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饮食干预对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药食同源”思想及药食两用物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和健康保健知识。药食两用物品成为对慢性病和老年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一、前言

药食两用物品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发现的一些既能果腹,又能调节机体状态、预防疾病的物品。这些物品兼具有药食两用的特点,这一认识与古代朴素的哲学(易学)思想交融,形成了“药食同源”思想。“药食同源”思想及药食两用物品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和健康保健知识。在实际运用时,依据“三因制宜”和“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随人体所处的状态和四季变化进行选择,使人体的不平衡(疾病或亚健康)状态恢复至平衡(健康)状态。当今世界,除了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外,慢性疾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疾病逐渐成为威胁世界各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医疗卫生服务亟需“重心前移”,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重视“治未病”。我国的医学模式逐渐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充分挖掘药食两用物品,发挥其在调节人体平衡和健康状态的重要潜能,维护人民健康。饮食干预对健康管理至关重要,药食两用物品成为对慢性病和老年疾病进行预防和干预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人类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药食两用物品包括物质和产品,前者主要是指原材料,包括中药材、提取物、总成分和单体化合物等;后者通常是指用原材料按照一定的加工方法(或不同配伍)制成供人体服用并具有某种效用的制成品,包括广泛应用的药膳和贸易流通的(预)包装产品等。其中,药膳是以药食两用物品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特殊膳食,即“寓医于食”,常用于病后机体康复和日常机体状态的调节。世界各国均有丰富的药食两用物品。例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强调了饮食在维护健康和防治疾病中的重要哲学和医学基础。东西方各民族都有在饮食中使用草药维持健康的传统,这不仅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为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重要基础。然而,我国高水平的药食两用物品供给不足,进口注册或备案产品又相对较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追求。面向“十四五”和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原有的药食两用物品名单、法规政策以及科研力量已难以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双循环新形势的需要。

为了更好推进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的支持下,本文通过广泛调查、咨询和分析,发现困扰我国当前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和国内外交流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药食两用物品在健康领域的战略发展规划和促进经济双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二、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发展机遇

(二)药食两用物品是当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面对慢性疾患及老龄化的日常物质基础,在抗衰老和慢性疾患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潜在价值

当前,慢性疾患的井喷趋势和人口快速老年化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巨大障碍,也是维护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慢性疾患的康复治疗以及延缓衰老,通常需要缓慢、经常性的调整。随着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民众基本的健康需求由以往满足温饱、疾病治疗转变为疾病预防、养生保健等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药食两用物品成为防治慢性疾患和健康管理关口前移的重要物质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主要国家的药食两用植物有3000多种。我国的药食两用植物超过1000种,用于药品(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保健品、特医食品、新食品原料、药膳、化妆产品等方面。药食两用物品中含有甾体/萜类及其糖苷类、黄酮/鞣质等酚类多种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改善睡眠、防治多种慢性疾患及抗衰老等功效。

(三)药食两用物品是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各国互联互通的重要载体

自古至今,许多药食两用物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和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药食两用物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这些物品常以代茶饮、精油、香辛调味、药酒、药膳等各类形式融入到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中,推动了跨文化交流。我国在2017年、2022年先后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旨在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众,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据统计,我国进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的109种药材(包含正在试点的9种物质)中,只有53种在欧洲被用作保健食品、香料或草药。另外,在“2020年美国主流多渠道最畅销的草药补充剂”前40个品种中,只有14个品种(或含有纯化提取物的产品)在我国被用作香料或中草药。例如,睡茄(Withaniasomnifera(L.)Dunal)在美国以超过3100万美元的总销售额排名第12位,但在中国市场却鲜为人知。药食两用物品在应用上的这些异同点为“一带一路”各国互联互通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

(四)药食两用物品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动能

2010—2019年,109个“药食两用”品种(含9个试点品种,不含大枣和赤小豆)贡献了中药材80.06%的需求增长,年均增长率为3.91%。2020年,我国中药保健品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量达到4.34亿件,销售额为229亿元,同比增长94.69%,药食同源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除中药以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替抗生素”中药类饲用产品需求持续增长,饲用产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将远超过目前人用量。

“十三五”时期,我国各地区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时期,在贫困和欠发达的农村偏远山区继续利用其优良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发展药食两用物品的原料生态种植和加工,不仅能够保障药食两用产品原料质量和可持续供给,还可以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培育农业经济新动能,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药食两用物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自2016年实施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以来,新注册保健食品数量有2000余款。从产品批准情况来看,2020年获得新产品注册批件的保健食品数量为715款,均为国产保健食品,获批保健食品剂型种类较多,其中胶囊类产品占保健食品注册总量的30.49%;其次为片剂和软胶囊。从功能看,具有增强免疫力及缓解体力疲劳功能的产品获批数量最多。除了注册产品外,保健食品备案产品也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12月,共有1817款保健食品获得备案凭证,其中1777款为国产保健食品,40款为进口保健食品。

