后、监管合力不足、行业引导与企业自律缺失、个人防护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互联网空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尤为突出。个人信息安全关系到民事权利保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也属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范畴。然而,当前通过公益诉讼检察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着法律依据不足、理论研究不够、复合性法律人才缺乏、技术保障不力等问题。当然,将个人信息保护纳入公益诉讼监督保护领域符合人民群众的关切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可以从个案入手积极探索实践、加强人才队伍和制度建设、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完善执法司法保护体系,以有效推进网络空间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关键词:网络空间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路径选择

5.侵犯公民隐私权民事判决实证研究——以2017年—2019年243份生效判决为样本

作者:史永升(山西省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范玮娜(山西省人民检察院第六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关键词:隐私权公民个人信息司法样态实证研究

1.大数据视角下醉驾案件的可视化分析

作者:黄浦区人民检察院专项数据治理团队(课题组成员:萨日娜,第六检察部干部;陈立峰、赵丹妮,检务保障部干部;张璐,第二检察部干部)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研判法律监督可视化

2.第四方支付灰黑产业链的刑事风险分析与监管

作者:施净岚(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倪婧(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内容摘要:随着电子商务交易的繁荣,支付方式呈现多样化发展,提供支付方式整合服务的聚合支付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由于监管尚未成熟,新的灰黑产业也与商业机遇相伴而生。一些机构以“第四方支付”的形式参与个人信息买卖、违法资金结算等活动,并且形成了隐蔽、高效、专业的灰黑产业链。如何在鼓励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灰黑产业的高效打击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第四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网络灰黑产业链

3.网络犯罪共犯正犯化的批判性反思

作者:贺卫(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内容摘要:共犯行为的正犯化处理模式是大陆法系立法从形式评价到实质评价的产物,正犯与共犯概念的划分也是产生于限制的正犯这一观点之下。我国共同犯罪分类的双层区分标准并不会陷入网络犯罪共犯惩处的罪刑失衡困局,网络犯罪共犯行为的异化问题也并不足以冲击传统的共犯归责体系,共犯正犯化的处理实际上是误读了大陆法系的实质正犯理论。建议以最小从属性说来平衡共犯与正犯之间的刑罚,网络犯罪的共犯只需满足正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前提即可,以此化解共犯归责问题上的困局。

关键词:网络犯罪共犯正犯化实质正犯共犯从属性罪行失衡

4.网络游戏“外挂”的刑法评价分析

作者:丁建勤(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三级高级检察官),杨扬琴(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关键词:游戏外挂刑法评价著作权控制罪名认定

5.社会治安治理的大数据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曹中启(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育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内容摘要:社会治安治理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关系着国家的全局发展。目前,党和国家高度强调社会治安治理的大数据战略,将大数据的发展及应用放在战略性地位。调研社会治安治理存在缺乏信息化治理理念、数据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数据的容灾备份与防护不足、信息化治理效益不明显,研判机制不完善、软硬件资源配置不充分等问题。应当探究通过树立大数据思维,实现视频监控、网格化管理的大侦查战略;加强公安大数据平台建设,建立统一的多元化情报调度系统;强化数据应用管理,整合盘活消除数据壁垒;重视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实现“双轮驱动”;深化人工智能在治安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加强对公安大数据信息的管理系统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治安治理数据管理平台建设人工智能

作者:王萌(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检察院干部),胡越(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法院干部)

7.网络金融支付结构的完善

作者:张林林(三峡大学),王阳冬(宜昌市三峡坝区人民检察院)

内容摘要: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已成为21世纪国际商务往来的主流和各国经济活动的核心。最高级的电子商务系统应能利用互联网进行全部贸易活动,及在网上将信息流、资金流和部分物流完整地实现,而资金在网上的流动有赖于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制度的建立。网络银行是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为依托,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银行,网络银行将带来货币形式的本质性变化,电子货币将取代现金与支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支付媒介。网上支付面临的安全问题、消费者保护问题、电子货币政策问题、电子货币监管问题、电子货币隐私权与反洗钱等问题的挑战严峻,完善银行卡法律制度和建立我国电子货币法律制度迫在眉睫。

THE END
1.学习园地以深化立法领域改革筑牢中国式现代化法治根基的实践二是要不断完善国家治理急需、人民美好生活必需的基础性法律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域协调发展、应急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立法,兼顾国内法治建设与涉外领域立法,着力解决法律供给不充分、不规范的问题,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三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zAyNTE2NQ==&mid=2247515567&idx=1&sn=2ddfaba812d2c6bf95bc8fbd519be557&chksm=cfca8b5866b0f6504b5739483691bf1caaab73da9933afe499529adf60a9caea772467d5bdef&scene=27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根本问题”理论原标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根本问题” 根本问题就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它贯穿事物发展始终,影响方方面面,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深入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强化问题意https://www.workercn.cn/c/2022-09-26/7175924.shtml
3.违法建筑处置法律问题研究桂晓宽研究和分析有关违法建筑在行政执法方面的问题,可以找出我国有关管理和治理违法建筑的有关部门在行政执法方面的不足和难处,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来治理和整治违法建筑。通过对违法建筑法律规制问题的研究,可以对我国关于违法建筑的现行法律、法规有所了解,可以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方式和方法,有利于违法建筑相关的监督和https://lawyers.66law.cn/s2e22638774951_i1350826.aspx
4.论“补正”与“合理解释”实际上只要首先明确了所需“治愈”之“瑕疵”的性质之后,这个问题本该是毫无疑问的,即真实性的瑕疵应以进一步提供证据予以证明的方式弥补;而合法性之瑕疵若要治愈,则惟有通过法律论证才有可能完成,即须提供法解释论上的理由以论证该程序违法不足以否定由此取得证据之证据资格。 http://www.ahxb.cn/c/3/2017-11-10/4678.html
5.房地产泡沫金融风险10篇(全文)在现代物质社会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情况下, 各种珍贵的资源呈现世界性稀缺状态, 但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却趋向无限性, 导致出现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近年来, 我国房地产业中出现了房地产泡沫现象, 引起了广大有购房需求的人们的不满和恐慌, 房地产泡沫成了棘手的社会性大问题。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s7v2obk.html
6.我国行政审判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思考随着1990年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翻开了中国行政审判新的一页。十多年来,我国行政审判开始走上正轨并遂步趋向完美,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审判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从根本上乃与我国的行政程序和实体法律以及行政诉讼法对有关行政机关互动关系的原则性制度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4/09/id/1311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