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非常好的。历史类的书籍本身就是我最感兴趣的,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法文化底蕴之深厚、特色之鲜明、影响之深远,都显示了古圣先贤的政治智慧、法律智慧及其对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这本书和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都被作为法律启蒙的书籍,究其缘由,可能都是因为社会是法律生成的土壤,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秩序而制定的,所以,只有充分了解其产生的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瞿先生的这本书采取了从下往上看的视角,全书共六章、二十三节,从家庭婚姻到阶级到巫术与宗教,最后再到儒家和法家思想,层层递进,将中国古代近两千年间的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让我们明白了,要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缘起、发生、发展和影响,必须从最底层的阶梯拾(shè)级而上,才可见历史真正的发展走向和动力所在。
瞿先生使用简洁纯朴的文字进行整本书的语言架构,读完这本书,会发现瞿先生一直在向读者传达这样一个讯息,就是古代中国法律的合理性蕴(yùn)意在中国古代社会土壤中,当岁月流转,个体不再属于家族,而凸显的独立价值,在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的情况下,现代法势必取代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但是,瞿先生还说了,并不能因此否认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价值,因为中国古代法律是与“礼”紧密联系的,它成为一种行为守则,支配、调整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维护中国几千年社会秩序的栋梁。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瞿先生也评价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我们在法律学习与从事法律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倾向——移植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好像只要发达国家有,我们就一定要拿过来。瞿先生以《晏子春秋》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来评价这件事,也就是说适合一个国家国情的法律制度,不可能光靠法律移植,大量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进行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也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加强本土资源的利用,重视传统和习惯才是建立现代法治历史的必然。
历史可以假设,却无法实验,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相融合,这是一个独立发展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瞿先生用他对祖国、对人民、对法律的热爱,完成了这本法制史著作,相信这本书也会载入中国法学研究的史册,成为每一位法律人的经典必读书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安定区法院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法院文苑】读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