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君的初衷是想通过影视作品,带大家多角度看待现实问题。
但总有些人说我在危言耸听,制造恐慌。
既然你们追求真实,今天就讲一部记录片。
中国医生
TheDoctors
关于医疗的纪录片,以前推荐了很多,比如《人间世》、《生门》。
这些作品将重点放在了医患关系上,让人们看见中国社会真实的医疗现状。
或许有一种弱者的代入感,许多观众总会对患者报以更多理解和同情。
然而,在发生了杀医事件以及疫情爆发后。
《中国医生》首次将镜头聚焦在医护群体,展现他们的真实工作日常、心理状态。
在这个特殊时期,有这样的作品面向大众,真的是再合适不过。
朱良付,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
第一集开头,他面对镜头讲述自己和患者的一个故事。
“我想把你撕成碎片!”
当老伴因病情恶化抢救无效死去时,一个老太太是这么回应他的。
但与此同时,患者依然会来医生那里看病,同时也不耽误投诉对方。
说完“理解吗”三个字后,朱良付陷入了沉默。
在他脸上显现出的是一个医生的困惑,也是全中国医生的无奈和心酸。
作为脑血管的主治医生,朱良付面对的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脑卒中。
这个病多发在老年人身上,突发时如果不及时医治,很容易致残致死。
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治,朱良付在医院为这类疾病开辟了急救绿色通道。
这极大提高了患者被救治的机率。
为了做到应付疾病的快,准,精。
通宵上班对于朱良付来说再平常不过。
他曾经创造过一个记录,连续做了16台造影手术,从前一天到凌晨五点。
同事深深体会到朱良付工作的压力和强度,打趣道:
绝对不让自己的孩子当医生。
对于这样超负荷的工作,朱良付比谁都清楚,他很担心自己会突然猝死。
当说完这句话后,他又补充了一句:我不能死。
一方面是自己没有尽到家庭责任,另一方面是没有尽到医生的责任。
如果就这么白白死去,他觉得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朱良付对自己的职业有两个重要的认识:一个是博学,另一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其实这三个词对应的正是:才能、医德和谨慎。
在职业素养上,朱良付讲究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他积极探索各种先进的医疗手段和医疗器械。
但在生活中,朱良付一直追求的是朴实的生活方式。
每天早上,他都骑着电动摩托车来到医院,外表来看就是普通上班族。
抛开职业,朱良付也有对家人的愧疚之情。
可是,在家庭团圆之时,他还是带着一种职业的自豪感,询问着还未懂事的女儿,以后愿不愿意当医生。
王东进,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目前担任主任医生。
他被称为“心脏上的拆弹专家”。
从早上八点进医院,王东进一天之内完成了三台手术。
最后一台手术持续了五个小时,当他揉着肩颈走出手术室时,已经是凌晨。
经过疲惫的“鏖战”过后,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为了让患者家属放心,他还需要给他们耐心地讲解手术过程,以及术后病情。
一天下来,王东进已经连续在手术室工作了十七个小时。
按照他的说法:心脏外科就是得身体好,身体不好的早就被淘汰了。
三十年的医龄,王东进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牺牲掉的却是自己的健康。
最严重的时候,他只能带上颈托上台。
最后,只能靠着穿弹力袜坚持手术。
王东进并没有在抱怨,反而称自己挺幸福的。
此时,在他的脸上显现出来了一个满足的笑容。
徐晔,中山大学医学博士,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
如果说,朱良付和王东进是如今中国医生群体的中坚力量。
这是徐晔工作的第三年。
年轻帅气,性格温柔,对待患者冷静又不冷冰,按照现在偶像的标准去形容他都不为过。
可徐晔心里也清楚,当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今后所有的工作肯定不会像偶像剧那样容易。
60岁的老刘是他病房的一名患者,由于煤气爆炸烧伤,全身皮肤烧伤率达到95%。
因为经济问题,老刘的儿子只能将病情较轻的母亲送到县医院,而让父亲单独在此治疗。
随着治疗的加深,费用也不断增加。
最后,要做全身植皮手术所需要的费用是一百多万。
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通过借钱,筹款,这个数字依然补不上,家人们已经想要放弃。
当听到出院的决定,徐晔一直在尽力劝服夫妻二人。
但知道夫妻二人的经济压力后,徐晔又变得无奈和纠结。
为了患者能够成功治愈,徐晔向医院再三申请救助资金。
面对医院的领导和前辈,徐晔直言不讳地说到:其实医生最怕的就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面对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徐晔此时此刻想到的不是升职规划,领导关系,而是作为医生的职责。
当得知医院同意补助时,徐晔忍不住笑了。
但即便是医院补助了五万,对于植皮手术而言仍然还是杯水车薪。
在几轮治疗过后,家属还是表达了放弃的意愿。
于是,徐晔和患者开始了第三次交流。
可最终家属还是在没有告之的情况下转院。
徐晔一个人在老刘的病房里待了一会儿。
因为不久前,他有一个同样情况的患者,还是因为费用问题停止治疗,最后不幸去世。
在徐晔身上,你可以看见一个医生最理想主义的样子。
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医生并不是万能的。
在最后,徐晔表情恢复了平静。
他自己说这不是冷血,而是冷静。
因为他知道,今后这种情况他会遇见无数次。
而他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成长,用自己的医术尽可能救更多人。
记得毒药君在推荐《白色巨塔》里说过。
医学的成就是在累累白骨上建立的。
作为医生而言,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病人,但落脚点却是整个人类。
正因为这个原因,也让这个职业徘徊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再回到如今伤医频发的中国社会。
你会发现,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就是在许多年前不断爆出的黑心医生和医院的丑闻。
当医生和患者失去了信任的桥梁,这种关系就不再平衡。
患者越是仇恨医生,医生就越在威胁中失去真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只有当医生权益和患者权益都得到保障时,才能够真正构建起良好的医患关系。
而做到这些的根本手段,就是完善医疗制度和法律制度。
当然,毒药君还是相信医生的良知不完全是建立在制度之上的。
因为,医生这种职业本就是善良与奉献。
回头再来看看这次抗击疫情。
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到医生专家,再到一线普通的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