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韩旭劳东燕李宏勃:“狗咬人”事件责任如何承担?

10月16日,四川成都崇州一小区一名幼童遭未栓绳大型犬撕咬,女童全身多处咬伤。10月17日,四川崇州市联合调查工作组就“女童被狗咬伤事件”发布情况通报。通报中称警方已对该事件立案侦查,并对黑色罗威纳犬主人唐某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犬只伤人事件在全国多地时有发生,犬只伤人后,可能带来什么法律后果?肇事犬主人会面临哪些法律责任?对于日益突出的养狗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

本文汇编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四川大学法学院韩旭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宏勃教授关于此事的思考,以飨读者。

劳东燕2004、风声OPINION

01.杨立新

成都恶犬伤童案的侵权责任

首先,这个案件应当找到恶犬的主人,媒体介绍也说恶犬是有主人的,民法就叫动物饲养人。如果能够找到恶犬的主人,就应当适用《民法典》的前两个条文确定侵权责任。

一是,现在的报道说,造成儿童伤人的这个犬只是恶性犬,是罗威纳犬,很多地区都把它界定为恶性犬。如果能够认定为恶性犬,就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247条。这一条规定: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等危险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在法理上,这个条文也叫绝对责任条款,不仅是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条款,而且即使烈性犬的饲养人没有过错,甚至还有本应当减轻、免除责任的事由,都不管用,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如果这个案件的犬只界定为烈性犬,就适用这个条文,犬只的饲养人就必须承担侵权责任,没有二话可说。

二是,如果这个伤人的恶犬不能认定为恶性犬,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246条规定,即违反管理规定,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造成的,可以减轻责任。这个条文说的是一般的犬只,如果饲养人、管理人只要违反了管理规定,就要承担侵权责任,也是无过错责任,但是,和烈性犬的规定相比,区别在于一般的犬只,只要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也就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就可以减轻责任。而烈性犬造成损害的,就没有这样的免责事由,一律承担侵权责任。

要注意一点,我看报道中一直在强调说这个小区不是犬只限养区,属于非限养区,因此不给发“狗证”。发不发“狗证”,不是承不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适用《民法典》第1246条和第1247条,并不区分限养区和非限养区,因此,限不限养对损害赔偿没有决定性作用。如果饲养的是一般犬只,只要违反管理规定,遛狗没有拴绳、没有带笼头等,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是饲养的是烈性犬,连这些要求都不用考虑,只要你养的恶性犬造成损害,就得承担赔偿责任。

其次,恶犬没有饲养人怎么办?我看有的媒体提到,如果找不到伤童犬只的饲养人那应当由谁来负责,《民法典》也有规定。如果造成损害的犬只是无主犬,也就是没有饲养人、管理人,那原则上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249条,规定的是: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的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如果伤童的恶犬找不到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这个恶性犬窜到了物业小区,造成业主损害包括业主的小孩的损害,应当看物业管理公司到底有没有过失。如果物业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损害后,物业管理人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个损害赔偿责任,就是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应当适用《民法典》第1198条第2款,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管理者,对业主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承担责任后,如果找到了犬只的饲养人、管理人,就可以向他要求追偿。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承担刑事责任,也不影响民事责任的承担。

02.韩旭对崇州恶性犬咬伤幼童的狗主人如何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机关究竟会以什么罪追究唐某刑事责任存在不同认识,这决定着检察院如何提出量刑建议和法院如何判处唐某刑罚的问题。

近日,发生在四川成都崇州市的“恶犬咬人”事件,再一次挑动了公众的神经,引发了巨大的争论。这一案件的最终解决,需要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权威裁断,给受害儿童及其家属一个公正的交代。跳出具体个案,全社会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城市治理中,面对日益突出的养狗问题,我们该如何构建一套城市养狗管理及公共空间使用的法律规则,通过法律实现人与狗的和谐共存?

