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楷:解释而非嘲笑法律,才能使古老的法律吃着新鲜的食物

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Lexnondebetesseludibrio),而是法学研究的对象;法律不应受裁判,而应是裁判的准则。解释法律,而不是嘲笑法律。只有解释,才能使古老的法律吃着新鲜的食物。认为刑法典可以毫无遗漏,是荒唐的幻想;希望刑法典做到毫无遗漏,是苛刻的要求。承认刑法典必然有遗漏,才是明智的想法。

“迄今为止,与人类有关的科学告诉我们,人一直生活在社会中。”“法是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规范)。社会是从事共同生活的人的集团,如果各人恣意行为,就不可能构成共同生活。因此,既然人要共同生活,理所当然应有行为规范(社会生活的准则)。”所以,有人就有法(Ubihomo,ibijus),有人就需要法;有社会就有法(Ubisocietas,ibijus),有社会就需要法;法律存自远古(Lexestabaeterno),时代越糟,法律越多(Pessimatempora—plurimaeleges)。

法律的睿智不能以金钱评价(此处及全文多处均附有拉丁语原文及引注,因篇幅所限,已略去)。“法律是最杰出的智慧,代代相继,由经久不断的经验构成,(经由光明与真理的检验)精致而优雅。”没有人比法律规定更聪明。“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利益,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这不仅因为对客观存在的各种利益的正确认识与协调是法律的创制与实施的核心内容,而且因为有法律就有处罚,只要实施不法就会受到处罚,法律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绝不存在没有适度强制的审判;恶行始终受到惩罚。“每个社会都会产生矛盾”,人与人之间总会发生争端。对于矛盾与争端,法律的处置比人的处置更衡平,这既因为“提供一种替代武力解决争端的途径乃是法律的一个基本的目的”,又因为法律的普遍性使法律不偏不倚,法律是正当化的准则。因此,在产生矛盾与发生争端的情况下,与法律相争比与他人相争更明智,期待比法律更为贤明的睿智便是愚蠢。可见,实行法治是明智的选择。

法律体系中有各种各样的法律,“今天的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最重要的区分之一是‘公法’和‘私法’之区分”。“‘公法’直接与‘刑法’交汇在一起。”私法隐藏在公法的保护之下,刑法不仅是私法的保障法,而且是其他一切法律的保障法。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刑法的保障。

“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立法并不意味着法治。法律必须得到服从与遵守,为了服从者与遵守者以外的人制定法律毫无裨益。法律是一种规则,适用是规则的生命;执行是法律的目标与果实,更是法律的确证;得以执行的法律才是真正具有效力的法律,法律有效力国民便昌盛。

但是,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Lexnondebetesseludibrio),而是法学研究的对象;法律不应受裁判,而应是裁判的准则。应当想到法律的规定都是合理的,不应推定法律中有不衡平的规定。本书并不绝对主张恶法亦法(Duralex,sedlex),但也不一概赞成非正义的法律不是法律(Lexinjustanonestlex),而是主张信仰法律,因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既然信仰法律,就不要随意批判法律,不要随意主张修改法律,应当从更好的角度解释疑点,对抽象的或有疑问的表述应当作出善意的解释或推定,将“不理想”的法律条文解释为理想的法律规定。对于法学者如此,对于裁判者更如此。法官可以宣示法,但不能制定法;或者说,法官解释法,但不制定法。“裁判者只有适用法律的职务,却没有批评法律的权能。裁判者只能说出法律是怎样怎样,却不能主张法律应该是怎样怎样;所以立法的良恶在原则上是不劳裁判者来批评的。……要晓得法律的良不良,是法律的改造问题,并不是法律的适用问题。”

