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技术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其作用机制分别是改变价值创造方式、提高价值创造效率、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和增强价值获取能力。具体而言,数字技术使用户以多种形式参与从研发到生产等价值创造过程,改变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数字技术用数据逻辑强化了企业对生产、运营的管控,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信息在产业链中的集成和流动,促进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价值网,拓展了价值创造的载体;数字技术弱化了产业边界,催生出“跨界”等新型商业模式,增强了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近期需要完成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补课和初步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中期需要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依托的数字赋能服务体系,满足多样性需求;远期则要全面提高数字赋能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必须始终注重数字产业基础,以及网络和安全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为完成以上目标任务,需要在设立数字技术政府引导专项基金、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与支持。
关键词:数字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作用机制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登峰战略”产业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数字经济时代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给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颠覆了制造业往日的生存状态,营造出更加残酷的竞争环境,逼迫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与此同时,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的出现,对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视角来看,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一些传统的价值创造方式和价值获取途径已经难以契合新的市场环境,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价值创造能力下降和价值获取难度上升两个主要挑战,如何提高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获取效率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出发,分析数字经济时代下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新特征,阐释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对策建议。
一、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
(一)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研究进展
价值获取是指企业在创造出的价值中获取一定比例。张敬伟和王迎军认为,价值获取就是企业在向用户传递价值时获取利润的方式。(9)在企业究竟如何从价值创造活动中获利的问题上,Teece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认为产权保护强度、企业的互补性资产、互补技术、行业标准等会影响价值获取能力。(10)Lippman和Rumelt研究了土地作为互补性资产与价值获取能力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应当把获取或占有对价值获取有重要作用的互补性资产作为关键战略。(11)MacDonald和Ryall提出企业在不具备一定互补性资产时,可以与多个拥有互补性资产且存在竞争的企业进行合作,但要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控制。(12)Henkel和Baldwin强调了产权保护对价值获取的重要性,认为可以通过知识产权的模块化帮助企业获取价值。(13)之后,Teece根据数字经济时代的变化,对自己1986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拓展,在原来的理论框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平台、生态系统、通用目的技术、商业模式等对价值获取能力的影响。(14)如今,数字技术依然在不断地发展和迭代,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又进一步深化,在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一些新特征开始凸显。
1LepakD.P.,K.G.Smith,andM.S.Taylor,“ValueCreationandValueCapture:AMultilevelPerspectiv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pp.180-194.
2PriemRichardL.A.,“ConsumerPerspectiveonValueCreation,”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pp.219-235.
3MichaelPorter,CompetitiveAdvantage,NewYork:FreePress,1985.
4BrandenburgerA.,H.W.Stuart,“Value-BasedBusinessStrategy,”Journa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trategy,1996,5(1),pp.5-24.
5JacobidesM.G.,T.Knudsen,M.Augier,“BenefitingfromInnovation:ValueCreation,ValueAppropriationandtheRoleofIndustryArchitectures,”ResearchPolicy,2006(35),pp.1200-1221.
6孙艳霞:《基于不同视角的企业价值创造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7MaineE.,E.Garnsey,“CommercializingGenericTechnology:TheCaseofAdvancedMaterialsVentures,”ResearchPolicy,2006,35(3),pp.375-393.
8AdnerR.,“MatchYourInnovationStrategytoYourInnovationEcosystem,”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4),pp.98-107.
9张敬伟、王迎军:《基于价值三角形逻辑的商业模式概念模型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年第6期。
10DavidJ.Teece,“ProfitingfromTechnologicalInnovation:ImplicationsforIntegration,Collaboration,LicensingandPublicPolicy,”ResearchPolicy,1986,15(6),pp.285-305.
11LippmanS.A.,R.P.Rumelt,“Thepaymentsperspective:micro-foundationsofresourceanalysi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3,24(10),pp.903-927.
12MacDonaldG.,M.Ryall,“HowDoValueCreationandCompetitionDeterminewhetherAFirmAppropriatesValue”ManagementScience,2004,50(10),pp.1319-1333.
13HenkelJ.,C.Y.Baldwin,andW.Shih,“IPModularity:ProfitingfromInnovationbyAligningProductArchitecturewithIntellectualProperty,”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2013,55(4),pp.65-82.
14TeeceJ.David,“Profitingfrominnovationinthedigitaleconomy:Enablingtechnologies,standards,andlicensingmodelsinthewirelessworld,”ResearchPolicyAJournalDevotedtoResearchPolicyResearchManagement&Planning,2018.
(二)数字经济时代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新特征
1.价值创造模式发生深刻变化。
1PrahaladC.K.,V.Ramaswamy,“Co-optingCustomerCompetence,”HarvardBusinessReview,2000,78(1),pp.79-88.
