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路径研究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路径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其中一个“全面”便是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法治意识水平的高低,对全社会法治意识的提高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有深远的影响。

2.法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国家层面: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国家富强稳定。

(2)经济层面:大学生同样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对市场经济有秩序地运转至关重要。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合法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3)社会层面:在现代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武器是法律。因此,良好的法律修养对于大学生维护个人合法权益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内涵及特点

大学生具备的法律素养是指,除了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包括对专业法律知识的熟识,良好的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甚至更严密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法律实践和运用能力的具备。

大学生法律素养具备的特点有:

1.学法热情高,但对法律的整体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大学生知识储备的增加,他们对法律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加。尽管大学生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仍较为薄弱。

2.守法护法观念明确,却“知”、“行”脱节。

法律一旦形成,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公正性,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社会集团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权利至高无上。尽管如此,大学生处理实际法律问题时能力低下。据调查了解,不少大学生是知道法律条规的,但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知”而不懂“行”,最终不“行”。

三、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

此外,大多数大学生守法护法观念明确,却“知”、“行”脱节。尤其当情与法、理与法冲突r,他们便束手无措了。在调查“权利与义务关系”时,有79%的学生认为“权利是第一位的”,说明大学生已经有很强的权利意识。这些数据显示相当部分大学生是知道法律条规的,但是真正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无从下手,无法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不能正确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2.当前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形成原因。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从逐渐形成到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其本身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律意识形成原因如下:

(1)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校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最关键的阶段,在心理方面不断走向成熟,但不算是完全成熟,他们往往自控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性格敏感冲动、精力比较旺盛。而且在校大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长辈的过分宠爱,性格通常比较自我,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没有接受过完善的法制教育,所以,他们遭遇学习、感情及工作上的困难时,会因为无法承受而做出过激的行为,轻者给自己带来损失,重者还会伤害其他人。

(2)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在小学及中学阶段,学校看重的只是学生的成绩,却不看重法律素养的培养。高等院校虽然在法制教育方面加大了力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还是有不足之处。现阶段,各个高等院校还是很重视专业发展、学科建设及科研成就,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与法律有关,但仅这门课是很难学到全面的法律知识,更不可能培养法律素养。

(3)现实生活中某些不良社会因素的潜在影响: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正确的价值观及社会观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意识。

四、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路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1)法制教育课时安排略少:当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课时安排普遍较少,大一学生大概是每周两节,而大学二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却没有必修的法制教育课程(除法律专业外)。法制教育课程安排少,供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更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

(2)法制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高校法制教育内容制定得适当与否直接关系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时,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确定课程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法律基础课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直接体现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这本书有三大特点:一是知识性;二是宏观性;三是法学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一部各类法学教材的缩写本,是高校现行法制教育教学主渠道和教学内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应该尽可能具体,具有导向性和具体性,让大学生充分理解所学法律知识。

(3)法制教育的形式方法不具多样性:高校实现法制教育目标的教育途径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实现。我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曾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进行形势和政策教育、传统教育、开展正反两方面的对比等。时至今日,这些方式方法仍然可用。但是,面对新时期的新要求,法制教育必须创新。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用灌输方法作为传授法制教育知识的唯一手段和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易调动起大学生学习和探索法律知识的兴趣。此外这样的教学模式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失去参加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

2.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取得实效、达到预期效果的根本保证。但目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还有待完善,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师资队伍的专业性不强、教师对法制教育课程缺乏重视。大多高校还没有一支拥有完备法律知识,既能从事法律理论教学,又有一定法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缺少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律学习和法律实践过程的科学指导;学校很少聘请司法、公安等部门的法律工作者担任兼职教师,将他们丰富、鲜活的法律实践经验传授给大学生。

3.高校法制教育氛围不浓厚。

从学校角度来说,配合课程法制教学,高校要营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法制氛围。学校要严明校风校纪,各项工作的开展要按章办事,发挥制度的约束和导向功能,打造公正、民主的工作氛围;要科学引导学生看待社会存在的法律问题,树立对法律的权威和对法治社会的信心;要利用多个教育平台和多样的媒介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通过春风化雨的法律文化的熏陶,真正让法制理念深入人心。

五、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及有关法律素养培养路径的建议

1.学校层面。

2.社会层面。

参考文献:

[1]肖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邓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6.

[3]吴昕.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

[4]何乐.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5]宋丽.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

[6]许平.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

[7]孙碧燕.依法治国语境下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0).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路径

“生态旅游”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1999年“中国生态环境旅游年”和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年”的确定以及主办“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的影响下,生态旅游呈现较大发展态势。

一、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中出现的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开发资金短缺。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硬件及软件建设,和建设这些硬件需要的大量资金的支持。但在我国各大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中,普遍缺少资金支持。由于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是未受人为破坏的,开发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多的资金来建设生态旅游资源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促销国内外市场,培训专业的生态旅游人员。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政府不可能对旅游业进行大量投入。因此,资金短缺将是我国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长期性制约因素。

二是生态旅游科技管理水平低下。随着我国的生态旅游的迅速扩大,大部分生态旅游项目处于一种高负荷的运转状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生态旅游发展要向集约型转变。对此,生态旅游经营管理尤其需要高新科技的支持。但现阶段生态旅游环境管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低水平、低效率状态,很多生态旅游目的地缺少旅游环境监测系统和保护设施,污水、垃圾处理仍采用原始方式就近排放,造成生态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威胁珍贵物种的生存。

