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4期目录

关键词:《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4期;目录

·文化传承发展专题·

编者按: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刊约请文学研究界学者撰文,形成本组专题。

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构建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

摘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重写文明史,尊重任一文明自身的文明特质及其发展;重塑文明观,超越不符史实的文明隔阂观、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厚植中华文明沃土,构建人类文明书写的中国话语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要求。

关键词:重写文明史重塑文明观文化自信中国话语

作者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成都610064)。

新的文化使命与文学传统的再开掘

摘要:中华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十分丰厚,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文学研究者应在新的文化使命召唤下,深入探究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各种重要元素、突出特性、发展规律以及话语体系;应从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形态出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就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根基,文学研究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应探察到中华文明的肌理深处,重新认识并开掘文学传统,助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键词:文化使命文学传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郭鹏,北京语言大学汉学与中国学学院教授(北京100083)。

深刻把握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要:文学研究需要通过文学的方式思考和回应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文化传承与文学研究有其内在关联,文学研究需要从历史文献中发现丰富的文学资源,实现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与“两个结合”的关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当代文学新传统需要建立在“两个结合”基础之上,在中西文明互鉴中推进文学研究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文化传承“两个结合”文学研究

作者卓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沙410003)。

·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前沿与动态笔谈·

网络文学批评:误区、难题与悖论纾解

摘要:在新媒体语境中,网络文学批评不同程度地存在“垃圾论”误判、“鄙视链”自矜和“场域茧房”阈限等误区,并需要直面“巨量阅读恐惧症”和标准暂付阙如两大难题。化解网络文学批评困境,一是要有场域会通,在媒介融合中“破圈”批评壁垒;二是融合数媒与人智,借力人工智能更新批评方法,拓展思维空间;三是增强自律并规制他律,构建网络文学批评的优化生态,以便在纾解悖论中调适路向选择。

关键词:网络文学批评场域茧房巨量阅读悖论纾解

作者欧阳友权,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沙410012)。

“数码人工环境”与网络文学专业批评

关键词:数码人工环境网络性想象力环境数据库

作者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100871)。

走向跨次元批评——对当前“二次元”概念的反思

摘要:“二次元”的概念指明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虚拟化与文艺消费者的沉浸倾向,但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对立预设,与当代新媒介文艺发展情况不完全吻合。从新媒介文艺的审美机制来看,消费者是处于沉浸与社交之间不断转换的跨次元状态。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看,新媒介文艺作品不能简单判断为脱离现实(三次元),而是以虚拟性呈现了网络社会现实。从文艺的价值取向来看,二次元人群并不一定远离社会主流价值,而是以萌化机制表现了对主流价值的认同。走向跨次元批评,打通次元之间的关系,从二次元中挖掘三次元要素,从三次元的视角去阐释二次元现象,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新媒介文艺研究。

关键词:新媒介文艺二次元跨次元批评

作者黎杨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汉430079)。

·作家聚焦·王跃文专辑·

宗法制乡村的现代转型——关于王跃文长篇小说《家山》

摘要: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以一种工笔细描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再现了宗法制乡村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小说鲜活生动地塑造了佑德公、逸公老儿、有喜等有突出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宗法制乡村的特色,描摹展示了宗法制乡村的温情景象,也细致刻画了在政治、科学、教育、人道等一系列现代性观念强势冲击下宗法制乡村走向无疾而终的过程。《家山》作为一部聚焦这一重要转型过程的长篇小说,在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创作方面独树一帜,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关键词:《家山》宗法制乡村现代转型

作者王春林,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太原030006)。

《家山》:南方史诗与民族精神的重构

摘要:王跃文的《家山》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史诗性作品。将其与《红旗谱》《创业史》等革命历史小说、《古船》《白鹿原》等家族史诗以及《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中国小说加以比较,可以看到这一作品在文学史视野中具有突出的艺术特色。其对南方史诗的描绘,及对民族美学的探索和民族精神的重构,值得重视与思考。

关键词:家族文化南方史诗民族精神民族美学

作者李云雷,《小说选刊》杂志社副编审(北京100013)。

如何传统,怎样重铸——论《家山》与现代中国故事的讲述

摘要:相比同类其他作品,王跃文的《家山》独有贡献在于以家庭关系和家风的传承为切入点,很好地回应了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再造之难题。小说从传统与当代对话的角度,尝试把现代政治、家族叙事和村庄的历史结合起来,以此展开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中国命题的思考,较好地实现了地域性、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结合。

