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

2023年7月12日上午,第十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京举行,10名“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获得者和20名提名奖获得者受到表彰。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研究员榜上有名,荣获“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既是实至名归,亦是众望所归,更存蓄着谢增毅积年累月的不懈坚持与辛勤汗水。

多年来,谢增毅深耕法学理论研究,为社会法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发挥专业所长,积极为法治实践建言献策,践行服务社会的情怀和使命;他自觉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努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他积极推动对外法学交流,促进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

他用“时刻在路上”的姿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彰显了一位法学学者的社会责任与有为担当。

由民商法转入社会法,理论对策研究并重

进入21世纪以后,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法理论和实践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2005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成立全国第一个社会法研究室。同年9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宣告成立。

彼时,谢增毅刚刚结束自己清华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博士的学业,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也是在此时,即将“而立”之年的他,遇到了职业生涯的一道选择题——是从事民商法研究,还是研究社会法?

一边是与自己专业对口且较为成熟的学科,另一边是在当时很新、较为冷门的专业,颇有“拓荒”之意,自然具有一定难度。谢增毅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要当拓荒牛,去啃“硬骨头”。

“当时,国家比较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且研究所也需要加强对该学科的研究。”谈起具体原因,谢增毅简明扼要。2005年,年轻的谢增毅加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社会法研究室,成为该室名副其实的三大“元老”之一。

之后,谢增毅对这门新兴学科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拓性探索。除了社会法基础理论,他对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和劳动法制度的完善,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19年,他出版了个人代表性专著《劳动合同法论》。

谢增毅还于201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论文《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探索解决我国劳动法领域长期未深入研究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并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类一等奖。

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和切实解决,一直是谢增毅拓展新视域、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的源头活水。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就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灵活就业迅猛发展,在就业总量中占据重要比例。

“新型用工方式的法律保护任重道远。例如,对于平台用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仍面临巨大挑战。”谢增毅说,数字技术的发展,除了对就业形态产生重大影响,也使劳动者的传统权利受到严重威胁,劳动者权利体系面临重构与加强。

谢增毅介绍,一方面,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尤其是言论自由权利等受到侵蚀。另一方面,劳动者的新型权利,诸如“个人信息权益”和“离线权”等急需确立,劳动者的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愈显重要,职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亟待完善。

自从投身社会法的学术研究之后,谢增毅凭借着不懈努力,攻坚克难,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据统计,多年来,谢增毅在社会法领域共发表专著5部、论文60多篇,其中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发表11篇,学术成就可谓是硕果累累、引人注目。

记者观察到,谢增毅发表的论文在劳动法这一相对较小学科中,引用率相当可观,被引次数超过100的多达15篇,其中超过300次的有两篇。这恰恰说明其理论研究在学界获得高度认可,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对社会法理论研究方面贡献颇多。

除了理论研究,谢增毅还深植对策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着中央确定的三大定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为党中央和国家决策服务的思想库、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定位,实际上对学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从事理论研究,还要从事对策研究。响应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者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要服务党和国家。”谢增毅深有感触地说。

正所谓“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信念,谢增毅瞄准老百姓诉求强烈的真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积极参与立法实践。

他多次应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依法治国办、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全国总工会的邀请就劳动合同法、职业病防治法、职业教育法、工伤保险条例以及社会救助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发表真知灼见,出谋划策。

2016至2020年,经组织考察和全国总工会党组决定,谢增毅兼任全国总工会法律部副部长,发挥专业之长,认真履职,踊跃参与调研和文件起草等一系列工作,为工会法律工作和社会法治建设实践,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做好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他还积极为法治实践建言献策,先后写出不少对策研究报告。“主要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围绕编纂劳动法典、劳动法律体系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反就业歧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谢增毅介绍说。

谢增毅用将近二十年的坚守和奋进,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真挚初心与毅然选择。如今,他已成为社会法学界的佼佼者:在2015年当选中国法学会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202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还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深入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中国法治故事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我的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成绩的取得,无论是理论、对策研究还是服务法治实践,都离不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都是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成果。”谢增毅深有感悟地说。

