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被抽到微博观影团抽中再看了一次如父如子,几年过去,电影依旧,但我有了些新感受,孩子其实也会选择父母的,比如琉晴比较勇敢,会用行动表现出来。看电影的过程中我数次想到了我的猫,我经常说它也许从外形上不是最可爱的猫,但它就是我心目中最可爱的猫,它生病的时候第一个想要的依靠就是我,它是我的猫,孩子应该也是一样的吧,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没有人想像中那么重要,特别是在双方确认对方就是自己的父母孩子之后。映后互动环节导演问他其实也想问问观众对电影里两家人后续的发展是怎样的想像,我的想法是在电影中这种比较理想的环境里,其实让两个孩子有了选择父母的权利,他们怎么发展,取决于孩子受到了怎样的教育,以及双方父母的表现,希望他们在平行世界里会是一个happyending。
血缘情和养育情,导演是枝裕和继续用最纯粹温暖的电影语言,理顺了复杂人性又一纠结苦痛,最后一段追儿子都追得俺眼眶发红了。是枝裕和却能够拍出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与性格。大爱是枝裕和的原因是:他总是能够把细节拍得十分细腻,所有的不经意都是匠心独运的成果。福山雅治的角色是一个有着很多缺点的精英角色,很多时候,他隐藏了自己的情感。
昨天有幸来上海影城参加了《如父如子》的首映礼,虽然是十年前的老片重映,但佳作永不过时。导演是枝裕和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笔触,探讨了究竟是血缘关系还是养育之恩更重要,似乎让我们更能想起来他的另一部作品《小偷家族》。抱错孩子的故事背景,在他的导演下却又能产生那么多的戏剧冲突与张力的表现,值得一看。
虽然是围绕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孩子抱错了”展开的。但枝裕和导演在这样的情节下,很好的平衡好了这一情节和他所想表达的内容之间的比重,使电影依旧以他一贯的娓娓道来、平和的叙事风格,把叙事重心转移到关于“血缘”、“亲情”、以及主角个人成长的方向上,一点一点向观众展示两个家庭在遇到同样困境后的不同反应。是枝裕和导演擅长利用细节塑造人物的特点在这部电影中也有很多体现。双方家长见面时,交换的照片截然不同、咬吸管的“坏习惯”。。。这些细节都使影片中的人物变得十分立体,而非单一的、标签化的。“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超级无敌感谢微博观影团!!9月没见到导演的遗憾也是补上了。
和多年前看的感觉截然不同,称赞导演刻画细节的能力同时其实更为片中家庭“母亲”角色的自责和郁结痛苦,但幸好,他是是枝裕和,观众需要如父如子、步履不停这样的题材电影。
首先超级感谢微博观影团给我机会让我见到一直想见的是枝裕和,他果然和我想象中一样的亲切。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和儿子的形象引起了很多人的思考,但是其实绿的心理变化非常吸引我。她从一位传统的女性形象,在经历了孩子并非亲生的事件中,展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她的变化体现了女性在遇到如此困境中的挣扎与成长,刻画的非常真实,让我非常感动。有很多导演可能会更加侧重于故事的冲突、追求一些画面上的刺激,但是是枝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是很不同的,这也是他电影中独特的风格。如果昨天的活动微博能更多让观众提问就好了。其实很想问导演,作为一位男性导演是如何能够观察到和觉知到女性内心如此丰富细腻的情感变化的,这点也是是枝导演一直吸引我的因素。另:送的官周真的扎实到令人震惊!!
