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2号文库

费孝通是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学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我认为他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一本名为《乡土中国》著作更深入人心,更能被我们中国人所接受。

记得我大一刚开始上《社会学概论》的时候,颜士之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介绍许多对我们学好社会学以及本专业的各类社会学大家以及他们的书籍,当老师说到费孝通先生的时候,着重地为我们介绍了他写的《乡土中国》,也正是因为受老师的影响,我去认真地阅读了这本著作,读后我才知道费孝通先生的见识之广以及对中国内在结构分析的透彻,直到现在想想也让我深有感触。

费孝通先生在本书的开头,就为我们讲解“什么是乡土本色”这一问题。从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费孝通先生的见解是:“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城里人说乡下人很土,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以前一般听到城里人说“乡下人很土”时,我们作为乡下来的人总是会感觉城里人在藐视嘲笑乡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经费孝通先生这么一说,这“土”字用得好啊,我们乡下人离不开泥土,说我们“很土”或“土气”都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们乡下人和城里人本身就所处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样。其中有些城里人认识知道的东西我们乡下人却一点都不懂,也是不足为奇的。这不,在乡下不是有很多东西城里人也不认识知道吗?这是非常公平的,因此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也正符合了今年两会通过的《选举法》中规定在选取人大代表的时候,城市人和乡下人拥有了相同的权利,也就是所谓的同票同权,不再是以前那种不公平的情况了。

有些人说虽然我们在制度上到达了这一目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可定会存在很多的弊端,但是我认为中国能跨出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接下来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边实行边解决。

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是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社会,是一个规则暗含的社会,是一个“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社会,是个生活成员之间互相了解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熟悉产生信任,因此乡土社会没有法律,也不需要法律。虽然现在在中国这些现象有些削弱,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的理解是很深刻的,就拿“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句话来说,无论是城市和农村,如果我们想做某件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该怎么去完成,想到的而是自己可不可以找熟人来帮帮那个忙,因为我们清楚有熟人的话那就会变得容易一点,常言道熟人之间好办事呀!

这些意识已经深入我们的脑髓,在我们心中已经深深扎根了。其他的几点我就不展开讲述了,我相信大家已经很了解了,乡土社会就是这样带给我们并不需要法律的社会,他就求的是“人治”、“礼治”!

中国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伸缩能力,这要看那个中心的势力如何来决定的,这一点我们是很容易理解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着许多家族,这次我们就拿民国期间的四大家族来说吧,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四个家族在当时的势力是非常庞大,几乎可谓是手可遮天,那么以这四个家族为中心会向外扩大的地步和影响就会大,而且以中心势力的远近可以来划分不同的人际格局和亲疏关系,也就产生了很多边缘势力。这样解释的话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这其中的差序格局所具有的伸缩能力了。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是因为这种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为中心势力的变化而改变。儒家考究的是人伦,因此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将”伦“的定义解释为”从自己推出取得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力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他认为孔子先是”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孔子的道德体系里绝不会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否者的话这其中的差序格局的就没有意义了,它只会依着需要而进行推广和缩小。

明白了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规范之后就可以明白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中国的”私“就好像”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对于中国人来讲,私和公是相对的,因为在差序格局里,站在不同的圈子上看,公和私是会转换的,这也是我在差序格局中了解比较深刻的一点,对我而言很有启迪作用。

到此,我已经对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乡土中国》中的感悟讲的也差不多了,但这些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见而已,如有不对之处请大家不要见怪!对于本书中其他的内容我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即使有也没什么好说的,因此在这我也就不讲废话了。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个搞文学很谦逊的人,这可以从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写的这本《乡土中国》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中看出。

THE END
1.尊宪崇法关于宪法与法治,典籍里这样说尊宪崇法 | 关于宪法与法治,典籍里这样说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里,蕴藏着丰富的法治思想。让我们从5张海报里,读懂法治中国。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宪法作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http://www.btzx.com.cn/web/2024/12/5/ARTI1733386900814110.html
2.法学院举办法律史学系列读书会——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本网讯(法学院)2021年3月25晚,“安师大法律史学系列读书会第一期”在法学院四楼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读书会分享的书目是法史名家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会由法律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李晓婧副教授主持,评议嘉宾为安师大法律史学术团队的郭敬东副教授、厉广雷老师、逯子新老师。法学院法律史学https://www.ahnu.edu.cn/info/1123/45704.htm
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豆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报告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一. 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 瞿同祖出生于1910年的一个世宦之家,1930年以优异的成绩被报送至燕京大学主修社会学,兼修历史、法律等学科。1934年进入燕大研究院,出于对历史和社会学的兴趣,瞿同祖把社会学的研究推进到社会史领域,继而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224279/
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在阅读前述书籍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5.儒法下的中国法律社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复仇主义的深入人心已如上述,同时我们也可看出社会对仇者的同情和赞扬,不但一般的舆论一包括读书人的见解(中国的学者,除法家外,都偏向于礼经,不肯否认复仇的道义。)一一如此,便是有司法责任的官吏也如此看法,伦理的概念和法律的责任常处于矛盾的地位(违法报仇,尚不失为孝子之心。)。最后,往往能得到标榜以孝治https://www.jianshu.com/p/63bac0f94b5a
6.北京瀛和(沈阳)律师事务所2024年6月27日上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进一步提升党员群众法治素养,增强法治意识,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东区司法局在大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办法治读书分享会活动。 我所合伙人律师刘国照受邀分享了《法律的悖论》一书,刘律师以“道德规范所认可或鼓励的行为绝非犯罪”、“不做傲慢的人”http://yingshenlawyer.com/index.php?m=cn&c=Ibase&a=view&id=445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规章及法律解释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规章及法律解释)(2023年版)》,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社:中国法治出版社。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全书(含规章及法律解释)(2023年版)》简介、书评、试读、价格、http://product.dangdang.com/29500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