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去香港当医生“好不好”的问题,关于香港“好不好”的问题,关于香港人“好不好”的问题。
一切关于政治的或个人价值取向的问题。
在香港从零成为一个医生的路径:
假设你是个一般人,这个考试的通过率如何呢,先看Part1和Part2,从医委会官网我找了以下的数据。
注:下面数据分析比较无聊,如果不想看复杂的数据结果,只想看“有用”的部分,可以直接看加粗下划线部分。
注:
1.f=该年第一次考试,s=该年第二次考试。
2.2020年两次考试均取消,2021s仍无数据,我根据官方结果估算下,估计也有30-40%。
要阐述清楚难度这个问题,可以把难度拆成2个维度来讨论:
第一个问题,对于“一般人群”来说,考试的通过率如何?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
但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得不说,10%的通过率是相当低的。但这还没完,我们上述是把所有考生混在一个池子去计算(即最开始的假设:假设所有考生一般水平都是一样的),而考生群里本身多样性很强,既有毕业于英美加德,也有毕业于中国内陆,以及其他国家,这三个群体之间差异性是很大的。阅读本文的估计大部分是毕业于中国大陆医学生,我把考生根据毕业地区不同,分成上述三类,可以更好地找到更接近我们自己的数据。
通过检索,从香港立法会、香港医务委员会、香港议员的网上披露数据,可以对2012-2019年间,共14次考试,按照“英美加德澳”,“内陆”,“其他”将考生分成三类,看看他们的各类数据如何:
表注:
记住我们假定的前提是【同组内考生的水平和能力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那么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的信息:
(呼~写完上述这些,感觉回到了写学术论文的时候=。=#)
总体来说,LMCHK的考试通过率,特别是首次考试通过率,是非常低的,这是客观数据。
但是!这是一个General的数值,把每个考生的个体差异抹平之后的随机结果(我们一直在强调假定个体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个体之间差异是极大的!哪怕内陆考生之间的差异也是极大的!并且传闻,内陆考生的这个数值确实可能会被部分特殊群体严重拉低。有部分考的很差的,当然也有部分考的很好的,甚至有不少一次性全通过的(幸运,我就是其中例子之一)!千万别被这个简单的把个体抹平的随机化数字吓到,他只是一个参考而已。
如果说,考生之间的实际通过率,是围绕均值上下波动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便是:针对个体而言,什么条件,或说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和核心技能,是稳妥Pass的必备因素呢?
因为P1比较straightforward,整个考试的关键是P3,所以我们以P3中典型的station为例(以下大部分也都是针对P3),一般来说,(结合不同学科和看过的不同打分表),他大致会平均分成以下几个部分打分:
从上述例子来看,你可以对照着,看看自己那方面是自己最薄弱的,我个人认为必备的、缺一不可的核心因素有四个:
1.医学知识储备与运用:
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中,”复习“=”增强医学知识的储备与运用能力“,所以这是不必废话的一项。其实就是既往的知识储备+备考阶段的复习。需要指出的是,既往的知识储备中,如果你考过USMLE,那Part1将会非常简单,无论是考过Step1或者CK,这是许多人的经历证明的,但是对于Part3,坦白讲,没啥用。
关于备考阶段的复习,后续将会拆成P1和P3两个部分更详细地说,大家都读了这么多年书,大部分都不用细说,也就说说推荐的资料(书、题库、教程、网站、视频、工具等)。但是如果只是一味k书,不做其他的,真的是事倍功半。
2.临床技能和经验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这是整个过程最难的部分。因为大部分是真实的病人,真实的体征(建议回头去看看那篇内科考试部分的回忆)。
中国国情,多数考生要么毕业后一直在做科研,要么专科专得非常细,别说大内大外分开,即便在大内大外之内的亚专科的一些临床体征,去查也很困难。临床技能和经验足够好的人优势会特别明显,毕竟知识可以通过看书来补,临床经验很难补。
我个人建议是:平时在看临床的体征的时候,记得要强迫自己围绕体征搞清楚:
通过上述这样复习,可以一部分弥补临床的缺陷。实际上,上过临床的,上述这些都是简单正常的思维过程,但没上过就很惨了。比如这次外科考的trendelenburgtest很多人没查出阳性或者没解读阳性或者没做好ddx……
但,果然临床经验还是得靠日积月累,临时抱佛脚没啥用,聊胜于无吧,哎。
我当时内心:卧槽,这说的不就是我么???
