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读了不少书,其中就有著名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读完后,我深深被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书中有五个大章节,分别是: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国家最高“头儿”也从称霸王到称皇帝。书中描写的人物很多,而且都很有特点。寤生:皇帝,聪明,有计谋。颖考叔:聪明,点子特别多,是个英雄好汉,而且武艺高强,直心肠儿。瑕叔盈:身体十分强壮,武艺高强。管仲:对主人忠诚,战术高明。鲍叔牙:善解人意,总是帮助朋友。齐桓公:机灵,但性子急。第三次打仗时就因性子急打了一个打败仗,十分羞愧。孙膑:计谋好,战术英明,但却被好朋友利用、暴打,他们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十分厉害,战国史上十分有名。
书中的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春秋故事中的鲍管之交。从前,齐国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这本书让我再次走进美好的战争历史,并且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喜欢这本书。
我看了《历史探索》这本书,它是一本让我们了解希腊、埃及、罗马、中国等国家历史的书。
先说一说埃及的木乃伊吧,它的制作过程可复杂了,得先把人体的内脏取出,再用一种天然盐巴把人体内的水分吸干。
埃及的金字塔是由上亿块如汉血马一样重的巨石堆积而成的。
再说一说希腊的三桨战船。在与波斯海军的战斗中,它用青铜包装的船头去撞击敌军的战船,使其沉没。
书中也写到了中国的历史。如秦朝,它是在经过春秋战国约550年的战争和纷乱后,由强大的秦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今天,在兵马俑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威武的秦军,排列得整整齐齐,好像要勇赴战场,进行激烈的战斗。中国讲完了,再来讲一讲古罗马。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受益匪浅。原来世界各国的历史进程是不同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各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奥秘。现在,做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把握时光,学习更多的知识,探索更多的科学奥秘。
最近,我读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历史故事。本书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
当我读到管鲍之交时,我知道了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看到了鲍叔牙是个能容人的人,和管仲相交时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一心为朋友着想。当我读到负荆请罪时,我知道廉颇对蔺相如的官级比他高不服并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而蔺相如却说:“秦国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要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廉颇知道后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当我读到马陵道上时,我知道了孙膑回国后,齐国就拜他为田径的副手。
后来,庞涓发兵攻打赵国,齐国派孙膑带兵去救,齐军先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只好退兵,当魏军快要走到山口时,齐军突然猛攻,魏兵被打的落花流水,庞涓只能仓皇而逃了。当我读到煮豆燃萁的故事时,我知道了曹植的七步诗的由来。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渊源流长,从历史人物的故事中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也让我对历史故事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我也更喜欢上了阅读课外书籍,让我体会了看书的乐趣。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由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写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本书是从春秋到三国的历史故事合集,共讲了五个系列:《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韩信拜将、三顾茅庐、暗箭伤人、完璧归赵……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韩信拜将,韩信没成名时,平时出门喜欢佩带宝剑。别人看着韩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觉得很不顺眼。有一个屠夫的儿子就要挑起事端,对韩信说:“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剑来刺我;不敢,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韩信看了他一会儿,就从他的裤裆底下爬过去了。周围的人都取笑他,还得了个外号,叫“钻裤裆的”。韩信当时虽当众受辱,可心怀大志,一心成就末来。后多亏遇到了承相萧何,由于萧何三番五次的向汉王刘邦推荐韩信,汉王同意重用,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智勇双全后来他就成为了大英雄。
本书的内容虽是讲述历史,但故事情节却深深的吸引着我,阅读时一点也不觉得枯燥。通过阅读让我了解到了我国的一些历史典故,丰富了我的文化知识。书里的每一个成语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我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故事书,特推荐大家都去读读这本有意义的书。
《凿壁借光》包括了两则短小的故事。第一则是匡衡勤奋好学,可他家里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的烛光又照不到他家。因为匡衡求学心迫切,就在自家墙上打了个洞,可以借助从邻居家引出来的微弱烛光来看书,于是匡衡高兴的拿书照着烛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第二则是说,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有很多好书,对书“求贤若渴”的匡衡听说了,就去给他辛勤劳作做义工。主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而不求偿”匡衡说:“我希望能换取您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动,便把书借给他读。由于匡衡勤奋刻苦认真求学,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这篇短文通过匡衡“穿壁引光而读书”,“无偿帮佣求书读”两则故事说明匡衡对读书的无比渴求,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有一颗爱读书,读好书的心,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放暑假了,妈妈给我买了一套历史书名叫《吴姐姐讲故事》一共有十五册,讲述的是从先秦到明朝的历史故事。这本书的作者名叫吴涵碧,她是著名学者、作家。以前我不太喜欢看历史的书,觉得历史书枯燥无趣,但看了这本书后,却被书里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吸引住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所获很多,也受到了很多启发,也更加的了解以前未知的历史情节和人物。我也希望同学们多看历史书,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定会喜欢上它的。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理解的。