三是民族特色文化的丢失。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是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外来和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一些生态旅游的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一些生态旅游地将古朴的民俗民风、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原有的文化价值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同时,生态旅游发展使当地居民认识到地方文化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存在差异,他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同化。

二、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三)建立适合我国的旅游企业奖惩机制。强化旅游环境监管,坚决及时纠正借用生态旅游名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努力监督与保证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质量。由政府出台建立针对生态旅游企业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于真正的生态旅游企业应予以奖励,促进他们在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的促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无视国家政策标准,随意进行旅游开发,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社区利益为代价来牟取高额利润的旅游企业,要进行严厉的惩治,包括经济处罚和土地使用权、旅游开发权的收回等。

(四)加强生态旅游专项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有重点地推广一批成熟的先进技术。紧密结合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旅游工作研究学等多学科开展生态旅游研究,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旅游理论的联系,在拓宽理论基础研究的同时,促进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发展。

(五)探索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建议各级政府制订生态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建立生态旅游责任保证金制度,采取多样化资金支持措施,引导和促进旅游业向生态旅游方向发展。

(六)加强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人员培训。应加强对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破坏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进行景区建设,吸引游客,达到良性循环。启动面向各类人员的综合培训计划,建立一支具备旅游先进理念,善于经营管理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对旅游者进行旅游环保教育。如旅游前的环保教育;在门票、导游图、宣传资料上添加环保内容;导游引导游客游览时,结合旅游环境保护内容讲解等。

旅游业的发展暨依赖于良好的旅游环境,又往往污染、破坏旅游环境,因此,只有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协调旅游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祝光耀.加强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12,(6).

[2]林漫亚.旅游与环保的现实冲突[J].改革与开放,2013,(2).

【关键词】旅游开发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

问题的提出

泸沽湖流域位于川、滇交界处,面积5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17个沙滩、14个海滩、5个全岛、3个半岛和1个海堤连岛,形态各异,翠绿如玉。其中,宁蒗一侧的黑瓦吾岛、里无比岛和里格岛成为湖中最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的景点,被誉为“蓬莱三岛”。①摩梭人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他们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当家和女性成员传宗接代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结合自愿、离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称走婚)的生活方式,被人们称为“东方的女儿国”。②

在泸沽湖,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是文化。泸沽湖旅游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1994年被云南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旅游度假区。进入21世纪以来,“摩梭风情园”、“摩梭之家”、“民族园”等极具特色的家庭旅社相继出现,泸沽湖的特色文化旅游取得快速发展。③摩梭文化是摩梭人的标志,是摩梭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所在。泸沽湖摩梭文化以其神秘性、原始性、独特性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的求知、求异的精神享受和心理需求,使泸沽湖旅游发展成为可能的同时,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随着泸沽湖旅游资源的持续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对摩梭人的语言、服饰等产生巨大影响,极具特色的摩梭文化正悄然褪色,文化保护缺少等问题凸显。因此,在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同时,如何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不仅是促进地方旅游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更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泸沽湖旅游开发对摩梭文化的影响分析

传统建筑逐渐被现代风格建筑所取代。泸沽湖民房是极具特色的“木楞子房”。④在走访中发现,随着泸沽湖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摩梭母系家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泸沽湖里格村主要道路旁、水岸边的大型旅游设施中80%是由经济富裕的外来者集资修建的,风格现代;有经济能力的摩梭人也试图用其他材料改建家屋以炫耀财富,50%的建筑是用木材修建的;或是推展“民宿”,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增加旅社的空间量,楼层高达四五层,完全失去了摩梭人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色。

传统服饰逐渐成为旅游接待的“工作服”。传统的摩梭人服饰具有独特的着装风貌和特色。在12岁举行成丁礼后,男女都穿金边大襟上衣,纽扣多为银币或彩珠,女性下身着百褶裙,腰系花腰带,男子均配腰刀,下穿宽脚裤。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旁的摩梭人在服饰方面也出现了多元的取向。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年长者穿着本民族服装外,95%以上的年轻一代都取向于现代都市流行的夹克、牛仔等时装。只有在接待游客时,他们才穿上摩梭服装,民族服装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旅游接待的“工作服”。

