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纯教授——贯彻实施世界卫生组织计划生育指南
刘欣燕教授——瘢痕子宫避孕与瘢痕子宫再妊娠的管理
朱长虹教授——宫内节育器与女性生殖系统肿瘤
于晓兰教授——再生育与女性卵巢功能储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于晓兰教授在讲座中提到高龄女性的卵泡数量和卵子质量下降,因此年龄对女性再生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并详细为大家介绍了卵巢功能的评估指标、常用卵巢储备检测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的治疗策略等内容。此外,于教授指出2015年中国专家共识认为AMH结合AFC是评价卵巢储备功能灵敏度和特异度最好的两个指标,DOR女性应给予积极治疗。
章汉旺教授——恶性肿瘤患者助孕的可行性和风险探讨
武汉同济医学生殖中心章汉旺教授在讲座的开始简要介绍了恶性肿瘤的诊治现状极其影响生殖的机制、化疗药物对和放疗女性生殖的影响。随后章教授分别详尽讲述了胚胎冷冻、卵母细胞冷冻、卵巢组织冷冻等恶性肿瘤治疗前助孕方法,并比较了几种方式的适用特点。最后章教授就恶性肿瘤治疗后妊娠的可行性及风险的问题,从可否妊娠、妊娠的最佳时机、妊娠结局如何这三方面进行了讲授,并举例乳腺癌患者治疗后助孕成功并分娩。
彭萍教授——生殖道感染与备孕
黄薇教授——AMH在卵巢巧囊肿手术前后的评价意义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黄薇教授依次介绍了卵巢储备功能、卵巢储备降低的定义、抗苗勒氏管激素(AMH)评价卵巢储备功能的优势与特点等内容,其中AMH是评价卵巢储备功能的最早指标。手术是治疗巧囊的有效治疗,但手术对卵巢功能有不利影响,巧囊患者手术前检测AMH评估卵巢功能非常必要。此外,黄教授强调术中解剖层次清晰,减少卵巢组织丢失,避免电凝和对卵巢血供的影响,手术应由有腹腔镜手术和巧囊手术经验的医师担任。
论文交流
女性生育调控分会场的在论文交流环节展示的论文有:《终止中期妊娠合并完全性胎盘前置状态的方法探讨》(张红)、《妇科癌症治疗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及其所采取的保护性方法》(彭祥炽)、《复方左炔诺孕酮阴道环的体外药学研究》(刘振齐)、《3000例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滕莉荣)、《重金属含量与胚胎停育的关系》(欧婕)、《383例宫内节育器取出临床处理与分析》(袁金兰)、《宫腔镜手术为主综合治疗宫腔粘连25例临床分析》(曹杨)、《妊娠子宫破裂临床分析——33年经验总结》(李春颖)、《新产程的实施对产程中转剖宫产/器械助产及母儿结局的影响》(陆眸清)、《继发性不孕多中心调查研究》(茅群霞)、《心理干预结合流产后关爱服务对人工流产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周燕飞)。
主持风采
生育信息学分会场
车焱研究员:生育信息学的概念框架与研究方法的一些思考
郑华军研究员: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其在计划生育领域的应用、
冯东雷博士: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大数据挖掘与应用
国家卫生信息共享工程中心的冯东雷博士介绍了医疗健康大数据的特点,国家发展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政策、医疗健康大数据的工作基础,并结合临床深入讲述了如何对计划生育与妇产科研究数据进行挖掘、整合及利用,并建立有效的计划生育与妇产科临床语义知识库。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苗茂华副研究员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数据分析要素,然后结合具体研究《职业双酚A暴露与男性精子质量关系研究》,讲述了如何进行数据分析,最后阐述了高质量病因学研究的四点要素(准确的数据收集、深入的数据挖掘、充分的混杂因素考虑、恰当的因果推断)。
徐双飞硕士:中国、日本、印度、南非、美国1970-2030避孕节育情况的比较——基于联合国人口司《2016年全球避孕及方法采用现况》数据库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徐双飞硕士以联合国建议的“避孕方法使用情况”和“未满足的计划生育需要”作为评价指标,比较、分析并预测了五国的计划生育工作。
李粉:母亲孕期环境因素暴露与I、II相代谢酶基因多态性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交互作用研究
复旦大学李粉首先回顾了先心病的发生情况及病因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继而介绍了环境因素和基因多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先心病之间的关系。
遗传优生学分会场
杨芳教授:无创检测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杨芳教授带来了“无创检测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杨教授从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严重并发症出发,阐述孕期筛查该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近年的研究热点——NIPT的应用。NIPT具有极高的精准度,可检测更多遗传疾病,为无创产前筛查提供了新的方向。
金帆教授:出生缺陷遗传学病因诊断及再生育指导
林元教授:分子时代产前筛查的探讨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林元教授以“分子时代产前筛查的探讨”为题进行主题报告。林元教授首先描述了产前筛查现状、出生缺陷的特点及三级预防措施,指出在不同情况实行不同干预措施,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性。最后介绍了无创高精度检查:测定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NIPT)在产前筛查与诊断的优势及技术规范。
周祎教授:双胎之一异常的临床咨询与处理
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医院周祎教授带来了“双胎之一异常的临床咨询与处理”。周祎教授提出,随着辅助生育技术受孕应用的推广,孕妇分娩双胎的概率显著提高,相应的染色体结构畸形,染色体/基因异常,生长发育异常/死胎等胎儿并发症发生率随之上升。之后周教授结合病例讲授了双胎之一异常的临床咨询与处理,并得出绒毛膜性决定妊娠结局的结论。
何德钦教授: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的再认识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何德钦教授带来了“常见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的再认识”。何德钦教授首先系统而深入地讲述DiGeorge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Prader-Will综合征、Williams-Beuren综合征、Wolf-Hirschhorn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和Smith-Magenis综合征等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预后和发病机制。进而介绍高分辨率染色体分析,FISH,BoBs基因芯片,SNParray基因芯片等检测技术在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刘宁教授:胎儿NT增厚的遗传学诊断
青年论坛分会场
张美佳教授——卵母细胞成熟、排卵与受精协调同步的分子机理
中国农业大学张美佳教授带来了题为“卵母细胞成熟、排卵与受精协调同步的分子机理”的讲座。张教授介绍了促性腺激素精确调控卵母细胞成熟与排卵的同步化、成熟卵母细胞引导精子完成受精的过程中,以钠肽系统为中心的一系列分子机理,提示了这一研究在未来生殖内分泌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中的意义。
李红钢教授——由精浆游离核酸研究浅谈应用基础科研创新思路
朱元方教授——疤痕子宫阴道试产的管理
舌尖风暴——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计划生育学学术会议辩论赛
季军争夺赛
最后进行的是“舌尖风暴”辩论赛季军争夺赛,正方“天府阳光”队与反方“纵横联合”队以“假如我国允许代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辩论。两队辩手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从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方面,并结合了自身专业和现有案例,就“代孕”这一热点话题展开了激烈交锋,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本场辩论赛的结果将在下午和主会场决赛结果一起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