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公务员遴选中需全日制学历的讨论,火热非常。
经调查核实后,德州市委督查室回复称:
诞生:热度高涨
图丨2016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政策文件中包含了诸多要点:
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招考统一试卷及录取标准,实行并轨发展;同全日制一样,进行学历学位双证管理(以往的在职研究生是单证),具备同等法律效力;毕业标准和全日制一致,保证同等质量。
至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成为与全日制研究生功能互补的全新学位类型,定位“不俗”。
2017年,“非全”首次报名,新政策激发了无数考生报考的热情,全国各省或直辖市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人数占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比例显著。
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停招部分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转向“非全日制”。
作为未来专业硕士发展的大趋势,大众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这一“新生事物”的存在。
然而,事实证明,“非全”改革不是一蹴而就。
尴尬:夹缝求职
2020年,首届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一年之后,国务院督查组明确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不平等对待的现象的确存在,求职仍受限制。
一方面,许多企业、事业单位招聘或公务员遴选、选调生招考公告中,曾明确要求“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限制、拒绝非全研究生的求职。甚至,有些事业单位在招聘编外人员公告中注明应聘者须是全日制研究生。
不少学生反映,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
在深圳、南昌、长沙、福州、滨州等多地,非全日制研究生无法享受人才政策,一毕业就可能与全日制研究生面临巨大的差别。
就业本就艰难的“后疫情”时代,各方共同制造的障碍,令“非全”的求职之路难上加难。
事实上,“非全”改革之初,有大量全日制应届考生调剂于此。他们没有在职工作,处于脱产学习的状态,和全日制学生一样培养,却被夹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之间,处境尴尬。
限制:逐渐松绑
当第一批吃螃蟹的“非全”走出校园,在求职时面临诸多不适,网络上关于反对“非全”就业歧视、请求平等就业和落户的声音,越来越大。
而呼声渐长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引导和调整,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松绑。
2020年2月,教育部和人社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用人单位应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落户机会,拒绝用人单位的招聘歧视,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业权益等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图丨五部门联合发文,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权益。
2021年10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曾发布《关于支持招收2022年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通知》。
随着文件下发和各地的落实,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地市传来好消息。
此外,河南省、天津市等地的“三支一扶”、公办教师等招募公告中,都曾明确提到,对国家统一招生的2017年及以后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
罗马非一日建成。或许,随着社会层面对“非全”求职限制的逐渐放开,属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春天,有一天会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