事实上,一些人对现行刑法的批判并无道理。我国刑法中的定义已经远远多于其他国家刑法中的定义。法谚云:法不定义未遂是什么,但我国刑法定义了未遂。再如,其他国家不会定义什么是共同犯罪,但我国刑法却有定义。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批判现行刑法对单位犯罪等一些概念没有下定义。但是,过多的法律定义会使法律过于僵化,所以,法律中的定义都是危险的。同样,民法中的定义都是危险的,没被推翻的定义实属罕见。社会是复杂的,需要适用法律的案件也是复杂的,“在制定法律时,立法者‘不得不作出一种并不适用于所有案件而只适用于大多数案件的普遍规定’,‘因为,由于案件数目无限’,各有各的特点,‘很难下一个定义’(即绝对定义)”。对单位犯罪的概念就很难下定义。因此,难以下定义时,法律不规定精确的定义,而委任善良人裁量。德国旧刑法中没有故意、过失的定义,1962年的修改草案规定了故意、过失的定义,但1975年颁布的刑法删除了故意、过失等多种定义。“因为以法规固定这些概念,会阻碍今后犯罪论的发展,对这样的概念下定义不是立法者的任务,而是学说的任务。”由于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司法解释中的定义也是危险的。

再如,有人认为现行刑法还不够确定,不够明确,不够精密,不够具体。换言之,“法律家希望能够使用精确、简洁、明晰且耐久的独特语言,当然他们失败了。失败在所难免”。诚然,法律的内容确定是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不确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难。可是,极度的确定性反而有损确定性,事实上也不可能十分确定,正因为不确定才需要解释。“有很大一部分法律训练,特别是在精英法学院里,就是研究法律的不确定性,并且创造了一种与一般的外行人并且事实上也与许多法律人的看法相距遥远的关于法律的基本看法。”法律当然应当明确,但又不可避免会存在不明确之处。“如果法律没有不明之处,就不存在解释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解释不仅无益,而且是有害的。……明确的法律条文需要解释的唯一情况是立法者在制定这项法律条文时出现了明显的笔误或差错。”极度的精密在法律中受到非难。因为“越细密的刑法漏洞越多,而漏洞越多越不利于刑法的稳定”。

极度精密也不利于刑法的执行与遵守。法律既是针对司法人员的裁判规范,也是针对一般人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律应当被一切人理解。“为便于适用和遵守起见,条文固应力求其少,文字尤应力求其短,以免卷帙浩繁,人民有无所适从之叹。”因为“即使是规则清楚,其数量也可能太多,以至于受这些规则规制的人们无法了解;这样一来,规则清晰也就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了”。所以,法律必须简洁以便更容易掌握;法律需要简洁以便外行人容易理解。法律的普遍性本质决定了法律不能过于具体。“法律的具体规定内容,本质上既有相当的一般概括性,则又不得不有相当的抽象性,相当的非具体性。而法律的具体内容,在本质上,就除了以某种抽象的概括的表现方法之外,没有把它直接表现出来的方法。”

又如,有人习惯于认为刑法存在漏洞。虽然以前曾有人认为系统的法典可以包罗无遗,法律实证主义的典型代表Bergbohm认为,“法律绝不需要从外在加以填补,因为它在任何时刻都是圆满的,它的内在丰富性,它的逻辑延展力,在自己的领域中任何时刻都涵盖了法律判决的整体需要”。但是,“我们的时代已不再有人相信这一点。谁在起草法律时就能够避免与某个无法估计的、已生效的法规相抵触?谁又可能完全预见全部的构成事实,它们藏身于无尽多变的生活海洋中,何曾有一次被全部冲上沙滩?”很多人知道很多,没有人知道全部。“很明显,立法者难以预见到社会生活中涌现的大量错综复杂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从法律的定义本身来看,它是难以满足一个处在永久运动中的社会的所有新的需要的。”

认为刑法典可以毫无遗漏,是荒唐的幻想;希望刑法典做到毫无遗漏,是苛刻的要求。承认刑法典必然有遗漏,才是明智的想法。法律有时入睡,但绝不死亡的格言,或许在某种意义上也表述了法律必然有漏洞的观点。在刑法领域,面对真正的漏洞时,解释者确实无能为力。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解释者必须充分认识到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所形成的对法治的信仰、对其思想基础与基本理念的弘扬、对公民自由的保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所以,“在刑法上,还有所谓刑法的片断性格,也就是说,规定的无漏洞性在这个领域中只会是法律解释的次要目标”。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一些所谓的漏洞,是声称有漏洞的人制造出来的。

