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法律汇编法律法规

服务热线:0372-31566630372-3153336

关于执行的法律法规汇编

目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正)----6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79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23

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234

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37

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2008修订)----251

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确定财产处置参考价若干问题的规定----262

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的若干规定----276

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278

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已被修订)----281

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312

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加强信息合作规范执行与协助执行的通知----322

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信访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347

十四、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356

十五、关于网络查询、冻结被执行人存款的规定----366

十六、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370

十七、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财产有关税收问题的复函----379

十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关于对〈关于请解决劳动监察决定强制执行问题的函〉的答复》的通知----380

十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机制建设的意见----383

二十、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的通知----399

二十一、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409

二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国银监会关于充分发挥公证书的强制执行效力服务银行金融债权风险防控的通知----417

二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421

二十四、最高人民法院、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联合下发《人民法院、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络执行查控工作规范》的通知----424

二十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民事执行活动法律监督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435

二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对《关于非诉执行案件中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终止,人民法院是否可以直接裁定变更被执行人的请示》的答复----441

二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442

二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决定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443

二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港澳离婚案件执行问题的批复----447

三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448

三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452

三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规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案件协调工作的通知----482

三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财产调查若干问题的规定----484

三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安排----492

三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499

三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504

三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受理的申请执行仲裁裁决或不服仲裁裁决而起诉的案件不属本院管辖应如何处理问题的批复----515

三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审判与执行工作协调运行的意见----516

三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525

四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535

四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2008修订)----548

四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578

四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可和执行台湾地区仲裁裁决的规定----585

四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网络司法拍卖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593

四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处理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暂缓执行建议问题的批复----597

四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执行改革健全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的意见—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纲要(2019—2023)----597

四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和执行涉外民商事案件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2008修订)----626

四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629

四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代理人查阅民事案件材料的规定----632

五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委托执行若干问题的规定----635

五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同一法院在不同案件中是否可以对同一财产采取轮候查封、扣押、冻结保全措施问题的答复----641

五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被续聘的仲裁员在原参加审理的案件裁决书上签名人民法院应当执行该仲裁裁决书的批复----642

五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643

五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审理和执行民事商事案件、保障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通知----650

五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的若干意见----656

五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663

五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全国法院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750

五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人民法院落实〈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754

五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规范执行行为切实保护各方当事人财产权益的通知----760

六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正确适用暂缓执行措施若干问题的规定----767

六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中有关问题的复函----771

六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督办工作的规定(试行)----772

六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中车辆登记单位与实际出资购买人不一致应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774

六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担保若干问题的规定----775

六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778

六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级别管辖规定几个问题的批复----782

六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仲裁机构“先予仲裁”裁决或者调解书立案、执行等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783

六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转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无证房产依据协助执行文书办理产权登记有关问题的函》的通知----785

六十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做好当前涉农民工工资案件执行工作的通知----788

七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805

七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预防和处理执行突发事件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814

七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公开的若干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期限的规定》的通知----820

七十四、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人民法院执行流程公开的若干意见》的通知----827

七十五、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执行事项委托工作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838

七十六、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的通知----841

七十七、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执行案件督办工作的规定》等三项执行工作制度的通知----848

七十八、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863

七十九、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在执行中当事人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申请执行人反悔能否恢复原判决执行的请示的答复----870

八十、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关于深入推进律师参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意见----871

八十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执行异议之诉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882

八十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进一步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894

八十三、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对执行工作实行“一案双查”的规定》的通知----91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正)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二章管辖

第一节级别管辖

第二节地域管辖

第三节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章审判组织

第四章回避

第五章诉讼参加人

第一节当事人

第二节诉讼代理人

第六章证据

第七章期间、送达

第一节期间

第二节送达

第八章调解

第九章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十章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十一章诉讼费用

第二编审判程序

第十二章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一节起诉和受理

第二节审理前的准备

第三节开庭审理

第四节诉讼中止和终结

第五节判决和裁定

第十三章简易程序

第十四章第二审程序

第十五章特别程序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选民资格案件

第三节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第四节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第五节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第六节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第七节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第十六章审判监督程序

第十七章督促程序

第十八章公示催告程序

第三编执行程序

第十九章一般规定

第二十章执行的申请和移送

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

第二十二章执行中止和终结

第四编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

第二十三章一般原则

第二十四章管辖

第二十五章送达、期间

第二十六章仲裁

第二十七章司法协助

第一章

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人民法院起诉、应诉,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法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

第六条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八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十一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三条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第十四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十五条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六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自治区的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七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第十九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

