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发展呈现出与外届联系日趋密切的特点,随着对外联系的增多,高校对外签订合同而发生的纠纷案件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因此,在理清高校合同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以梳理问题为突破口,以规范管理为手段,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维护高校合法权益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合同的主要类型
(一)战略合作类合同
(二)承包、租赁类合同
此类合同涉及主体较多,在校园分布较广,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全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将产生直接影响。此类合同项目范围主要涉列后勤食堂档口承包与租赁、场馆承包与租赁、房屋等固定资产租赁等。
(三)建设工程类合同
此类合同项目范围主要涉及校园改建、新项目建设等,具有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引发合同纠纷诉讼案件风险点较高的特点。
(四)采购类合同
采购类合同是学校最为常见的一种合同。在常规工作中,主要体现在采购办公用品、图书、设备,以及购买服务等。
二、高校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1.法律意识淡薄
2.监管措施不到位
3.合同内容不规范
部分合同主要条款缺失或阅读不明确。例如有的合同只简单约定了标的,涉及标的的具体信息叙述不完整;有的合同违约责任条款根本就没有约定;有的合同争议解决的方式约定是诉讼,但并没有明确管辖法院等。部分合同还存在资金未到位而先签订合同、事后补签合同等情形。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合同诉讼的法律风险。
(二)形成原因
2.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
3.对合同监管不到位
由于高校规模大,人员多,往往在合同监管过程中存在不到位的情形。合同承办部门、归口部门在合同签订以及履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跟进、督促与监管,丧失了合同原有的约束力,最终导致校方的利益受到损失。
三、规范高校合同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与外部监管机制
(二)提升合同管理人员法律意识、开展法律知识培训
针对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高校首先应该从源头做起,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定期培训、法律讲座、法律实务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学校各部门领导干部和承办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思维规范合同管理、防范法律风险、处理合同纠纷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