还有人批判刑法用语不能充分表达立法意图,刑法用语与刑法精神不尽一致。然而,这种现象在任何法律中都不可避免,这并非法律的原因,而是语言的原因或对语言有不同理解的原因。“在所有的符号中,语言符号是最重要、最复杂的一种。”“尽管每位作者都希望把自己的意图原原本本地、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作品之中,但由于作品语言的局限,作者的意图不可能充分地、完全地表达出来,言不尽意是作者与作品关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立法用语与立法意图不一致正是需要解释的理由之一,用语与意图一致时,没有解释的余地。法学者不应当将自己的任务推卸给立法者。

法律的制定者是人不是神,法律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发现法律的缺陷并不是什么成就,将有缺陷的法条解释得没有缺陷才是智慧。本书的意思是,在发现缺陷时不宜随意批评,而应作出补正解释。例如,重婚是同时具有复数的丈夫或者妻子的婚姻,一个人不得同时有两个妻子,可英国的一条法律规定,“任何已婚之人在其前夫或者前妻生存期间同另一个人结婚”的,构成重婚罪。显然,这里的“前夫”“前妻”的用语很不恰当。“尽管是法令起草人的疏忽,然而意图是清楚的。法院对有关部分的意思解释为,一个在妻子或丈夫还活着时意欲同另一个人结婚的人为犯重婚罪。”又如,法国曾经有一条法律规定,“禁止列车停止之际上下旅客”。但是,法院知法(Juranovitcuria)。法国法院不可能按照这种字面含义适用法律。再如,日本1995年修改以前的《刑法》第108条规定,放火烧毁现供人居住或者现有人在内的建筑物的,构成对现住建筑物放火罪;其第109条第1项规定,放火烧毁现非供人居住或者现无人在内的建筑物的,构成对非现住建筑物放火罪。就后一条而言,“虽然法条使用的是‘或者’,但在这种场合,现非供人居住与现无人在内都是必要条件,所以应理解为‘并且’即‘而且’的意思”。

可以看出,法律的完善,是立法者与法学者的共同任务;当我们要求刑法明确、协调、合理时,应当知道刑法的明确性、协调性、合理性需要立法者与解释者的共同努力。由此看来,法学者研究法律时,一方面要有宽广胸怀,胸怀造就法学家;另一方面要进行合理解释,“解释是法律调整机制的必要因素”。

法之理乃法之魂(Ratiolegisestanimalegis)。理同一就法同一;没有法之理就没有法本身;如果法理消灭,法律自身也消灭。从法理中发现的一切都被认为存在于法律之中。对刑法的解释,不能得出违背法理、不被接受的结论。解释者需要懂得法律的精髓,探求法律的真义,揭示法律的真谛;不可随意解释,不得歪曲法律;随意解释是最敷衍的态度,歪曲法律是最恶劣的行径。对于刑法的解释,不要迷信立法者或者起草者当时的主观意图。诚然,法谚有云:任何人都是自己语言的最佳解释者。“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作品的意义就是作者的原意,注释的目的就是把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就是所谓追求原意说。”追求原意的解释即法学上的主观解释。然而,“以追求作者原意为目的的注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千百年来,在这种幻想的笼罩之下,注释的本质被掩盖了,注释的作用被歪曲了”。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解释结论必须以刑法用语为根据,不能离开法律的用语。一方面,语言是精神的表示,同样,用语的含义是法律的精神,解释应当使文言起作用。另一方面,符号约束符号所表示的内容,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成文法主义,就是要求用文字固定法律;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就应当恪守法律的用语。法学解释的对象是成文的法律,完全脱离用语就是推测而不是解释;毁损用语的解释是恶劣的解释。而且,对一般用语应当作一般理解,对技术性用语应当技术性理解,“因为只要法律不是由法学专业词汇构成,那么它们的意义就取决于所用词汇的口语意义”。不难看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首先进行文理解释,只有当文理解释不能得出合理结论时(这种现象很普遍),才需要进行论理解释。无模糊时应固守文言,在用语不模糊时,不得探索用语的意图。言下之意,用语模糊时就允许进行论理解释。罪刑法定原则旨在限制司法权力,保障公民自由,所以,对制定法应当严格解释。