结果我还是过了,所以各位不用太大压力
3.语言
官网:可用两文(中文、英文)三语(普通话、广东话、英语)进行考试。
我:请不要被这句话误导了!!!!!!!!!!!
我建议你可以忽略这句话,直接默认考试就是全英语的。
至少在备考期间,你可以这么操作。至于实际考试怎么胜算大就怎么来,比如:我自己英文粤语都没问题,完全按照英文考试去备考,但我也是选了普通话(最熟悉),并且longcase甚至还请了翻译(没用上),实际考试我99%都是英文回答的,只有longcase和考官讨论中偶尔用了中文。
为什么我要这么建议?
最后提一点,很多人低估了英语的重要性,却高估了粤语在考试中的重要性,三个字总结:不重要。
日常遇到的90%的香港人听得懂普通话,70%以上的人能说普通话(他们愿不愿意是另一回事),剩下25%的人也能说蹩脚的普通话。
3.备考策略。
Itisagame!Justplaythegame!!!!
OK,通过以上,大家可以对照下自己就差不多知道,在那个”平均通过率“上,自己是在他之上还是之下。以我自己个人为例,我的优势劣势都非常明显。我医学英语没障碍,日常英语基本没障碍;粤语也OK。医学基础算还行,以前准备过USMLE对生理病理药理有点印象,但是坦诚地说,内外妇儿基本算是重新学了一遍。特别是,本科毕业后基本上6年没碰过临床,临床经验=0.并且我既没在香港读过书,也没在香港实习过,甚至我连香港的医学生朋友也没(直到后面才勉强认识了不熟的一两个)。我在准备的时候也没脱产,在内陆一边上班一边复习……就这样我也考过了,所以你说他难,其实也还没那么难……
(一)报名过程中的”良好声誉证明“是啥,咋弄?
2.记得打印的时候需要医院的信笺纸;
3.只有”注册“为临床医生的单位才要,如果只是读书或者是纯科研,那么不需要,注册几个需要开几个,但是未注册的,需要学校开”良好品德证明“,流程差不多;
4.似乎是要求人事科盖的章,不同医院流程不同,我当时是先医务科申请,医务科查了确实没任何犯错记录,才会去人事科申请,最终盖得章是医院的章。
(二)要不要报培训班?
不需要。网络上营销机构太多,大家擦亮双眼。其实培训班本身如果你办的好的话,挺好的,比如USMLE很多培训班确实办得好,但问题是LMCHK目前为止我还没见过一个办得好的,而且都垃圾到辣眼睛,能把作为宣传的《试听课程》都讲的那么烂我还是服了。反正如果有人来告诉你报了培训班就能咋样咋样咋样,我就两个字:快跑。
各位可以把原本去买电子书的钱给我去买冰淇淋了,零头都够了(/捂脸)
(四)听说要放宽海外医生了,我能不能等等这个,不考这个试过去?
虽然不确定,但是我建议你别太乐观。理论上是可以,但如果你真想走这个,我个人认为,有一个MRCP或者MRCS是一个入门门槛,这两个的难度不亚于LMCHK。
(五)Part3怎么样算pass?
没明确标准,据说是station的平均分,但肯定不会因为某些特定方面做的非常糟糕就fail掉整个科目,顶多是fail掉那个station,比如外科我有一个station肯定是fail的,而且做的很糟糕,但是我外科最终的成绩是B,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
(六)建议慎重看待网络的言论。
总之:看待网络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一半愚蠢,一半营销的话,一定要慎重,这也是我要写这个系列的原因。
(七)现在香港严重缺医生,是否会让考试慢慢越来越简单点?
理论上是的,但我发现,虽然总体来说,通过率有每年增加,但是幅度不大。而其实从2012年到2016年,新注册的经LMCHK考试过来的医生,翻了4倍(14Vs60),这应该只能解释为考生增加了,通过率简单增加,保持了输出的医生增加。还是别想这些了,好好复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