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法制网讯(记者刘永强□何立建)近年来,吉林省延边州法学会发挥群团优势,立足边疆实际,不断培育和壮大法治人才队伍,以“三个强化”的有力举措,为推进法治延边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会员思想根基
始终坚持党对法学会工作的领导,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持续筑牢广大会员思想根基。一是在学习培训上下功夫,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依托“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宣讲阵地,邀请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吉林省“双百”讲师团成员尹奎杰、傅铁铸、张书华等专家学者,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政机关和法治人才队伍作专题报告112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培育政治过硬、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
二是在会员吸纳上下功夫,把好入会关口。牢牢把好会员“入口关”,明确会员吸纳的具体标准,包括政治素质、专业能力、道德品质、社会责任表现等多方面,并将政治素质作为首要标准,面向司法部门、政府职能部门、法学院校和法律服务机构等发展个人会员3252人、团体会员10个。
三是在工作导向上下功夫,营造良好成长氛围。坚持将政治引领贯穿于会员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全过程,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推荐评定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会优秀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和其他奖项评选的首要标准。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纪念日,组织会员开展红色教育和主题读书活动,接受党的教育和熏陶,坚定理念信念,夯实思想根基。
强化智库建设,激发专家人才干事动能
二是围绕区位特点推动涉外法治研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立延边“一带一路”法学研究会,举办法治论坛,深入研究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民商事司法合作的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中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及退出机制等问题,形成研究成果24篇并推荐到“东北法治论坛”,1篇获得二等奖,2篇获得三等奖,8篇获得优秀奖。加强涉外法学交流,协办“第一届东北亚比较法研讨会”,中日两国法学专家围绕东北亚地区社会发展和国际合作开展法学学术研讨;以“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开发”为主题,与延边大学法学院、朝鲜社会科学院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为法治人才开辟了涉外法学交流的新窗口,积累了较好的交流经验。
三是围绕边疆群众法治需求深化基层法律服务。立足“专家库”组建“基层行”法律服务团,围绕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民法典常用法律知识等群众关心的问题,组织专家、会员走基层、下一线、沉网格,开展普法活动900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8万人次。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传唱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在全州边境县市开展“法治文化边疆行”活动,以扫黑除恶、反邪教、边境治理法律法规等为主要宣传内容,通过诗朗诵、相声、小品、情景短剧等多种表现形式,为边境群众送去“法治大餐”。
强化服务创新,搭建人才交流成长平台
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和成长平台,促进法治人才之间的智慧交融和力量凝聚,努力建设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一是加强校地合作培养法治人才。延边州法学会与延边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延边州法学会作为延边大学法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法治一线,增强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堂到岗位、从学生到工作人员的跨越体验,实现学以致用,增长才干本领。通过庭审观摩,让学生在法庭上、案例中汲取法律知识;通过法治宣传,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通过法律服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如何与群众有效沟通,提升社会责任感和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课题研究,提升学生法学理论素养。现已陆续开展4期培训,获得师生认可和高校好评。
二是加强部门合作,拓宽培训成长渠道。协调组织、统战等部门,推荐法学会会员参加延边州党外知识分子(党外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开拓了会员交流学习的新途径。联合司法行政部门,举办全州基层法律工作人员培训班,提升基层法律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服务能力。通过人才推荐、法治成果评选等方式,先后有30余名州法学会会员在国家级交流评比中获奖。
三是加强会员之家建设,凝聚广大会员力量。发挥密切联系会员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延边州法学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务基地,作为全州青年法治人才交流工作经验、反映意见建议、增强联络沟通的服务平台,为优秀青年法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会员之家景区、酒店,为法学会会员提供折免服务,增强会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断提升法学会会员法治服务力、实践力和保障力,为筑牢延边边疆安全稳定屏障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