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法律文化起源之特征

中华法律文化源远流长,按照传世文献的记叙,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法律生活。笔者以近100余年考古学之丰硕成果,详尽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及其轮廓,阐述了从仰韶、龙山等各大文化以及陶寺、二里头等各个遗址所获得的文献资料(遗存),试图说明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公法”“私法”“刑法”之萌芽、诞生和起源的进程与路径。通过这一初步的研究,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法律文化的形成相比,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具有鲜明特色。

第一,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具有原创性。从各大文化和各大遗址考古出土的情况来看,华夏大地上的各个民族,其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从氏族,到部落,到酋邦(方国、古国),到统一的国家时代,都是原发的,独立发展起来的。因此这些氏族、部落、酋邦和国家的法律(习惯法)生活,也是自发的、原创的。从中原大地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凌家滩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彼此之间虽有联系,但基本上都是各自独立发展起比较系统的法律文化,从氏族习俗,到部落习惯,到酋邦习惯法,到夏商周统一国家时代的“刑”“法”“律”。

第二,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是由中华文明或者说是由中国古代国家形成时的特殊情况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的形成不是一个单一的氏族或部落,而是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种族)在各自生活的范围内一起努力,创建起来的。如同苏秉琦所说,中国古代氏族、部落、酋邦(方国)的成长,呈现出一种“满天星斗”状的分散发展起来的形态。而这种形态,决定了中华法律文化的萌芽、诞生和成长也呈现一种分散发展、多元地进步起来的局面。法律发展的多发性和多元性,经历了五帝时代,乃至夏商西周,一直延续至东周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统一的成文法典《法经》(公元前5世纪初)就是“撰次诸国刑典”而成的。大规模诸文化遗存反映出多种法律文化因素共存的现象,也间接地证明了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具有多元性的特色。

第四,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具有连续性。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开始的诸多遗址中呈现出来的氏族、部落之原始法律生活的情景,以及自铜石并用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早期复杂社会)的仰韶文化末期到陶寺文化(公元前2500—前1900年)及二里头文化(公元前1900—前1530年)等所呈现出来的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方国、古国以及中国第一个统一国家夏王朝形成过程中,习惯法的成长与变迁从来没有中断过。加之,华夏各民族在空间地域分布上并非泾渭分明,其生活版图也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犬牙交错之势,各族的文化因素也因此呈现出融合乃至“一体化”趋势。这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巴比伦法律文化和古代埃及法律文化形成鲜明的区别,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连续性特征。

总之,从考古学的成果出发探索中华法律文化的起源,可以给予我们诸多认识和感悟,同时也说明了中华民族所保留下来众多传世文献中关于国家与法律之起源的记载基本上是可靠的,经得起考古出土文物、文献的印证和检验,进而也说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巨大的创造力,中华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律文化中重要的一极。

(魏琼,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详情请参阅《中国法学》2024年第2期《中华法律文化之起源考》一文)

THE END
1.法律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手段,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从古代的原始法规到现代复杂的立法体系,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法律遗产。在探讨法律学的起源与发展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我想学法律”背后的深层含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想学法律”意味着追求正义、尊重规则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https://www.5i4b5wvnu7.cn/jun-lei-cai-pu/484714.html
2.法律知识:法律的起源和演变一、法律的起源 1.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法律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法律的起源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而法律的产生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人们由于互相之间的物质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依赖,逐渐形成了群体共同的规则和约束,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生存安全。 2.古https://wenku.baidu.com/view/e100a496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e.html
3.法律的起源(豆瓣)本书引领读者踏上一场遥远而深邃的法律起源探索之旅。以信息概念为珠串, 以演化思想为绳线,把上帝、大爆炸、基因、本能、文化、道德、 禁忌、巫术、宗教和国家等与法律现象密切相关但又长期纠缠不清的超验、自然或社会现象纳入统一的信息演化框架。 依序在渐次展开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动物世界、灵长类世界、晚期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20035/
4.法律的两种起源这里,我们不妨将荀子和罗素对法律起源的看法作一比较。选择荀子是因为其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地位卓著,深具代表性;选择罗素则是因为他关于法律起源的叙述生动,而且也能说明问题。 荀子的法律起源观用现代话语可以这样表述:人活着都有欲望,因而必有所求,而社会中可供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因此,人们如果没有固定的身份和https://doc.mbalib.com/m/view/fd8f3760b794591767a66a6b48267388.html
5.法律起源的英文法律起源翻译法律起源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法律起源的英文,法律起源翻译,法律起源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6%B3%95%E5%BE%8B%E8%B5%B7%E6%BA%90
6.中国法律的起源第二讲 中国法律起源及特点 主讲:葛少芸 法的起源问题,特别是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 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历来 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没有中国法的起源 中国法的起源 一、法律产生的共同原因和一般规律 法律产生的共同原因和一般规律 1 根本原因: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https://m.doc.wendoc.com/b6a04016c593ac5ebb59e5c55.html
7.《法律的起源》太和殿 獬豸xiezhi 法律的起源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其中的“廌” 就是独角神兽,就是传说中的纠纷裁判者. 上海南汇中学 姚福晶 法学界观点:1.国家说. 2.凡社会必有其法. 法 的 起 源 萌芽 雏形 形成 习惯 习惯法 法律 过程 时期 氏族 部落 部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221/6213020132002133.shtm
8.《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陈永邺洪宜婷)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作者:陈永邺 洪宜婷,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73720.html
9.法律的起源法律的起源 在人类有能力制定“成文法”之前,用的都是“习惯法”,简单说就是“以前啥样现在就啥样, 法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能有漏洞,各部分细节上不能有冲突。字词更是不能有歧义。歧义会导致不同地区执行得七扭八歪的。这是个难度非常高的工作。人类掌握文字之后很久很久,才开始制定法律。https://www.jianshu.com/p/eaf63abbf46e
10.“水”与中国法律起源“水”与中国法律起源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法”字“水”旁出发,结合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认为“法”字的“水”最初洋溢着神判的灵光,经过上古先民治水活动,从而使“法”由天上掉到了人间,由超人的神明裁判方式变成了权威统治者强制他人服从的暴力工具。“法”字“水”旁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127175331_24717.html
11.法的起源(精选三篇)因此习惯法的形式是法律的,内容是习惯的,不论它运用怎样的制定技巧,都源自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是披上了国家法制的外衣,加上了法律程序的模式,而它的核心依然是最原始的“相信”和“普遍遵守”,也正是它推动着原始时代步入了法律国家。这就是人类法律起源产生的规律。可见,从法产生的规律上看法离不开道德。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8ai3f.html
12.简述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简述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1)法的起源是从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2)法的起源是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起源是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的过程http://jxjg.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56787
13.“法律与金融”交叉研究漫谈(上)20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法律与金融理论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答,并形成了一股用国别法律与金融数据研究国与国之间金融发展路径差异的热潮。综观这些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发现了法律或法律起源在金融发展差异解释中的“基因图谱”和“密码”,[2]并由此初步形成了法律与金融理论研究的主流学术传统,即法与经济学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8_jrfy/2008nzd76j/240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