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更迭和历史洗礼,我们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传统文化中的家规家训、民谚俗语和礼仪常识是我们代代传承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是传统文化中最贴近生活,也往往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部分。
团结出版社“老话说得好”系列,继《老话说得好: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家规家训》和《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谚俗语》之后,《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也与大家见面了。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老话说得好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家规家训
不可不知的民谚俗语
《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不学礼,无以立。让我们跟随《老话说得好: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一起,回溯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仪的发展脉络,感受随着时代发展,我们依然要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人类是从野兽群体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特殊群体。《礼记·冠义》中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中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唐初经学家孔颖达说:“人能有礼,然后可异于禽兽也。”礼仪也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与不同人群、不同个人的相处过程中,不断寻找,不断磨合,不断完善的理想的行为规范。
礼,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认为礼就是天道在人类社会的运用,《左传》中说:“大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古代的礼就是先人圣贤们按照自然规律制定出来的规范。
古代礼的范围非常广泛。《资治通鉴》中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
从广义上讲,礼仪作用于国家政治时,所形成的礼就是国家的典章制度、法律法规。《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运用于家族,礼就是族规家训。《礼记·曲礼》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从狭义上讲,礼在社会交往中用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君王与臣子的关系、上级与下属的关系、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哥哥与弟弟的关系等。当礼仪广泛运用于人际关系时,逐渐变成了交往规范。在古代,如何尊老,如何交际,如何迎送,如何宴饮,等等,都有礼的规定。行为合于礼,是有教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
礼很早就产生了。夏朝、殷朝、周朝三代时,礼仪就出现了,中间不断传承变革,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经比较完善。当时,礼已经成为政治教化制度,称为“礼治”。礼治是治理社会的一种很特殊的方法。西周中叶以后,礼崩乐坏。至春秋战国,“礼治”走向解体。孔子
一生遵从周礼,倡导周礼,期望把礼文化发扬光大。
在古代,社会矛盾的解决主要靠礼,而不是法。因为仅仅依靠法,而缺少礼仪的教化,会导致孔子所说的“民免而无耻”的状态。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说,孔子认为,国家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政令条款,以此来引导人们,约束人们,违背了就给人们以刑罚的处罚,结果呢人们因为惧怕惩罚,就不敢去做坏事了,但是他们没有羞耻心,甚至做了坏事还想方设法地躲避法律的制裁,并认为这是自己聪明智慧的表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只有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才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有顺服之心。
《老子》中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就是说,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多了、具体了、严密了,但是因为人的良心泯灭了,欲望增多了,虽然知道有法律管辖,但人们还是明知故犯。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敢铤而走险。所以法律条款越来越多,但是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过去这种儒家重礼轻法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在看来,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容易陷入“人情大于法”的旋涡,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就会出现更多违反政策、违反纪律的事情,也违反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社会主义法制原则。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应该的,但绝不能因此“重礼轻法”“礼主刑辅”。古代的“礼主刑辅”的观念必须转变,转到现代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上来。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要实行礼呢因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没有本土宗教,没有上帝信仰。人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精神生活呢依靠的是善良的本质,也就是道德来约束自己。道德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它怎么对人生、社会发生作用呢?古人把它转换成一套可以操作的行为规范。“礼者,理也”,按照这套行为规范去做,道德就可以通过礼来实现了。西汉时期,扬雄在《法言·问道》中说:“人而无礼,焉以为德”,如果人没有礼,就谈不上道德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只讲道德,不讲礼仪是嘴上文明;只讲礼仪,不讲道德是形式主义。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种不同的概念。简单来说,“礼”指的是制度和规则;“仪”是依据“礼”的内容形成的程序。古代的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其次,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最后,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受礼者的教养、风度与魅力。
提到古代的礼仪,也有人会认为是封建、复古,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不同朝代的礼仪文化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利用,礼仪也是维护封建社会等级秩序的工具。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人。可以说,古代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人类个性的自由发展,阻挠了人类平等的交往。直观地说,古代礼仪强调等级,现代礼仪注重平等;古代礼仪与法相结合现代礼仪乃自我约束;古代礼仪功能较多,现代礼仪重在交际。
白岩松说过:“不管有文化没文化,我们的信仰一直藏在杂糅后的中国文化里,藏在爷爷奶奶讲给我们的故事里,藏在唐诗和宋词之中,也藏在人们日常的行为礼仪之中。”
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礼仪规范必将更加文明、优雅、实用。
拓展阅读
《老话说得好:
不可不知的礼仪常识》
(点击封面购买)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传统文化读本,从尊老敬长礼仪常识、日常生活礼仪常识、迎宾待客礼仪常识、民间节日礼仪常识、交际往来礼仪常识、仪表修养礼仪常识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仪文化的基本常识。
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从古代典籍中精挑细选与礼仪有关的老话儿,传统文化的味道浓郁;每个条目配以精美图片,使读者获得美好阅读体验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吸收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研究,用通俗的语言对传统礼仪做常识性的展示,以期为普及礼仪文化,传承礼仪文化尽一己之力,也使得该书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
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家规家训》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本书以青少年优秀品德的养成为出发点,从修身、齐家、处世、立志、劝学、勤俭……等方面,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家训经典句、段,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阐述了如何做品德美的人、做有道德的人、做诚实守礼的人,等等。书中还引用了大量名人故事,从中引出道理或升华出观点,引导青少年循着古今思想家们对品德养成的深邃见解,去探求增加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作者简介:呼志强,河北省大名县人,资深图书策划人、撰稿人。已出版《国学其实很有趣儿》《中华民俗文化大观》系列(合著)、《20位民国文化大师的阅世心得》《中国人应该知道的民谚俗语》《世界建筑文化》等十多部作品。
不可不知的民谚俗语》
内容简介:民谚俗语是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言简而意赅,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结晶。本书编选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彩的民俗谚语内容,用故事式讲述、结合丰富的历史知识,并配以大量图片,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在赏心悦目的同时轻松领悟民谚俗语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