感动!真的太感动了!虽然很多年前就看过了,时隔多年再看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看到良多发现了庆多的爱,以及良多和庆多相遇的那个路口,实在是感动到爆哭。我曾经也问过我妈妈同样的问题,如果我是被抱错的,她会如何选择,她的第一反应就是两个孩子都想要,两个孩子不论是哪个,如果孩子在另一个家庭更幸福,她也会放手,她说希望两个孩子能在自己更开心幸福的家里,还是要看两个孩子的选择,自己的想念不算什么。《如父如子》其实是我看过的是枝裕和的第一部电影,之后才开始看的其他电影,人真的是个情感复杂的动物,非常喜欢导演对于感情的细腻表现。
是枝裕和在探讨拓展家庭的剧情上真的独树一帜抱错孩子其实这个剧情题材并不新鲜但是枝裕和所呈现出来的日常与戏剧冲突很令人产生思考的共鸣。养恩与生恩哪个更重要真的是个难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明白电影最后嘎然而止的留白挺好福山叔饰演的良多与启太隔路而走到最后并行交汇那段还有看照片真的是直戳泪点是枝裕和导演与Lily现场也还是表示目前还是依旧无法回答哪个更重要不管大家选择哪个都有其合理性。导演和Lily现场太可爱了,也希望后续看到更多导演的新作品和Lily的其他日剧日影的表演~也感谢微博观影团的组织。
当父亲没什么固定答案,当儿子也没什么固定答案,亲情本就是後天的条件反射,是枝裕和导演总能带观众回归家庭本真,拨开社会规训的重重迷雾,穿透不同观念的封锁线,再过十年依旧值得毕生去体会。
来看如父如子首映礼啦,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整部影片无论是故事设计以及节奏很好,在今年烂片云集的市场,这部影片绝对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佳作,导演很会拍,希望国内导演好好学学,别拍一些工业糖精超标的爱情烂片,最后感谢微博观影团微博观影团给我一次与导演交流的机会。
这是我第二次在影院看如父如子,首先要感谢微博观影团,真的好久好久没有参加了,看了下消息,上一次还是2020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活动,还有就是导演能够带着主演来上海,也是很不容易的。这部电影我两次看都是同样的感觉:平淡如水,就是非常的生活流,当然平淡之中也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来思考,比如最重要的主题-血缘关系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性,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了。我本人最喜欢的还是演员阵容,十多年过去,现在来看依然是日本最顶级的,这些重量级演员相信喜爱日本电影的观众都不会陌生。当然我要特别提及的还是树木希林老奶奶,在我心目中是最棒的最棒,愿您在天堂永远安息、快乐!
作为一部10年前的电影是枝裕和导演的功底还是让人动容全片的节奏不算很快抽丝剥茧般的来寻求如何做一个好爸爸的答案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两位父亲乃至两个家庭都是很棒值得夸赞的开放的结果更让人想象。
这就是首映礼《如父如子》路演现场,五月天的《洗衣机》上了自画像,麻麻是洗衣机,这部电影看名字其实一开始会被误解,但其实看完后电影的真相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父亲。
有幸参加微博观影团组织的首映礼,影片从两位不同性格的父亲角度诠释了对孩子的爱,故事情节跌拓起伏、充满复杂的情感(演员都驾驭的很好)如此温馨的题材,观后让人内心深处灵魂涤荡,希望影迷朋友下周走进影院去欣赏这部区别于大众化类型的佳作。
《如父如子》是是枝裕和13年的老片,但我之前由于对国外片涉猎不多的缘故从没看过,看简介以为是讲血缘和感情之间的纠结和拉扯,没想到还涉及一个合格父亲的成长之路这个命题,放到10多年后的现在来看仍然具有讨论的价值。整部影片的基调是沉静平缓的,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不多,靠人物前后心态变化和演员精湛的演技撑起了整个故事。良多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在孩子的教育上也算高瞻远瞩,但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上,他不如斋木。他对父亲的态度算不上尊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为了与父亲相反的人,有责任感,事业有成,重视孩子的教育……但随着与斋木一家的相处和熟悉,他发现自己对“努力”和“优秀”有太多执念,对孩子要求过多而陪伴过少,这种执念也促使他于孩子的“不思进取”而窃喜自己还有“重开”的机会,最终决定交换回亲生孩子。但六年所倾注的感情是不可磨灭的,父母和孩子都在思念互相陪伴过的彼此。结局是开放式的,良多幡然醒悟,两家人何去何从未可知,导演在映后也表示并没有想明确传达什么观念,任由观众想象。影片对人性的刻画入微,平静海面下是惊涛骇浪,值得观看。
