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7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一大批往届生、应届生心情振奋参加选拔,他们中有为人父母者,也有高中还没有上完的少年。那些极为出色的幸运儿,就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七七级大学生。我们学校,那时的山东农学院,招收了几百名七七级大学生,四年后,他们中的一些人留校任教。40年前,他们如何经历高考,初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怎样,我们一起来听他们讲述那一年的故事。
万勇善:高一考大学
著名花生育种与栽培专家、农学院教授万勇善是七七级大学生,而且是高一时参加的高考。万勇善说,能考上大学,是他人生的最大转折。
亏了在小学读初中
难忘的一天
追着老师到家里问问题
1978年3月,作为七七级学生,万勇善和其他几百名同学一起来到了山东农学院上学。“当时几乎没有教材,大部分都是老师自己刻钢板油印,有些教材像是统一编写的,也很简单粗糙。后来补发了一本正式出版的《农业英语》。上大三时,《作物栽培学》等专业课,就有了正式出版的教材。”那时候给学生上课的老师都是大学问家,跟学生一样,恨不得拿一天当两天用,想方设法多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下课后,老师们经常会被一堆同学围住问问题,兴头上来了,几个人一吆喝,还跑到老师家里去接着问。我们曾经跑到汪缉文老师家里去,他搬出一本英文有机化学专著,把我们给惊住了。他家有许许多多的书,还有厚厚的字典。邹琦老师家我们也去过。最有趣的是梁作勤老师,他给我们讲题,就用粉笔在自己家地上画来画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后会对照课堂笔记和教科书再整理一套学习笔记,有时是几个同学的课堂笔记对照着,才能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学习笔记。每个学期期末考试前,我们都是提前一个月开始复习,前后复习三遍,真把知识学会,变成自己的。”如今,那个如饥似渴学习的年轻人,早已成了业内的大专家,就像他初入大学时崇拜的那些老师一样。
张民:科技队长上大学
资环学院张民教授是土化界同行公认的大专家。谈起成长经历,他说自己的土化情节、对土壤和肥料的认识,在十几岁读高中时就已经非常清晰。
邓小平让我上了高中
生产大队里的科技队长
学了最爱的土化专业
12月10日高考。9日,张民借了一辆自行车,带着铺盖卷去县城参加考试,住在离考场比较近的马车店里。“马车店里都是大通铺。我们认识的同学在麦秸上铺上被子就开始瞎猜明天会考什么,完全忽略了冬天的寒冷和呼呼的北风。我猜政治题会考遵义会议,没想到第二天果真有。语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同学们不是写毛主席逝世,就是写粉碎‘四人帮’,也有写参加高考这一天的。数学看上去挺简单的,但做题的时候也是紧张得出汗,有一个列方程求解猪圈长宽的题,憋了好久才做出来。”考完了遇到鼓励他考大学的数学老师,张民说自己肯定能超过200分。“老师说,那你肯定能考上。结果,和老师估计的差不多。其实,那一年包括清华大学、山东大学,比咱们山东农学院的分数也高不了多少。”
“来到学校第一学期上物理、化学、数学这些基础课,才觉得自己中学学的那些知识实在太少了,一切跟从头学差不多。那时候夏天没有风扇,冬天平房教室里的炉子也有时点着有时点不着,但是大家都是一门心思在学习上,从来没有人说学校的办学条件差。”张民告诉记者,七七级土化专业一开始就招了一个班共32人,后来扩招到了44人。“当时的化学和物理实验台共16个台位,2个人一组,32个人正好,准备材料不浪费。学生少,和老师的关系也就特别密切。当时教我们基础课的老师都是知名的大家。黄天栋老师教物理化学这门课,声音洪亮,幽默风趣,数学老师罗筱云,物理老师聂修和,都让同学们十分尊重。尤其是教无机与分析化学的杨伟老师,带着我们做实验,真的是手把手教。”
崔言顺:曾经是乡村医生
动科学院预防兽医学教授、院长崔言顺是七七级高考生,也曾经是一名乡村医生。“一开始是想学人医的,后来学了兽医,有点意外。但是能够上大学,已经令我和家里人都非常骄傲了,大概这也是绝大多数七七级大学生的心情。”
背着药箱为村民看病
学点真东西回家乡效力
好老师影响一生
张晓辉:多年都是小不点儿
机电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张晓辉生于1961年,上大学时只有16岁。“从小学到大学,所有的同学都比我大。每一个阶段都有生动的故事,每一段都是难忘的成长印记。”
“小不点儿”上学
突击参加高考
从油田到大学
“我那时候实在太小了,不但年龄小,个头也小。班里有8个‘老三届’的,比我大近20岁,其中有个袁姓同学,曾经在我们村当兵,就喊他袁叔叔。农机系的隋玉兰书记就说,年龄差再多也不能喊叔叔,同学就是同学。真的很庆幸和那么多年龄大的同学在一起,他们学习的刻苦态度,考虑事情的成熟度,对人的和善与宽容,对我影响太大了。当时学校的供电系统分三股线,有城市线路,路灯线路,教室和宿舍是农业线路,因此经常停电。每次只要一停电,我们就飞快地从教室或宿舍跑出去,占据路灯下面的有利位置继续看书。那种热情,真的不是现在的学生能够想象的。不管年龄大小,大家都想着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