“学者的良心是追求真理、阐述真理的良心。”真理不可战胜,法律决不容忍违反真理的事情,法学者应以善意解释刑法,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而宣示法。有利的应当扩充、不利的应当限制;有疑问时应朝好的方向解释;不应采纳有缺陷的解释。当然,所谓有利与不利,好与不好,有无缺陷,并非仅从国家一方或者仅从被告人一方来考虑。“自从有刑法存在,国家代替受害人施行报复时开始,国家就承担着双重责任;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行为时,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者,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受害人的报复。现在刑法同样不只反对犯罪人,也保护犯罪人,它的目的不仅在于设立国家刑罚权力,同时也要限制这一权力,它不只是可罚性的缘由,也是它的界限,因此表现出悖论性:刑法不仅要面对犯罪人保护国家,也要面对国家保护犯罪人,不单面对犯罪人,也要面对检察官保护市民,成为公民反对司法专横和错误的大宪章(李斯特语)。所以,只有同时有利于国家与被告人的,才应当进行扩充。

换言之,“时代是进化的,法律是保守的,我们果真要法律不至于僵直到不近人情的麻木状态,那么我们除了注重法律的立法时代的时代性以外,我们还得注意法律的解释时代的时代性”。从解释的根本标准来说,“客观上约束法官的法的价值判断的,是所处时代的国民的整体意志,而不是制定成文法(或先例)时的国民的整体意志。诚然,成文法是其制定时的整体意志的反映,但解释者的判断的终极标准是现在的整体意志”。在我国,刑法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因此,刑法解释必然受人民意志的约束,人民的意志就是理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受制定刑法时人民群众意志的约束,而是受解释时人民群众意志的约束。虽然刑法在制定时是人民群众意志的体现,但解释者的根本标准,是解释时的人民群众意志。”法律随时代更替而变化,因此,对刑法应当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同时代的解释,同时代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而且在法律上最有力。

整体包含部分(Intotoetparscontinetur)。“整体只能通过对其各部分的理解而理解,但是对其各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其整体的理解。”部分的理与整体的理同一,基于前后关系作出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或者说,根据上下文作出的解释是最好的解释。“对一个本文某一部分的诠释如果为同一本文的其他部分所证实的话,它就是可以接受的;如不能,则应舍弃。”“法律条文只有当它处于与它有关的所有条文的整体之中才显出其真正的含义,或它所出现的项目会明确该条文的真正含义。有时,把它与其他的条文——同一法令或同一法典的其他条款——一比较,其含义也就明确了。”法律不允许制定法的分解与分割,不通观法律整体,仅根据其提示的一部分所作出的判断或解释,是不正当的。所以,对刑法应当进行体系解释。使法律之间相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法;遇到不明确的规定时,应当通过明确的规定来阐释不明确的规定;遇到不明确的表述时,应当特别考虑表述者的意图;不应当由于某种不明确的规定而否定明确的规定。

雪莱曾经指出:一切高尚的诗都是无限的,就像第一粒橡子,潜藏着所有的橡树。我们可以掀开一层一层的罩纱,但永远不能露出最里面的赤裸裸的意义之美。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溢淌着智慧和愉悦之水的源泉。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凭借特定的关系穷尽了神圣的甘泉,但是另一个人和另一个时代会接踵而来,新的关系会重新培养出来,仍然会流溢出看不见、想不到的喜悦。

艾柯也说:一件艺术作品,其形式是完成了的,在它的完整的、经过周密考虑的组织形式上是封闭的,尽管这样,它同时又是开放的,是可能以千百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和解释的,不可能是只有一种解读,不可能没有替代变换。这样一来,对作品的每次欣赏都是一种解释,都是一种演绎,因为每次欣赏它时,它都以一种特殊的前影响再生了。

