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村纠纷,大多是亲友、邻里之间由于一些细小争端引发的诉讼,处理不当则可能造成两方关系彻底破裂,甚至导致暴力事件产生。如何妥善处理这类纠纷,是每名基层法官都需要研究思考的课题。
2023年7月,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张军院长明确强调“要坚持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把案件办理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等价值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案件办理中彻底实现“案结事了”,为妥善化解涉农村纠纷案件提供了思路。
2023年夏,我参与审理了一件排除妨害纠纷,深刻感受到“案结是职责、事了才是初心”的深刻内涵。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崔某和郑某是前后院邻居,双方此前素无矛盾,邻里关系和睦融洽。近年来,崔某发现北正房后墙开始返潮,且愈发严重,给居住生活带来不便,也给房屋安全造成一定隐患。经过多方排查,崔某怀疑房屋返潮是后院邻居,即郑某在两家间通道处修建的化粪池渗漏导致,便与郑某商量移改化粪池。但郑某坚持化粪池无渗漏情况,崔某后墙返潮是其房屋地基下沉导致。双方各执一词,崔某只得诉至法院。
调为先,注重邻里融洽
通常来说,对于主张房屋受损的排除妨害纠纷,可启动鉴定程序,在确定因果关系之后,进一步对受损房屋的修复方案及造价进行鉴定,最后参考鉴定结果作出判决。
这一审理思路看似简单明了,但是随着审理的逐渐深入,承办人朱法官意识到,这可能不是这个案子的最优解决方案。
双方此前关系亲近,仅仅是原因不明的返潮导致两家关系破裂。如果简单启动鉴定程序,将可能让两家负担高昂的鉴定费用。
不解心结就以判决方式结案,可能导致双方原本亲近的邻里关系恶化,案件不能做到胜败皆服并极有可能衍生诉讼。看着在法庭上争论得不可开交的两方当事人,承办法官决定,这个案子的处理必须调解为先。
情为要,找准心结堵点
第一次调解,郑某坚持否认系自身原因造成的返潮,即便是在自己无需承担移改化粪池的费用的情况下,依旧认为接受调解即代表承认自身存在过错,会让村里乡亲低看一眼,因而对调解本身存在抵触情绪。
那么,确定返潮的原因是本案的关键。在当事人的坚持下,法庭初步征询鉴定意见,鉴定机构踏勘后反馈,因果关系暂无法明确,若执意确定返潮原因,将花费至少三万元的鉴定费用,而该费用近十倍于移改化粪池的费用。第二次调解中的崔某因鉴定的高昂成本产生过激情绪,调解工作再次受阻。
我们深知,放弃调解,径行判决就可能使两个家庭从此结怨。双方越是剑拔弩张,调解工作就越为重要。第三次调解,我们决定先和双方唠唠家常,抚平双方情绪后再进行。这次的调解取得了初步进展,双方在聊天中逐渐放松了下来,回忆起了过去邻里安好时互帮互助的过往,紧锁的眉头也有了些许舒展,心结逐步打开。
在庄严肃穆的法庭环境下,当事人容易紧张拘束,我们打算换个环境,多角度突破化解争议。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朱法官再次来到村里,在村委会会议室与院“密之语”心理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及村委会民调主任开始了第四次调解,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下,经过与双方当事人多轮的背对背沟通疏导,双方慢慢地卸下了心理“包袱”,敞开心扉,向朱法官倾诉着自己的委屈与无奈,情绪宣泄之后,也开始愿意正视矛盾,端正心态尝试协商解决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调解方案。
和为本,推动事心双解
在此基础上,大家一同前往争议化粪池处进行现场勘验。在近40度的高温下,朱法官仔细丈量尺寸,不断优化调解方案,经过长达五个小时的调解,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和解意向,并一同到法庭,签署了和解方案。为确保方案的实际履行,朱法官当庭致电村委会民调主任,主任亦表示将负责方案的具体落实。本案最终以崔某自愿撤回起诉结案,双方也不再有胜败顾虑的心理负担。
当庭向双方送达撤诉裁定后,双方当事人脸上露出了笑容,纷纷感谢法院严谨的办案作风及一心为民的办案情怀,崔某提议,双方与法官在法庭合影,以纪念这场“旷日持久”的调解。
卷宗材料中看到的是短短两页纸的撤诉裁定,看不到的是四次调解、两次踏勘,历时十余天换来的化干戈为玉帛。朱法官总说:“农村邻里关系的案件最为敏感。办案时不仅要想着这个案子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更要想到双方在结案之后如何相处。法庭是当事人化解纠纷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公信力来自于我们践行‘如我在诉’的理念去真正化解争议,如果结了案子却结下梁子,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做到位,就有愧人民法官的称谓。”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强化“如我在诉”意识,践行人民至上的办案理念,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用情断好百姓家务事,将机械的办案方式变为灵活的化解手段,才能让当事人从内心真正服判息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