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

投保人投保某款重疾险,确诊患癌后,向保险公司申请保险理赔。然而,保险公司却以投保人没有进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为由,拒绝赔付。

保险公司的这个拒赔理由,能否得到法院支持?投保人自主选择治疗方式的权利,又该如何保障?

近日,上海金融法院审结了这样一起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件。

【案情回放】

2021年1月,王女士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重大疾病保险,投保人及被保险人均为王女士本人,保险期间为终身。

保险合同约定:被保险人因意外伤害或于等待期后,因意外伤害以外的原因初次患本合同所定义的重大疾病(无论一种或多种),并在该保险公司认可的医疗机构内被专科医生初次确诊,可获得重大疾病保险金的赔付。合同中明确,恶性肿瘤被认定为合同认可的重大疾病。

同年9月3日,王女士在某三甲医院进行超声检查,检查意见为右叶甲状腺上极实质性团块,恶性可能10%-50%。

9月6日,王女士在另一家三甲医院行甲状腺B超和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并送细胞学检查。医院出具了王女士的《细胞学检查报告单》,载明王女士的细胞学诊断为:“左、右甲状腺肿瘤,考虑甲状腺乳头状癌”。

9月10日,在王女士的复诊就医记录上,载明现病史为:穿刺明确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甲状腺肿瘤,处理:手术治疗。

随后,王女士向保险公司发起索赔。但保险公司以王女士就医记录未明确肿瘤性质、不符合理赔条件为由拒赔,王女士遂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该保险公司予以理赔。

一审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恶性肿瘤属于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王女士的病情已经医院多项检查,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王女士上述病情属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责任范围,且发生在保险期间内,故保险公司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理赔。

保险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金融法院提起上诉,提出:依据保险合同条款对重大疾病的定义,恶性肿瘤明确约定了需“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而王女士的就诊记录均未确诊其患有“甲状腺癌”,仅依据细胞穿刺结果来判断恶性肿瘤与否不充分,只有进行手术治疗后通过病理检验才能确诊,因此请求撤销原审判决,改判驳回王女士的原审诉讼请求。

二审中,王女士作为被上诉人辩称:自己已经在保险合同认可的医疗机构进行了细胞穿刺并被确诊为癌症,而细胞穿刺属于病理学检查范畴,符合理赔条件。之所以拒绝手术治疗,是因为在整个就医期间,她都处于备孕和怀孕的状态,考虑到如手术治疗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类药物,对生育可能有影响。

【以案说法】

上海金融法院经审理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被保险人王女士是否确诊甲状腺乳头状癌这一恶性肿瘤,保险公司是否应予理赔。重大疾病定义包括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主治医生已结合穿刺报告的结果在病历中明确了恶性肿瘤的诊断,王女士已符合重大疾病保险金的赔付标准。保险公司主张的“仅有进行手术治疗后通过病理检查才能确诊,细胞穿刺不属于病理检验”说法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遂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该案是《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适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规定》出台前订立的保险合同,根据当时的规定,甲状腺癌属于重大疾病,在保险公司的保险责任范围内。双方当事人对此无异议,却对重大疾病的确诊方式产生争议。

法院认为:

一、重疾险理赔的确诊方式,不应脱离临床医疗实际

根据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条款约定,合同中重大疾病的定义包括经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病理学检查方式包括病理切片检查和穿刺吸取检查。病理切片检查是准确率最高的检查,但通常需要手术切除了肿瘤物后,才能对病理组织进行切片检验。而细胞穿刺检查则不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属于细胞病理学检查,结合临床医生的诊断,同样可以确诊疾病。

本案中,王女士已经提交了就诊医院出具的《细胞学检查报告单》,就医记录也载明现病史,主治医生结合穿刺报告的结果在病历中明确了恶性肿瘤的诊断,结合细胞穿刺检查的结论,已足以认定被保险人王女士已确诊为恶性肿瘤,符合保险公司赔付重大疾病保险金的标准。

二、重疾险的“确诊”标准,不应损害被保险人对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权

本案中,王女士在确诊时正在备孕,后期也已怀孕,因担心影响胎儿健康,本人不愿选择手术治疗方式是合理需求,可以理解。保险公司主张必须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才符合重疾险“确诊”标准,但进行切片检查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如此要求侵害了被保险人对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权。

在此,法院提醒,保险人应以保障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本源,尊重被保险人的合理诉求,不断完善保险条款和理赔标准,为被保险人提供合理便捷的保险服务。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二十三条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三十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十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保险人未及时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除支付保险金外,应当赔偿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保险人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义务,也不得限制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取得保险金的权利。