关键词:《家山》传统的重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徐勇,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厦门361005)。

唯有深情润家山——评王跃文长篇小说新作《家山》

摘要:《家山》这部小说凝聚了作家“全部的乡土记忆”。对这些记忆进行细致解读可以发现,《家山》既是王跃文对家庭、亲人以及故乡、乡村的回望、致敬之作,更是对人心、人性、人情问题的深刻思考之作。更重要的是,作家还将上述诸多情感、思考凝为一体,通过塑造佑德公、陈劭夫、陈齐峰、陈扬卿、史瑞萍等光明的人格,表达了自己的文明诉求。

关键词:王跃文《家山》故乡人格文明

作者鲁太光,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12)。

《家山》创作谈

王跃文

·中华美学精神·中西关键词比较·

中国书法审美观念中的“生”

摘要: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代表,凝结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和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孕育产生的中国书法,自然也是一种关于生命超越和生命安顿的艺术。欣赏书法,玩味书法,实际上是在欣赏一种生命情趣和人生态度。中国书法家不仅欣赏生命,而且撷取生命中最动人、最有活力的瞬间特征,以简洁的笔墨传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书法既表现了生命,也安顿了生命,并引领人在笔墨优游之中实现生命的超越。中国书法审美观念中的“生”,是在中国文化哲学沾溉下形成的有别于西方艺术观念的重要审美范畴,体现出中西方两种不同的形上学体系在艺术领域中的投射,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关键词:书法生生生气生命形上学体系

作者崔树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200241)。

“生”与Defamiliarization——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生新诗学

摘要:“生”是中国古代用以概括文艺创造方法的重要范畴,以此为核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生新诗学。中国古代生新诗学运用“生”“生新”“新奇”“生涩”“生拙”“生僻”“生强”“生致”等概念范畴,形成了相当完备的艺术创造论。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参照下,中国古代生新诗学显示出独特的诗学内涵和理论价值。首先,生新诗学构筑了从音生、字生、句生到意生、味生的层级序列,突破了陌生化的形式主义局限。其次,生新诗学坚持自然中和的审美原则,要求生而不涩、生而不僻、生而不强等,反对一味地求生求异,始终以美感为创造的目标和尺度。再次,生新诗学以阴阳互补论为学理基础,遵循通变日新的创新原则,把生熟相济作为基本方法,强调传统与创新的共生关系,与取源于现代语言学理论和现象学方法的俄国形式主义诗学迥异。最后,中国古代生新诗学是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能够增强语言艺术效果并深化其审美层次。

关键词:生中国古代生新诗学比较诗学陌生化艺术创造论

作者朱海坤,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助理教授(深圳518060)。

艺术“生成”的哲学内涵及其现象演绎

摘要:在今天的艺术形式与现象面前,艺术生成的表述正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创作者所接受和使用,并提供了新的艺术哲学语境。生成的哲学语义涵盖事物的创辟发生,也具有对事物变化转易过程的解释力。中西艺术精神和美学智慧都强调艺术生成过程的生命意涵。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艺术活动形成了独特的生命系统,艺术生成依赖实践活动各要素间的互动关系,无限生成过程即艺术品本身,也是作品的生命系统本身。以生成言说今天的艺术实践,并未削弱人的主体性,反而正彰示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由活动与自觉意识。

关键词:艺术生成生命育成生命系统

作者朱俐俐,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武汉430072)。

·文学阐释学研究·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方法与途径反思

摘要:从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学术理路看,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尤其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来对古代文论做现代阐释,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改变的趋势与事实。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就是用现代的科学的文艺理论去发掘、发现并阐发古代文论所具有的现代意义,从当代的立足点去认识它的理论价值,为当代文艺理论的构建提供文化资源,并能与现代文艺理论相对接。在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中,尽管我们不必要更不可能回避西方,但在方法与途径上应该是以西方为参照,而不是以西方为限制或框架,不拿西方的尺子丈量中国。在与西方文学理论对话的基础上,在当代意识和价值的观照下,以阐释中国古代文论精髓与精神为中心,寻找古今中西可以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对话的话语方式,树立中国文论在世界文论中的独特性,才是我们最主要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论现代阐释方法与途径视界融合