THE END
1.法则编织百条守护之律一、法则之源: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部落的习俗到现代国家的立法体系,法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百条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特点。 二、守护之律https://www.b9yemu9l.com/jun-lei-yang-sheng/462186.html
2.高其才:作为当代中国正式法律渊源的习惯法︱中法评我们应当尊重习惯的客观存在,理性认识国家制定法与习惯法的关系,重视作为当代中国正式法律渊源习惯法的功能和价值。 在观念上,我们需要恰当对待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的关系,既积极借鉴域外的优秀法律文明成果,也必须重视总结我国固有的法律文化,进行适合我国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zMzNTU5Mg==&mid=2650483866&idx=2&sn=9d1f8f7e9ece9d8b1bb2bc9ba255116d&chksm=871f1addb06893cb1c89113126b358fa96d835ec954be341f12bb460748b525ffd01dea514c1&scene=27
3.“法律与金融”交叉研究漫谈(上)案例研究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产生于商学院,直到现在都一直应用于法律研究,它是衡量法律与监管变革效应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你也必须了解现代证券理论、资产定价模型和风险性质。风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觉性概念。你也必须知道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内容与局限性。有时,这是贯穿于整个法律的,我们必须研究它。你们还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8_jrfy/2008nzd76j/240147.htm
4.什么是疑罪从无?疑罪从无有什么法律后果?疑罪从无原则的由来与存老师微信:15037178970(手机微信同号,点击复制微信号后,扫码添加咨询。) ,有不时之需时候(找律师、咨询法律),心里更有底气!广告 什么是疑罪从无 疑罪从无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确定的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刑事诉讼原则之一。在我国司法理论和实践中对此问题的理解与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疑罪从无原则https://henan.china.com/falv/2023/0517/2530464538.html
5.备案审查中的法律解释:权力配置解释方法与实践效果“合宪”与“合法”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对于争议的规范性文件需要在法规范层面进行判断时,采用法律适用优先原则,首先适用法律对其进行判断,当没有法律或者适用法律无法作出判断时,才适用宪法进行判断,激活合宪性审查制度。[12]原则上,具有解释法律权力的国家机关可以开展合法性审查,确保法律以下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保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15277
6.《法律的概念》读书笔记(一至六章)(法律的概念)书评其二是关于主权者在法律上是否拥有一种没有限制(unlimited)或不可限制(illimitable)的地位。(1)服从习惯与法律的连续性哈特举了雷克斯国王的情境来说明“服从习惯”的概念。借助这个情形,哈特似乎区分了三种意义上的“习惯”:①习惯仅仅意味着规律性的行动(对雷克斯的服从即属此类,即使不愿纳税,但民众最终还是规律地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01313/
7.法律的不法与超法律的法因为我们只能把法,也包括实在法,定义为不过是这样一种制度和规定,即依其本义,它们注定是要为正义服务的。按照这个标准衡量,纳粹法的所有部分都从来没有达到过有效法的庄严 在直接经历了那(希特勒统治)12年之后,应当承认:"法律的不法"概念,由于自身带有对实在法之法本性的否定,它可能对法的安定性带来多么可怕的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4695
8.论“补正”与“合理解释”来源:《中国刑事法杂志》(京)2015年第20151期 作者简介:孙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提要: “瑕疵治愈说”针对“补正”与“合理解释”的界定混淆了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界限,强化了“侦查中心主义”倾向,而且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真正建立事实上产生阻碍效果。应当从法规范目的出发,重新界定“补正”与“合理解释”之含http://www.ahxb.cn/c/3/2017-11-10/4678.html
9.文摘参考20102在“人民警察依法行使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力保护的之间的关系平衡”“人民警察依法使用武力的基本原则”“犯罪行为的等级区分与人民警察武力使用的等级区分”“人民警察使用武力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为国家修订以上相关法律法规提供坚实的依据,实现人民警察在执法行动中使用武器警械的合法、适度、易https://www.xjpcedu.cn/info/1160/4078.htm
10.会计视野法规库:《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21号——对小型被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情况,考虑这种压力是否可能导致管理层采取行动,以至于增加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在了解小型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下列信息:(1)关键业绩指标;(2)业绩趋势;(3)预测、预算和差异分析;(4)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https://law.esnai.com/mview/3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