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与“执其两端”——2024年“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总结感悟文章

——2024年“实践社会科学:历史与理论”研修班总结感悟

余梓岳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2023级博士生

除了要克服先入为主的习性和成见,我在深入阅读中亦产生一些疑惑,譬如第一部所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实质理性”,第二部所论习俗背后的“生存伦理”逻辑,第三部所论国家与社会二元合一的“集权的简约治理”,各有其理论对手或渊源。但彼时我对形式主义、实质主义的理论和二元对立的思维了解有限,只得先从六部专著出发取得一含糊的解读:针对“实质理性”,我在韦伯、黄老师、滋贺秀三、林端的对话中未得定论;针对“生存伦理”,我在《华北》一书对实质主义理论的论述中略见端倪;至于“集权的简约治理”,我却将迈克尔·曼与黄老师的观点等而论之,忽视了相同的表象概括之下截然不同的底层逻辑。得益于老师们的教诲,我意识到:运用经验证据与对手理论展开对话,以便发觉既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社会真实,恰是黄老师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故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并未使我沮丧,反倒成为后续理论学习之鹄的。

理论入门与专著阅读关联紧密,使我们不仅能对黄老师的学术观点“知其然”,且能对其学术实践“知其所以然”。黄老师告诉我们: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受多种理论启发。面对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两种主流理论,以及实质主义、后现代主义两种非主流理论,黄老师并未执于一端,而是立基于自己在学术实践中形成的“真实感”,在不同理论的交锋中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使用、改组、推进其中的有用成分,以便理解、认识并表达经验研究的发现。以韦伯的《法律社会学》为例,文本的多义性和内在张力使我陷入纠结,并认为理论自身的矛盾、理论与经验的矛盾以及作者表达与实践的矛盾必可通过重构文本的“本意”而得到消解,我之所以逡巡不前只是因为能力不济。但在黄老师的鼓励和指点下,我意识到唯有正视这些矛盾才能发觉有价值的问题,蒋正阳老师进而提示我们不仅要准确理解理论,还要考虑理论与现实的关系。于是我对黄老师的“实质理性”有了更充分的理解——并非对韦伯理论、概念的机械套用或是误读,而是借助、改造其理论工具,将中国法律的真实情况予以概括,与中国的世袭君主-官僚制联系起来,说明经验现象的内在逻辑。

赵珊老师主持的研读课则以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大纲》为例,展现了实践进路的社科研究。布迪厄对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的批评鞭辟入里,并用“习性”、“象征资本”两个关键概念说明结构与抉择、主观与客观、心理与身体、理智与直觉的辩证结合。对我来说布迪厄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破除了“理论至上主义”的迷障。无论是主观主义还是客观主义,都将实践作为一种可被审视、理解、条理化的对象,从研究者的单一面认识建构某种理论,反过来以整齐明晰的理论规定实践的逻辑。而实践社会科学的研究进路的基本要求,即是扭转理论对经验的支配,认识到实践兼具主观与客观、普遍与特殊、明确性与模糊性、稳定性与偶然性、逻辑性与悖论性。从实践出发构建理论,并不断回归实践以验证、修改、拓展理论的意涵。总之,就是认识到任何理论都只适用于有限的社会真实,学术实践是不断贴近实践之真实的过程,而非径直得出“涵摄”一切实践的成果。

在理论入门的课上,黄老师时常会对我们的交流进行点评,提示我们建立起应对理论的正确态度:一方面要准确认识理论,不可用自己的想法替代理论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在认识理论后抽身而出,以理论家自居只会陷入主观建构的观念迷宫和无尽辩难之中,应当以社会真实为依归,分析不同理论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才有可能将对现实的认识和对理论的拓展相结合,使二者在互动中得到发展。黄老师还根据自己多年来在实践和理论间的认识体悟,向我们提出有待发掘的二元互动合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并非空洞玄虚的理念,而是在对(相对于理论的)“悖论性”的中国现实的不断探索中获取的具体、确切的体会。