第二十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第二十二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第二十三条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四条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五条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六条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七条因铁路、公路、水上、航空运输和联合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八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二十九条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条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损害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碰撞发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达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一条因海难救助费用提起的诉讼,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二条因共同海损提起的诉讼,由船舶最先到达地、共同海损理算地或者航程终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三条下列案件,由本条规定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一)因不动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提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三)因继承遗产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者主要遗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四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第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发现受理的案件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认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规定不属于本院管辖的,应当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十七条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辖权的,由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人民法院之间因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了的,报请它们的共同上级人民法院指定管辖。

第三十八条上级人民法院有权审理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确有必要将本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交下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应当报请其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下级人民法院对它所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认为需要由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可以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

第三十九条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第四十条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

发回重审的案件,原审人民法院应当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

第四十一条合议庭的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的,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

第四十二条合议庭评议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合议庭成员签名。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第四十三条审判人员应当依法秉公办案。

审判人员不得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

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应当追究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第四十七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第四十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其他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

第四十九条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

当事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并可以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第五十条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五十一条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第五十二条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诉讼标的是共同的,或者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的,为共同诉讼。

共同诉讼的一方当事人对诉讼标的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经其他共同诉讼人承认,对其他共同诉讼人发生效力;对诉讼标的没有共同权利义务的,其中一人的诉讼行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发生效力。

第五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第五十四条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向人民法院登记。

向人民法院登记的权利人可以推选代表人进行诉讼;推选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与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诉讼行为对其所代表的当事人发生效力,但代表人变更、放弃诉讼请求或者承认对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进行和解,必须经被代表的当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对参加登记的全体权利人发生效力。未参加登记的权利人在诉讼时效期间提起诉讼的,适用该判决、裁定。

第五十五条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

第五十六条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

对当事人双方的诉讼标的,第三人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案件处理结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可以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判决承担民事责任的第三人,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前两款规定的第三人,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有证据证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错误,损害其民事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向作出该判决、裁定、调解书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诉讼请求成立的,应当改变或者撤销原判决、裁定、调解书;诉讼请求不成立的,驳回诉讼请求。

第五十七条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由他的监护人作为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之间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

第五十八条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第六十条诉讼代理人的权限如果变更或者解除,当事人应当书面告知人民法院,并由人民法院通知对方当事人。

第六十一条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查阅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第六十二条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人民法院对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证明文书,应当辨别真伪,审查确定其效力。

第六十八条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第六十九条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第七十条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

提交外文书证,必须附有中文译本。

第七十一条人民法院对视听资料,应当辨别真伪,并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七十二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第七十三条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书面证言、视听传输技术或者视听资料等方式作证: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

(二)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

(三)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

(四)其他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的。

第七十四条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必要费用以及误工损失,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当事人申请证人作证的,由该当事人先行垫付;当事人没有申请,人民法院通知证人作证的,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

第七十五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当结合本案的其他证据,审查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当事人拒绝陈述的,不影响人民法院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

第七十六条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资格的鉴定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

当事人未申请鉴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委托具备资格的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七十七条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

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意见,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七十八条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支付鉴定费用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用。

第七十九条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

第八十条勘验物证或者现场,勘验人必须出示人民法院的证件,并邀请当地基层组织或者当事人所在单位派人参加。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成年家属应当到场,拒不到场的,不影响勘验的进行。

有关单位和个人根据人民法院的通知,有义务保护现场,协助勘验工作。

勘验人应当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作笔录,由勘验人、当事人和被邀参加人签名或者盖章。

第八十一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因情况紧急,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利害关系人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证据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