例如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理论版)一文中,他对农业农村农民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三农”问题作出的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这些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来讲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国外对中国法治的进步包括社会法的进步了解不够,甚至带有一些偏见。”谢增毅认为,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积极宣传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推动学术交流,是我们掌握话语权、提高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为了提高我国法治建设的国际影响力,谢增毅不断在国外出版和发表多项学术成果。他先后在德国知名出版机构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英文劳动法专著《中国劳动法的进步与挑战》;作为主编之一编辑《新技术与法律》一书在波兰出版;在英文SSCI期刊等发表外文论文7篇,积极宣传我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他在国外发表的多项成果,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社会法学的国际影响。

在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科研处处长和副所长期间,谢增毅还一直着力推动对外法学交流活动。他积极推动和致力于法学所与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法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法学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私法和国际私法研究所等世界著名法学院和研究机构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作为主要成员,多次组织中日比较法研讨会、中芬比较法研讨会、中波比较法研讨会、中加比较法研讨会、中国社科论坛(法治)等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2006至2007年,谢增毅曾去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对英美国家的劳动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十多年来,他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海外学府,发表演讲或参加学术会议,宣传我国法治建设成就,阐述中国法治理论,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而不懈努力。

科研行政双肩挑,十年磨炼终获奖

一路跋山涉水,一路激情满怀。

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同时,谢增毅更是将科研、行政“双肩挑”。

2010年起,谢增毅主持法学所科研处工作长达11年。随后,在2021年担任法学所副所长。在长期繁忙的行政工作同时,他始终未曾按下那颗炽热的科研之心,取得众多学术成果,难能可贵,令人钦佩。

功夫不负有心人。此次谢增毅跻身十大“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过程中虽不乏酸甜苦辣,更有其埋头苦干的钻劲、厚积薄发的韧劲,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早在2014年,谢增毅就参加了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的评选活动,并获得了提名奖。“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副研究员,就获得了提名奖,当时是比较惊喜的。”谢增毅袒露自己的心声。

2017年,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谢增毅仅仅入围候选人,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在随后的2020年,再一次获得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他对记者坦白,当时心里失望伴着沮丧,不免有几分失落之感。但他选择将这复杂的情绪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今年谢增毅第四次入围并终于获奖。回首这一路,虽然充满坎坷,但是他始终锚定目标不放弃,终于斩获属于自己的荣誉。

回望来时路,谢增毅不无感慨。他告诉记者,能够正确对待过程当中的得与失,是极为重要的。“参评只是作为一个手段,其目的更多是去看到自己的不足,然后不断补足短板、进步成长。中国法学会设置这个奖项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激励我不断努力、不断前进。”谢增毅激动地说。