摩梭语“汉化”现象非常严重。民族语言是民族共同体成员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本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服务对汉语的需要程度不断提高,流利的汉语已成为谋生的重要媒介,为此大量的摩梭人开始学习汉语,而且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语言,摩梭语正逐渐被汉语所取代。尽管泸沽湖地区从2008年起开始组织开展摩梭语培训,且政府给每天去学的人一定的现金补助,但通过调查得知,90%的人都没有用心去学,培训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摩梭人并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特别是年轻一代,还没有意识到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这也是造成摩梭语汉化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的“走婚”习俗逐渐被一夫一妻制所代替。1999年落水村75户摩梭家庭中,母系家庭为48户,父系家庭19户,双系家庭8户。2011年泸沽湖里格村46户摩梭家庭,母系家庭为8户,父系家庭38户。以上变化显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外界文化的侵入、教育的普及和汉化的影响,许多年轻摩梭男性的价值观开始发生变化,他们因憧憬男人自尊的生活状态而不再“走婚”,而是努力打拼事业,真正负起家庭的责任;同时,大部分年轻女性摩梭人随着观念的开发和经济压力加大,也不再坚持独立承担家庭的沉重负担,泸沽湖传统的“走婚”习俗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宗教文化传承遇到窘境。摩梭人信仰的是达巴教,达巴在摩梭语中的意思是“智者”。作为摩梭人原始的宗教,以自然、神灵、女神崇拜为信仰基础。在过去,每个村几乎都有自己的达巴,活动也很频繁。现在摩梭人由于受现代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影响,很多人不再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达巴,都送孩子去读书求学,接受现代教育。仅以阿瓦家族为例,在外祖父那辈,家族20多人,有6个是达巴,但到孙子这辈,就只有1个达巴。随着老一代达巴逐渐老去或去世,宗教文化传承的问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

旅游开发背景下泸沽湖摩梭文化保护对策

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摩梭传统技艺、手工艺的传承、开发工作,组织开发生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针对现代社会对泸沽湖摩梭文化的冲击,在科学规划和有度开发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绿色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及保护的实施路径,可以在泸沽湖附近划出专门区域设立“摩梭民俗风情文化村”,作为对摩梭文化进行全面抢救、研究、传习和展示的基地,为摩梭文化的发展培育新的“文化积淀场”。

引导摩梭人不断提升文化保护的自觉性。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因在于摩梭人自身。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摩梭人的文化保护自觉性,一方面,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让摩梭人认识到保护自身特色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整个民族就会逐渐走向消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年轻一代摩梭人文化保护自觉的教育力度,积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现代新思想和文化传承的关系,要在尊重、认同和向往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唤起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从而使他们更加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遵循民族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增强摩梭人自觉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教育督促游客严格自身行为。应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不仅要营造保护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更要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达到制度化和常态化,让教育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尊重摩梭人的风俗习惯,严格要求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开展多元形式的活动让游客深入体会到独特的民族文化,从而增强游客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自律意识。

结语

【作者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注释】

①王维艳等:“泸沽湖摩梭母系文化‘孤岛’及其文化生态透视”,《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第1期

②唐世贵:“摩梭人母系氏族社会新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③和自学:“永宁摩梭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关键词:区域旅游;联动开发;困境;出路

[基金项目]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哲学社科项目(2011sk063).

1.“两山一湖”旅游区概况

“两山一湖”旅游区是以皖南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为中心,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全部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泾县、旌德县。该旅游区是安徽省旅游资源最密集和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由于本地区地脉一致,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互补,旅游市场互动,加上邻近中国最大的客源市场和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区域旅游联动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2.“两山一湖”旅游区区域旅游联动的困境

综观国内大多数旅游区域,联动开发仍处于一种分散化、低水平状态,合作难于深入进行,甚至处于有始无终、有名无实的状态。“两山一湖”旅游区旅游联动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资金投入、交通、产品方面不能令人满意。2.1政府重视,但实施力度不大

众所周知,目前区域旅游联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推动力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来自政府决策层,故而在其启动期与成长期,政府的管理与推动作用至关重要。同时,上下配合也不容忽视。要突破行政地域框框,提高彼此的“认同感”,克服在项目筛选、资源配置、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的大小矛盾,共同营造世界级旅游胜地。

区域旅游联动应是“双赢”的问题,不会损害对方利益。但在现实中,个别景区景点争资源、占地盘,缺乏一盘棋的思想。有的地方发展旅游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对本地的特色和优势及在“两山一湖”旅游区中的定位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两山一湖”旅游区发展不平衡,存在黄山强,九华山、太平湖弱和黄山市强,池州市、宣城市弱的“一强二弱”现象。

2.2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体规划别强调了“两山一湖”旅游区内外交通的方便性和快捷性,但目前该地区的交通通而不畅,制约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2.3产品系列少

“两山一湖”旅游区很少存在旅游资源跨区域共有现象,它属于产品组合性跨行政区域联合开发,即为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增加旅游组合产品的长度、广度与深度而联合开发。如果说资源共有性联合开发带有天然自发性质,那么产品组合性联合开发就更多地体现出人为开拓特点。现有的产品主要为自然观光型,休闲度假产品开发滞后,徽州文化、宗教文化的专题产品开发不够,产品系列少。

2.4宣传促销缺乏规模性、整体性

“两山一湖”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纵向比进步不小;横向比,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与其高密度、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原因之一,缺乏整体意识,联合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没有形成集团性促销模式,没有打出“两山一湖”旅游区阵式。政府高层之间缺乏联合促销意识,个私企业间的合作反而走在政府的前面。一些高品位的景区知名度不高,发展大旅游的氛围没有形成。近年来,九华山的海外游客增幅不大,在四大佛教名山中,其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均排名靠后;黄山观光旅游居多,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较少,客源市场结构过于狭窄。

2.5客流互动状况不理想

2010年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2.83%的到黄山的游客游览黄山之后游览九华山,19.80%的到九华山的游客游览九华山之后游览黄山,双方之间的送客量相距甚远,客流互动状况非常不理想。客流互动情况不理想,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九华山知名度较低,二是九华山的可进入性和自然风光都逊于黄山,三是有些游人对佛教文化不感兴趣或者认为有比九华山更好的佛教旅游胜地。

