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滢:“事实”与“案件事实”概念之再探讨——基于哲学与法学双重视角

一、从“事态”到“事实”:“被陈述的实在”

“事实”(德文:Tatsache/英文:fact)一词难以定义,源于其用法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汉语中的“事实”是一个组合词,由“事”和“实”二字构成。《现代汉语词典》释曰,“事实”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即,把“事”解释为“事情”,将“实”释义为“真实情况”。不过,如此定义,不仅没有将“事实”概念的本质说清楚,反而徒增了“事情”“真实”“情况”等词语的辨析负担。在语言哲学上,“事”“物”(事物)“事情”“事项”“情况”等概念各有不同的所指对象。这里,如果我们把“事情”视为“有待处理的问题项”或“待办的事宜”,那么,该问题项(事宜)的基础恰恰不是它自身的所谓“真实情况”,而是触发其发生的某个先在事态的“真实情况”。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比如,我们把一起杀人案件需要处理(判决)当成“一件事情”,那么“杀人”则是一个促使该事情产生的事态(或事件)。但问题在于,作为事态(或事件)的“杀人”如何又被当作是一个“事实”呢?显然,这引出一个问题:事实概念有其特殊的知识生成机理和应用场景,需要专门审究。

二、由“实”入“真”:事实奠基与事实获取的认识论过程

在“事实争议”不能由事实主张者与反对者通过证明的论辩过程予以化解时,就需要建立一个能够得到事实争议各方认可的事实认定的机制,由与事实陈述、证据证明无利害(利益)关系的独立“第三方”(事实认定者)参与并主持事实主张者与反对者各自的事实陈述和证据证明过程,综合审查、评判主张者与反对者的陈述和证据,提出有关事实争议的评定意见。

总之,从事实认定的角度看,事实主张(陈述)仅仅是所述情节有可能为真的“故事”,这种故事还不能被当作事实本身,而且它在为真这个意义上是竞争性的(假如出现了他人陈述相反情节的话)。故此,一个由“实”入“真”的完整的事实奠基与获取的认识论过程是传递性的,至少包括三个环节,即,从“事实陈述”到“事实证明”再到“事实认定”:例如,我们可以把陈述(主张)者表达的语句“天正在下雨”视为事实陈述,把人们目睹“天正在下雨”这一事态作为一种证据证明,而把“那个陈述(主张)者说‘天正在下雨’是真的”视为事实认定,即确认事实陈述(主张)者在语句中所作出的事态承诺为真。事实认定者把事实陈述(主张)者通过语句“天正在下雨”表达的信念之真转化为陈述(主张)者的语句“天正在下雨”是否为真的问题,也涉及认定者对陈述(主张)者陈述的语句内容的信念之真的评估和判断。这样的事实陈述(主张)也相应地被称为“真的陈述”(“真的描述性语句”/truedescriptivesentences)“真的主张”(trueclaims)或“真的断言”(trueassertions)。这里的“是真的”只不过是被断定或被赞成的语句的一种装置。

三、案件事实:诉讼驱动的事实陈述、证明与认定

案件事实,乃事实的一种特殊类型。但在法学和司法实践上,此一概念的使用和理解亦较为混乱,亟需在词语使用上予以厘清。

“证据不足”“事实不清”是案件事实之“真”存在认识缺省的情形,即,案件事实的“真”与案件事态的“实”在“符合度”上存在不确定性,通过证据证明机制(诉讼认识论过程)实际获取的案件事实可能符合(反映)案件事态之“实”,也可能不符合(不反映)或无以符合(无以反映)案件事态之“实”。这包括:①认识论条件和认识结果完全缺省的事实。由于案件事态不呈现或存在客观上的认识论盲域,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依凭的证据,系争的案件事实完全无从证明、查实,案件事态始终停留在无人知晓的自在状态,其真相处在“人的认识的彼岸”;②陈述内容之真存在缺省的事实。根据证据能够部分地证明陈述属实、但尚未达到绝对属实程度的事实,或者是能够证明结果、但不能证明原因的事实;③认识论条件部分缺省的事实:案件事态感觉材料的信息供给在客观上不充分的事实,因证据证明手段不正当而存在证明瑕疵的事实,以及由于人为的因素干扰(当事人和证人不提供证据或作不实陈述、鉴定人作不实鉴定等)而导致证实不能的事实。

通过诉讼认识论过程获取的缺省事实在诉讼之公共场域和诉讼诸主体之间显示事实之“真”有程度强弱的差别,在诉讼诸主体之认识信念上产生有关案件事态之陈述内容“不真不假”(通过证据证明的陈述内容之“真”与“假”的确信概率相当,真假的确信度相互抵消)、“有点真”(通过证据证明的陈述内容之“真”比“假”在确信概率上更有可能,或者陈述内容在确信概率上不是更多地趋向“假”,但另一方面,此时的所谓“真”在确信度上却又不具有对“假”的绝对排他性)、“多半(大概率)真”等的案件事实,这些事实不具有绝对保真(全真)不变的性质,不具有知识信念上独一无二的(唯一)确实性和逻辑上的“不可废止性”/“不可推翻性”,不完全符合陈述内容“真不容假”“非真即假”之排他性意义上的事实概念。于是,一个需要判定的概念难题就摆在人们面前,即在认识论上不能达到“全真”或“百分之百的真”的案件事实(认识论上“真”之缺省的事实),还是不是事实?还是不是事态之“实”的载体?这是法学(也是法律)必须面对并作出回答的。