作者蒋述卓,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510632)。

在“转换”与“阐释”之间——从阐释学角度看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这一话题的提出,原本是基于因古代文论话语无法进入现代文论话语系统而生的焦虑,因而有论者认为这是一个缺乏学理依据的“伪命题”。然而从阐释学的角度看,这个话题显然是具有讨论价值的。阐释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方式,从理论上说,一个文化文本只要被阐释,就一定有意义。但并不是一切古代遗存都具有阐释的价值,所以就需要有所选择。选择决定什么可以成为阐释对象,而对阐释对象知识层面的了解、意义层面的理解、价值层面的评判则是阐释过程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就生成于这一阐释过程之中。

关键词:转换阐释古代文论现代意义

作者李春青,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广州510631)。

“意象”范畴的当代意义——论意象阐释学的观念与方法

摘要:“意象阐释学”依托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和运用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掘中国美学的经典范畴“意象”对于艺术阐释的当代意义与价值。借助“意象生成”的理论发掘和重构经典文本的真理价值,建构理解的诗学,探索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的奥秘,研究美的意义生发机制,并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作为美学范畴的“意象”对于艺术阐释及构建“真理历史”的重要意义。“意象阐释学”的观念和方法,重视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重视心灵的创造和精神的内涵,自觉继承并发展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概念和范畴,萃取并弘扬中国美学中最富有智慧光芒、真理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内涵。在赓续中国美学精神传统的同时,呈现中国美学的现代生命,贡献中国美学的内在智慧。

关键词:意象阐释学中国美学意象生成意象阐释学

作者顾春芳,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100871)。

·新作点评·

书写牧区巨变的抒情史诗

摘要: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是一部书写雪域高原沧桑巨变的抒情史诗,一部融汇了浪漫主义元素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家将人物放在历史洪流中,通过描写支边干部与牧民在牧区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密切互动,刻画人物身上的共性与差异,生动展现了汉藏融合的情感关系。除了书写牧区变迁的厚重历史,作品还从人物主体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描写战马与英雄的声息相通、流动的雪山草原风景与牧区人民奋斗历程的相辅相成等,写出了牧区的典型环境,体现了抒情的人文内涵。而内部视角与外部视角的互动,又使得小说获得了较强的可信度与感染力,情感抒发显得克制而深沉。小说中藏语元素、藏族当地人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的有机融合,丰富了当代的汉语文学,为当代文学的语言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新的时代氛围中,杨志军坚守初心,将笔触伸入雪域高原内部,在《雪山大地》中勾勒出半个多世纪以来牧区人民攻坚克难的生命轨迹,充分挖掘了高原牧区变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关键词:《雪山大地》抒情史诗高原牧区汉藏融合

作者黄发有,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济南250100)。

神奇土地上的信仰之歌——杨志军《雪山大地》

摘要:《雪山大地》是杨志军藏地书写的史诗性作品。小说通过教育、医疗、市场经济、草原生态与城市化建设等方面的叙述,展现了几十年来藏区的巨大变化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表现了藏区人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和纯洁美好的心灵。小说唯美、抒情,具有浪漫主义的审美气息,在对藏族语言与文学传统的借鉴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雪山大地杨志军藏地史诗唯美

作者汪政,南京晓庄学院特聘教授(南京211171)。

《千里江山图》中的“革命”与“有情”——以“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为切入点

摘要:《千里江山图》由正文三十四章(节)、“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及附录三部分构成。三部分之间可交相互证、互相发明。正文核心故事发源于一次真实的历史事件,其中人物、情节,也皆有原型本事可循。孙甘露以小说家身份“躬身入局”,于血与火的斗争这一特定历史氛围中,描绘时代和人物心理的细密纹理。然而在对时代暴风骤雨之变的“刚健”叙述中,亦不乏温婉动人的“抒情”之笔。作为“副文本”的“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可与书中人物及故事对读,说明“革命”与“情感”、历史和现实之内在关联。正文中数个人物或因“爱”而生出革命的热情,或因革命而激发“爱”,信仰因之与个体之“身”“心”密不可分。此种叙述,均可解作“革命”与“有情”的辩证,乃是对特定时代情感结构的颇具意味的艺术处理。《千里江山图》因是在“刚健”风格之外,兼有“柔婉”之趣和“空灵”之音,非独一味“实写”。

关键词:孙甘露《千里江山图》革命有情情感结构

作者杨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西安710119)。

形式与历史——《千里江山图》读札

摘要:《千里江山图》可以视为一部带有“先锋性”叙事姿态的谍战小说。孙甘露以类型文学的形式讲述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高层从上海撤离至瑞金的历史性事件。在小说中,孙甘露征用了多种文学资源,辩证处理了历史与虚构、青年与革命、信仰与背叛等多种话题。在革命历史题材的写作中,《千里江山图》兼顾了历史书写的严肃性与类型文学的可读性,也可看作孙甘露创作的一次成功转型。

