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胡喆、余晓洁)近年来接连曝光的科研不端,尤其四大国际出版集团撤稿中国作者百余篇论文的轰动事件,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带来了恶劣影响。调查显示,学术不端行为背后,充斥着一条隐秘的论文交易“产业链”。一些第三方机构打着“润色论文”的幌子,大肆买卖论文、抄袭剽窃、弄虚作假,部分学术造假成“窝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近日通报了一批学术不端的典型案例,其中:提供虚假审稿意见,操控论文同行评议过程;通过第三方在网上买卖论文,隐瞒身份申报基金项目;盗用他人研究成果申报基金项目,申请书信息严重造假等情况突出。
28篇被调查论文近半数与同一家公司有关
这家公司背后是“何方神圣”?
2015年8月,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销上海某大学王立山等人于2013年发表的1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意见被伪造”。“这个案例非常有代表性,在我们此次通报的典型案例中‘名列榜首’。”基金委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主任朱蔚彤说。
涉事作者被严厉查办:造假中介仍“逍遥法外”
根据上海丰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网站显示,该公司自称:“提供生物医学领域最全面的实验技术服务,研读并把握最新的科研动态方向及全球科研研究方案,是国内少有的提供课题设计咨询、创新性评估、结果解读与数据分析、实验技术服务、整体实验外包的生物医学类高科技服务型企业。”
科学道德设有红线:“一旦逾越,只能出局”
“科研失信的学术氛围会像重度雾霾一样,让整个学术界集体窒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表示,“从论文抄袭到引用不规范,从一稿多投再到枪手代写、第三方代投……学术不端不断出现新形式。对研究人员而言,科学道德设有红线,一旦逾越,你只能出局。”
针对被撤稿件存在的多种学术不端,中国科协重申了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主要行为规范,明确了“五不”行为准则:即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
“其实每篇论文都有负责与出版社联络的通讯作者。如果投稿人自始至终直接与出版方直接打交道,就没有第三方代写代投的牟利空间。这条灰色产业链也就不复存在了。”黄伯云说。
陈宜瑜呼吁:“不同的学科之间、理论和临床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混淆在一起,统统强调论文。”
“我国科研论文总数世界第二,撤稿是其中一小部分。绝大多数中国科研人员的基本道德操守还是好的。少数人出了问题,要调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说。(参与记者:鹿永健、周琳)
主办单位:国务院办公厅运行维护单位: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