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伏瞻: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现状,要抱有信心凤凰网资讯

凤凰网财经讯12月29-30日,由凤凰网主办、凤凰网财经承办的“2022凤凰网财经峰会”召开,本届峰会以“中流奋楫”为主题,盛邀政商学界近40位顶级嘉宾,就当前复杂局面中,如何激发经济活力,如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深度探讨,为全球及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谢伏瞻在此次峰会上发表了重要的开幕演讲。

谢伏瞻表示,过去几年,世纪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交织叠加,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世所罕见,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一些国家采取了极其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少国家货币超发、债务高企,加上俄乌战争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引发能源供求紧张,通货膨胀骤起,美国等国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国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显转弱,各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谢伏瞻还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但我国经济也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就业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领域风险累积。(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必须全面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

谢伏瞻进一步指出,从短期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系统观念、底线思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坚持推动经济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依法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恪守契约精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些方面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成功经验,也是在经济工作中必须继续坚决遵循全面准确贯彻落实的重要原则,决不是可以合意就坚持不合意就改变的。真正把握了这些要点,就有理由建立起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谢伏瞻认为,从经济发展条件看。在供给侧,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

从需求侧看,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整体进入现代化社会,必然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巨大的增长空间。202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25万美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4.72%,工业化和城镇化都还没有完成;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总量比2020年还要翻一番。另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创造出大量新需求,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在快速兴起。

从国际看,我国已经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推动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也为我国赢得巨大发展空间。

谢伏瞻认为,只要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的现状,正确认识世纪疫情和国际环境带来的突发冲击和暂时困难,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看到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就应该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以下为谢伏瞻演讲全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党的二十大,科学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就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总的战略安排。不久前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年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做出全面部署,为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指明了方向。借此机会,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坚定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

过去几年,世纪大变局与世纪大疫情交织叠加,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世所罕见,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一些国家采取了极其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少国家货币超发、债务高企,加上俄乌战争加剧地缘政治格局演变,引发能源供求紧张,通货膨胀骤起,美国等国货币政策急剧转向,国际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明显转弱,各种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了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但我国经济也受到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特别是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就业压力较大,有效需求不足,一些领域风险累积。那么,这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我认为必须全面准确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

从经济发展条件看。在供给侧,经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大幅提高。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14万亿元,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超过18%,稳居世界第二,是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2021年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整,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有四成以上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2021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过2.18亿人,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基础设施完善,建成发达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高铁运营里程超过4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接近17万公里,拥有世界级的港口群,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宽带和光纤网络,网络质量达到甚至优于发达国家水平。

综上,只要客观看待中国经济的现状,正确认识世纪疫情和国际环境带来的突发冲击和暂时困难,不畏浮云遮望眼,真正看到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在建设现代化进程中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我们就应该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

要改善社会预期,提振社会信心,就必须回应社会关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此做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一是明确提出五个统筹。就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这五个方面既指明了工作重点,又强调了工作方法。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各个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只要正确理解,准确把握,不左右摇摆,不顾此失彼,中国经济发展就一定能克服当前的困难,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又比如,关于“两个毫不动摇”,中央的政策和提法从不含糊,是一以贯之的。但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曲解中央政策,把对所有企业相同的要求看作是对非公企业的歧视。中央提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是全党的工作目标,是面向全社会的,是到2035的目标,有些人则解读为是要共民营企业家的富了,有的民营企业家也不敢投资了。还有些金融机构,面对同样风险,宁投国企不投民企,以免其责。凡此种种,都戳伤了民营企业家的积极性。中央要求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这些都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扫清了舆论和政策上的障碍。

三、坚持改革开放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千头万绪,最关键是改革开放创新,抓住这三个方面就抓住了牛鼻子。

第一,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在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方面,在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和国有企业国有资本监管方面,在非公经济发展的舆论政策和法治环境方面,在金融体制创新和资本市场建设与监管方面,在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发展环境方面,在农村土地制度、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只有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经济才可能尽早恢复常态,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面对国际局势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应对百年变局、保持战略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开拓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需要。当今国际贸易知识密集的特征更加凸显,制度和规则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人才、技术、数据等创新型要素流动对制度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改变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不是降低对外开放标准,而是给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基于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发展起来的传统开放优势已经减弱,必须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要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推动加入CPTPP和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第三,坚定不移推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否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实现安全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恪守契约精神。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促发展。

我就讲这些,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祝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人民网评:牢固树立宪法权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大提出,“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1254.shtml
2.2018年第3期总第5期可以说,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混合的成分。正如夏文指出,土耳其、中国、非洲、东亚共同体等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均有混合法系特征。可是,将中国与非洲法律划入同一法系令人费解,对于法律研究有无实益存在疑问。 其次,混合法系的外延有待商榷。如上所述,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混合特征,可是难以界定究竟要有多么明显的混合特征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3.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608 问答专辑 2022/8/16 如何看待国内社交平台公开IP属地? 如何理解并说服长辈避免通过营销号获取信息? 如何看待《财新》所处的环境? 回复会员通讯604期《互联网必然抖音化?》 607 加拿大网络新闻法:平台向媒体付钱? 2022/8/12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4.社会分层的理论测量与中国分层现状文化资源:《有闲阶级论》《区分》社会巨变时期,文化分层与经济分层错位(如中国当下的炫富、追求外来文化、文化复古) 。 社会资源:熟悉人(亲属、老乡、同学、同事、朋友),中国巨变中的家庭内的财富再分配,社会资本与社会距离。 社会声望:主观分层,声望地位与经济地位常有差异(暴发户、知识分子)。反映社会心态,但不稳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02362699
5.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承担着解除社会成员年老后生活来源后顾之忧的职责,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益。由于养老保险建立在劳资双方与政府等多个主体分担责任的基础上,且公民个人的养老金权益具有长期累积性,若无法律规制便无法明确赋权明责并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6.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二、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传统中的保守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人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时代发展了,但“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的农民存在着儒家文化观念,深受文化传统中的保守思想的束缚。 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02231.html
7.清华刘云浩教授回复学生2000问,你想了解的人工智能问题可能都在这里请问如何看待中国软件行业的现状,以及我们应如何在美国施压下发展计算机产业?希望教授可以给一些建议 A:在应用软件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应用软件方面,我国是处在世界一流水平的,有些移动应用(如TikTok)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工业软件(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和基础软件(如类似Windows的操作系统)方面,我国与世界一https://blog.csdn.net/tMb8Z9Vdm66wH68VX1/article/details/108177493
8.巴菲特最近访谈全记录:马斯克还有提高空间,会在中国进行重大收购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 主持人:聊聊中美贸易战,你觉得唐纳德·特朗普点名中国政府,提请他们注意的做法正确吗? 巴菲特:我不予置评。 谈起政治活动,我不会将自己的公民义务交给保密信托基金来打理(注:blind trust,信托人对投资方式不知情,避免从政者为自身需要影响政策决定)。大选的时候,我会有所行动。 https://www.tmtpost.com/4256452.html
9.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⑨李文潮:莱布尼茨的启发——如何带着理性中国哲学目前还是用西方的网在中国知识海洋里捞出来的鱼,与西方哲学的真正碰撞还待努力 文汇:作为研究西方哲学的华裔学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哲学的现状和未来? 李文潮:汉语中哲学这个词是黄遵宪1877年从日本引进的,日语中哲学一词是1874年才有的。最早把孔子称为哲学家的是早期的耶酥会传教士,而且是在把儒家学说介绍给http://wenhui.whb.cn/zhuzhan/jtxw/20180807/20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