从产业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保健食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球膳食营养补充剂/保健食品产业链环节,我国仍处于原料供应者的地位,处于价值链的底端。我国是全球膳食营养补充剂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其中美国、日本有70%以上的原料进口自我国。我国出口以原料为主,成品近几年出口发展较快,但基本上以代工为主,缺乏自主品牌。目前,进口注册产品仅占整个国内上市产品数量的3%左右,进口备案产品不足100个。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调,降低了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使国内企业缺乏与海外品牌同台竞争的机会,长期来看,不利于我国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愈加重视保健养生、崇尚自然,对具有健康功能的药食两用物品需求旺盛。药食两用物品已经成为国际上现代天然健康产品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同时药物和食物呈现相互渗透交融的趋势。据统计,2020年,全球膳食补充剂市场规模达到1562亿美元,其中美国草药膳食补充剂的市场销售额达到112.61亿美元,并且增长率达到新高,为17.3%。我国保健食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是全球第二大膳食补充剂市场。我国保健品行业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的增长势头强劲,新商业生态激发行业发展;大健康消费意识增强,从以前高端消费品和礼品转变为膳食营养补充的必需品,保健食品出现“零食化”趋势等特点。此外,我国保健品市场格局也在发生变化,销售渠道丰富化、消费结构年轻化、市场品种多样化、监管政策严格化,品牌集中度逐年提升,产品的科学研发及技术投入对企业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对药食两用物品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

药食两用物品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精华,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但从目前的研究和应用情况来看,尚存在一知半解和误用滥用的现象,缺乏有效传承。例如,认为中药是“药”,不能与“食品”掺和,两者必须切割清楚。殊不知中医用的很多中药,其作用常随着使用剂量和病人病程的改变而变化,这在许多中医药的“代茶饮”中得到充分体现,如黄芪、党参、人参等,剂量大时可作为药,用于治病;剂量小时可以起到“保健”作用,主要用于防病、病后调理。对药食同源产品认识上的误区为其科学定位、科学研究和法规管理产生了不良影响。

3.科学研究不深,投入和产出较低,国际竞争力偏弱

虽然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种类多,但是已形成规模的企业较少,产业体量不大、规模效益不强,整体发展存在着结构失调,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存在原料重复、功效重复和剂型重复等低水平开发利用;产品市场的生存周期短,很多品种供大于求,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产业链不完善,原料、中间体和成品缺乏完善的标准体系,产品质量不稳定;人才队伍建设缺失,特别是缺乏食品、营养和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科学研究人才;创新能力不强,品牌价值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科研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紧密高效的合作,科研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消费者认知缺乏以及品牌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造成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少,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先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

4.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药食两用物品应用和监管方面存在很大差距,阻碍了东西方交流

东西方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体体质和环境资源也有区别,生物文化差异显著,因而东西方人在食药习惯及应用方面存在明显分歧,主要体现在:使用的物种不同、同一物种或亲缘相近的物种使用方法和目的不同。为了找出这种差异,通过邀请西方食药专家对我国“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品种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在调查的101种物品中,仅有53种在西方国家或地区作为健康食品、香料或药物使用,而我国常用的木瓜、金银花、百合、砂仁、黄精、黄芪等并未被使用;而在共用的某些品种中,其用法和用途也有不同。如银杏,我国常用其种子,欧洲则常用其叶片及叶片提取物;如山楂,我国常用以促进消化,而欧洲则主要用于心血管系统调理。此外,通过评估美国2020年植物源膳食补充剂畅销榜前40位的物品发现,仅有14种为我国常用的。由此可见,东西方的药食两用知识体系和食药习惯存在明显差异。

药食两用物品在其他国家或地区主要以膳食补充剂、功能性食品及其类似品类进行归类管理,同一物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管理中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人参在我国作为保健食品、食药物质、中药材等进行管理,而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则是按照膳食补充剂进行管理;贯叶金丝桃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可作为膳食补充剂或注册草药,而在我国仅能作为药材使用。不同的药食两用物品归类管理对应不同的管理标准,而这种地区间的差异为多边贸易增加了一定障碍。

四、我国药食两用物品产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药食两用物品科学研究的投入,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健康服务能力,推动药食两用物品在保护人民健康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加强国内外交流和贸易,促使药食两用物品在“一带一路”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THE END
1.宪法案例丨这些案例与宪法相关,也与你我相关新闻头条有人说宪法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宪法就像水、阳光、空气,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今天梳理了我们身边的宪法相关案件,以案释法。让我们一起学习宪法、尊崇宪法、维护宪法,弘扬宪法精神。 案例一:夸大保健品功效违法吗? ? ? ?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乱象突出,“骗老坑老”“骗病坑病”等时有发生http://xfj.nmg.gov.cn/xwzx/xwtt/202412/t20241204_2619142.html
2.我国的招投标制度与法律问题探讨随着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全国各地开始推行建设工程项目的公开招标。《招标投标法》根据我国投资主体的特点已明确规定我国的招标方式不再包括议标方式,这是个重大的转变,它标志着我国的招标投标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⑴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和规章不断完善和细化,招标程序不断规范,必须招标和必须http://www.ctba.org.cn/list_show.jsp?record_id=2898
3.我国垄断行业的问题6篇(全文)第三,反垄断法在禁止垄断协议的同时,对中小经营者为提高经营效率、增强竞争力所达成的协议则不予禁止。第四,反垄断法通过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利于企业对全国乃至全球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有利于中国企业做大做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68qg4u0q.html
4.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案例论坛成功举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体育法研究所所长袁钢教授做了《深化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案例教学》主题报告。袁钢教授首先回顾了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状况,以及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近年来的案例库建设进展。随后分析了教学案例和与传统例子的区别、案例教学和传统授课的区别,分享了案例教学的https://grs.ruc.edu.cn/info/1034/2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