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典有则”到民法典:中华法系的传承与发展新闻频道

作者:张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中华法系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形成了独特的“有典有则”的民事规范体系,为我国民法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辑册为典:知识和规范的体系化

辑册为典,是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而实现这一过程,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历史文化经典的系统化汇编,其中以孔子编辑修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最为著名,在零散的历史记述的基础上辑册为典,形成了被后世尊奉、注释和发展的儒家“六经”;二是礼法行为规范的系统化汇编,以周公制的礼、李悝编纂的《法经》最为著名,具体、分散的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礼”与“法”两个相互衔接的系统。文化典籍与行为规范的系统化编纂,虽别为两途,又互为表里,文化典籍在理论上支持行为规范体系,行为规范体系护持、践行文化价值,从而奠定了中华法系规范体系独有的结构特征。

有典有则:中华法系的民事法律体系

在唐代,《唐律》是“大经大法”,明确揭示了“善善,恶恶”的基本价值理念,其在《户婚律》《杂律》等部分规定了基本民事制度。作为全国普遍适用的“大经大法”,整部《唐律》只有500条,如立法者所言“世事情伪无穷,律典科条有限”。包罗万象且百世不易的“金科玉律”是不存在的,律典并不追求囊括所有民事法律规范,而是把大量更为细致具体的规则留给“则”加以规定。唐代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则”,包括三种形态的法则:第一种是全国通行的令,《唐令》中的《户令》《田令》《赋役令》《仓库令》《厩牧令》《关市令》《丧葬令》《杂令》等关涉物权、债权和婚姻、继承方面,和我们今天的民法所涉及的制度大体相同;第二种是礼,包括儒家经典中的礼义,各种重大程序规则的礼仪,各种民事规则所涉及的礼制;第三种是因地域和民族所不同的风俗习惯,凡不违反律令、礼法的皆为有效。对于严重违反《唐令》、礼法、规约的行为,最终由《唐律》加以惩治。《唐律》条文虽少,却具有定分止争、抑恶扬善的终极功能。

“善善,恶恶”是中华法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善与恶不仅是道德判断,还是法律责任分担的依据;维护善必须去除恶,使恶行者担责,轻者为民事责任,至重者难免刑事责任。中华法系凝聚了两千余年的治理智慧,建立了“有典有则”的民事法律体系,既与强制性律典相衔接,实现了惩恶扬善、定分止争的规范功能,同时希望通过养民、保民、教民建立和谐良善的社会秩序。

民法典:传统“典则”理念与体系的传承发展

有文化历史学者说:“文化虽然永远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是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一旦尽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指导民法典编纂过程中,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使民法典在价值理念、一般条款、具体制度、倡导性规定等方面,均体现了对中华法系“有典有则”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民法典有1260个条文,与2281条的法国民法典、2385条的德国民法典相比,是一部精简的民法典,体现了中华法系“有典有则”的结构设计。民法典作为民事基本法,主要规定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并不追求为所有民事法律行为提供具体规则。民法典是民事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其基本原则、体系框架的统摄之下,还会有民事特别法、民事司法解释、民事指导性案例等,提供具体的民事法律规则。“典”与“则”共构形成一个既具有统一性、稳定性,又具有灵活性、适应性的民法体系,诠释了法典和谐、良善的秩序理想。

