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来了谁来保护我们的隐私?

成都某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业主“刷脸卡”便可开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田之路

这样的困惑,随着一项看起来很美的“高科技”产生了——近年来,成都多个小区开始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业主录入人像和身份信息“实名制”注册后,就能靠“刷脸卡”进门了。乍一看的确很方便,但当个人信息一次次流入茫茫数据大海之后,谁又来为你的隐私安全保驾护航呢?对此,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日前对成都市几个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进行了一番调查。

走访调查

人脸识别,更安全吗?

业主:主要图方便,和门禁卡作用差不多

成都海椒市某小区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近一年了。该小区一处入口,左边是刷卡的出入通道,右边通道立着一个带有屏幕和摄像头的人脸识别装置。11月24日上午,记者在此观察居民出入约半小时,发现小区大门基本是随意进出,门卫也没有查看进出人员身份凭证。

记者从该小区物管了解到,该小区的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来自厦门的一家科技公司,“是今年有些单位来免费推荐安装的。”一位物管工作人员称,很多科技公司其实都在做人脸识别系统,但物管只负责帮忙拍照搜集人像。“要实名制,录人像的时候身份证要放在上面。”但该工作人员也表示,物管不会保留人像等业主个人信息。对于这些身份信息最终保管在哪里,物管表示也不清楚。

业主张女士在该小区住了几年了,她从人脸识别门禁开始使用至今,一直不愿意录入。“我觉得那个人脸识别进门没有意义呀,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的问题。”她表示,小区外来人员如快递、外卖并没录人像,但是在登记后也可以进出小区。“人脸识别也就起个开门的作用,和之前的门禁卡没有什么区别。”此外,张女士不愿录人像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泄露。

中午11点左右,记者来到成都牛沙路某小区,这个小区在入口处,同时设有门禁卡和人脸识别系统两个出入通道。一位双手提着东西的中年妇女走到门口,“滴”一声,面部识别通过,门打开。“我觉得还是方便,像我这样双手不空,直接就进来了,不用刷卡。”

记者体验

两道门禁两个公司

下载APP可一键开门和人脸识别

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还有一些小区在大门口、单元门口同时安装了两套人脸识别门禁系统,而且,这两套系统分别来自两家公司,需要业主两次录入信息、两次注册,才能打开回家前的两道大门。

在牡丹街某小区,大门口已经装上了人脸识别门禁的支架。小区物管称,系统马上就要投入使用,已通知业主前来录入人像,但也尊重业主的意愿,“不需要交费,也可以不录,主要是为了方便。”该物管透露,物管和业主不需要为此支付费用,装置由科技公司出,电费由物管出。

该小区一位业主表示不打算去录入人像,因为之前用手机号注册其他东西后,经常会收到一些推销信息,“还要录入家庭成员信息、单元门房号,再录个人像,那不是更没隐私了?”

位于枫树街的一个小区同样是两道门禁。记者扫描二维码,下载了两款门禁系统APP尝试使用后发现,单元门禁的APP具有“一键开门”和“摇一摇开门”的功能,可实现远程数据验证、远程开门。而小区大门门禁的APP,是一款生活服务类软件,主要应用于社区、学校、办公室等区域,并提供人脸识别开门、车牌识别、发布公告、一键呼叫等功能。

公司回应

“泄露用户信息,公司可承担法律责任”

一位姓王的销售人员称,他们公司已在成都十多个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主要是业务人员联系和有需求的业主主动上门。他表示,安装前,公司会对小区环境、设施设备进行初步评估,然后向物管和小区业委会提供报价方案,确定方案后,门禁公司就到小区安装设备,最后由物管负责征集和录入业主人像。人像录入后,后台技术人员进行处理后方可使用。“摄像头可以抓取出入门口的每个人,大数据要上传给公安系统,如果拍到犯罪人员,后台会报警。”

另一家门禁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在成都安装了100多个小区。他称,人脸识别门禁是“趋势”,是响应国家打造智慧城市的号召,“为了楼盘的档次,也为了安全性。”

至于业主担心的个人隐私问题,这位工作人员表示绝不会泄露。“我们公司是在派出所备案了的,“如果有任何因为公司原因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我们可以承担法律责任。”

律|师|说|法

签署保密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针对许多小区业主担心的“刷脸卡”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记者采访了太琨律成都所主任朱界平律师。

新|闻|链|接

“人脸识别第一案”

杭州一教授怒了:我同意了吗?

据媒体报道,杭州一家动物园要把之前的指纹入园认证改为人脸识别认证,但这一改动惹怒了已经办理年卡的浙江理工大学特聘副教授郭兵。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位于富阳区,是一座规模较大野生动物园,成人门票一次220元。若购买年卡,可在一年的有效期内无限次逛园。今年10月17日,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向年卡用户发送了一条信息:园区年卡系统已经升级为人脸识别入园,原指纹识别已取消。即日起,未注册人脸识别的用户将无法正常入园。如尚未注册,请您携带指纹年卡尽快至年卡中心办理。

10月28日,这位教授向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11月1日,法院正式决定立案受理这起案件。

寻秋记节庆篇奔赴一场秋天的节庆

试驾全新Jeep指挥官PHEV:不充电也省油

患绝症员工遭暴力驱逐网易致歉:确实存在粗暴、不近人情等不妥行为

THE END
1.法治网《让宪法宣传可看可学可听》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41205Articel03010GN.htm。 媒体刊载http://www.sdcourt.gov.cn/zzszqfy/387414/387366/30607627/index.html
2.“云”端普法,奏响法治宣传强音近年来,各地依托“宪法宣传周”,瞄准与群众工作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条讲析、案例解析、互动问答等形式,在网上开展了一场场量身定制的“宪法+身边法”宣传活动,为网民搭建起法理与生活的桥梁,做到人民群众需要在哪,普法内容就跟进到哪,让广大群众充分沐浴到宪法的阳光,使宪法持续温暖人心、滋润人心、振奋人心。http://news.jschina.com.cn/yw/202412/t20241205_s67517557e4b0f0d4eed5edfc.shtml
3.构建数智治理新生态,助力法治中国强根基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会长胡云腾,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宝贵,中央党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刘素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CEO王晶,北京市石景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区委办主任迟志禹,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院长梁新等领导嘉宾共同启动了“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司法便民平台2.0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36326.shtml
4.《新华字典》App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知识付费”三大法律问题“知识付费”三大法律问题如何破解 连日来,围绕知识付费的新闻颇多,由此引发的讨论也不少。 其实,自2016年起,知识付费便开始迅猛发展,一些与知识付费有关的法律问题也开始引起人们注意。 答非所问是否违约 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发布的《2016中国知识付费行业发展白皮书》提到,知识付费的形成离不开移动支付的普及,更是源自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706/20/c494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