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1年,日本对华提供了33,164.86亿日元的贷款。这个贷款不是商业贷款,而是援助性质的贷款。
中国官方和民间都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对华经济援助中需要偿还的那部分资金援助(日元贷款)是需要还的,日本也赚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日元贷款是符合“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下属机构“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定义的ODA,是国际上公认的政府间援助。“发展援助委员会”(DAC)定义的ODA有3个条件:1,由政府或政府下属机构提供,2,目的为增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发和人民福祉,3,作为提供条件,赠与要素(GrantElement,GE)必须在25%以上。这第3个要素很重要。ODA总额的3.65万亿日元中GE比例高达65%,即,超过2.3万亿日元是货真价实白送的。而且,贷款是30年后才到期(环境项目贷款是40年到期)。30-40年前的100元人民币和现在的100元人民币价值有什么不同,已经无需说明了吧。
<为何中国民众对日本援助了解很少>
中国大型基础设施、与民众福利直接有关的公共设施不少就有日本援助,但是中国民众对此所知甚少。甚至,在前不久发生的假yi4-Miao事件后,有人扒出日本曾长期对中国无偿援助疫-Miao,许多中国朋友才知道,原来日本还对华援助过这个。
90年代起日本持续10多年向中国无偿援助yi4-Miao,2001年无偿援助1850万人份预防小儿麻痹症的髓灰质炎yi4-Miao,以及低温运输和保存的冷链设备。前排中间戴眼镜者为外交官杉本信行。
这样大型的无偿援助都不积极告诉国民,日元贷款就更加不愿意让国民知道了。
1999年竣工的北京国际机场,投资总额700亿日元,其中300亿是日元贷款。两国对日元贷款的认识很不一样。对日本人来说,ODA贷款与商业贷款不同,因为它不是逐利性质,而是无抵押、低息、30年后才到期的援助性质的。而对中国人来说,这是要还的钱,谈不上援助。机场投入使用后,日方发现设施内没有一处标明日本援助。经日方再三交涉,才在国内出发检票口附近打了一块牌说明“日本政府提供了部分贷款”,1年后,中方未与日方打招呼就把这块牌撤了。上海浦东机场也是在日方要求下,才设了个牌。
10月25日安倍首相将访华。以往日本首相每次访华毫无例外都会送去大规模援助作为礼物。这次日本政府在安倍访华的2天前宣布这个消息,显然意在向日本民众表明:这次访华不会去送大礼了。
<援助概况>
日本的对华援助始于1979年,通过日元贷款、无偿资金提供、技术提供,这40年间,日本向中国提供了超过3.65万亿日元(日语计数称万亿为“兆”,所以日文报道称3.65兆日元)的援助。在对华ODA中占绝大比例的日元贷款,两国在2007年就终止新增日元贷款达成一致。
对华ODA推移图
<援助结束的方式>
日本的对华援助是中国有史以来得到的最大规模的外援。1949年-1960年,中国得到的外援几乎100%来自苏联。但是1960年7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立即撤走了全部专家(1,390多名),许多项目还在建设中,因为突然没有了专家和资金,不得不中途而废。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日本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苏联不同。苏联是关系恶化了,单方撕毁说撤就撤,正在建设中的项目突然中断给中国带来多大的损失苏联是不管的。日本是一旦签约的项目,无论是有偿还是无偿,哪怕日企在华被打砸抢烧,都没有违约中止,而是按照原计划一直支援到完成。
<日本为何要援助中国>
毛时代特别是文革时代,中国处于孤立于世界的内乱状态,信息完全闭塞,外界无法确切知道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对立,苏联对G铲主义有修正的做法,而中国对内完全坚持彻底的G铲主义革命理想,对外积极输出G铲主义,同时民众生活极度困苦。日本认为,如果不把中国尽快拉入世界、结束孤立状态,中国民众只会面临更深的困苦。今天我们看看北朝鲜就知道了,你要封锁它,只会让它的民众更加困苦,民众哪怕饿死,政权也不会崩溃。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极度贫困的国家,会做出什么事情来谁都难以预料。日本虽然早就有足够的技术,但是日本人并不想通过造核武器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日本认为:如果中国民众的生活能得到改善,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经济与世界有密切联系,那么,中国孤注一掷用核武器害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低。这是日本为亚洲和平乃至世界和平能做的贡献。