3.“两山一湖”旅游区区域旅游联动的对策研究

3.1构建一体化管理体制――政府介入区域旅游联动

一般而言,区域旅游联动中的联动主体可分为两大类,即企业和政府。从理论上讲,企业应该是区域旅游联动中最重要的主体,但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旅游联动中长期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所以,政府实际上是联动的第一主体,企业则是联动的第二主体。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联动中既可能达成区域共同发展的联动关系,也有可能导致联动的破灭。加强探讨政府作用并不是忽视企业联动,而是加强政府对企业间联动所起推动作用的探索,以发挥其积极方面。

“两山一湖”旅游区涉及3个市的10个县和4个县级区,诸多方面的协作管理十分重要,因此,构建一体化管理体制、强化旅游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3.2完善旅游交通体系

“两山一湖”旅游区最大的交通问题是交通通而不畅,时效性差。没有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不可能有发达的旅游业。现代旅游业更要求有可供选择的多种安全、方便、快捷、舒适的交通,以保证广大旅游者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3.3整合资源,创新产品

“两山一湖”旅游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不少问题。今后景区景点建设必须本着“两山一湖”旅游区一盘棋和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和旅游者旅游目的的发展趋势,各旅游地之间要有一定的水平分工,各自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旅游产品,进而形成系列齐全、各自优势突出的“两山一湖”旅游区旅游产品大系,为旅游者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降低游人单位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成本,进而扩大客流规模。根据各旅游地旅游资源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和旅游者旅游目的发展趋势,“两山一湖”旅游区各主要旅游地主导旅游产品应向精品化及错位化的方向发展。

3.4统筹市场营销

4.讨论

为加速区域旅游联动,2009年7月,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这是继“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后,又一个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将整合各市旅游资源、打造精品,加强徽文化保护开发,开发遗产旅游、修学旅游、节庆旅游三大旅游品牌等。同时,新的“旅游文化示范区”将加快建设以黄山、九华山为重点的世界级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促进皖南大开发。

参考文献

[1]葛丽芳.对安徽“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J].财贸研究,2002(5):119-121.

[2]黄成林.安徽“两山一湖”地区的旅游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问题[J].灾害学,2003,18(4):79-85.

关键词:绿色经济财税政策低碳经济

一、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二、完善广西绿色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路径

(一)加大绿色经济财政预算投入

(二)强化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三)提升对低碳技术研发利用的税收优惠

(四)进一步强化政府采购政策的执行

三、结束语

[关键词]环塔里木经济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思路

文化旅游产业是最具发展活力、最具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壮大一个地区的经济,提升一个地区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塔里木经济圈是新疆政府继天山北坡经济带之后提出的第二个经济带,因其所含区域紧紧环绕在塔里木盆地周围而命名,简称“塔圈”。范围包括环绕在塔里木盆地(或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五个地州。环塔里木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得到系统而合理开发后,定将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1发展塔圈文化旅游产业的必要性

新疆地处祖国的边陲,环塔里木经济圈属于更广袤的南疆,虽然该区域也有诸如塔里木河、博斯腾湖、塔克拉玛干沙漠、乔格里峰等中外闻名的名山大河与大漠,但都是未经开发利用的原始自然景观,缺乏可观赏性,也没办法为该地区创造应有的经济效益。所以地理位置偏僻,景区之间距离远,旅游成本高,可进入性差,成为制约本地区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

上面是笔者根据新疆地图绘制的简易交通图,其中库尔勒、阿图什分别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克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以阿克苏为中心,阿克苏至库尔勒、喀什、和田的里程分别为561千米、462千米、465千米,如果从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出发,其距离更是吓人,动辄就是1000千米以上。同时,新疆大学的韩春祥教授指出,人均GDP和第三产业产值已经是普通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塔圈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新疆其他区域,财政对旅游投入能力有限,因此发展普通景观旅游时在开发、营销时就很容易受到限制。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旅游这种方式进入到异质文化的现实氛围中,以切身体验了解其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艺术、文化、历史、民族特点的行为。

其目的绝非单纯的消遣娱乐,而是为了知识与思想的提升。由于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塔圈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独一无二性,在很大程度消除了地理位置偏僻的不利影响,同时,文化旅游具有投入少,收益快,且长期效益等特点,又可缓解由于资金困难所造成的制约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未来塔圈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也会成为整个塔圈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2塔圈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国内外专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目的,各学者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如:张春香将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分为文化景观资源、文化风情资源、文化艺术资源三个大类;杨洪等在“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一文中将其分为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媒体文化;笔者本着简明实用原则,根据塔圈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划分为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四大类。

2.1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新疆有47个少数民族,是我国第二大民族聚居地,新疆的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在南疆的环塔里木经济圈,喀什与和田的维吾尔族、巴州的蒙古族、克州的克尔克孜族,这些少数民族都世居于此,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与民族风情,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偏僻,长期隔绝于其他社会,累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历史并保留了原生态文化遗产,大多数民族都有独立的语言、文字、婚娶、神话传说、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音乐舞蹈、绘画雕刻、饮食服饰、寺庙、居所、手工艺品、节庆娱乐活动,以及墓葬方式。如维吾尔与哈萨克等民族的小毡帽、彩绸连衣裙等千姿百态的服饰文化,风靡全国的烤全羊与烤羊肉串,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等各种香味俱佳的食品,叨羊、摔跤、赛马、姑娘追等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处处透露着浓郁的西域特色。