所以,法律的生命不仅在于逻辑,而且在于生活。从事件的核心形成的解释在法律中是最适当、最有力的解释。法官不能仅从字面含义得出结论,拘泥于文字者拘泥于皮毛,而不可能掌握法律的精髓。所以,拘泥于文字不适合于法官。

对刑法的解释应当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法律文化遗产。“在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研究成果进行国际交流,超越各国国境的探讨,这是我们都理解的,完全无需加以说明的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在法学领域却是令人吃惊的另一种情况。”然而,“所有发达民族的法律在阳光下迎风闪烁,千姿百态。这个颤动着的实体构成一个任何人依靠直觉无法了解的整体”。“世界上种种法律体系能够提供更多的、在它们分别发展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解决方法,不是那种局处本国法律体系的界限之内即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法学家在他们短促的一生能够想到的。”借鉴或者接受国外的法律传统,显然必须符合本国的目的与需要。“任何人都不愿从遥远的地方拿来一件在国内已有同样好的或者更好的东西,只有傻瓜才会因为金鸡纳霜[奎宁]不是在自己的菜园里长出来的而拒绝服用它。”

法律是理性的命令(Lexestdictamenrationis),法律以符合理性为目标(Lexsemperintenditquodconvenitrationi)。法律格言是法律文化遗产的精华。拉丁语法律格言并不只是罗马法的文化遗产,其中不乏英国法的文化遗产。虽然我们知道不少法律格言出自古罗马的著名法学家和中世纪英国著名法学家之笔,但许多法律格言的渊源难以追溯。这可以说明法律格言的悠久。尽管人类社会经过了巨大变迁,但这些法律格言仍然显示出其生命力,不仅成为现代法学家们阐述自己观点的论据,而且作为许多立法的理由乃至成为法源。这可以说明法律格言的优秀。格言“是简洁而精辟的谚语,一般用以表达普遍持有的见解信念。……把世界各地的格言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语言与文化条件下,智慧的核心是一样的。例如《圣经》里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在东非的南迪人当中类似的说法是,‘羊皮换羊皮,葫芦换葫芦’。这两者均构成行为的准则,并例证了格言的用处是传达部族人的智慧和行为的规范。……古拉丁文的格言独具一格,精辟而简练(例如,‘警告即预先防范’)”。由此看来,详述解释法律时借鉴法律格言的必要性以及研究法律格言的必要性,显属多余。