二、《健康保险管理办法》

第二十二条保险公司拟定医疗保险产品条款,应当尊重被保险人接受合理医疗服务的权利,不得在条款中设置不合理的或者违背一般医学标准的要求作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保险公司在健康保险产品条款中约定的疾病诊断标准应当符合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并考虑到医疗技术条件发展的趋势。健康保险合同生效后,被保险人根据通行的医学诊断标准被确诊疾病的,保险公司不得以该诊断标准与保险合同约定不符为理由拒绝给付保险金。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中华文明在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重视“人”,但这种“人”,与西方作为“原子”形态出现的“人”不同,而是以整体性的“群”的形态出现,法律重在处理“群”与“国家”的关系,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本主义基础的群体性的“人”,与西方早期文明中原子式的“人”明显存在区别,但中华传统文明对“群”与“国家”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法律智囊团解锁法律世界的基本要素一、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法律不仅是维护国家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法律基本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个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能避免违法行为,增强法治观念。 二、宪法与基本法 宪法是国家最高的立法规范,它规定了国家政体、政府组织原则以及公民权利义务等。宪法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21694.html
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数据中心要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修复社会关系的纠纷解决体系,有效发挥执法司法工作前瞻治理、前期预防的积极作用,既抓末端、治已病,更抓前端、治未病;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局,鼓励当事人之间协商沟通,在法律范围内寻求各方都能满意的解决方案,改善纠纷解决效果。要完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修复社会关系的协同工作体系,http://mxg.ruc.edu.cn/ruc/detail.jsp?infoid=0674E5DE1.00017ED2.23C6
4.亳州市普法网随着人民收入的普遍增高,对于“数额较大”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13年印发后,对于数额较大的界定没有改变过。另外,即使“两高”授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数额幅度内,https://pfw.bozhou.gov.cn/News/show/668529.html
5.新时代中国刑事执行法学三大前沿热点问题近日,天津市法学会犯罪学分会2024年年会暨“新时代刑事执行工作现代化”研讨会、中国犯罪学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研讨会“犯罪防控对策与罪犯矫正”平行论坛、西北政法大学首届刑事执行论坛等多个活动召开。 笔者通过组织、参加以上活动,梳理总结了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共同关注的3个刑事执行法学热点问题,即监狱法的修改与完善、http://m.legalweekly.cn/fzzg/2024-12/05/content_9096457.html
6.梁慧星《民法总论》笔记(民法总论)书评一、民法的概念(一)民法之语源:1.源自罗马法之jus civile,意为市民法2.从日本翻译而来3.中华法系并无民刑之分(二)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形式民法有成文法典;实质民法包括一切具有民法性质的法律(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1.普通民法:即民法典2.特别民法:是民商合一国家的民事单行法,及民商分离国家的商法典。3.我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953/
7.事业编《综合基础知识》题库(16)B.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以自己名义实施行政许可 C.受委托行政机关在委托范围内,可以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 D.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行为后果不承担法律责任 16、 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是毛泽东的: http://www.sdsgwy.com/article/html/700120_16.html
8.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新京报第四,宪法自身的实践性和审查机制还需要加强。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调整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宪法没有有效地约束公权力,公权力滥用现象严重,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时,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另外,宪法审查机制不完善是宪法实施状况不理想的根本原因。 法治中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55148340114111.html
9.www.sxlpd.com/clp85/1248.html设置准入类职业资格,其所涉职业(工种)必须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且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国务院决定作为依据。 评选最美药师 2018年开始,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联合主办“寻找身边最美药师”活动,截止2023年已举办了五届,共评选出130名最美药师。http://www.sxlpd.com/clp85/1248.html
10.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干部尊不尊法、学不学法、守不守法、用不用法,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仿在行动中。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老百姓就会效仿学习、自觉遵守,领导干部装腔作势、做表面文章,法治则会丧失群众基础、影响公信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https://www.xlgy.com/100/133/content_55697.html
11.回溯法律史,从法的完善来看,“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是法我国民事立法也有考量习惯的传统,《大清民律草案》等均开宗明义地阐明了习惯要素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民事立法中的制度和政策要素不断增强,习惯要素逐渐式微;当下,伴随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直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的社会习惯要素得以强调,如在规定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时,就直接说明“法律没有规定https://m.ppkao.com/wangke/daan/f9969f63317040a9896a1e5f40d83b7e
12.我大使再发声:难道瑞典法律政府不尊重人权?新闻频道同时他也说,瑞典警察这样做,也没有违反瑞典法律。对瑞典警方这种说法,我们十分不解。第一,这3名中国游客被瑞典警察粗暴对待,生命安全和尊严都受到了威胁和伤害。难道瑞典法律不尊重人权、不尊重人的尊严吗?警察是执法者,代表政府行事,难道瑞典政府也不尊重人权、不尊重人的尊严吗?第二,如果外国警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https://news.cctv.com/2018/09/18/ARTIMmwq7LOFJqtsfVgObc8X1809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