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湖北武汉正在对标上海升级改造的吉庆街胜利菜场门口,张贴了一张新的《合作入驻须知》,通知要求:女摊贩不能超过45岁,男摊贩不能超过50岁。
此规定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商贩争议,还引来众多网民围观吐嘈。
大家一致认为,此菜场的“限龄”规定太奇葩了!
然而,面对群众的质疑,菜场回应:年龄大有风险,限定年龄又不违法,无须改!
直到多家媒体报道,市场监管部门责令整改后,菜场管理者才无奈撤回了此项规定。
对于菜场管理者的行为及其背后的逻辑思维,笔者感到无语。
很显然,菜场“限龄”的背后,揭示出诸多从业者40+所面临的中年危机,年龄歧视已经从曾经那些吃“青春饭”的行业悄悄蔓延到更底层、更普遍的大众范围。
不禁感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岁月变迁与年龄老化,但却无法避免年龄带来的危机与伤害。
那么,菜场“限龄”是否属于年龄歧视?这种行为真的不违法吗?既然年龄歧视与危机不可避免,我们在生活和职场中又该怎样应对呢?
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您与笔者一起探讨。
01菜场“限龄”是否属于年龄歧视?
关于年龄歧视一词,早在1969年,美国老人学家RobertN.Butler就提出了,他以此来描述对老年人的歧视,并将之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归为同类。
百科词条这样解释:年龄歧视(英文:Ageism),指一种认为老年人是生理或社会方面的弱者,并因此而歧视老年人的观点。
这种歧视源自于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与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的身体与心理年龄都在不断推后。
尽管如此,但实际情况却是,年龄歧视已不仅仅限于老年人,在不同的行业里,青少年、中青年也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年龄歧视。
比如,一些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会被认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而受到轻视,不被重用。
甚至有的大学生在应聘时,因为长得孩子气,屡屡被拒。
而那些低文化的打工者,如果岁数渐长,便会被视为生病倒下的高危群体,随时面临“干了上家没有下家”的困境,越来越找不到活干。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公布,1994年以前国际对人口问题的划分三个年龄段是:零至14岁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劳动力人口;64岁(中国60岁)以上为老年人。而后因为平均寿命的延长,重新划分为五个年龄段:0(初生)-6岁为婴幼儿;7-12岁为少儿;13-17岁为青少年;18-45岁为青年;46-69岁为中年;>69岁为老年。这五个年龄段的划分,将人类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同时都产生着积极影响。
由此可见,45岁,只是青年到中年的分界,也正是劳动力旺盛,思想行为成熟稳定、大有可为的黄金年龄期。
菜场的“45岁”限龄规定,在科学依据的印证下,自是贻笑大方。
从菜场管理者的回应辩称“年龄大风险大”,体现出来的就是赤裸裸的年龄歧视。
权力者们同样也会面临渐渐终老的岁月,希望能早日体味,变得善良仁义一些。
02“限龄令”违法吗?
从人权、从道德而言,限龄规定不合情理。
但是,年龄歧视却又无处不在,似乎无法约束。
要知道,美国早在1967年就制定了禁止招聘年龄歧视的法规。
而国际上有关禁止年龄歧视的立法,也并非美国独有。
俄罗斯的《居民就业法》明文禁止雇主在招聘启事中列出的年龄限制;
德国在2010年颁布实施了《禁止年龄歧视法》,不仅禁止歧视,还鼓励老年人"半负荷就业";
英国甚至明令禁止出现有年龄暗示的字眼。
我国的《劳动法》也规定:
劳动者法定劳动年龄为:男16周岁至60周岁;女16周岁至50周岁。对招聘员工法定劳动年龄的限制是最低年龄限制是16周岁。
只要在合法年龄段内,就有权利参加工作,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能歧视。
胜利菜场引入合作摊贩,虽然不属于老板招聘员工,但对于限制摊贩年龄的要求有违《劳动法》规定。
从常规来说,摊贩年龄原本就中青年居多,为了维持良好经营秩序,管理者更应该从市场和商贩的角度考虑,放宽年龄限制条件。
菜场对标上海升级改造,管理者希望提升形象、减少风险的想法值得理解,但其过高的入驻要求,不重法律、不重秩序的行为,不得不让人诟病。
03怎样应对年龄危机?
不要以为你现在工作稳定,业务能力强,没有生存压力,不会遭遇年龄危机。
如果你逐渐年长,虽然已是单位的老员工,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踏实可靠,但却再难以得到提拔重用;
又或者你对现在的工作感到无趣、乏味,却又不敢轻言辞去,没有把握找到新的更好的工作。
其实这个时候,你就已经开始迈入"年龄歧视"的坑,即将面临年龄带来的危机压力。
特别是40+以后,想一想:生活中,上有老、下有小,吃喝拉撒全系在你身上;职场里,前有对手、后有追兵,虎视眈眈要抢单、夺位……是不是立马能感到,生存的危机压力随时伺机爆发?
怎样强大自我?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
趁年轻多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确定一个正确发展的方向,并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付诸努力,不断精进,深耕细作,让自己成为一个领域里资深的“老人”,要么不可或缺,要么自有口碑,要么独具品牌。
这是一个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计划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将一份现得工资转化为事业收入的过程。
方向+勤奋+努力,是实现路径。
虽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全民进入了信用消费时代。
但我认为,积蓄,永远是人生的必修课,也是保有人生最后一桶金,最稳妥的方式,没有之一。
当然,积蓄不单只是狭义上的存钱,还有知识技能的储备。
在存折里有一笔积蓄,可以让自己应付生活意外上的不时之需,多一分作决择的底气。
而拥有一技压身,比如写作、书法、唱歌等,培育一份副业,不仅能为自己减少失业忧虑,而且使之与正业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
要想过好一生,除了身体健康、物质充实、感情丰富,尤其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
每个人都将面临生老病死,每个人也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悲欢苦乐,心理脆弱的人承受不了生命之重,只能将不幸变得更加不幸。
而那些心理强大的人,最终才能涅槃重生,扭转乾坤。
就算命运一直作弄,自己一生普通、贫穷,仍然能苦中作乐,品味到生活的甜;就算年华老去,也能洗尽铅华,优雅从容。
如何做一个心理强大的人?必须要学会宽大与包容,才能掌握好人生的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接受已发生的,改变能改变的,离开那些不能接受又不能改变的。
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如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所写: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作好心理准备,慢慢成长,渐渐老去,不愧过往,也不惧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