2.2神秘悠远的西域历史文化

新疆古称西域,在历史上环塔里木经济圈内的库尔勒、阿克苏、和田、喀什及辖区各县都曾是西域36国的若羌、楼兰、龟兹、姑墨、皮山、于阗、疏勒等国国都所在地,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也曾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正是多种文化的兼收并蓄,碰撞与交流,才孕育了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这种文化,风格独特、色彩奇异,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同于中原内地文化。在古“丝绸之路”几千公里的干线上,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烽燧、千佛洞、古建筑、古屯田遗址等,还有汉、晋、隋、唐等各历史时期治理新疆的都护府、都督府、屯田都尉府、将军府等历史遗存,所有这些都承载着极为丰富多彩的西域历史文化,也成为人们思古凭吊和历史研究的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

2.3包罗万象的宗教文化

新疆是个多种宗教传播区,先后有佛教、摩尼教、景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在这里传播,留下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和建筑遗存。最早佛教的传入,就是从印度传入于阗(今和田)、疏勒(今喀什)、龟兹(今阿克苏)、高昌(今吐鲁番),在公元4~5世纪西域佛教进入全盛时期,从而形成了位于塔里木盆地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龟兹与于阗两大佛教中心。到了宋代,伊斯兰教开始在新疆盛行,新疆现存宗教建筑中以伊斯兰教建筑最多,规模也最宏伟,它包括清真寺、圣地、圣墓与麻扎、名人墓葬等。这种系列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文化,正是开拓国际宗教文化旅游的雄厚物质基础。

2.4独特珍稀的艺术文化

3塔圈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3.1政府主导,联合旅游企业树立大旅游观念

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我国旅游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被实践证明的一条成功经验,要把塔圈的旅游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该区域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的亮点,保证旅游业长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参与与支持。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统一整合本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与统一规划本地区旅游开发方案。在本地区旅游业的前期设计与规划上,按照“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构建文化旅游发展框架,营造文化旅游发展环境。自2004年开始,塔圈五地州政府联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经过中科院、社科院、自治区设计院等的多位专家研究,塔圈五地州旅游规划方案已经出台,共有特色旅游、商务旅游、分时度假、自助旅游、西域国际影视基地游五大主题,26个三级主题和349个资源点的开发。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努力把握这一契机,将规划方案中的中长期目标逐一付诸实践。同时对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包装与统一宣传,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对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切实的保护,避免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变质与被破坏,所有这些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3.2重点突出,着力打造民俗文化与丝路文化两条主线

3.3特色为本,重点开发本城市具有垄断性质的文化旅游产品

3.4推陈出新,努力挖掘全国独一无二的军垦文化

从20世纪50年代由人民与地方部队集体转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起屯垦戍边这一历史使命伊始,沙漠变绿洲、荒原变城市,兵团人创造了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而兵团人五十多年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军垦文化。这种军垦文化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万人月下大垦荒,七人拉犁气死牛,八千湘女上天山”这些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故事与兵团人的奋斗精神,既是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分布在塔圈地域内的兵团人,由于环境更加恶劣,条件更为艰苦,其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阿克苏地区,20世纪60年代来自上海等地的近10万知青也参与了屯垦戍边,军队、知青与当地居民一道,这种轰轰烈烈的改造大自然的垦荒运动,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发展壮大塔圈旅游产业,可以充分挖掘军垦文化这一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将军垦文化中一切历史的、故事的、物质的、精神的因素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游客,另一方面把军垦文化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大农业观光等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可以打造出中国独一无二的“军垦文化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韩春祥.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布[J].经济地理,2009(5).

[3]李华.南疆五地州旅游方案已经出台[N].新疆日报,2004-10-05.

关键词:湖南;绿色经济;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企业面临一个最基本问题――持续性发展问题。近年来随着第一批“政策型、暴发型”企业发展的日趋平静,并有很多企业在发展中成了“流星”,现存的公司利润很难再有大的发展,企业发展面临新的“瓶颈”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流星”企业都是产品成功型企业,也就是凭借企业家的胆略和敏锐,抓住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个机遇、某个产品、某个项目、某种稀缺资源使企业迅速做大,但这种成功并不等于企业的成功,更谈不上企业的持续成功发展。一些目前“如日中天”的企业是否能在激荡的经济社会环境中仍然保持自己的发展速度,是不是也会迎来自己的“滑铁卢”?企业如何使自己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成为摆在所有企业面前的一道难以回避的课题。因此,讨论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站在企业层面上,从企业战略经营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给现代企业环境带来的变化,考虑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企业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所应做出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构建。

一、产业集群企业升级模式实施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技术创新一般是指新技术的开发或应用,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即在某一区域内相同产业的企业高度集群,充分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深化专业分工和社会协作,改进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市场上任何重大技术创新,集群内企业几乎都会同步吸纳消化这种创新成果,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

