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起源

指法这—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共同占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制成为惟一可能的经济形态。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氏族公社这一社会组织,为原始人提供了一种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和活动范围,氏族组织内部实行原始的民主管理,人们的行为受到习惯、习俗或惯例的支配,这些习惯习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自然形成,经过世代相袭,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这些行为习惯涉及到战争和宗教、集体和经济生活、婚姻和禁忌以及对违规者的处理等各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畜牧业和农业分离,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商业出现,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剩余产品和产品交换,劳动生产率有所高,奴隶制开始形成,氏族军事首领的权力增加,个体家庭开始出现并日渐代替氏族公社而成为基本经济单位,私有制逐步形成,贫富化,阶级分裂。这样原始的氏族制度和习惯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氏族制度的解体成为必然,只靠当事人自觉、舆论压力、酋长的威望和没有暴力手段的氏族大会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原始的调控机制随之陷于瘫痪状态。随着氏族组织和氏族习惯的崩溃,国家组织和法律法规便成为惟一可能的替代物。

法的产生经历了—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它的最终形成以三种现象为标志:一是国家的产生,法律调控意味着有专门机构以全社会名义认可或制定权威性的行为规范;有一批被组织起来的官吏负责执行这些规范;违反规范者要受到组织施加的暴力制裁,这些正是国家机构所具有的特点。二是诉讼与审判的出现,法律调控意味着当事人的“私立救济”被限制和“公共权力”的出现,这要求由一个特定机构来行使审判权,并通过一定的诉讼程序来处理纠纷。三是法律调控须以权利义务分离为条件,这意味着法律规范要对各种行为加以明确区分,规定什么行可以做,什么行为不得做,什么行为必须做,同时要在各种法律关系中把相应的权利义务分别明确地分配给不同的法律关系主体。当这三个标准完全具备时,法律起源的过程就完成了,一种与国家组织体系相匹配的法律规范体系便告形成。

早期法很多是从原始习惯逐渐演变而来,其途径主要有三:一是默认,这是一种最自然的方式,是社会在长期的历史中对自然变迁的自然承认。二是确认,即统治者对某种习惯予以明确承认,使之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习惯这即是早期文明社会最常见的习惯法。三是整理,这是通过对原始习惯的整理而进行的一种大规模的、较系统的立法活动。

法与原始习惯虽有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但也有根本的不同:一是两者体现的意志不同,氏族习惯反映氏族全体成员在利益高度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意志;法是以国家意志形式体现出来的统治阶级意志,而不是社会共同意志。二是两者产生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以传统的方式自发地形成和演变,法是统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在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立和有意识地对原有习惯加以选择、确认而形成。三是两者实施的方式不同,氏族习惯是每个氏族成员自幼养成的行为习惯,它依靠当事人自觉、舆论和首领的威望来保障实施;法的实施虽也需当事人的守法意识和舆论支持,但它更需要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并以警察、法庭、监狱等作后盾。四是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氏族习惯只适用于具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同一氏族或部落成员,法是适用于国家权力所辖地域内的所有居民。五是两者的根本目的不同。氏族习惯是维护共同利益,维系社会成员间平等互助关系的手段;法是以实现统治阶级利益为首要目的,并为此而建立和维护统治关系和社会秩序。

