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一个行业的群像

编者按:为及时总结我国在法治建设、特殊人群法律权利保障方面的成就与实践经验,持续推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由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与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联合编写、我社出版的《中国法律援助蓝皮书: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报告No.1(2019)》得以面世。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报告No.1(2019)

樊崇义施汉生主编

吴宏耀孙春英执行主编

2019年12月/98元

ISBN:978-7-5201-5815-2

本书从理论研究、制度创新和实践发展等多个层面对2018年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总结,详实地介绍了2018年中国在法律援助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也揭示了存在的问题。本辑专题报告涉及面广,包括法律援助制度的经费保障、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特殊人群的法律保护、法律援助律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等,其中大量第一手数据为首次向社会公众披露,资料详实、原创性强,是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的集中体现和司法公正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

主编介绍

樊崇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京师首席专家。长期从事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等。兼任中国法学会行为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检察学会副会长、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监察学会理事、中国监狱学会顾问、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施汉生,1984年7月于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到司法部工作,历任法制宣传司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2002年9月至2010年2月任律师公证司副司长(其间挂职安徽省宿州市委常委、副市长),2010年3月至2016年6月任司法部司法行政学院院长,2016年7月任司法部律师公证司副司长(正司局长级),2018年10月起任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正局级)。

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刑事诉讼法学、司法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等。兼任中国行为法学会侦查行为分会理事、中国检察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廉政法制研究会理事;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届驻所研究学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国家检察官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河南省法学会法律援助研究会顾问。

孙春英,1986年从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毕业后,进入法制日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历任政法新闻部副主任、主任和《法制日报》编委、高级记者。2017年9月任司法部法律援助工作司副司长,2018年9月起任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

图书目录

I总报告

1.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报告——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

II专题研究报告

2.全国法律援助工作统计分析报告——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法援处

3.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法律援助项目实施报告——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4.“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实施报告——中国法律援助基金会

5.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研究报告

III特殊人群专项报告

6.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新进展——丁鹏张万洪

IV立法议案

7.关于《法律援助法》的立法议案——方燕

8.关于加强我国法律援助律师队伍建设建议——方燕

V实践创新报告

9.浙江温州市关于法律援助服务指数体系的实践与创新——卢斌

用蓝皮书为中国治史——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报告No.1(2019)》

成书背景及评介

文|李晨

楔子

作为本书的编辑,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也是复杂的。

沉重缘于作为一名编辑,同时也是一位法律援助律师,一个中国法律援助事业的践行者,我亲身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艰辛,见证了太多法援律师的不易甚至是挣扎。对这份事业,对这一组群像,内心一直想做点什么,说情怀也许太大,但至少是一份慰藉,一份对中国法律援助事业、也是对自己作为一名法律人面对“什么是你的贡献”这样的内心拷问时的慰藉。

转折契机

学者们喜欢讨论自下而上的“内生秩序”,而中国的这场法律援助领域的变革,从一开始就是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构在推行时往往需要很大的气力,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找?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国家付出的是真金白银,法律援助补偿标准大幅提高,北京地区甚至一改往日法援的案子派不出去的情况,众多律师事务所争相竞标,行业风气为之一新。

欣逢这样的时代,作为一名学术传播者,我感到自己有义务为中国的法律援助事业做一点事情。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的吴宏耀院长是同道中人,与其相谈甚欢但彼此心中还是不免忐忑,要把这本书做好,意味着要向我国民众、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在法律援助领域的最权威数据、最新成果,而我们是否有这个能力去发布,如何保证发布的信息是可靠的?国家是否会支持?

怀着种种疑虑我们向主管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领导进行汇报,结果令人惊喜,局领导十分肯定的说:在法律援助领域我国做了那么多工作,为什么不让公众知道?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透出的是国家的信心与底气,表明如今我们已经有能力,也有实力向全体公众和国际社会发声,展示中国在弱势群体和司法公平方面做出的努力、坚持的决心和付出的真金白银。

一个行业的群像

可能很多人见过那张网络照片,一位法援律师将案卷举过头顶,趟着没膝的雨水在去往看守所的路上踽踽独行,如果你曾经为之动容,我只能说,这只是这个群体中最最普通的一员。自己接触过太多的法援律师,为了见到当事人不惜在看守所执着的等上一天,即便北京西城这种首善之区的看守所,也坐落在四周一片荒芜的北6环,周边没有任何消费场所,为了一次会见,法援律师们可能会因此饿上一天。有些法援律师为了维护受援人的权益,不惜在法庭上与检察官、法官据理力争甚至得罪他们,岂不知得罪法官就意味着断己财路?心里是明镜一样的,只是良心让他们无法罢手。有人说法援律师们是看中了调整之后的费用上涨,可和北京地区接一个案子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律师费比起来,法律援助的补偿标准从2000涨到4000依然杯水车薪,且援助费用是一年以后才发,前期全部自行垫付,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坚持?

见过不少法援律师放弃待遇优厚的商事案子,深入乡村,用脚丈量出一幅中国最有脊梁的地图,我不敢说他们是一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他们确实是这个日益喧嚣的尘世中仍然耐得住寂寞的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个案也许微不足道,但为一个个案伸出援手就是为一位生民立命,千千万万个为生民立命的人就可以为中国开万世太平。

我们的事业

经过一次次论证和近乎苛刻的删改,《中国法律援助蓝皮书》终于得以问世,本书以治史的端严态度记录下中国的法治进程,也不乏春秋笔法,针砭于无形。书中的大量数据为司法部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披露,尤其是对于国家法律援助经费保障制度的公布和针对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的专项报告等,通过数据向公众传达的是政府实打实的财政投入和对特殊群体的真实关切,理性的数字背后,是国家和政府的担当与热忱,是对“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最好诠释。

作为一名出版人和学术传播者,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国的法援事业发声,为法援律师们树碑立传,为每一个投身中国法律援助和法治建设事业的人鼓与呼。读者能够在这本书里见证一群人的矢志不渝,体会时代的荡气回肠,进而参悟中国得以走向强大的禅机。

儿时总是把“留取丹心照汗青”挂在嘴边,长大才明白每一个日子都是汗青里的字句,我们要做的就是记录这段中国法治的历程,让它永远摇曳在历史中,映照在汗青里,不废江河万古流。

★注:本文作者李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政法分社编辑,《中国法律援助蓝皮书》项目负责人

THE END
1.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法律规定安庆芳的重要作用,《意见》指出,吸纳律师担任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充分发挥律师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便民服务机制,积极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发展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公益律师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律师参与法律援助https://lawyers.66law.cn/s240061929194d_i1335788.aspx
2.中共宣威市司法局党组关于巡察整改落实情况的通报整改情况:根据管理权限和管理职责,明确律师工作管理股履行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监管职责,加强日常监管。充分发挥律师联合党支部在律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认真开展对律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增强律师队伍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抓好对各律所的综合评价工作。 https://zswldj.1237125.cn/qj/xw/news/gsgg/384eb5e9-580a-4e93-9ddd-978ac7521ea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