THE END
1.2022关于全国法制宣传日学习心得领悟通过开展以宪法为核心、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活动主题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不但在广大职工中掀起学法、守法的法制宣传热潮,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和权利意识,普及了法律知识,提高了收费服务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交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https://m.zuowendang.com/fanwen/1665310783.html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的人来说可谓是不可不读之经典著作。笔者初入法律之门时,曾读过梁治平先生的《法辨》一书,先生在《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一文中归纳了他读此书时归纳的两个命题:“第一,中国古代社会是身份社会;第二,中国古代法律是伦理法律。”在阅读前述书籍和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w9sf05.html
3.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4.本册教材意图通过情境体验、理性思辨、探究分享、合作实践等活动设计,使学生的生命经验能够代入、嵌入、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叙事,将对祖国与时代进步的切身感受和具体认知统整到学生自我道德人格的建构中,通过对个人成长与伟大时代紧密联系的自觉体悟,逐步接受、认同和内化国家和社会对富强https://www.meipian.cn/372doca5
4.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20240811.docx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后感1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42196637.html
5.关于法律的认识论文12篇(全文)因此, 从这方面来看,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主体是唯一的, 但是也是受限制的, 要明确分析好个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财产这一块, 涉及到资金, 都是一些敏感的话题。 2.投资主体投资多个一人有限责任做出限制 中国的市场经济, 法律制度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公司法明确规定, 一个人只能投资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en64a62.html
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评欲将法律作为一门志业而研习者,无一不需回望中华法律在历史上走过的颠沛之路,以感悟流淌在现代法治血液里的本土文化基因。卓有洞见的法律史著作数目颇巨,瞿同祖先生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无论是从内容的价值还是从方法论的启示意义上讲,都可谓入门之经典,故记文以述之。一、本书的方法论与分析框架概观《中国法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96427/
7.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初步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说普通话;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和社会交往,养成文明的沟通习惯。 (二)识字与写字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能认读和书写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例如:个人姓名、家庭住址、小区名、医院、车站站牌、超市、商场等公共场所常用文字)。 (三)阅读 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阅读简单的应用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8.感悟考古课程中国很早虽然就出现了研究古代器物的金石学,但研究的对象乃是上面我们所说的非考古遗存,也就是传世文物。真正的近代考古学完全是随近代学术体系一道从西方传来的,出现在上个世纪20年代。时至今日,考古学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庞大的学科。发展出多种分支学科。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不平等社会的出现与国家的起源,这三个https://higher.smartedu.cn/course/6260b091f29a9e60d0f252ec
9.第36期旗文周报(2022.7.117.17)中国足协主席陈戌源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校园足球、社会青训机构、职业俱乐部梯队高度融合,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动的全新模式,对足球运动普及、后备人才培养和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足协男足青训部部长乔岱虎表示,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就是鼓励专业资源与学校加强合作,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http://www.qizhijiaofu.com/newsInfo-4608-127.html
10.必读高考政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命题纲要解读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科考试必备知识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4个必修模块,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3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具体考查内容与《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各模块一致。 二、高考思想政治科考查要求https://www.wzdozx.com/news/szxkjd/szxkjd/newsShow1411.html
11.《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籍简介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书籍内容介绍《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创作的法学著作,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47年出版,1981年作者在原版内容上进行修改再版。本书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其次是将中国古代由汉至清二千余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研究,以察明中国古代法律由汉至清有无重大变化。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史https://www.maigoo.com/citiao/978787.html
12.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律观后感中山大学法学院02级4班 蔡惠燕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法律也不例外。它与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维护当时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反映了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社会结构,竭力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瞿同祖先生在其大作《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中详细地阐述了产生https://www.unjs.com/h/b/683813.html
13.《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2号文库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千文网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费孝通是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学大家,他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国外,费孝通以《江村经济》闻名于世,但我认为他在20世纪40年代完成的一本名为《乡https://m.588k.com/gdwk/2h/2069627.html
14.机电工程学院5.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掌握基本运动知识和一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健身与卫生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 6.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 (2)知识 1.掌握语文、数学、英语、法律、职业道德、思政和人文社会的基本知识; https://www.gzjszy.cn/site5/n312/20200714/i72.html
15.乡土中国与现代司法《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撰写的一本社会学的小册子,他用十四篇篇幅不大的文章,通俗易懂地探讨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本性。该书隆隆盛名,对社会学研究和学习的价值自不待多言,即使对于法学院的学生而言,也常被列于必读书目之中。作为一名司法工作者,从事实务工作越久,对这本常翻常新的经典著作的感悟就越深。它为我们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8/id/3470504.shtml
16.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典型什么是国学?国学与文化软实力有什么关系?国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及人心的安立有什么关系?本文拟略加阐述,就教于方家。 国学不仅仅是学问或学术的概念,而且还是民族性与民族魂的概念 简单地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称。中华各民族从古代到今天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与时代的蒙学读物、习俗、礼仪、语言、文字、天学、http://www.chinakongzi.org/dajiatan/201709/t20170913_143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