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领域,国家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置于重中之重位置。过去十年间,社会政策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公益慈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黄金十年”慈善事业发展取得十大进展
十年来,慈善事业取得诸多发展,如今,慈善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凸显,已经成为纾贫济困、扶弱救灾、加强社会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中一支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
01
(一)《慈善法》颁行推动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化时代
2015年,酝酿多年的《慈善法》草案分别于10月和12月提交至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初审和再审,并公开征求意见。在此期间,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为代表的高校智库机构深度参与,为立法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慈善法》,并定于同年9月1日正式施行。《慈善法》是我国首部慈善领域的基本法律,其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善的新时代。同时,地方积极推进一系列与《慈善法》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落地,助推构建大慈善理念下的慈善事业法治格局。
02
(二)社会组织登记突破双重管理体制,组织数量翻倍增长
03
(三)慈善主体多元化、慈善方式多样化为大众慈善开辟了广阔道路
近年来,慈善主体和慈善参与方式日益多元,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名人、普通公众也参与到慈善中来。在个人参与方面,互联网慈善发展迅猛成为现代化慈善新亮点。
04
(四)慈善捐赠八年增长1.2倍,助力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现
05
(五)慈善信托财产总规模超30亿元,慈善模式创新发展
06
(六)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发展更加规范化
十年间,志愿服务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志愿者元年,再经历了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要赛事,公众志愿服务参与度不断提升,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调查显示,我国志愿者总规模从2008年的近1亿人发展到了2018年的约2亿人(1.98亿人),约占中国大陆人口的14%。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领域第一部专门法规《志愿服务条例》2017年颁布实施,志愿服务进入了依法发展的轨道。
07
(七)地方不断创新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新路径
地方除响应、落实中央出台的公益慈善政策外,也不断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公益慈善发展路径。同时,各地通过搭建平台、简化行政程序、创建慈善示范社区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当地公益慈善活力。
08
(八)慈善力量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严峻考验并锻炼成长
过去十年间,我国经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重大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一次又一次激发全国人民的善心善举。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社会各界纷纷参与疫情防控,各级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将捐赠款物重点投向湖北省和武汉市等疫情严重地区,为抗疫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09
中国人民警察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向国务院申请设立的人民警察专属节日,2020年7月11日,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21年起,将每年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
(九)中国慈善大踏步走向世界,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17年,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将在未来3年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600亿元人民币援助。在此契机下,中国民间慈善力量积极通过项目合作、资金资助等形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益(慈善)组织开展交流。
此外,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民间慈善力量在国际抗疫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加快了我国慈善组织走出去的进程。
10
(十)慈善文化不断发展,超70家研究机构推动善知识体系建设
慈善文化不断发展,慈善教育逐渐普及,使得全社会慈善氛围愈加浓厚,善知识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
二、未来慈善事业发展六大趋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慈善事业发展硕果累累的基础上,我国将继续推动涉及民生的诸项事业,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健康发展。
在未来我国进入基本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慈善事业将在慈善法治建设、志愿服务发展等方面迎来新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将更加健全
(二)志愿服务制度化、标准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未来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志愿服务行为将得到必要的保障和激励,志愿服务的质量将不断提升。养老、儿童保护、环保、体育和“一带一路”等多个领域都将为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新机遇。
(三)慈善事业将转向更广泛的公益事业和社会服务
(四)科技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科技手段在推动公益慈善领域创新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引擎作用,全面助力公益慈善事业和慈善组织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
2018年民政部发布《社会组织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信用体系建设成效逐步显现;同年民政部印发《“互联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行动方案(2018—2020年)》,旨在依托“互联网+”,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慈善中国、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等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了有效的信息公开渠道;区块链技术凭借其去中心化、透明度高、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在公益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科技公司将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公益慈善领域,技术与慈善的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科技进步将持续助力慈善组织诚信体系建设。
(五)社会价值逐渐引领经济价值
公益与商业的跨界融合激发慈善领域创新,社会价值开始引领经济价值。一方面,以创新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不断创立,截至2018年底,有234家机构获得中国慈展会社会企业认证。另一方面,商业公司在内外部驱动下,以商业的思维改造慈善的实现方式,不断探索用商业思维和模式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此外,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的兴起推动财富向善,表明慈善和商业正在不断的互动中实现跨界融合。一种社会价值引领经济价值的善经济模式将逐步兴起。
(六)中国慈善力量将广泛参与全球治理
中华民族一直有乐善好施的传统和扶危济困的文化基因。随着中国慈善力量的不断壮大,慈善组织与专业志愿者搭建社会成员助人与受助之间的桥梁,建立了现代慈善运行机制下的慈善服务网络。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世界各国慈善力量积极参与,并相互支援,跨国合作,形成全球性慈善救助的大格局,促进了慈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百年不遇的全球性人道主义危机及前所未有的全球慈善力量大联合,使得2020年成为真正的全球慈善元年。在慈善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治理离不开中国慈善的力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慈善力量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广度不断增加。
未来,中国慈善力量通过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以及多元的国际倡导平台,一方面将深度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贡献解决国际问题的中国方案;另一方面也将利用国际资源培养慈善领域国际化人同时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慈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