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政策挡在工地外的人,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一代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现在,到了他们离开的时候。可是,他们不甘心成为闲置的“废铁”。
刘修田还算幸运,他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个辅助性的岗位。在杭州的建筑工地和劳务市场,像刘修田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已很少见,因为找不到工作,他们大多回了老家。刘修田的老家在河南信阳,多年打工的积蓄大部分用在儿子身上。目前,刘修田每个月的花销在一千元左右,养老金却只有一百多元。退休前,他只缴纳了三年新农保,领到的养老金金额几乎是最低一档。“我身体还很好,想挣出养自己的钱,不拖累儿子。”刘修田说。
60岁这一年,建筑工人王兴华学会了让自己年轻十岁的方法。两袋染发膏,15元;工具不用花钱,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一个塑料盒,一支用过的旧牙刷。半小时后,摘掉塑料袋,他“返老还童”了。
藏起年龄,并非王兴华的本意。大概是从50岁开始,王兴华发觉自己的头发一点一点地白了,也少了。有一天他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发际线已悄悄移到了头顶。这些年,他出去找活儿,别人的称呼从“大哥”变成了“大爷”,又变成“老师傅”——老师傅,多大岁数了?这活儿还能干吗?之后,王兴华就知道了要染发。
想年轻,光染发还不够。早上起来,刷牙、洗脸,还得涂婴儿霜——北京天气干燥,涂了东西,脸才显得油润,皱纹也会看起来少些。买染发膏的时候,他会顺手买一瓶定型啫喱,对着头发左右各喷两下,用手掌往后捋捋,也会显得精神一些。
每天凌晨四点半,王兴华住处附近的劳务市场会聚集起上千人,嘈杂的声音直到上午十点都难以散去。在那里,聚集着和王兴华一样找活儿的人。站在这一群老人里,王兴华更有竞争力。看起来年轻,是他生活的本钱,尽管他已经60岁,但还可以拍着胸脯跟人打包票,身体好着呢,没毛病。
2“超龄”背后的安全考量
原本,在建筑行业,工友们几乎很少谈论年龄问题。“40多岁在我们这里都算是年轻人,30多岁的更是稀罕。从20岁干到50、60岁,我们这一群人还是主力。”王兴华说。
事实确实如此。建筑业工人的老龄化远超平均值。据《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亿8560万人,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6.4%。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夏柱智说:“每5个农民工里,有1个在建筑业;每4个农民工里,有1个超过50岁。50岁以上的农民工,有一半以上活跃在建筑业,因为他们很难进入制造业。”
“清退”的苗头在几年前就已显现。2017年开始,全国的各个工地实施实名制管理和电子考勤。2019年,上海率先开始明确规定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超过年龄的不能录入系统,也就没法签订劳务合同和计算工时。之后,天津、深圳等地纷纷跟上。
“衰老确实也是事实。”王兴华有老花眼,干活时需要戴眼镜。过了60岁,他的胆子也越来越小,连二层、三层的架子都不再敢爬。
除了年龄原因,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意外,超龄农民工维权也不易。“现在只要超过退休年龄,国家的政策就是不予确认劳动关系。”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律师陈星介绍,如果超龄农民工在工地上发生意外,应由用工主体来承担工伤赔偿责任,但依据哪些条例进行认证,仍存在争议。不仅如此,超龄农民工如果发生意外,他们能拿到的赔偿也相对较少。
3“清退令”与招工难
超龄农民工的逐步退场,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影响着整个行业。
52岁的王忠实进入建筑行业已33年,之前是工地合作的包工头之一,现在的称呼是劳务公司老板。在王忠实看来,工伤保险才是建筑公司考虑禁用“超龄”农民工的关键。“工地很容易发生事故,以前没有保险,出了工伤,私下谈赔偿,严重点赔一两万,轻伤补个千儿八百的,没有什么规矩,就怕出大事情。但现在有保险公司赔,超龄农民工不好买保险,就不愿意用你了。”
“清退令”的实施让王忠实团队里超过60岁的农民工都走了,而他的熟人圈大多“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新人出现。“陌生人是不敢用的。碰上惹是生非的怎么办?不会干活是小事,来讹诈的就麻烦了。”王忠实觉得招人越来越难了,“老一代其实是干活主力军,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谁在工地上干?但老一代超龄了,不能用,真的很可惜”。
王忠实介绍,团队里被辞退的农民工兄弟,有的回家种地,有的带孙子,有的找点临时工做,跟他联系时,都说自己“心里空落落的,闷得慌”。
4探索转型之路
在很多城市,严管措施正不断被落实到位,但超龄农民工的务工需求依旧存在,转型成了许多人主动或被动的选择。
和王兴华一样,很多人重新回到劳务市场。“前几天,我在大市场找到一个活儿,给一家业主镶瓷砖,一天400元,干了6天,挣了2400元。”张清法所说的大市场指的是天津市滨城灵活就业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薛贵利介绍,中心将用工企业请进服务中心,通过线下点对点、面对面直接招人的方式,让更多超龄农民工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重庆巫溪县红池坝镇61岁的李明东选择返乡创业——他想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把老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自己当老板。这些天,他正忙着改造老屋。“院墙全部推倒,重新用竹子围起来。等房子改造完成后,把荒废的田地打造成采摘园,让游客体验田园风光。”李明东说。
在建筑用工较多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水猫工匠平台找准了超龄农民工的就业痛点应运而生。目前,该平台已有上千家招工企业入驻,已为6000多名超龄农民工找到了工作。
5月5日一早,天刚蒙蒙亮,60岁的秦学岭和6名工友一起,坐着水猫工匠(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专车,来到中建八局华北分公司万达项目工地,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这是秦师傅从建筑工转型之后从事的工作之一。秦学岭原本是天津森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一名水电工,两年前因为年龄原因离开工地之后,就开始在水猫工匠平台注册接单。“平台上发布的工作很多。有一次我接了个修水龙头的工作,一个小时就干完了,给了我100元工钱。还有一次,客户家的电表总是跳闸,我上门后很快就找到原因,在他家厨房安了个插座,100元又到手了。”说起网上接到的订单,秦师傅如数家珍。最让他开心的是,每次干完活都是现金结账,不像在建筑工地一个月才能领到工资,甚至得等到年底。