《如父如子》,恭喜荣获戛纳评审团奖~《如父如子》是一部由是枝裕和导演执导的电影,它深刻探讨了父子关系、家庭责任以及血缘与亲情(既生恩与养恩)之间的复杂联系。深度探讨父子关系:正如裕和大大本人的一贯风格来讲,本片通过描述一个家庭在发现孩子被抱错后的情感纠葛,让我慢慢看到导演如何细腻地刻画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引人深思的主题:影片通过讲述两个家庭的故事,引发观众对家庭责任、亲子教育以及血缘与亲情之间关系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限于电影本身,更能够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色的演员表现:影片中的每位演员表现也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情感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一开始我是对于影片提名《如父如子》比较好奇,在想是枝裕和导演为何会取名这?当我看完影片后感慨颇深,在现实生活中也会遇到,非血缘胜似血缘,两组完成不同的家庭,且教育孩子理念也不同,但就在护士这“荒诞”的妒忌中,让这两组家庭相遇,也让良多懂得了如何与孩子相处。有一场戏特别感动,两组家庭一起放飞风筝的情景,其实也是让两个孩子更加融合“彼此”的家庭中,其中中川雅也演的雄大看似吊儿郎当,但教育孩子还是以童年快乐为主和良多教育理念是完全两个概念。还有启太不要他父亲的照相机这段也有很多感触,也是为了他爸爸不要忘记他,最后结尾也是给观众带来了疑问?这两组家庭到底会如何?就看观众们如何理解了。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开心参加微博观影团的这次活动从《无人知晓》开始喜欢是枝裕和导演很久了几年前有幸可以在荧幕上看到《小偷家族》没想到今年还有机会看到《如父如子》的重映希望以后导演有更更更多的机会来到内地,(悄悄期待一下《怪物》的重映)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也会代入我自己如果是我6岁的时候被发现抱错了会怎么样父母的选择是什么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的确让人非常痛苦而导演也从孩子、两个家庭、父辈的多重角度展示了这个命题(映后互动我是选择了不要交换啦&是枝裕和导演看起来就是善良温和的面相LilyFranky真的很幽默福山雅治叔年轻的时候真帅pup)。
很高兴被微博观影团抽中,在上海影院见到是枝裕和导演。《如父如子》的文本与分镜设计实在太厉害,镜头语言完整诠释了剧本,在观影过程中一直感觉到导演设计的精妙巧思,例如琉晴第一次与野野宫父母玩到一起时,缓慢开启的房门;启太与野野宫父亲分开时,“(斋木父母)比爸爸你还要爱我吗?”背景分流河水的大石、缓推的镜头。这些镜头语言无一不让人触动,无数小细节塑造了整个电影的氛围。是枝裕和导演的片子一直给我温柔、敏感、细腻的感受,一切情绪都是隐于皮表之下的。这次见到是枝裕和导演本人,简直与电影给人的感受一模一样,是冷静思考、沉浸享受自我的一位导演!下次还会积极参加活动的哈哈。
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继小偷家族之后家庭神作再登内地大荧幕,还是那个风格呢,叙事娓娓道来,情感真挚细腻,很能深入人心,结局也不可以煽情,戛然而止适当留白,包含了很多人生哲学的思考。
先夸被物料砸晕了,电影一定要记得带纸巾。一向亲情类的导演是枝裕和采用了一贯的风格,看似平静,实际情感堆叠;关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在这部电影里也给到了我们很好的答案。看完想跟爸爸妈妈问声好。
很幸运参加了微博观影团《如父如子》上海首映礼,在11月的最后一天见到了是枝裕和导演。在观影过程中,我被影片中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平实的生活场景所打动,相比父亲良多,我更喜欢雄大的教育模式,随性自然,更加重视孩子的快乐成长。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片段:1。父亲偶然间在摄像机里发现庆多偷拍自己的照片时,心情发生微妙的转变。2。影片结尾处父亲与庆多重逢时的拥抱,让人感到温馨和美好。映后互动环节,中川雅问观众影片结尾两家人最后发展会怎样,我觉得两家人应该不换孩子了,而且以后还会有更紧密的联系。这部电影不仅是导演是枝裕和对于家庭、亲情以及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更是一次对观众心灵的触动与洗礼。《如父如子》12.6号上映大银幕!强烈推荐!!
时隔十年本片在内地上映,按导演的话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于忠实影迷来说能在影院看到这部作品,真是太幸福了,导演用了一种非常规的叙事手法,讲述了父子间的牵绊和情感,非常日式的表达,反而更能触动心弦,是枝裕和导演今年第二次来上海,真是太可爱太有诚意了,首映礼电影好看惊喜满满!