证据保全的其他程序,参照适用本法第九章保全的有关规定。

全国服务热线:0372-3156663/3153336

樊胜军:1580372037813937239839田国志:1319351114813569021322李海涛:13837250372

吴静:13213253320郝海莉:15037216366张雪丽:13253057687刘慧晖:15226176595

THE END
1.中国法律汇编app安卓版中国法律汇编介绍 收录了1000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2000多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16000多部地方性法律法规。 软件特色: 1. 法律法规详细分类,一键查找。包含*高法颁布的全部法律法规大全及司法解释,能够方便地查阅相关的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司法解释及案例。 https://www.liqucn.com/bz/264551.shtml?open_source=weibo_search
2.法律汇编(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汇编)大家好,小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法律汇编以下问题,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汇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法律汇编:指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标准,如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类别或问题的性质,按照效力层级、时间顺序,作出系统排列,汇编成册。 https://news.indoasiabiz.com/news/202411/31025402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关联大全(2013年版)最新章节全文无本书精心收录现行有效常用法律、行政法规217件。关联规定链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关联大全(第2版)》特色,以脚注形式摘录与法律、行政法规密切相关的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规章条文,为您提供最实用的法律工具书。附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和行政法规目录。http://fw.mwfw.cn/fw/228044.html
4.最新法律法规汇编法律法规查询中国法律法规大全云法律法律法规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包括法律法规查询, 法律法规下载,中国法律法规大全等,更多法律法规关注云法律法规库。http://www.yunfalv.com/Rightsregullist.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2019年1月~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2019年1月~12月)》是2020年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司法部。内容简介 本汇编逐年出版,每年1册,收录2019年公布的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和法律修改决定、国务院公布的行政、行政法规修改决定和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国发、国办发文件。本书按宪法相关法、民法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6%B3%95%E8%A7%84%E6%B1%87%E7%BC%96%EF%BC%882019%E5%B9%B41%E6%9C%88~12%E6%9C%88%EF%BC%89/5646582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全书2015年版(含司法解释)图书法律法规汇编/手册 返回该商品首页 简介 本丛书共16个分册,独具以下三重价值:1.文本权威,内容全面。本书涵盖业务相关的所有常用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文件、部委规章、规范性文件、司法解释,及部分法律法规规章的适用解释及函复;书中收录文件均为经过清理修改的现行有效标准文本,方便读者及时掌握*法律文件。2.查找http://m.dangdang.com/product.php?pid=23653842&ac=content
7.《常用法律法规汇编》* 讲师授课逻辑清晰度 很不满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很满意 * 课程内容实用度 很不满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很满意 * 讲师表达清晰度 很不满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很满意 * 讲师仪容仪表 很不满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很满意 * 授课有案例,案例比较https://www.wjx.cn/jq/38297357.aspx
8.厚大法考法律法规汇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http://www.houdask.com/site/hd/resources/zgtExam/law/law.html
9.法规汇编安卓下载法规汇编appv1.2.4最新版分类:生活实用 大小:10.4M 语言:中文 版本:v1.2.4 最新版 时间:2021-08-12 08:30 星级: 官网:暂无 厂商: 平台:Android 标签:律师法律工程建设行业法律法规查询平台。应用截图应用介绍 法规汇编app,专为工程建设行业打造的法律法规查询软件,一键搜索需要的内容,在线咨询业务,关注行业动态,学习更多行业法律知识。 https://www.qqtn.com/azsoft/704095.html
10.下载:关于执行的法律法规汇编!共981页!这次月半为大家带来的资料是执行法律法规汇编!共117条法律法规,981页! 由于内容较多,以下只展示部分内容截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正)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财产保全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https://www.douban.com/note/773748315/
11.会计法律法规汇编(2022年版)会计法律法规汇编(2022年版) 摘要:本汇编收集了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出台的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分为四个部分,1、综合性会计法规,包括统驭性会计法规、综合性会计基础工作管理规定、综合性会计电算化管理规定和会计人员管理规定等方面的法规;2、企业会计相关法规,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及其配套法规、管理会计指引、企业https://www.shui5.cn/article/5c/57482$2.html
12.法律法规及政策汇编.docx《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行政法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3);行政规范性文件《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41700660.html
13.2021年法律大全最新中国法律法规汇编2021年法律大全最新中国法律法规汇编 什么是2021年法律大全? 在每个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法律也会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需求。在中国,这一过程尤为显著。2021年发布的一系列新法规,不仅体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果,也为企业家、律师以及普通公众https://www.wemvhjgm.cn/mei-ti-bao-dao/106791.html
14.法律汇编为了准确判定、及时消除工贸企业重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标准。[更多] 法律汇编 2023-04-20 09: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公布,自199http://pufa.aqsc.cn/col1386.html
15.《公开发布的中央党内法规汇编》产品编号: 产品规格: 所属栏目:法律法规 产品数量:800件热卖中 浏览次数:6041次市场价:¥92元 会员价:¥89元加入购物车 详细信息 《公开发布的中央党内法规汇编》 作者:本书编写组编 著 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 2020.8 定价:92.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对现行有效且公开发布的102部中央党内法规进行了系统梳理,按照http://www.bjhqjzwh.com/p.php?id=2508
16.2021年法律大全法规汇编与解读简介2021年法律大全:法规汇编与解读 一、全面的法律体系构建 在《2021年法律大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构建,确保了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相应的法规。从宪法到行政法,刑事诉讼到民事纠纷,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保护人权与自由 《2021年法律大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人权和自由的保护。在这一https://www.n9xnw0daq.cn/jun-lei-zhi-shi/39904.html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2024pdfepubmobi电子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描述 一、本汇编是国家出版的法律、行政法规汇编正式版本。 二、本汇编收集的法规包括:当年本季度内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关于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公布的行政法规以及法规性文件。此外,还选收了国务院部分部门公布的规章,部分省、自治区、https://onlinetoolsland.com/books/124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