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品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寻找恰当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
(2)特殊性: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①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①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有一种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是次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的含义
质: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量: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度: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
三、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联系: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恩格斯
运动比变化发展在范围上更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在程度上更深刻。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3、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原因:
①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②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③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
(1)形而上学的特点: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否认内部矛盾
(2)辩证法的特点: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承认内部矛盾
(3)二者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唯物辩证法包括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②质量互变规律是解释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③否定之否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具体的统一。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假若对立面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它们就不能结成一个矛盾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食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总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作用。必须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就是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基本思想:①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②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③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
(1)相对静止: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①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②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
③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三维性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客体: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2、实践的特点:
①客观性(实践的主体、工具、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社会管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斗争等)
③科学实验
(二)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①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分化成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②实践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旧唯物主义自然观区别开来。
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政治经济学(第四章、第五章)、科学社会主义(第六章、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历史观)
唯物论、辩证法→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a、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b、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1)一元论和二元论
①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②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笛卡尔)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6-18世纪;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世纪以来)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自发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例外: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四个局限性:
①机械性②形而上学性③直观性(缺乏实践性)④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唯物主义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特点: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贝克莱:物质是感觉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守仁: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朱熹:理在事先
空想社会主义优缺点:优点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性,对新社会描述合理成分。缺点是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就是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消灭剥削。社会主义民主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1、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文化和精神建设;以人为本。
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1、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3、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步骤。4、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是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1、第一个国家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69年。
1、马克思政党性质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1、目标和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1、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1、组织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
1、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核心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也是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展望: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劳分配。3、经济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4、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5、精神境界极大的提高。6、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7、全人类彻底解放。
1、共产主义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摆脱生产私有制和阶级的压迫;摆脱旧式分工的束缚;摆脱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摆脱教育训练的限制。
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有制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商品经济;有三大差别;阶级和国家存在;新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单一的社会公有制;按需分配;商品经济灭亡,三大差别消亡;劳动是第一需要,消灭阶级和国家的消亡;高度的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统一社会内部的过度和变化。
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前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20世纪初到2战为私人垄断。2战后为国家垄断。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1、垄断竞争下竞争的新特点:竞争的目的,追求高额利润。竞争手段。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范围。
1、在资本主义社会,垄断组织在销售产品时多采取垄断高价。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促进市场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1、目标是保持经济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入大体平衡。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经济全球化主要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积极方面,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占据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带来积极影响。2、消极影响包括,国家之间差距扩大,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风险不断增大。
当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许多新变化属于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主要以交换为目的。
1、生产的两个基本条件:生产分工的生产和存在。生产资料所有制。
商品使用价值:人们的使用价值,也是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是社会价值。
劳动的2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劳动2重性决定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价值两个部分构成: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和新创造的价值。
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简单劳动:不需要培训参加的劳动。复杂劳动是学到知识和文化一技之长后的劳动。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结合创造的价值。
货币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最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价值的规律: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起到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者的分化。
价值规律主要表现形式是商品价值围绕价值波动。
货币转化为资本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规律内容是资本通过组织雇佣劳动进行生产,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并不断提高剥削程度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产业资本循环中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生产阶段。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国家制度。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核心和主要标志就是议会制。
资本主义立法机构是议会和国会。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以懒的自然条件总和。表现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和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一)实质: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的体直径性改善与革新。
(一)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区别
1、社会革命是质变,社会改革是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社会改革是由上而下。
3、社会革命是通过暴力方式,社会改革相对温和。
1、改革的作用: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的一定程度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与阶级社会相比不同的特点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矛盾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规律性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说的是实践具有唯一性。
3、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及属性
1、真理和谬误
真理定义:正确反映客体的认识
谬误:歪曲反映客体的认识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和谬误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还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2、真理的属性:1、客观性:内容客观检验标准客观2、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正确反应和物质世界无限发展相对性:在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和一定程度近似正确认识
三、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
1、真理的属性是能够偶知道社会实践,以实践的成果满足需要。
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
1、社会主义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党的思想路线前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核心是实事求是,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
1、人的认识是实践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观点。
填空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手偶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3、认识主体是人。人的特性和特质是自然的物质基础。社会性和历史性,两者不可分割。能定性。
4、人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
填空题:认识主体和客体最首要的基本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5、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1、主题把课题转何为思想观念,是客体主体化。2、主题把客体的思想观念通过实践转化为新的客体,是主体客体化。
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关系。
7、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唯心主义反映论-感觉和思想到物-认识主观自生,是心灵的创造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的能动反映。
9、马克思主义是可知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第二节认识的辨证运动
简答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深刻的。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是性理性认识到实践。
2、认识过程是多次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认识运动发展总规律是什么:认识过程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说明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一、
1、唯物辩证法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3、联系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
(二)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2、运动包括变化和发展,发展把运动变化在程度上更深刻。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否符合发展的趋势,是否具备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三、
1、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
2、形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否认内部矛盾。
辩证法的特点: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承认内部矛盾。
两者对立的焦点: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二、矛盾规律基本内容:
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主要表现:
1、矛盾是相互依存,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2、矛盾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
3、矛盾的同一性规定者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主要表现:
4、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法证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5、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变质。
1、内因和外因关系: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怎样说明世界本质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思想: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旧唯物主义吧世界归结为一种或集中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二、物质的概念:不依赖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意义:1、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维心主义划清界限。2、物质是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3、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借的唯心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属性
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卦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是运动的主体。
四、
1、相对静止:标志物质在一定条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有条件,暂时、相对的。
2、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重要意义:
(1)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事物。
(2)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二、实践的本质:主体能动的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自然界的二重化: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
一、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应唯物论和辩证法
1、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客观存在。
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2、物质是不依赖于一是有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世界观: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是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如果说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1)、一元论和二元论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和本原。
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原子构成,原子是世界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标志着唯物主义哲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产生和发展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时代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的斗争。
总结: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的暴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历史时代。
一、科目信息
二、教材构成及复习备考建议
三、试卷分析及答题方式
二、学习三大部分,1、马哲2、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
1、马哲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一二三章。重点在一二章
2、政治经济学分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四五章重点四章
3、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六七章
马克思主义第一章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三大工人运动)
1831年及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的第一页,标志着法国工人已经在斗争中提出国家政权问题,开始走上独立地进行政治斗争的道路。
1836年,英国“人民宪章”运动:全国性的工人阶级争取政治权利的运动,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经作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走上了独立政治运动的舞台。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这是一次直接反对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斗争,斗争目标明确地对准了私有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口号。
→总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上半叶,圣西门(法国)、傅立叶(法国)、欧文(英国))
自然科学基础:
1、细胞学说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生物进化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
1847年7月,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单选)
2、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①列宁主义阶段: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十八大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1、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的几点说明:
①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②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③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④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表现:
①它不带任何偏见;
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
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基础: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2、与时俱进的含义: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①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理论创新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我国的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
①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②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加课)
(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并提供了不少回答这些问题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