关键词:先锋谍战历史青年

作者张涛,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春130012)。

·当代文学观察·诗歌文体的继承与创新·

新格律体如何可能——重论新诗的格律问题

摘要:自由诗虽然在当代新诗坛仍然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接受范围日趋狭窄、接受程度日益降低等问题,而新诗重新回归格律的看法和实践也一直存在。因此,有必要对新诗的格律问题重新加以考察,以更好地思考新诗的发展路径。新格律体诗既可以从中国五、七言诗与西方格律诗那里借鉴顿数与押韵的规律,也可以从词体中借鉴节奏模式。相对于旧格律体的“严格的重复”,新格律体是宽松的,因而可以容纳更多的“现代感性”;相对于自由诗的“变异的重复”,它又是规整的,较容易在作诗者与读诗者之间形成某种“视野融合”。注重形式的规范与要求形式的解放同样重要,新格律诗的探索和实践对于发挥汉语优势、丰富意蕴表达以及促进诗体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自由诗旧格律体新格律体进化

作者潘建伟,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杭州311121)。

现代新诗用典实践与文体建构

摘要:现代新诗的典故书写从知识与技艺的层面,对诗歌语言的言述能力与诗歌结构的自足性提出新的要求,在关涉和指称诗歌典故的原初语境和源头印迹的同时,还需切实致力于构建一种相互敞开而又彼此应和的诗学对话关系。新诗用典的诗学技艺通过语言的指称与结构的自足,在与现代思想文化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为既有的史事和语典重新激发语言活力,并持续地展开一种精神向度的自我辨认和文化省思。语言的内核被重新打开,现代新诗的用典实践期待一种更为成熟而正派的诗学旨趣,以及更为自足的实体和智性的空间,进而真正拓宽现代汉语诗性言说和新诗文体建构的思维视野。

