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市北区总工会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法律援助实体机构作用发挥、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谐劳动关系这三个方面为着力点,扎实开展“回头看”工作,聚焦问题抓落实,确保法律服务工作走深走实,切切实实为职工维好权、服好务。
一、推进“工会+法院”诉调对接,线上线下做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
(一)制度引领,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有保障
市北区总工会同市北区人民法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联席会议制度、劳动争议纠纷联动机制、法院委托委派工会组织调解工作机制等,及时有效化解劳动争议,切实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同时于2019年、2020年联合区法院分别下发《法院委托劳动争议案件调处平台建设方案》、《关于开展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使工会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线上线下,诉调对接化解纠纷有渠道
市北区总工会与区人民法院对接,区人民法院设立“市北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室”,由工会派驻19名优秀律师接受法院委派、委托开展劳动争议案件诉前诉中调解。同时提高调解工作信息化水平,运用“线上法院”工作平台便利当事人解决纠纷,并运用好司法大数据,共同对典型性、苗头性、普遍性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分析,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
(三)真情化解,兜底救助帮扶职工有温度
二、深化“2+3”特色联动闭环模式,巩固法律援助实体机构建设成果
(一)机构建设实体化,筑牢法律援助基础
市北区职工法律服务中心是工会服务职工的实体化法律平台和窗口,在省总、市总工会的“六有”标准指导下,落实以“法律援助”为重点的法律咨询、职工维权、法律援助等项目,为市北区职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市北区职工法律服务中心坐落于橡胶谷工业园区内,该中心上下两层合计600平方米,设立开放型服务大厅,悬挂市北区职工法律服务中心标识,中心内设置权益维护、信访接待、12351专项服务窗口,劳动争议调处室、“纪晓岚”劳动争议调解室、多方联动会议室、主席接访室等专门服务场所。
在湖岛街道联合司法局建设法治宣传公园,宣传《工会法》、《宪法》等法律知识,进行日常普法宣传、开展普法大讲堂、普法节日宣传等活动,通过线下普法平台定期推送维权典型案例52起,通过实践案例,让广大职工群众知法、懂法。
同时在市北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劳动维权受理调解中心设立“工会法律援助岗”,市北区人民法院设立“市北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处室”,山东众成清泰(青岛)律师事务所设立“市北区总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建立工会法律维权、劳动仲裁预先调解、法院诉前劳动争议调处三位一体的一体化维权体系。
(二)法律人才专业化,确保职工维权顺畅
市北区职工法律服务中心采取工会干部、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业律师服务团队、工会法律志愿者等方式组合配备人员,工作人员均为来自法院、人社、律所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确保工会干部主导法律工作、维权窗口专人负责法律咨询、律师提供专业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市北区总工会从事工会法律服务人员83人:具体组成包括工会干部2人、普法大讲堂讲师1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45人、专业律师35人;另外工会法律志愿者共515人,由市北区总工会统一协调管理,为职工提供线上线下的专业法律服务。
(三)工作成果持续化,叫响工会法律服务品牌
在近一年的工作中,市北区总工会持续完善“2+3”职工维权特色联动闭环模式,累计为1059人次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完成法律援助案件审批251件,其中结案171件,追讨薪资121万余元;为区直工会发放700本《民法典》书籍;举办法律知识竞赛1场,来自18支队伍58名职工踊跃参加;联合工会律师团队开展劳动用工“法律体检”进企业等活动97场,开展普法大讲堂活动25场等。
三、聚焦重点难点,分类施策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谐劳动关系
(一)实地走访,切实维护合法权益
市北区总工会先后到滴滴出行、T3出行,就网约车司机所处法律环境进行调研,了解网约车司机群体目前在职业发展、权益保障等面临的问题困难,充分发挥工会工作,积极与企业组织就如何完善网约车司机的权益保障、后勤保障、福利待遇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同时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配合区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办公,保障好劳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等民主权利。
(二)分类施策,及时提供优质服务
(三)深耕细作,打造“一公里法律服务圈”
在“2+3”特色联动闭关模式、“兜底救助”等品牌服务的基础上,市北区总工会再延申工会维权臂膀,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数目大且分散,劳动关系不明确,用工形式特殊,依靠传统模式推动维权不能有效扩大覆盖面等问题,计划依托现有的共享职工之家、劳动者驿站和8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聚集的街道总工会,再建设27个工会法律服务站,全力打造“一公里法律服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