90年代,和气猫熟悉的一位长者说:“中国人一旦尝到赚钱买好东西过好日子的滋味以后,要退回毛时代恐怕是不可能了。中国人过上好日子,对我们日本的安全是有好处的。”这是当时日本民众普遍的心理。
日本对华援助开始前,中国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毛时代不接受资本主义国家的任何物资援助、投资、贷款。当时的中国经济走的是极端的公有化路线,民众生活极度匮乏。1961年起,刚经历了粮食困难的中国为了农业增产而开始从日本进口(物物交换)尿素10万吨,1972年增至170万吨。这些尿素的尼龙包装袋在日本是作为垃圾处理的,但在中国竟然被农村干部和群众争抢做成衣裤穿。日本人知道这个事实后又震惊又同情,就考虑如何帮助中国民众尽快改善生活。
最初的对华援助是没有日元贷款的。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对借外债有抵触心理(49年后中国向苏联借的外债到了60年代催逼很厉害)。1978年2月16日签订的《中日长期贸易协议》目标额是78年起的8年内中日贸易达到200亿美元,预想的实现方法是日本输出生产设备、技术、资材、器材,中国输出原油、煤炭。但是这个计划很快失败了。因为中国能用于出口的原油根本没有那么多,煤炭也不是日本的产业结构能大量消费的。这个协议的失败证明了中国不通过借外债,就无法启动对外开放的经济。
当时的中国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外资要去投资也没有能源(没有电力就没法开办工厂)、没有运输手段(原料和产品无法运输)。当时中国要发展经济,最大的障碍是道路等基础设施和能源的不足,比如,80年代中期北京市中心部竟然每周有停电日。没有基础设施,根本没有外商愿意进来投资,本国企业也难以发展。要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先决条件。于是日本对华早期援助就以基础建设为主要内容,早期的日元贷款基础建设支援项目典型代表有石臼所(今日照)港和秦皇岛港,用于煤炭出口和铁矿石进口。40年前,中国经济犹如一列破损严重的列车行使在断裂的轨道上。当时除了日本,没有哪一个国家对中国给予这样的援助。日本的无偿援助和日元贷款为中国经济列车修复了残破的车体,铺设了轨道。
<中国人感激日本援助吗>
另外,据和气猫观察,中国一些激进的Min-/ZHU人士眼里,任何对中国的援助都是对中国政府的援助,即对他们最反对的罪恶势力的援助。比如80年代最末尾的那一年起,西方国家对华制裁,而日本是第一个解除制裁跑去给中国送钱的。就这一点来说,日本已经得罪了那些激进的Min-/ZHU人士。他们认为日本这是在给罪恶势力输血打强心针。他们很难理解,日本人这样做是因为忧虑中国在严厉的国际制裁中重回毛路线再次与世隔绝。在日本人的认知中,无论外界怎样制裁中国,结果只能是让民众受苦,而政权却不会动摇。日本无论是援助还是不援助,都会引起中国一些人的不满。
<中日关系恶化后为何继续援助>
78年起至80年代,中日关系有一个“蜜月期”。90年代起中日关系恶化,尤其是1995年的反日You-XING2冲击了日系商铺(图),这让日本人又吃惊又难过。而这时期正值对华援助最高峰期。经过17年的对华援助,中国对日感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比恢复邦交当初还恶化了。这让日本民众对援助产生了动摇。
2005年小泉纯一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抗议游行。
2005年反日YoU-XiNG群众冲击日资商场。
但是,结果我们都知道,日本并没有中断援助。出于信义,既定的援助项目当然是不会喊停的。新增项目呢当时中日间GDP差距已经很小了,日本的精英们是如何说服民众的
上面提到的“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和“北京机场”那样大的项目中,经手的中国官方不乐意向民众表明是日本援助,这种情况日本就基本没有办法了,即援助对改善民间情感效果几乎是零。
而1990年起实施的“利民工程无偿援助”是不经中国官方之手,由日本直接对贫困的基层民众的,比如援建希望小学和基层水利工程。
日本外交官向日本民众说明道:中国基础教育名义上是义务教育,但是实际上贫困地区基层民众的负担非常重。贫困地区的孩子信息闭塞,最容易对日本有仇恨情绪,但是如果日本援建希望小学,当地贫困的基层民众会乐意在小学名称前加“中日友好”四个字。这四个字,对这些孩子将来不成为仇日者应该会有一定作用。得到工程援助的基层民众也乐意在工程牌上冠以“中日友好”四个字。虽然中国GDP接近日本了,但是中国政府还没顾得上这些人,那么我们日本人来做,这样他们会感激我们,中日关系就会改善。这个理由曾经说服了许多日本人。在教育和基层环保上,除了政府援助,日本还有许多私人自掏腰包援助中国,这些就省略不谈了。
尽管日本民众有心帮助中国底层贫困民众,但是中国反日教育(比如横店剧)的持续、迅速增强的军事力量、欲以实力改变“争端岛屿”现状的行为,让日本民众产生了反感和恐惧心理。日本民众对继续援华普遍有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不差钱,经济上也早已丧失了必要性。
对华援助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关系的支柱。现在这个支柱没了,中日关系还剩下什么,就要看今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