因此,产业集群内企业实现升级实施的技术创新路径必须选择好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并积极采取合理方式实施技术创新路径。

二、湖南省化工产业集群企业升级模式实施的实证分析

湖南高新技术研究所开发出了一种新的化工产品X3000,该产品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该产业集群共包含n家企业(A1,A2,A3……An),现均生产一种普通的化工产品X2000。该产业集群经营主导企业计划将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升级后产业集群内的各家企业将能够同时生产X2000和X3000两种产品。

假设该产业集群中各家企业的生产工人数量为:E1,E2,E3……En(人)

该产业集群中各家企业预计需要的技术升级费用为:F1,F2,F3……Fn(万元)

技术升级总过程共需1个月,在此期间,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将停产。

根据该产业集群市场营销人员进行市场调研所得X2000和X3000两种产品售价和市场需求量的对应数据,采用散点图曲线拟合的方法构建出X2000和X3000两种产品售价和市场需求量之间的方程关系为:

X2000产品:q1=α+β1pS11+β2pS21+β3pS31+……+βlpSl1

X3000产品:q2=γ+δ1pT12+δ2pT22+δ3pT32+……+βlpTl2

考虑到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条件等内外部因素,X2000和X3000两种产品的售价就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根据该产业集群市场营销人员的调研、财务管理人员的成本计量以及技术研发人员的价格估算,X2000产品售价的变化范围为:h1~h2元之间,X3000产品售价的变化范围为:k1~k2元之间。

每个X2000产品需要n1克老型化工原料(RWold),每个X3000产品需要n2克新型化工原料(RWnew),而该产业集群整体提供化工原料的生产能力约束为:

λ1×RWold+λ2RWnew≤RWtotal/年

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决定该产业集群内哪些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才能保证经济绩效水平的前提下,使得产业集群整体的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达到最佳水平?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选择了:0-1规划模型:

设有Zi(i=1,2,3……n)等n个变量,当企业A1进行技术升级时,令相应的Zi为1;反之,则令其为0,即有:

Zi=0(第i个企业不进行技术升级)1(第i个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Mi1:第i个企业生产X2000产品的数量

Mi2:第i个企业生产X3000产品的数量

X1:X2000产品的单价

X2:X3000产品的单价

Y1: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使用老型化工原料的总数量

Y2: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使用新型化工原料的总数量

然后,再采用整数规划的思想,求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最佳升级方案,即以利润(Q,单位为元)为总体规划指标变量,考虑到技术升级和不升级两种情况,利用0-1变量,同时在整数规划目标中包含技术升级和不升级两种情况,列出整数规划的总体规划目标函数maxQ,再对其加以约束,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总体规划目标函数: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应运而生。

一、现状与问题

无锡智慧城市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作为国际IEEE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已经形成独特的“无锡模式”。在此基础上,无锡先后成为全国首批18个“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之一,江苏“智慧旅游城市联盟”成员,智慧旅游建设快马加鞭。

二、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理念

(一)立足城市与区域。“立足城市与区域”首先,在“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建设的大背景下,无锡市智慧旅游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顶层设计就应最大程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将其发展战略、建设目标和建设举措等方面与之相呼应,避免重复建设。其次就是要结合江苏和无锡的实际情况、符合无锡的城市特点、凸显无锡的城市个性、文化内涵,坚持从城市与区域出发,又回归区域与城市的理念。

(三)基于系统开发与运营。首先,智慧旅游作为“智慧无锡”和“智慧江苏”大系统的一部分,在进行顶层设计的编制时,应当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指导和考量,确保智慧旅游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结构性,进而提出无锡市智慧旅游系统的概念和技术架构图。其次,智慧旅游系统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要系统地对涉及的各类软件进行规划设计。

三、基于顶层设计理念的无锡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一)以无锡智慧城市平台大数据体系为基础,设计和构建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无锡市已基本形成了“一中心(城市大数据中心)+四平台(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经济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以及民生综合服务平台)”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信息平台布置格局。无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必须依托城市和^域的大数据生态体系,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云平台和数据库,实现旅游行业信息的收集、分类、处理、的自动化。

(二)以行业建设规范标准的顶层设计和研究制定,推动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建设

需要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的智慧旅游规范标准涵盖旅游业主要业态,包括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乡村旅游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在此基础上,以行业要求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推进智慧旅游景区、智慧酒店和智慧旅行社试点示范建设,强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中的应用,促进和提高其智能服务水平,提升其智能服务质量;推动和逐步完善旅游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引导旅游乡村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促进旅游乡村电子商务建设和推广。

>>浅谈"小产权房"买受人的利益保护一房二卖当中买受人权益的保护问题研究小产权房合法化路径研究我国农村小产权房“转正”路径研究小产权房研究综述小产权房问题研究深圳试水“小产权保障房”小产权房逼问制度变迁路径小产权房转化为保障性住房的实证研究公民权利保障视角下的小产权房问题研究小产权房合法化研究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研究小产权房规制政策研究小产权房合理化研究从保障性方面考虑小产权房问题出路“小产权房”何去何从“小产权”房何去何从小产权房何去何从浅析小产权房小产权房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清华大学城镇化全国入户调查数据[EB/OL].(2014-03-10)[2014-05-05]..

[5]谢学飞.小产权房困境之法律分析[J].中国审判,2010(1).