2PrahaladC.K.,V.Ramaswamy,“Co-CreationExperiences:TheNextPracticeinValueCreation,”JournalofInteractiveMarketing,2004,18(3),pp.5-14.
3GourvilleJ.T.,“EagerSellersandStonyBuyers,”HarvardBusinessReview,2006,84(6),pp.98-106;PriemR.L.,“AConsumerPerspectiveonValueCreation,”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1),pp.219-235.
目前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消费互联网平台挖掘用户价值,即平台为用户提供产品信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通过平台被企业获取。但事实上,消费互联网平台多为第三方平台,只起中介的作用,对用户与企业交互以创造价值的新方式来说存在诸多限制。(1)用户的需求和反馈信息会被平台截留,虽然可以对信息进行爬取和统计,但无法避免信息损耗;(2)由于平台评价考核机制的存在,公开的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一部分虚假信息,分辨和剔除难度很大,使信息的价值有所下降;(3)挖掘价值较大的数据信息作为资产依然由第三方平台掌握,而且用户信息经过多次传递,信息传递损耗的限制很难将精准度进行跨越式提高,用户信息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
2.价值创造要素的相对地位明显改变。
1ConnerK.R.,“AHistoricalComparisonofResource-basedTheoryandFiveSchoolsofThoughtwithinIndustrialOrganizationEconomics:DoWeHaveaTheoryoftheFirm,”JournalofManagement,1991,17(1),pp.121-154.
3.价值创造的载体得到扩展。
数字技术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横向信息壁垒和行业内的垂直壁垒打破,信息搜寻成本大幅下降,促使产业链中各具能力、资源的企业间相互联结,在价值创造的不同环节内实现深度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包含上下游企业和用户,资源、能力互补,协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网络,价值创造的载体由工业经济时代的价值链扩展为价值网络。价值网可以实现企业间核心资源和能力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聚集式的创新体系,知识、信息数据、技术等要素通过价值网络实现共享、交流和补充,从而提高价值创造的效率和质量,获取整体竞争优势。同时,价值网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实现共赢和价值增值。多项研究表明,在已经存在并获得良好发展的价值网络中,大部分企业投入资源后的期望价值回报能够得以满足,通过互相信任的合作可以得到额外的价值增量,包括货币形式的增量和知识、技术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1)
1HolmD.B.,K.Eriksson,andJ.Johanson,“CreatingValuethroughMutualCommitmenttoBusinessNetworkRelationship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9,20(5),pp.467-486;DyerJ.H.,“SpecializedSupplierNetworksasaSourceofCompetitiveAdvantage:EvidencefromtheAutoIndustry,”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4),pp.271-291;RanjayGulati,NitinNohria,andAkbarZaheer,“StrategicNetwork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0,21(3),pp.203-215.
4.价值获取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三)数字技术赋能下的价值创造和获取过程
交互、创造和获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创造是实现价值的核心环节,而交互和获取则是实现价值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数字经济时代下,创造的基础除了一般要素,核心是信息和知识,而信息和显性知识都可以通过交互获得。获取虽然在流程上位于创造之后,但也是创造的重要基础,正是对未来获取价值量产生的期望,以及对自身价值获取能力的信任,成为了驱动创造行为的催化剂。分析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应以这3个主要环节为基础,探讨每个环节中,数字技术面对新特征、新问题的应对能力和解决途径。
二、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的基本逻辑可以归纳为“连接-挖掘-优化、管控-增效”,即利用物联网、ICT等数字技术,将设备、终端,以及上下游产业链、用户等之间广泛联结起来,实现海量数据采集和信息加速流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生产过程和生产资源进行管控和配置,对企业运营管理及决策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见图1)。根据这一逻辑,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出发,可以将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的作用机制划分为:改变价值创造方式(交互)、提高价值创造效率(创造)、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创造)和增强价值获取能力(获取)4个方面。
图1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的基本逻辑和作用机制
(一)改变价值创造方式,帮助企业深度挖掘用户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业倡导规模经济,尽量减少生产品种并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利用标准的流水线以最低成本生产最多的产品;企业往往采用放弃少数个性化需求用户而满足多数普通用户的战略,以占领更大的市场。数字经济时代下,这种情况逐渐颠倒了过来,之前处于需求曲线“长尾”部分的个性化用户群体价值逐渐凸显,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开始成为主流,企业在定制生产过程中与用户需求和体验反馈相互作用以进行价值创造活动。可以说,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的重点目标用户是处于长尾末端的“闲置资源”,这部分用户具有规模小、分布散、需求不明显的特点,数字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用户需求感知力和柔性生产能力,赋予企业占领这部分“小规模市场”的能力。
(二)提高要素的价值创造效率,催生全新要素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传统要素的使用效率,也催生了新的要素:社群。社群用户与企业之间不是简单的需求供给关系,当某个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社群用户后,其产品的研发开始逐渐围绕这个特殊群体展开。相比于普通用户,社群内部成员之间则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碰撞,使需求信息进一步增值,如华为的“花粉”社群,苹果的“果粉”社区等。同时,每个社群成员都具有以自身为中心的小社会网络,产品信息在网络中高效率扩散,为企业吸纳更多用户。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企业的平台生态是建立社群的重要途径,早期手机市场由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占领,而苹果手机用PC的使用体验、IOS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平台生态抢走了市场;谷歌的Android生态亦是如此,两家企业都通过建立平台生态,吸纳了一大批稳定的社群用户,为企业创造了大量价值。