THE END
1.法律学的起源和发展有哪些重要阶段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法律作为社会秩序维护的一种手段,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从古代的原始法规到现代复杂的立法体系,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自己独特的法律遗产。在探讨法律学的起源与发展时,我们首先要理解“我想学法律”背后的深层含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我想学法律”意味着追求正义、尊重规则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充满https://www.5i4b5wvnu7.cn/jun-lei-cai-pu/484714.html
2.法律知识:法律的起源和演变一、法律的起源 1.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法律的起源 人类社会的形成与法律的起源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人类社会的形成源于人类群居生活的需要,而法律的产生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人们由于互相之间的物质需求和生活方式的相互依赖,逐渐形成了群体共同的规则和约束,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生存安全。 2.古https://wenku.baidu.com/view/e100a49615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9e.html
3.法律的起源(豆瓣)本书引领读者踏上一场遥远而深邃的法律起源探索之旅。以信息概念为珠串, 以演化思想为绳线,把上帝、大爆炸、基因、本能、文化、道德、 禁忌、巫术、宗教和国家等与法律现象密切相关但又长期纠缠不清的超验、自然或社会现象纳入统一的信息演化框架。 依序在渐次展开的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动物世界、灵长类世界、晚期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620035/
4.法律的两种起源这里,我们不妨将荀子和罗素对法律起源的看法作一比较。选择荀子是因为其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地位卓著,深具代表性;选择罗素则是因为他关于法律起源的叙述生动,而且也能说明问题。 荀子的法律起源观用现代话语可以这样表述:人活着都有欲望,因而必有所求,而社会中可供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因此,人们如果没有固定的身份和https://doc.mbalib.com/m/view/fd8f3760b794591767a66a6b48267388.html
5.法律起源的英文法律起源翻译法律起源英语怎么说海词词典,最权威的学习词典,专业出版法律起源的英文,法律起源翻译,法律起源英语怎么说等详细讲解。海词词典:学习变容易,记忆很深刻。http://dict.cn/%E6%B3%95%E5%BE%8B%E8%B5%B7%E6%BA%90
6.中国法律的起源第二讲 中国法律起源及特点 主讲:葛少芸 法的起源问题,特别是中国法律起源的问题, 是中国法律史研究中难度最大的问题之一,历来 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没有中国法的起源 中国法的起源 一、法律产生的共同原因和一般规律 法律产生的共同原因和一般规律 1 根本原因:法律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上,随着私有https://m.doc.wendoc.com/b6a04016c593ac5ebb59e5c55.html
7.《法律的起源》太和殿 獬豸xiezhi 法律的起源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其中的“廌” 就是独角神兽,就是传说中的纠纷裁判者. 上海南汇中学 姚福晶 法学界观点:1.国家说. 2.凡社会必有其法. 法 的 起 源 萌芽 雏形 形成 习惯 习惯法 法律 过程 时期 氏族 部落 部落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221/6213020132002133.shtm
8.《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陈永邺洪宜婷)简介书评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作者:陈永邺 洪宜婷,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法律起源与国家法的形成》,就上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25173720.html
9.法律的起源法律的起源 在人类有能力制定“成文法”之前,用的都是“习惯法”,简单说就是“以前啥样现在就啥样, 法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不能有漏洞,各部分细节上不能有冲突。字词更是不能有歧义。歧义会导致不同地区执行得七扭八歪的。这是个难度非常高的工作。人类掌握文字之后很久很久,才开始制定法律。https://www.jianshu.com/p/eaf63abbf46e
10.“水”与中国法律起源“水”与中国法律起源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法”字“水”旁出发,结合古老的传世文献和地下出土文物,证诸神话传说和文化人类学材料,认为“法”字的“水”最初洋溢着神判的灵光,经过上古先民治水活动,从而使“法”由天上掉到了人间,由超人的神明裁判方式变成了权威统治者强制他人服从的暴力工具。“法”字“水”旁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070127175331_24717.html
11.法的起源(精选三篇)因此习惯法的形式是法律的,内容是习惯的,不论它运用怎样的制定技巧,都源自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只是披上了国家法制的外衣,加上了法律程序的模式,而它的核心依然是最原始的“相信”和“普遍遵守”,也正是它推动着原始时代步入了法律国家。这就是人类法律起源产生的规律。可见,从法产生的规律上看法离不开道德。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8ai3f.html
12.简述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简述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1)法的起源是从自发到自觉、由个别调整逐步发展为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2)法的起源是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起源是由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混为一体到相对独立的过程http://jxjg.hlj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56787
13.“法律与金融”交叉研究漫谈(上)20世纪末在美国出现的法律与金融理论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初步的解答,并形成了一股用国别法律与金融数据研究国与国之间金融发展路径差异的热潮。综观这些研究,最重要的学术贡献就是发现了法律或法律起源在金融发展差异解释中的“基因图谱”和“密码”,[2]并由此初步形成了法律与金融理论研究的主流学术传统,即法与经济学https://www.finlaw.pku.edu.cn/jrfy/gk/2008_jrfy/2008nzd76j/2401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