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在中国的法律保障

自改革开放以来,法律和人权是媒体报道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但是,人们对于它们的认识却存在很大的分歧。一说到法律,大家会交口称赞,好像法律无所不能;可是一谈到人权,就会出现巨大的分歧。曾几何时,人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制裁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政治工具。甚至时至今日,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字眼已经进入国家根本大法和党章的时候,还有不少同志对此讳莫如深,依旧谈人权而色变。究其原因,大抵是由于大家在没有认真研究什么是人权的情况下,就自我封闭起来,以为不谈人权就可以不犯政治错误,自己就安全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一、什么是人权?

人权是一项特殊的法律权利,除了被国际法所承认之外,也为所有国家的宪法、法律和司法实践所认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的需要,人权应该为全人类共同享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权之所以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不懈追求,关键就在于它们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内涵,体现着我们人类社会的正义和良知。人权有以下五个特征:

1.人权是与生俱来的。人权源于每一个人的人性。每一个人的这些权利与生俱来,不是政府赋予的、馈赠的或特许的,因而也是不可被剥夺的。政府不能授予人权,也就不能废除人权,它们只能尊重和保护人权。

2.人权是普遍的和不可被剥夺的。人权的普遍性原则是国际人权法律的基石。各个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如何,都有义务去促进和保护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除了在特定的情况下,并通过正当程序,任何人的人权都不应该被剥夺。例如,一个人只有被法庭判决有罪,其自由权才可受到限制。

3.各种人权是互相依赖和不可分割的。无论是公民的政治权利,还是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抑或是集体权利,都是不可分割、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的。其中一个权利的改善有助于其他权利的改进。同样地,其中一个权利被剥夺也对其他权利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一个无法接受必要医疗的儿童将会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等他或她成年之后,就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在表达个人的见解方面也可能遇到困难,从而影响到他或她参与政治生活。

4.人权是平等的和不受歧视的。平等和不歧视原则贯穿于国际人权法的各个方面。该原则适用于所有人的人权和自由。它禁止基于性别、种族、肤色等种种不能穷尽的理由进行歧视。不歧视原则与平等原则相互补充,正如《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条规定的那样:“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

5.人权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在国家层面上,国家承担国际法项下的责任和义务,尊重、保护和兑现人权。尊重义务是指国家必须避免干预或限制人们享有人权。保护义务是指国家必须保护个人和群体的人权不受侵犯。兑现义务是指国家必须采取积极行动以便于人们享受基本人权。在个人层面上,当我们自己享有人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权。

二、我国的人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982年的中国宪法规定了广泛的人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对现行宪法进行修改和补充,其中不少条款涉及对公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的保障,特别是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了国家的根本法。近些年来,中国结合联合国人权条约的要求,一直在不断加强人权立法工作,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行政、刑事、民商事方面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也通过了一系列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和残疾人士等特殊主体权利的法律,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法律体系不断得到充实。

尽管我国目前在大多数方面对人权保障都已经有法可依,但是,也还有一些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甚至在一些领域仍旧存在法律空白。比如,在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方面,我们还没有出台专门关于惩治贪污腐败、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方面,也还没有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农民权益保护、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专门制度。这些不足和空白给行政和司法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致使一些社会矛盾持续不断出现,却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此外,我国虽然有很多政府职能部门都肩负着促进和保护人权的义务,但每个职能部门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在这些人为密密麻麻编制起来的制度中间难免存在空隙和漏洞,即人们俗称“三不管”的地方。当任何个人或群体掉进这样一个“三不管”的地方时,由于缺乏制度的支撑和保护,常常会摔得鼻青脸肿,甚至是粉身碎骨。这样的事件出现得越多,社会积怨就会越大。因此,人权立法和机构保障的完善工作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予以对待。

THE END
1.人民网评:牢固树立宪法权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大提出,“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1254.shtml
2.2018年第3期总第5期可以说,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混合的成分。正如夏文指出,土耳其、中国、非洲、东亚共同体等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均有混合法系特征。可是,将中国与非洲法律划入同一法系令人费解,对于法律研究有无实益存在疑问。 其次,混合法系的外延有待商榷。如上所述,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有混合特征,可是难以界定究竟要有多么明显的混合特征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3.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 608 问答专辑 2022/8/16 如何看待国内社交平台公开IP属地? 如何理解并说服长辈避免通过营销号获取信息? 如何看待《财新》所处的环境? 回复会员通讯604期《互联网必然抖音化?》 607 加拿大网络新闻法:平台向媒体付钱? 2022/8/12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4.社会分层的理论测量与中国分层现状文化资源:《有闲阶级论》《区分》社会巨变时期,文化分层与经济分层错位(如中国当下的炫富、追求外来文化、文化复古) 。 社会资源:熟悉人(亲属、老乡、同学、同事、朋友),中国巨变中的家庭内的财富再分配,社会资本与社会距离。 社会声望:主观分层,声望地位与经济地位常有差异(暴发户、知识分子)。反映社会心态,但不稳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102362699
5.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承担着解除社会成员年老后生活来源后顾之忧的职责,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益。由于养老保险建立在劳资双方与政府等多个主体分担责任的基础上,且公民个人的养老金权益具有长期累积性,若无法律规制便无法明确赋权明责并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6.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二、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传统中的保守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人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时代发展了,但“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的农民存在着儒家文化观念,深受文化传统中的保守思想的束缚。 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02231.html
7.清华刘云浩教授回复学生2000问,你想了解的人工智能问题可能都在这里请问如何看待中国软件行业的现状,以及我们应如何在美国施压下发展计算机产业?希望教授可以给一些建议 A:在应用软件特别是面向消费者的应用软件方面,我国是处在世界一流水平的,有些移动应用(如TikTok)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在工业软件(如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和基础软件(如类似Windows的操作系统)方面,我国与世界一https://blog.csdn.net/tMb8Z9Vdm66wH68VX1/article/details/108177493
8.巴菲特最近访谈全记录:马斯克还有提高空间,会在中国进行重大收购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战? 主持人:聊聊中美贸易战,你觉得唐纳德·特朗普点名中国政府,提请他们注意的做法正确吗? 巴菲特:我不予置评。 谈起政治活动,我不会将自己的公民义务交给保密信托基金来打理(注:blind trust,信托人对投资方式不知情,避免从政者为自身需要影响政策决定)。大选的时候,我会有所行动。 https://www.tmtpost.com/4256452.html
9.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⑨李文潮:莱布尼茨的启发——如何带着理性中国哲学目前还是用西方的网在中国知识海洋里捞出来的鱼,与西方哲学的真正碰撞还待努力 文汇:作为研究西方哲学的华裔学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哲学的现状和未来? 李文潮:汉语中哲学这个词是黄遵宪1877年从日本引进的,日语中哲学一词是1874年才有的。最早把孔子称为哲学家的是早期的耶酥会传教士,而且是在把儒家学说介绍给http://wenhui.whb.cn/zhuzhan/jtxw/20180807/207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