我自信我的叙述比较近乎实情,可是也会造成一种定命的印象,亦即注定将发生的事物总会发生,道德与否和事实之来往无关。这样无人性的立论很可能扰乱读者的心情,更可能冒犯有些敏感的读者,然则这不是作者本意。(《中国大历史》第二十一章:台湾、香港与澳门——本书命意)
大致看完了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摘录了几段自己有些感触的文字出来做个交代——前几日老公见我在读《中国大历史》,遂问我这书讲了些啥,说与他听听,我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讲起,老公遂言我大约就是那种只读自己想读的东西的那种人,不管读多少书,心里装着的,还是自己自以为是的东西。我有些不忿,却也无力反驳。想起这些年虽然读了些书,却真是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心里一发狠,决定把多年前语文老师的假期作业必杀技拿出来:以后但凡读了什么书,必得写篇读后感出来,多多少少能提炼一些书中所言吧和自己所想吧。
黄仁宇先生自言macro-history这词看来是他创用,他也为这大历史之说吃了不少苦头,因着欧美史学界研究历史向来是各取一小段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比如明史专家清史专家甚至某些专家只是研究唐代经济或宋代某个方面而已。他却大笔一挥,纵横中国上下历史五千年,硬要把中国当代这百年历史的伤痕累累之因由,攀扯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央集权种下的果。为此在欧美史学界掀起阵阵风波,尤其让那些中国专家们大为不满,然而黄仁宇坚持己见,虽然不至于披荆斩棘,想来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能有今日之成就,实可见黄心性之坚定,令人起敬。
虽然我并不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但读完《中国大历史》,还是很难赞同黄仁宇先生这大历史观。他批评司马光的历史观免不了一个历史“应当如是”演进的偏见,自诩他自己是以历史“何以如是”展开的因果关系。但是在我看来,他的历史观,其实更坚持历史“应当如是”,很有点“成王败寇”的味道,更有宿命的论调。而且大历史的架构实在太大了,薄薄一本书三百多页要写完中国五千年历史,完全是粗线条的推进,这也不合我喜欢看历史人物故事的口味,所以黄先生的大历史,于我而言只是换个角度读一读中国历史,但我实难认同他的大历史说法。
我读历史,是为了寻求历史“何以如是”,但我拒绝相信“历史应当如是”。我从来觉得人类历史一如个人一生,很多偶然的事件就会导致人生发展向不同的方向,有时候虽然会跟朋友附和“这都是命啊!”但我从来不是一个相信宿命的人。虽然读了别人的历史故事未必能帮助我重蹈覆辙不犯相同错误,但至少可以让我少些迷惑纠结,所以我更喜欢读那些历史中个人的历史故事,更不用说这些故事要有趣得多。
“书籍乃世人累积智慧之不灭明灯”,暑假里我又读了一遍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家林汉达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此书目录以成语形式排列,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1050年。
故事的开始是周幽王被西戎打败,他的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阳,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郑庄公是个精干的国君,所以国家很强大。不过郑庄公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抢夺君位,大儿子刚即位,老二就把他轰走,老二做了国君,老三又把他杀掉。这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打算扩张势力,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设计立年幼的老四为国君,使得郑国的实力从此缩小。这就是历史上的“兄弟相残”。
齐襄公既凶恶又荒唐,他的两个兄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生存都到别的国家逃命去了。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这两个师傅是至交。齐襄公死后,齐国有人把公子纠接到齐国,可是公子小白却先到了,最终公子小白成为齐国的国君齐桓公。这时鲍叔牙出了个主意,用公子纠来交换管仲,共同辅佐齐桓公,有了这两个旷世奇才辅佐,齐桓公很快成了霸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的“管鲍之交”。
后来先后出现了四个霸主,分别是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吴越两霸,分别是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时不忘灭吴雪耻,发奋图强,最终成为霸主。
书中“唇亡齿寒”讲述了虞君不懂相互依存团结,才长久生存的道理导致虞国灭亡;“韩信拜将”中韩信之所以忍辱含羞,是因为他心中有大志向;“四面楚歌”中项羽就为了他的所谓的气节,兵败垓下之后自刎于乌江;“三顾茅庐”刘备真心诚意的三次请诸葛亮出山来辅佐,终于取得战果传为佳话……
作者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词讲究、环环相扣、妙趣横生的讲述了引人入胜的历史典故,而且每一个故事都对应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道理。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能学会为人要胸怀宽广、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与人要友好相处、戒骄戒躁。学习上要不耻下问、好学上进、自强不息。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向,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祖国更加强大的愿望努力拼搏!
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看三本《林汉达》但我只买到了一本《林汉达中国历史帮事集》,这本书很有意思,不防我来说几个帮事:
其次是战国故事中的《起死回生》,大家应该也并不陌生,讲的是一个叫秦越人的大夫,人很好,医术也很高,大家都叫他“扁鹊”,他周游列国,替老百姓治病。一次,扁鹊见了桓公午,看了看,对他说:“主公有病,病在皮肤,要是不及时医治,病就会厉害起来的”。桓公午挺了挺胸脯,使劲地弯了弯胳膊说:“我没有病”,他送出了扁鹊,对左右说:“做医生的就想赚钱,人家没有病,他也想治。”过了五天,扁鹊再见了桓公午,说:“主公有病,病在血脉,要是不医治,病准会严重起来的”。桓公午摇摇头说:“我没有病”。语气中有点儿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特地再来看桓公午,他加重了语气说:“主公有病,病到了肠胃里,再不医治,病还会加深”,桓公午很不高兴,干脆不搭理他。扁鹊再来看桓公午,他见了桓公午,一句话也没说,就退了出去。桓公午叫人去问他,他说:“病在皮肤,用热水一焐就能好;病到了血脉里,还可以用针灸治疗;病到了肠胃里,药洒还及得到;现在病进入了骨髓,没法儿治了”。到了第二十天上,桓公午真的病倒了,他赶紧派人去请扁鹊,可哪儿也找不到他,桓公午躺了几天就死了。它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但要适当的听,分析的听,否则终将会是害了自己。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非常有趣,你们可以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