生活是一本书,怎么翻也翻不完。如父如子,如影随形。一部淡如水品如茶的电影,戏剧冲突不在于外显的爆发,而在于肉眼可见却无法避开的内心纠结。养恩大于生恩还是血浓于水。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接收。虽然电影没有提供这个成年后一直在思考并且思考越发频繁的明显问题的答案,但是告诉大家,起码你并不孤独,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一直探讨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陪伴带来的爱是一生的财富,无论是子女对父母还是父母对子女,皆是如此。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
经典永不过时这句话适用于是枝裕和的作品。故事剧情很简单易懂,孩子被抱错,两家人在纠结是否将血缘关系的孩子换回来,还是继续抚养已经相处了6年的孩子。喜欢导演拍摄的视角,良多严肃,对孩子严厉,而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他渐渐的成长了,感悟到如何做一位更好的父亲。而他身为儿子,和他的父母关系相处也有了缓和。导演通过日常的生活,对话,细腻的画面,场景,光线,以及配乐,将故事娓娓道来。没有任何刻意的煽情,但观看的时候还是数次流泪,这是一场关于爱与亲情的旅程。
看如父如子上海首映礼,继小偷家族之后导演的家庭神作再登内地大银幕,两个抱错的小孩儿,究竟是朝夕相处的感情珍贵,还是血脉相连的羁绊重要?导演功力很强,细致入微,情感真挚,最后结尾还留白了,真的很不错。
很幸运的参加了如父如子首映礼,并见到是枝裕和大导演本人。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拍的虽然是平淡的生活故事,又充满了戏剧冲突,让人不禁想一再探究故事的走向。剧中反转又讽刺的桥段,男主本来想把两个儿子都争取过来,最后两个孩子竟然都选择了另一个爸爸。虽然血缘关系无法切断,但朝夕相处的父子感情对于孩子来说更是难以割舍。就像那句“爸爸也是不可替代的角色”,值得每一个做父亲的人反复学习。不知道为人父母以后再看这部片子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十年之后重看《如父如子》,可能是自己长大了,很多之前懵懵懂懂的情节,这次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注意到了更多的细节,泪点和笑点依旧能深深打动我,树木希林出场的时候,我恍惚了一下,想到她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眼泪就流了下来,映后环节,是枝裕和导演和主演之一的LilyFranky来了,特别亲切可爱,感谢微博欢迎团给我们机会来观影。
谢谢微博观影团,终于在现场看到是枝裕和导演了,映后环节设计的还是很丰富的,在电影院观看《如父如子》体验非常不一样!上映后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再看一遍,期待更多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在国内上映。
年度必看家庭片《如父如子》,这部电影真是太戳心了,野野宫良多和妻子突然被告知养了6年的儿子不是亲生的,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们一步步看到了亲情的复杂与坚韧,良多从一个工作狂、不称职的父亲,慢慢学会了陪伴和爱,这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成长,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孩子们的表演也超棒,纯真无邪的眼神,让我们看到了亲情最纯粹的模样。是枝裕和导演真的太会拍了,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家庭中的爱与挣扎,看完让我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哭死。
在年底的大银幕上观看到这部佳片《如父如子》真是绝了,它可不只是一部简单的家庭片,还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家庭的差异。野野宫良多的中产阶级家庭和斋木家的普通家庭,从生活方式到育儿理念都截然不同。良多注重孩子的教育和成就,而斋木则更看重陪伴和情感交流。这种对比让我们看到了家庭的多样性,也引发了对血缘和养育关系的思考。电影没有刻意制造冲突,却在平淡中展现了深刻的情感。是枝裕和导演用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力量,同时也对血缘与陪伴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关系的社会现象有了新的认识,真的是一部宝藏电影呀!