THE END
1.简述法的解释的类型简述法律的分类有哪些按照前一个标准,法的解释通常只有法定解释与非法定解释的区分;而按照后一个标准,法的解释则有学理解释与任意解释、语法解释与字面解释、历史解释与逻辑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充解释等诸多种类的区分。 (一)法定解释与非法定解释 法定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权,对有关法或法的规定所https://www.xkyn.com/na/rwndfrwwa.htm
2.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与民间解释。 ①官方解释亦称正式解释、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它是由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法律作出的解释,这种解释具有法律效力。依作出解释的机关不同,官方解释又可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由立法机关作出的法律解释,称立法解释。其法律根据是:1982 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3.无权解释是指什么法律解释使人们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含义及所无权解释是指什么法律解释使人们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含义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所作的必要的说明。法律解释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无权解释即学理解释或非正式解释,无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1530ecfdd0079217a9bc66dd15ea29f7.html
4.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汉语解释法律解释的例句旨在统一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法律解释必须以法律规范的条文本身为依据。按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正式解释是有权解释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作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相关词 释解 释法 律法 解释 解法 法律 以上内容独家创作,受著作权保护,侵权必究 海词词典,十七年品牌http://m.dict.cn/hanyu/search.php?q=%E6%B3%95%E5%BE%8B%E8%A7%A3%E9%87%8A
5.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的解释是什么旨在统一理解和准确适用法律。 网络解释: 法律解释 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含义所作的说明。依据解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依据解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范围分为规范性解释和个别性解释;依据解释的方法分为文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依据解释的尺度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a843043ac9a8430/
6.法律规制是什么意思法律规制解释法律规制是什么意思 法律规制解释渔阳君 精选回答 1、法律规制即法律规则,是指那些经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关于人们行为或活动的命令、允许和禁止的一种规范。2、比如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设区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订),也可以制定https://edu.iask.sina.com.cn/jy/2HCMI9KElD5.html
7.法律释义是什么意思法律释义的翻译音标读音用法例句法律释义 释义 legal construction [法] 法律解释,法律释文,法律释义; legal explanation [法] 法律解释,法律释义;https://www.iciba.com/word?w=%E6%B3%95%E5%BE%8B%E9%87%8A%E4%B9%89
8.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法学思维小学堂)书评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法律人为什么要为概念争执?只有描述事实的语句才有对错之分。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概念描述同一个事实,这就是定义上的任意性,因此定义上的任意性适用于描述性的科学、自然科学和人类科学。定义具有无创造性。在伦理学范畴,事实是确定的,只是概念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69313/
9.司法解释,立法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他们的定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司法解释:指由最高法院或其他法院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解释的行为。立法解释:指由立法机关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解释的行为。学理解释:指由学者、专家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解释的行为。任意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不合理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解释。任意解释是不被认可的。 https://www.bkw.cn/gjsfks/ask/1849414.html
10.王振宇:行政审判中解释法律的五种基本方法用什么方法解释法律,取决于如何看待法律。依实证法观点,法律祛除价值、封闭自足,是逻辑结构完美的规则体系。与此相应,法官释法只有文义解释和体系解释两种方法,其他方法概为不得涉足的禁区。依自然法观点,法律不能祛除价值,众多法条之能合为一体,恰因价值贯穿其间。价值支配着法条,自然也是解释法条的依据。相应的解释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8/7213.htm
11.立法解释是什么意思立法解释是什么意思 立法一般又称法律制定,指国家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制定或修改法律。中国当今法学中,对“立法”一词有四种理解。从狭义的解释来看,根据我国现行宪法。从广义来看,立法是指从中央到地方一切国家机关制定和变动各种不同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今天小编分享的法律知识话题就是关于立法解释的问题,当人们在生活https://www.fljg.com/baike/545816.html
12.法律解释的意思法律解释是什么意思法律解释的法什么意思:法字含义为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 ,法典 ,法官 ,法规 ,法律 ,法令 ,法定 ,法场 ,法理 ,法纪 ,法盲 ,法人(“自然人”的对称 ,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 ,法制 ,法治 ,犯法 ,守法 https://chengyu.yw11.com/cy/%E6%B3%95%E5%BE%8B%E8%A7%A3%E9%87%8A
13.立法解释中的“四大问题”是什么?独家显然,报告是以此作为“五年来”的成绩进行“盘点”并“展示”的。不过,按笔者不合时宜的眼光看来,其中仅仅9件的“法律解释”与高达198件属于制定、修改法律等立法范畴的“辉煌成果”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协调。 事实上,这种重“制定法律”、轻“立法解释”的现状,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受“法律虚无主义”http://www.mzyfz.com/index.php/cms/item-view-id-1346046
14.最高法解释是什么律师普法最高法解释是什么 2020-11-181,069 普法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主要针对具体的法律条文,并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则和原意,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一百零四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https://www.110ask.com/tuwen/16249097826480566096.html
15.法律逻辑学①理解或陈诉法律条文中语词表达的概念时,在内容方面必须体现它的法律规定性,不能凭自己的理解作任意解释。 ②在法律概念的表达中应避免“多词同义”现象。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内涵 1、内涵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特有)属性。 它指得是“什么是”,是概念质的方面。 https://blog.csdn.net/qq_67692062/article/details/130255098
16.民法典司法解释是什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补充规定》,针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强调虚假债务、非法债务不受法律保护。 根据这份补充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新增两款,分别规定https://www.64365.com/zs/1228177.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