关键词:新诗用典诗歌结构语言潜能文体建构

作者周俊锋,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教授(重庆400715)。

THE END
1.中国书法网中国书法网、国画网资讯平台 广东 更多信息 【车行杭州】“乐书录Ⅱ—— 沈乐平作品展” 在全山石艺术中心开幕 2024-12-07 18:37 金石篆刻 | 吴让之刻 “王思俨癸亥以后所得书”寿山芙蓉石兽钮印章 2024-12-07 18:29 岭上雅集 | 岭南书法八家作品展将于12月10日在饶宗颐美术馆开展 https://dy.163.com/v2/media/T1474459864425.html
2.翰墨情深——中国书法之美—智慧树网中国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学分 2.0 学时 29.0 见面课 5次 教师 何薇、刘晓枫、李志慧、李巍 学校 西安文理学院 开http://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12494/156382/19
3.中国书法文化简介中华千古文韵什么是中国书法文化简介? 中国书法文化简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记录历史、表达情感和传承智慧的工具。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意义。 中国书法文化起源于何时? 中国书法文化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当时人们通过刻写龟甲等动物鳖壳上的文字来进行占卜,https://www.0f572mrl8.cn/shu-fa-jian-shang/336798.html
4.中国书法文化简介书写古韵探索中华字体的艺术与智慧在中国文化中,书法不仅是一种表达语言的手段,更是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重要形式。它融合了汉字的历史、哲学、美学和审美情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书法文化简介中的亮丽篇章。 从甲骨文到隶书,再到楷书、行書、草书等各个时期的风格,每一种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和人们生活水平。例如,早https://www.9grhivun.cn/xi-qu-jian-shang/249287.html
5.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厚的文化内涵——浅谈中国书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中国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艺术和造型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本的“书道”和韩国的“书艺”也都源自中国书法,从这个意义上https://www.56-china.com.cn/show-case-7684.html
6.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杂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杂志轻松涨知识 刊物简介 主要信息 主要栏目 历任主编 轻松涨知识 2分钟 孙晓云书法视频,专访孙晓云:把中国书法当作传承的任务做下去 12.42万观看 1 刊物简介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杂志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是当代中国书法界最高级别权威性刊物,代表中国书法研究最高学术成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刊,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64399756
7.《中国书法》简介及订阅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山东省文联《中国书法》(月刊)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为中国文联系统十佳报刊之一。创刊于1982年,是一本荟精品、展示书法学术成果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书法》一直在为当代书坛的和谐繁荣、创新发展做出积极的学术反应,不定期地举办书法篆刻学术研讨会,编辑书法篆刻理论推介古代、近代和当代书法篆刻http://shufa.sdwenlian.com/page/325.html
8.艺术中国——杨中华书法作品鉴赏——记著名书法家杨中华 书法自古文人之事。如若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作根基,书法谓匠!历代书法名家大德,无一例外都是文化的贤能,所以才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才有王询的伯远帖,有苏东坡的寒食帖,亦有米芾的蜀素帖。当代著名书法家杨中华先生亦复如是! 在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位精通古典诗词的诗人,平仄合其律,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125/10/15473865_958813035.shtml
9.中华书法网正在为您跳转到访问页面如果您的浏览器没有自动跳转,请检查以下设置。(1)请确保浏览器没有禁止发送Cookie。(2)请确保浏览器可以正常执行JavaScript脚本。(3)若使用IE浏览器,请使用IE9及以上版本。(4)确保本地时间的准确性。(5)请观察这个时间(2024-12-08 14:11:23)若时间一直未变化,则是由于验证页面被http://zhsfw.com/
10.中国书法网官网——普及书法知识传达书法意境美中国书法兰亭奖展现书法家守正创新 大埃及博物馆部分展厅2024年10月16日起试运 “食味中华——中华古代饮食文化展”在匈牙 澳门再办上海文旅艺术展呈现江南文化 “光辉历程 时代丹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 “2024大学生AI艺术季”鼓励青年以技术创新 别让抄袭砸了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招牌 http://www.xh0.com/
11.中国书法报社文化地理中国行 2018.03.20 《中国书法报》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时代精神”为己任,推出的大型策划活动——“文化地理中国行”以挖掘各地深层次的文化发展沿革历程并向全国读者推介为目的,已先后走进井冈山、瑞金、昌图、本溪、太原、巨野、漳州、洛阳等文化名城,深耕文化,守望传统,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贯彻落实习近http://www.zgsfbs.cn/
12.中国书法大厦网2024-11-26重磅来袭!中国书法大厦“笔歌墨舞迎新春”乙巳春联展,每位入展作者收藏费5000元! 2024-11-12“笔歌墨舞迎新春”乙巳春联展征稿启事 2024-11-12中国书法大厦书法公益培训启事 2024-10-28展讯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全国书法院正书大展” http://www.zgsfds.com/
13.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获评2022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各地书法动态 更多 “新中国·新发现”江苏主题书法展在南京开幕 江苏省首届青少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在南京开幕 2024“江苏·贵州‘新景象 新成就’书法作品交流展”在江苏南京开幕 “双城偕行 清廉共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川渝篆刻家作品https://www.cca1981.org.cn/
14.中国书法网《2024胡润中国艺术榜》重磅发布,青年艺术 著名书法家王振国先生收徒仪式,续写中华书 当孔子走进新时代——山东画院践行“两创” 欧阳晓书法《欧阳体》作品赏析 焦点 踏遍千山只为石——记 中国第一起名大师的老 任建国的水墨新境:抽象化的笔墨 醉美黔韵 贵品入浙 首届多彩贵州非遗文化-贵品 http://www.shiyingmovie.cn/
15.磊落刚毅磅礴豪健——访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著名楹联书法家萧良平萧良平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书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如同锋利的“宝剑”,在千锤百炼中,萧良平正在逐渐释放属于他的夺目光芒。 磅礴潇洒铸豪魂 “我的外在和内心可能有些反差,外表看上去比较斯文,而内心较为豪放,热爱自由,喜欢无拘无束。可能平时的工https://arts.cctv.com/2018/03/07/ARTID3PZx1AnIBemB3lV3rvH180307.shtml
16.书法报·书法艺术网书法艺术,书法家论坛,书法作品,书法网,书画网书法报·书法艺术网是由书法报官方创办的大型书法在线信息平台的专业门户网站。本着弘扬书法艺术,传播传统文化的理念,展示书法作品,立足于服务广大书法家、书画家为宗旨,依托《书法报》20多年的品牌优势,从而使书法媒体延伸至无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服务。http://www.sfrx.cn/
17.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90佳84.《中国古典诗文课》 顾随/讲 叶嘉莹/笔记 北京大学出版社 85.《中国古典小说名作十五讲》 宁宗一/著 北京出版社 86.《中国书法十五讲》 方建勋/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87.《中国文化中的饮食》 张光直/主编 王冲/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8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百篇》 http://www.jyb.cn/rmtzgjyb/202312/t20231227_211113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