(三)拓展价值创造载体,帮助企业构建价值网
1宋志红、李常洪、李冬梅:《技术联盟网络与知识管理动机的匹配性-基于1995-2011年索尼公司的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期。
2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5期。
(四)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增强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
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产业生态弱化了产业边界的概念,使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为其提供了吸纳其他产业元素,设计跨界商业模式的条件。在跨界的生态下,不同的产业、行业和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使原本联系较弱的元素有机会组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火花。在跨界商业模式中,企业卖给用户的不一定是实体产品,文化、网络应用和个性化服务都可以成为产品,这种多样性的商业模式更加适应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价值获取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除了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外,汽车、服装等传统制造领域也得以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以青岛酷特集团(原青岛红领集团)为例,该企业自主研发了C2M(用户端到制造端)服装在线定制平台,将消费者、设计者和制造商联结起来,实现了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由传统的西服制造企业转型为平台型企业。消费者通过C2M平台输入自己的服装定制需求,平台根据存储的版型、款式、原料等数据库进行大数据分析,智能化地设计出消费者的专属版型。在设计完成后,产品由与酷特合作且经过改造的制造商生产,每件定制产品都有专属芯片,工位上的终端设备读取芯片数据,再由工人进行定制生产。目前这种模式也开始向自行车、家具等领域扩散。新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产品对用户需求的适应能力,还可以通过精细化的分工将行业内的竞争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提高企业自身和行业整体的价值获取能力。
三、数字技术赋能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短期(到2025年):完成信息化补课和数字化初步转型,为数字赋能建立基础
鉴此,短期内首先要解决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改造问题,使中小企业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可以利用数字服务企业的云端服务功能,帮助中小企业搭载低成本的基础性工业应用软件,实现信息化改造,以打通用户与企业、上游与下游、产品与服务间的信息流,加快创新资源在线汇聚和业务数据集成共享。目前,国内一些软件信息服务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已经可以提供相应技术和服务。同时,推进行业或区域内企业使用标准统一的软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人力、财务、仓储等不同系统之间数据无法集成的问题,打破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上下游企业的数据在云端汇集也打破了产业链之间的信息壁垒,为中期打造数字赋能服务体系奠定基础。最后,要同步推进对企业硬件设备的信息化升级和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以满足软件和系统的运行需求。
(二)中期(到2030年):构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依托的数字赋能服务体系
(三)远期(到2035年):打造“云·端”融合的数字赋能架构,实现数字赋能智能化
图2“云·端”融合智能化数字赋能体系架构
1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2017)》,2018年1月。
(四)全过程:着力提高数字产业基础能力,持续建设数字赋能支持体系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
(二)提高政策专业性和适用性,建立政府引导专项基金
1杨晔、朱晨、谈毅:《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雇佣需求-基于员工技能结构的再审视》,《管理科学学报》2019年第2期。
(三)建立有效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制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中国创新研发的主力军,尤其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等数字技术方面,突破数字技术的核心技术瓶颈离不开它们的科研创新,但中国一直存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使许多科研成果无法及时投入使用,难以进入市场获取商业回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18年,中国企业的有效专利实施率为63.2%,而高校和科研单位则分别为12.3%和30.6%;有效专利产业化率方面,企业为46%,高校和科研单位分别为2.7%和8.9%;约有76%的高校都存在无法及时将有市场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市场转化的问题。(1)因此,建立有效的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制,释放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潜力,对于提升数字产业和制造业整体的创新水平与发展质量,尽快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具有重要意义。
1国家知识产权局战略规划司:《2018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19年。
一要对科研机构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的指标适当纳入,提高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积极性的同时,可以引导科研工作更多围绕实际应用和市场需求方向进行。在管理方面,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个人与机构之间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放宽科研人员参加市场活动的限制,以释放积极性。二要打造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条件。建立专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包括成果评估、专业咨询在内的综合服务。以交易平台为核心,建立完善、规范的科研成果交易规则,强化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为成果拥有者提供保护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科研成果信息的透明度。
(四)协调好通用目的技术支持政策与反垄断政策的关系
李载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
吕铁,李载驰.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于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视角[J].学术月刊,2021,53(04):5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