超好看的《如父如子》,如何当好父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很欣喜是枝裕和导演在老套的题材上去有这么好的演绎,非常非常感动。也很高兴在映后见到了是枝裕和导演和莉莉老师。
是枝裕和是我超爱的日本导演之一,从《小偷家族》入坑,刚好也是和演员中川雅也合作的电影,今天见到了两位真人实在太幸福了!!!除了最新的3部影片还没看,导演之前的13部影片有一半以上我都是给五星满分好评的,如父如子我在2020年的时候看完也是打了满分。今年国内影院生意不太行,很多经典电影开始重映,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会重映是件好事,以前没上院线,可能看过的人也不多,但是重映的第一部选择《如父如子》我还蛮意外的,因为这部电影的题材似乎不太“讨喜”,故事关于两个陌生的家庭,因为医院抱错孩子引起的一连串关于血缘关系重要还是养育亲情更重的探讨,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很强,这么抓马的剧情,其实并没有爆发出强烈的冲突,两对父母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也是非常的冷静和克制,是否要交换孩子似乎怎么选都没有完美的方法,影片的最后也是没有给出结局,留给观众自己想象确实是最好的处理方法,时隔多年看完还是觉得回味很多,常看常新,12月6号全国上映,推荐!!!
能在影院里成为首映观众以及见到导演和莉莉桑真的太开心了!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就没忍住哭得稀里哗啦,福山雅治饰演的父亲,你说他没有感情吧,也不是,他处处是为了孩子好,但总是有点不通人情,随着剧情展开,巨大的意外降临在这个家庭,也逐渐暴露出原本生活的一切潜在问题,对妻子的漠视和一言堂逐渐让家庭分崩离析,选择血缘还是亲缘,就像是枝裕和导演说的,没有正确答案,只是一种不断寻求和探索的过程,而通过这个过程,让福山雅治饰演的父亲终于从儿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父母,逐渐放下一些事情了吧。很严肃的社会问题探讨,拍摄出来全是细腻的感情,太多细节了。真木阳子安慰尾野那个拥抱镜头,哭崩了。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好棒,想要二刷三刷了,永远爱是枝裕和导演!新片宛如阿修罗也请加油!
感谢微博观影团组织的《如父如子》上海首映礼,有幸在映后交流环节见到了非常喜爱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与本片主演中川雅也。本片的剧情设定其实是很被拍成狗血有余而质感不足的,但影片却一如既往地延续了是枝裕和导演的家庭写实风格,用各种细节与情节的刻画让影片变得非常高级,最终的探讨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血缘与陪伴孰轻孰重,更是引发对亲子关系的思考,推荐大家在正式上映后走进影片欣赏这部经典作品。
养恩与生恩哪个更重要?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父亲?人生在世就是有很多这样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只能一点一点思考,一步一步前进。
《如父如子》首映礼
十年前的电影再次在影院二刷,还是会被导演细腻的情感表达所触动。除了电影内容本身,让我感触最深的竟然是多年来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高质量观影。120分钟的时长,视线范围内没有亮屏的手机,没有爆米花的嘎吱声,更没有交头接耳的说话声。有的只是伴随着电影情节观众发出的笑声、唏嘘声或啜泣声。这个感觉简直amazing!12月你好,11月的美好请继续。
幸运至极获得了首映票的机会,在四年后走进影院进行观看。与在家中小屏幕前看的感受不同,大屏幕上很多角色的表情被放大后情绪直接触发到了我,庆多期待的神色,紧张的神色,对比起另一个家庭里琉晴自始至终生动活泼的神色。影片的细节被无限放大,情感的冲击力也成倍增长。这种体验与在家中通过小屏幕观看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当角色的表情被放大到占据整个视野时,那种情感的传递变得更加直接、更加深刻。影片结尾没有给出答案,这也正是是枝裕和导演作品的精彩之处,生活中的故事是没有标准答案和错误答案的,演员LilyFranky也在现场向我们问出问题,“你们觉得以后两个家庭呢”无解。
很催泪的一部电影,对每个角色心路历程的刻画震撼人心。影片日文原名是“そして父になる”,直译便是“就这样成为了父亲”,而影片的着眼点便在于良多如何真正成为父亲的心路历程。在血缘还是一同度过的时光究竟哪个更重要之间,良多在痛苦挣扎中思考,最终明白了究竟何为亲情。就像映后提问环节讨论的那样,虽然血缘关系在传统的日本家庭中很重要,但共同生活的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也同样重要,仅仅血脉相连或许不能称之为亲情。影片的结局虽有一丝苦涩,但整体还是圆满的,或许,两个孩子之后能与两个家庭都建立起不可替代的亲情吧。另外,见到了是枝裕和导演和Lily,非常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