[6]汪泉泓.我国小产权房法律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7]何伯勋.小产权房买卖合同效力的认定.深圳王志强律师主页[EB/OL].(2014-03-14)[2014-05-05]..

05-05]..

[11]新浪乐居.坚决遏制在建、在售小产权房[EB/OL].(2014-

13-11-23/08173748449.shtml.

[12]李佳穗.试论小产权房的法律症结与改革路径[J].河北法学,2009(8).

[13]李永革.新农村建设中小产权房的法律困惑与对策研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7(5).

关键词:路径依赖;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经济变迁;分析框架

一、引言

二、路径依赖形成的基本原理

在不到30年的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理论已经从技术变迁领域先后扩散到制度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尽管其应用领域在变,但路径依赖理论的基石――路径依赖形成的基本原理却始终未变,如图1所示。关于“历史小事件”,在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提出者David那里是指随机发生、不受行为人主观控制的偶然事件。后来,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学者逐渐将行为人的主观意识纳入了“历史小事件”的内涵。为此,本文将“历史小事件”界定为既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受行为人主观影响的历史性事件,如行为人在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决策。“自我强化机制”是指能够不断强化行为人对初始路径的选择的各种因素,如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

三、路径依赖形成原因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层级划分

在前面有关路径依赖的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外层)包括规模报酬递增、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们的主观理解、既得利益约束、正式的法律约束和非正式的文化约束等;第二层(中层)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第三层(内层)包括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其中,第一层原因由第二层原因引起,第二层原因又由第三层原因引起。

路径依赖的应用在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领域相对比较成熟,学者们对这两个领域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研究取得了比较系统的成果。事实上,国外学者对公司所有权和公司治理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的研究,就是综合应用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的成果。遵循这种思路,本文也将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这两个视角来系统论述某一经济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必须强调,这里的经济变迁过程以生产企业为运行主体,其典型代表可以是区域经济变迁、产业结构变迁和贸易变迁等。

(二)技术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前文已提出,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那么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自然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包括规模报酬递增、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们的主观理解等;第二层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第三层包括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同样,第三层原因引起第二层原因,第二层原因又引起第一层原因,如图2所示。

上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们的主观理解,将使该生产企业对初始的技术选择产生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地,当该企业取得领先优势后,市场上的需求方将对该种产品产生一致认可。生产配套产品或互补品的企业若要赢得客户青睐,稳健的策略必然是紧跟该领先企业的技术路径,适时地推出自己的关联产品。这将在产业链上形成对该技术的路径依赖。

(三)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

在进一步探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之前,首先有必要对“制度”下一个内涵清晰、外延适度的定义。在此,本文拟采用我国学者秦海(2004)的观点:对于某一经济组织(如生产企业)而言,制度是一个秩序化的过程,而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正式的规则和非正式的规则仅仅是这种秩序化过程的载体。据此理解,经济组织的制度就有两种类型: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它们具有不同的载体和强制类型,如下表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制度载体完全有其所受的强制类型决定,正是不同的强制类型将各种制度载体区分开来。

另外,还必须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基于产品生产的视角,本文将生产企业对制度路径的选择与其对技术路径的选择看成是类似的过程,即将“制度”与“技术”一样视为广义生产要素之一。事实上,在本文看来,“技术”与“制度”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流程化的技术将催生相应的生产性制度安排。第二,由于制度包括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两种类型,而且它们又各包含三种载体,因此企业对制度路径的选择要比对技术路径的选择复杂得多。一方面,对于内部制度的选择,企业基本可以自主进行;另一方面,对于外部制度的选择,企业则是被动接受的程度更大些――如果说企业,尤其是领先企业在制定行业规则方面尚且具备一定的话语权,那么在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面前,任何企业的自主选择权都要小很多。

下面接着探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包括规模报酬递增、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得利益约束、法律约束、文化约束和人们的主观理解等;第二层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学习效应、网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等;第三层包括经济大环境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和不完全信息等。同样,第三层原因引起第二层原因,第二层原因又引起第一层原因,如图3所示。

在上述规模报酬递增效应、转换成本、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得利益约束、法律约束、文化约束和人们的主观理解等自我强化机制的作用下,该生产企业及其关联组织对初始的制度选择产生路径依赖效应。

(四)技术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形成原因的综合作用

对于某一经济变迁过程来说,虽然前两节分开论述的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形成原因的分析框架均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这仍然是不够的。因为在历史和现实的经济变迁过程中是很难把其中的技术变迁要素和制度变迁要素截然分开的,事实上二者并不单独起作用,而是通过复杂的相互关联形成合力,再作用于该经济变迁过程。

在图4中,本文将某一经济变迁过程中总的路径依赖效应定性地分解为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和其他路径依赖效应,即某一经济变迁中总的路径依赖效应=其中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其中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其他路径依赖效应。

值得指出的是,此处的“其他路径依赖效应”是本文对于该经济变迁中除了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之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形式的路径依赖效应的一种假设。这一假设为将来路径依赖理论体系中新分支的发展和应用于该经济变迁留下了解释空间。

基于前面的具体分析和综合分析,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在某一经济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其中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在前期和后期阶段分别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二者存在一个交点。本文认为,这个交点出现于技术变迁的路径依赖的成熟阶段,对应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的发展阶段,如图4所示。