THE END
1.常见法律概念解析从定义到实践应用常见法律概念解析从定义到实践应用 简介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考试题库是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包含了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还包括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概念、原则和理论。这些概念对于理解复杂的法律问题至关重要,而在实际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来解决。 1. 法律https://www.n9xnw0daq.cn/jun-lei-yang-sheng/359419.html
2.法律智囊团解锁法律世界的基本要素一、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法律不仅是维护国家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法律基本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个人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更能避免违法行为,增强法治观念。 二、宪法与基本法 宪法是国家最高的立法规范,它规定了国家政体、政府组织原则以及公民权利义务等。宪法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21694.html
3.亳州市普法网因此,刑法的一般性与适应性是一组具有张力的概念,如何在一组具有张力的概念中找到平衡点,是破解“法化”行为定性标准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刑法中“法化”行为定性标准问题的克服 刑法中“法化”的行为定性,使法律在适用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了统一适用,但是,法律适用不仅仅是忠实且严格地适用法律,其需要考量通过https://pfw.bozhou.gov.cn/News/show/668529.html
4.常见法律法规概念解释及应用案例分析在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考试中,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概念不仅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回答问题,还能够提高他们对法律法规的整体认知能力。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法律法规概念,并结合实际案例来加深读者的理解。 法律基础知识概述 首先https://www.qtleqzhor.cn/ke-yan-jin-zhan/408250.html
5.法律基本知识概述法律体系法规解读合同法基础侵权责任原则证据法律基本知识指的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关于法律的基础信息,它包括了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不仅限于专业律师,普通公民也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以便在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jia-ge/428703.html
6.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法理学基础与实务应用法理学的概念与分类 法理学是研究法律本质、法律规律和法律关系的科学。它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比如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宪法法理、民商事法理和刑事诉讼法理等;根据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逻辑法理学和历史比较法理论等。其中,逻辑法理学侧重于分析法律原则和基本原则,而历史比较法理论则通过对不同国家法律体系的比较https://www.f3kg3td6j.cn/xing-ye-dong-tai/97755.html
7.法律事实的概念与主要分类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法律事实,是指由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能够产生法律后果,即能够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情况。它是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前提,具有客观性和法律意义。 二、法律事实的主要分类 法律事件与法律行为 根据是否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大体上可以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件是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246889dd930127001018
8.2017年大连海洋大学901法理学复试考研大纲二、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权利人享受权利依赖于义务人承担义务;不能一方只享有权利不承担义务;不能滥用权利。 第四节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和消灭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失的条件 法律规范;权利主体;法律事实。 二、法律事实的概念和分类 https://yz.kaoyan.com/dlfu/dagang/586df57f99750.html
9.经济法基础第一章总论第一章 总 论返回首页[基本要求](一)掌握法和法律、法的本质与特征(二)掌握法律关系及其要素(三)掌握仲裁与民事诉讼(四)掌握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五)熟悉法律事实、法律责任(六)了解法的形式与分类、法律部门与法律体系[考试内容] 第一节 法律基础一、法和法律(一)法和法律的概念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http://www.njccc.cn/layout/Detailedwx.asp?Numbered=2474
10.全国自考05677《法理学》章节重要知识点汇总法学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亦称权义客体。 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两种事实: 1、法律事实的分类:行为和事件。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更经常和更主要的因素,是一种主体自觉意识或过失的行为。事件,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而又与主体意志无关的客观https://www.exam100.net/html/2022/cj_fx_0323/35219_2.html
11.《简明证据法学》笔记(一)证据的概念 证据是指在诉讼活动中或其他法律事务中,通过法定形式予以搜集、提供,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诉讼活动包括刑事诉讼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其他法律事务是指仲裁、公证、行政执法事务。 法定形式主要指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7289152_707126398.html
12.舒国滢王夏昊雷磊:《法学方法论前沿问题研究》法学院一个具体应然之法律判断的形成,既取决于恰当的法律规范的选择,也涉及可靠的案件事实的裁取,既要满足“依法裁判”的基本要求,也要追求“个案正义”的价值目标。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法学方法论的概念(专题一);第二部分为“规范论”,阐述作为方法论基础的规范理论,包括法律概念与法律规范理论(专题二、专题http://fxy.cupl.edu.cn/info/1050/12780.htm
13.行政事实行为——概念与特征[37]在我国,行政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位概念,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关系相当于台湾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处分的关系。因此我国行政行为的概念必然与德国、日本、法国不同,是指行政主体行使公权力的各种行为,包括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第二,行政事实行为对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也会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造成一定的影响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206/14/50620826_890072350.shtml
14.实践中如何实现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一致一、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概念与性质 所谓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而“法律事实”则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件和行为,有对错之分;客观事实是已存在的事物,其并非是一个法律概念,泛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具有民事法律事实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4/id/12844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