细细想来,今夏参加研修班是一个契机,与老师和同学们的切磋琢磨对我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使我能够摆脱那种忙碌却彷徨的处境。在智识的日渐充实之上,我在师友们充满活力和斗志的学术经历的感召下产生了一种“不容已”的意愿:参与对过去实践之历史的认识塑造着我们生存实践由当下向将来的展开,选择回避并不能置身事外,而只是默许由理论之误识来支配实践。求真与求善相即不离,探寻普罗大众日用习行的法律实践,既以谋求民众福祉为始,亦当以此为终。这些在课堂中获得的体悟,将使我受用终生。

网站地图

本站是非盈利性学术网站,致力于传播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交流。

THE END
1.2022关于全国法制宣传日学习心得领悟通过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活动主题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但在广大职工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收费服务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交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https://m.zuowendang.com/fanwen/1665310783.html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在阅读前述书籍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3.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4.本册教材意图通过情境体验、理性思辨、探究分享、合作实践等活动设计,使学生的生命经验能够代入、嵌入、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将对祖国与时代进步的切身感受和具体认知统整到学生自我道德人格的建构中,通过对个人成长与伟大时代紧密联系的自觉体悟,逐步接受、认同和内化国家和社会对富强https://www.meipian.cn/372doca5
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20240811.docx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1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42196637.html
5.关于法律的认识论文12篇(全文)因此, 从这方面来看,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主体是唯一的, 但是也是受限制的, 要明确分析好个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财产这一块, 涉及到资金, 都是一些敏感的话题。 2.投资主体投资多个一人有限责任做出限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 法律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公司法明确规定, 一个人只能投资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en64a62.html
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欲将法律作为一门志业而研习者,无一不需回望中华法律在历史上走过的颠沛之路,以感悟流淌在现代法治血液里的本土文化基因。卓有洞见的法律史著作数目颇巨,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无论是从内容的价值还是从方法论的启示意义上讲,都可谓入门之经典,故记文以述之。一、本书的方法论与分析框架概观《中国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96427/
7.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说普通话;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和社会交往,养成文明的沟通习惯。 (二)识字与写字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例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小区名、医院、车站站牌、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 (三)阅读 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简单的应用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8.感悟考古课程中国很早虽然就出现了研究古代器物的金石学,但研究的对象乃是上面我们所说的非考古遗存,也就是传世文物。真正的近代考古学完全是随近代学术体系一道从西方传来的,出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时至今日,考古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发展出多种分支学科。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不平等社会的出现与国家的起源,这三个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60b091f29a9e60d0f252ec
9.第36期旗文周报(2022.7.117.17)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校园足球、社会青训机构、职业俱乐部梯队高度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动的全新模式,对足球运动普及、后备人才培养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足协男足青训部部长乔岱虎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就是鼓励专业资源与学校加强合作,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http://www.qizhijiaofu.com/newsInfo-4608-127.html
10.必读高考政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纲要解读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科考试必备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个必修模块,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具体考查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各模块一致。 二、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要求https://www.wzdozx.com/news/szxkjd/szxkjd/newsShow1411.html
1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籍简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籍内容介绍《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创作的法学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47年出版,1981年作者在原版内容上进行修改再版。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其次是将中国古代由汉至清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以察明中国古代法律由汉至清有无重大变化。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https://www.maigoo.com/citiao/978787.html
12.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律观后感中山大学法学院02级4班 蔡惠燕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https://www.unjs.com/h/b/683813.html
1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2号文库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费孝通是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学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我认为他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一本名为《乡https://m.588k.com/gdwk/2h/2069627.html
14.机电工程学院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语文、数学、英语、法律、职业道德、思政和人文社会的基本知识; https://www.gzjszy.cn/site5/n312/20200714/i72.html
15.乡土中国与现代司法《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撰写的一本社会学的小册子,他用十四篇篇幅不大的文章,通俗易懂地探讨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本性。该书隆隆盛名,对社会学研究和学习的价值自不待多言,即使对于法学院的学生而言,也常被列于必读书目之中。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从事实务工作越久,对这本常翻常新的经典著作的感悟就越深。它为我们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8/id/3470504.shtml
16.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什么是国学?国学与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关系?国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及人心的安立有什么关系?本文拟略加阐述,就教于方家。 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 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http://www.chinakongzi.org/dajiatan/201709/t20170913_143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