三、结语与展望

马克思曾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必须指出,虽然路径依赖理论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其应用领域一直处在扩张阶段,但其核心解释逻辑一直都是以纯文字形式出现的,缺乏实证研究模型一直是其软肋。路径依赖理论作为演化经济学领域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之一,傅沂、柴茂(2010)曾使用演化博弈模型对产业变迁中制度路径依赖的成因进行了仿真分析;但黄凯南(2009)已系统地论证了演化博弈论对于演化经济学,从而对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不适用性。笔者赞成后一种观点。另一方面,鉴于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各种自我强化机制,或者说正反馈机制,而正反馈是系统动力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因此,从系统动力学出发来探求路径依赖的实证分析模型是非常有希望的,这正是笔者今后努力的方向。

[1]Waddington.C.H.Thestrategyofthegene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57.

[2]David.P.A.TechnicalChoice,InnovationandEconomic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5.

[3]David.P.A.ClioandtheEconomicsofQWER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5(757).

[4]Arthur.W.B.CompetingTechnologies,IncreasingReturns,andLock-inbyHistoricalEvents[J].EconomicJournal,1989(99).

[5]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6]Grabher.G.“TheWeaknessofStrongTies:TheLock-inofRegionalDevelopmentinTheRuhrArea.”InGrabher.G.ed.,TheEmbeddedFirm-ontheSocioeconomicsofIndustrialNetworks[M].London:Routledge,1993.

[7]Garud,R.,Rappa.M.ASocio-cognitiveModelofTechnologyEvolution:TheCaseofCochlearImplants[J].OrganizationScience,1994(03).

[8]Bebchuk.L.A.,Roe.M.J.Atheoryofpathdependenceincorporateownershipandgovernance[J].StanfordLawReview,1999(52).

[9]North.D.C.Understandingtheprocessofeconomicchange[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5.

[10]刘元春.论路径依赖分析框架[J].教学与研究,1999(01).

[11]傅沂.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8(03).

[12]傅沂.产业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暨南大学,2006.

[13]Arthur.W.B.Increasingreturnsandpathdependenceintheeconomy[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4.

[14]Shapiro.C.,Varian.H.R.InformationRules:AStrategicGuidetotheNetworkEconomy[M].NewYork: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9.

[15]赵晓男,刘霄.制度路径依赖理论的发展、逻辑基础和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07(07).

[16]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安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7]秦海.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9]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02).

THE END
1.(图表)我国已建成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司法部法律顾问(图表)我国已建成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 新华社图表,北京,2024年9月6日 据司法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各类法律服务机构75.4万个,专业法律服务人员399.7万人,建成了59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60多万个乡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每年办理各类业务4000多万件。https://www.163.com/dy/article/JBEFK95F05346RC6.html
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问卷报告3、您了解“法律援助”吗?单选题 A.基本明白含义 占48.39% B.知道这个词,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占46.77% C.没听过 占4.84% 4、您知道公民有哪些权利义务吗?单选题 A.很清楚 占29.03% B.略了解 占70.97% 5、您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现状如何?单选题 https://www.changzhou.gov.cn/ns_news/436152445220588
3.福建师范大学学生法律咨询与援助中心(精选8篇)二、我国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对社会开放,免费为社会大众提供法律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我国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应我国现阶段的法治发展需要,对于完善弱势群体扶助体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提高法学学子综合素质均具有重要意义。以政府法律援助https://www.360wenmi.com/f/file1dz89zoi.html
4.浅论我国的行政调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行政调解的的基本涵义行政调解的主管者在我国除行政机关以外,是否还应包括事业单位及一些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内;行政调解的是否可以扩充到所有自愿接受行政调解的各类社会纠纷对象,行政调解的程序应该如何才能更好的与司法程序相对接的。据此,本文拟从我国行政调解的现状出发,反思如何建立和完善https://china.findlaw.cn/xfwq/xiaofeiweiquanlunwen/45651.html
5.福建日报双文元:我国公共法律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许多地方积极实践公共法律服务,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站室等,这都是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我国人民群众对法律需求日益增长,而政府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存在不足,公共法律服务体系https://www.hqu.edu.cn/info/1070/78222.htm
6.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培育路径法律意识 现状 培育 路径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4-1013320816.htm
7.广州市律师协会2016年度会员奖励决定38.《政府购买法律服务中律师的机遇、角色和挑战》论文 ——广东恒益律师事务所 周磊 39.《律师为基层政府提供法律服务实践探析》论文 ——广东恒益律师事务所、广东合拓律师事务所 梁鹏、潘振兴 40.《论我国法律电商的现状与困境》论文 ——广东盈隆律师事务所 顾芳 https://www.gzlawyer.org/info/d76ab186a9a14bb3aff0496ce4a875bc
8.新闻法规3、简述我国知情权的立法现状1、历史状况:(1)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知情权的很少,只有在私法中有一些规定,而在公法中几乎没有。历史上在《后汉书》里就有“知情”的用词,可是漫长的中过封建社会里,人民根本是不可能具有知情权的。只有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知情权才被逐渐摆在实践的台面上来。(2)党的十三大,https://www.360docs.net/doc/ee851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