THE END
1.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中华法系形成于秦朝,到隋唐时期逐步成熟,《唐律疏议》是代表性的法典,清末以后中华法系影响日渐衰微。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https://mw.nmg.gov.cn/zt/mzfz/zxbd_12229/202411/t20241105_2602609.html
2.法律之网中国法治的纹理与结构中国宪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最高法源,它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供了根本性指导。在宪法之下,是一系列具体实施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法律。这包括刑事诉讼程序律、民商事诉讼程序律以及劳动合同律等。 行政管理 除了司法机关,还有一大批行政机关,他们通过出台各种行政规范来管理社会秩序和经济活动。这些规范https://www.seohspm.com/ke-pu-wen-zhang/473306.html
3.2018年第3期总第5期例如,法律渊源是以判例法还是成文法为主,法官在司法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不同点使得二者之间的比较得以可能实现,也使得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概念具有实质内涵。可是,混合法系的核心内涵难以明确。如夏文所提到的那样,混合法系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之间均有若干重合之处,[4]其自成一类的合理性存在疑问。http://fxy.hunnu.edu.cn/info/1130/2924.htm
4.我国澳门地区近代以来的法律属于()。A.普通法法系B.大陆法系C.中华法系 D.社会主义法系 答案 查看答案 更多“从法系角度看.我国澳门地区近代以来的法律属于()。A.普通法法系B.大陆法系C.”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从日本现行法律制度看,其主要传统、渊源和风格属于下列哪一法系? A.中华法系 B.罗马法系 C.印度法系 https://www.educity.cn/souti/546E4D65.html
5.《比较政治学》读书笔记(比较政治学)书评这本书并不适合初学者,当你读过西方政治学诸多理论和论文之后,才能体会到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与思路上的令人耳目一新处。当然,这并不代表这本书的内容全部正确,但至少他提供了另一种范式去回答现实生活中的政治问题。这篇读书笔记感谢PPE的小伙伴们,本人只是参与整理了其中一章,为了保护隐私,不把大家名字一一放上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38360/
6.近代我国选择大陆法系的原因!近代,尽管英国是第一个敲开中国大门近代我国选择大陆法系的原因! 近代,尽管英国是第一个敲开中国大门并第一个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国家,但是以收回治外法权为首要目的的清末法制改革却没有选择英美法系,而选择了大陆法系,其后的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也都循而未改,依旧行事。 https://www.360doc.cn/article/31715614_1099750719.html
7.三分钟让你搞清楚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中华法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个法系,在学术上似乎没有定论,就不多说了;说说与之相关的中国法律与司法体系概况。简而言之,无论过去的中华民国还是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所采用的法系基本上都是大陆法系,即以制定法为判案依据(不过现在最高院每年都要公布一些经典案例,引导各地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参考,这说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在慢慢融合)。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494360.html
8.中华法系形成于()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中华法系形成于( )A.秦朝B.汉朝C.唐朝D.新中国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己的电子错题本,提高学习效率https://www.shuashuati.com/ti/fee513dbc4024f49be4746505fbdfa64.html?fm=bd61fec3c8eea5909360acce9266f68ee5
9.求教,我国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吗?法律硕士(非法学)我国是扯 淡法系 不过非要说实在的,那当然是大陆法系啦,而且跟德国近的。毕竟大清国第一次编民法就http://bbs.kaoyan.com/t3373077p1
10.浅谈中华法系的解体法系是具有共同法律传统的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是一种超越若干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现象的总称。世界上曾经有五大法系,分别是中华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而其中中华法系和印度法系已经解体,现在比较多提到的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国现在的法律属于大陆法系,具有大陆法系的普遍特点。https://zhuanlan.zhihu.com/p/477029546
11.判例分析范文10篇(全文)我国有悠久的判例制度传统, 是成文法和判例法双线索发展的法律体系, 同时中华法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先进的法律思想和制度, 近代以来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优秀成果也被我国所借鉴。宋、明时期例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律的作用, 引发律学家对判例的所谓“以例乱法”的批评, 确实切中时弊, 但同时也https://www.99xueshu.com/w/ikeyg3mnxyru.html
12.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2015·四川广安二模·1)世界法律一般划分为五大法系: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印度法系和中华法系。根据你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的了解,指出传统中华法系的特征是( ) A.重私法和法典权威,明确立法与司法分工B.以礼入法,礼刑结合,国家确认家族法规 https://zujuan.zxls.com/Problem/2015/4/4/90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